朱邦芬
凝聚态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邦芬,男,汉族,1948年1月5日出生于上海市,籍贯江苏宜兴,凝聚态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理学院原院长,清华大学物理班首席教授。
朱邦芬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理论研究。1966年进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学习,1970年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本科毕业。1978年在清华大学开始攻读研究生,1981年清华大学固体物理学硕士毕业。1989年到2000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2003年4月到2010年8月担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2003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1月到2010年8月担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2012年,朱邦芬当选为英国物理学会Fellow。
朱邦芬与黄昆先生一起确立了半导体超晶格光学声子模式理论,被国际学术界称作“黄—朱模型”。朱邦芬先后获评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清华大学突出贡献奖、2020年度“杰出教学奖”等荣誉。其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奖励。
人物经历
早期与学业经历
朱邦芬1948年1月5日出生于上海市,籍贯江苏宜兴。1962年到1965年在上海市第五十一中学学习。1966年进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学习,1970年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本科毕业。1978年在清华大学开始攻读研究生,1981年清华大学固体物理学硕士毕业。
工作经历
1981年到1987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85年9月到1986年2月在林雪平大学做访问学者。1988年到1989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副研究员。1989年到2000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
2000年1月到2003年4月担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2003年4月起担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客座教授。2003年4月到2010年8月担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2003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年到2012年担任教育部物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在对各高校物理学专业课程设置、教学现状进行充分调研和研讨的基础上,主持完成了首个物理学专业教学规范和应用物理学专业教学规范。2008年1月到2010年8月担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2009年起任清华学堂物理班首席教授,在拔尖人才培养工作中做出了大量富有开创性的工作,清华大学拔尖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9年获清华大学突出贡献奖。
社会任职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
朱邦芬与黄昆先生一起确立了半导体超晶格光学声子模式理论,被国际学术界称作“黄—朱模型”,带动了该领域的发展关于半导体量子阱中激子旋量态理论和半导体超晶格拉曼散射的微观理论,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
主要论文
发表学术论文82篇,以下为部分论文。
主要著作
专著和编书8本,以下为部分著作。
人才培养
朱邦芬曾教学大学本科“固体物理”,研究生“高等半导体物理”。朱邦芬是“清华大学人才培养计划”的早期推动人,他创办了清华学堂物理班和推动了清华学堂物理班的成长发展。
荣誉与获奖
个人荣誉
科研获奖
人物评价
宜兴市档案局表示:“朱邦芬院士数十年来潜心物理学研究,造诣精深,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国际上具有较大的影响。”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在《系友通讯》中表示:“他(朱邦芬)是清华大学物理系重新走向辉煌的关键性人物,是“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的早期推动人、清华学堂物理班的创办人和成长发展的掌舵人,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探索物理学科一流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成长路径,桃李满天下。”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朱邦芬自小生活在书香门第。他酷爱读书,成绩优异。他的父亲朱绍常是宜城镇人,他的母亲王绮文是张渚镇人。他家有兄弟4人,他排行老大。1949年10月,他的大弟是朱邦宜出生。1951年3月,他的二弟朱邦贤出生。1952年11月,他的三弟朱邦龙出生。他的堂弟是朱邦造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期与学业经历
工作经历
社会任职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
主要论文
主要著作
人才培养
荣誉与获奖
个人荣誉
科研获奖
人物评价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