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祥
人类首只被放归野外的圈养大熊猫
祥祥(2001年8月25日-2007年),谱系号为531,出生于四川卧龙,人类首只被放归野外的圈养大熊猫。
全世界首次大熊猫野外放归培训工程正式启动后,祥祥凭借年龄优势、身强体壮、便于参照三个特质,成为了第一只接受野化训练的大熊猫。而后,祥祥经历了两个阶段的野化培训,以及四川省邛崃山当时十年来最大的暴雪考验野外放归实验,逐渐成长为一个完全独立生活的大熊猫。2006年4月28日,祥祥从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一棚”臭水沟区域的山林正式回归自然。当年12月,祥祥被发现背部、后肢掌部等多处受伤,遂被带回接受治疗,伤情恢复八成后又被再次放归自然,继续独立生活。
2007年2月19日,祥祥的尸体在野外雪地上被科研人员发现。经推测,祥祥在与其它野生大熊猫在领地和食物争夺过程中,从高处摔下导致严重内伤致死。
主要经历
出生成长
2001年8月25日,祥祥与双胞胎哥哥“福福”一同出生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基地。次年7月断奶后由饲养员照顾,性情温顺。
放归训练
21世纪初,科学家被大熊猫种群的繁育困扰,希望用大量繁殖的圈养大熊猫补充野生种群。而后全世界首次大熊猫野外放归培训工程正式启动,祥祥凭借年龄优势、身强体壮、便于参照三个特质,成为了第一只接受野化训练的大熊猫。
2003年7月8日,被单独放到海拔2080米、面积2.7万平方米的卧龙核桃坪半野化培训圈,渐渐学会自己采食、寻水、筑巢、自我保护、选择更优质食物等生存本领。经过一年多的野化训练,祥祥抵抗体外寄生虫的能力和防卫意识均有所提高,体重由62公斤增加到80公斤,高于同龄野生大熊猫。2004年9月15日,祥祥戴着无线电项圈住进了海拔2480米、总面积24万平方米的二期野化培训圈,开始第二阶段的野化训练生活。再次经历一年考验,祥祥已逐渐成长为一个完全独立生活的大熊猫,它的自我保护行为、标记行为明显,领地意识进一步增强。此外,祥祥还成功通过了四川省邛崃山当时十年来最大的暴雪考验野外放归实验。
野外生活
2006年2月17日,在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行的专家论证会认为,祥祥已基本具备野外生存能力,可以择机放归野外栖息地进入第三期试验——完全野外放归研究阶段。4月27日,祥祥被成功回捕,接受放归前最后一次体检,并接种了防疫疫苗、戴上了GPS项圈,放归野外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4月28日,国家林业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在卧龙自然保护区举行圈养大熊猫“祥祥”野外放归仪式,祥祥从“五一棚”臭水沟区域的山林正式回归自然。12月,科研人员发现祥祥的项圈信号显现突发性长距离移动,而后观察到祥祥的背部、后肢掌部等多处受伤,遂被带回接受治疗。月末,祥祥的伤情恢复八成后被再次放归自然,继续独立生活。2007年1月2日和4日,科研人员两次进行较近距离观察,发现祥祥的食欲、精神及活动基本正常。
不幸死亡
2007年1月7日上午,科研人员在跟踪祥祥时发现无线电接收信号很微弱,经多处搜寻仍未发现祥祥,最终无线电信号消失。2月19日,祥祥的尸体在野外雪地上被科研人员发现。剖检表明,“祥祥”前左侧胸腹肋部严重钝性损伤。经推测,祥祥在与其它野生大熊猫在领地和食物争夺过程中,从高处摔下导致严重内伤致死。祥祥的皮毛保存在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尸骨则埋在了它生活了将近一年的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一棚”地区。
亲缘关系
影响与意义
祥祥是人类首只被放归野外的圈养大熊猫,被誉为“野放先驱”,它的离世为科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认识到圈养大熊猫回归自然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生存,而是野生大熊猫是否能够接受它们。原国家林业局副局长赵学敏表示,加大对野外种群恢复的人为辅助力度,才能使濒危物种的数量短期内有较快的增长。时任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周小平则总结经验:大熊猫放归宜选择野生种群密度小的地方,要进一步训练圈养大熊猫的野外争斗能力,尤其是攻击打斗和防御能力。2010年7月,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启动了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与放归研究第二期项目,改变了主要的培训方式,形成了“母兽带仔”野化培训的方法。
目录
概述
主要经历
出生成长
放归训练
野外生活
不幸死亡
亲缘关系
影响与意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