榛鸡属
鸡形目雉科下的一个属
榛鸡属(Tetrastes)是鸡形目雉科下的一个属,为中型林栖鸟类。包括2个物种:花尾榛鸡(Tetrastes bonasia)和斑尾榛鸡(Tetrastes sewerzowi)。榛鸡属是古北界特有属,花尾榛鸡广泛分布在欧亚大陆北部,而斑尾榛鸡分布于中国。
榛鸡属动物体重约286-450克,体长约26-39厘米。体羽棕灰色,具暗色斑纹,雌雄羽色差异极小。头上具有羽冠。翅短圆。
在2016年发布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斑尾榛鸡等级为近危(NT),花尾榛鸡等级为无危(LC)。在2021年中国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斑尾榛鸡被列为一级野生保护动物,花尾榛鸡被列为二级野生保护动物。
分类地位
命名
榛鸡属(Tetrastes)最早在1840年由Keyserling & Blasius提出并命名。
分类争议
榛鸡在科的分类地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其属于雉科(Phasianidae)松鸡科(Tetraonime);另一种认为其属于松鸡科(Tetraonidae)。根据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其归于雉科。而在属的划分上,也有两种观点,北美榛鸡属(Bonasa)和榛鸡属(Tetrastes),目前大部分学者多承认榛鸡属有效。
榛鸡的分属曾有不同意见,最早北美榛鸡属(Bonasa)和榛鸡属(Tetrastes)单独成属。1967年,有学者综合形态学和行为学特征将榛鸡属(Tetrastes)并入北美榛鸡属(Bonasa)。之后,研究人员通过分子证据表明北美的披肩榛鸡(Bonasa umbellus)位于松鸡类的基部最先分化出来,随后是花尾榛鸡(Tetrastes bonasia)、斑尾榛鸡(Tetrastes sewerzowi)与其它松鸡类的分歧。目前分子方面的证据显示,花尾榛鸡和斑尾榛鸡明确地聚为一个支系,且具有较大的分歧进化时间,榛鸡属(Tetrastes)是否应与北美榛鸡属(Bonasa)合并,还要确凿的证据支持。
物种统计
榛鸡在全世界共有2种,即花尾榛鸡(Tetrastes bonasia)、斑尾榛鸡(Tetrastes sewerzowi)。
生物地理
有学者通过分子数据结合地理分布、扩散——地理隔离和化石记录分析认为花尾榛鸡起源于北美,榛鸡的祖先向整个古北区扩散。榛鸡和北美榛鸡大约在5-6百万年前分离出来,分布于欧亚大陆的榛鸡在更新世晚期白令海峡最后一次中断以前形成。
更新世中期斑尾榛鸡的原始种群,因冰川作用及相近种花尾榛鸡种群的竞争,排挤南迁到青藏高原东部、东南部山地,当时这些地区的森林和适度的冰雪环境适于其生活,定居下来,经久进化,自然力和人类开发作用使东北平原、华北、黄土高原的原始森林消失,再加人类狩猎活动,形成了现在的分布格局。
形态特征
花尾榛鸡体形适中,比鸽大。重约286-450克,体长约26-39厘米,翅长约15-18厘米。体羽棕灰色,具暗色斑纹,雌雄羽色差异极小。头上具有羽冠。翅短圆,组成翅尖的为第4枚初级飞羽,第1枚较第2枚短。腋羽稍长,呈黑白相杂状或具黑白二色相间的横斑。尾羽16枚,外侧尾羽稍短于中央。跗被羽3分之2,各趾两侧具栉状突。
花尾榛鸡体型较斑尾榛鸡稍大,腹部栗黑色,具黑色圆点,外侧尾羽灰褐,有黑褐色虫状斑,并具宽阔的黑褐色次端斑,羽端灰白色。而斑尾榛鸡腹部栗褐色,有黑色横斑;外侧尾羽黑褐,具有若干狭形白色横斑和羽端。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榛鸡是古北界特有的鸟类。花尾榛鸡广泛分布在亚欧大陆北部,如苏联西伯利亚、蒙古、朝鲜日本、中国,在中国居留在东北地区北部和中部,如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吉林省辽宁省河北省等地。斑尾榛鸡只产于中国甘肃、青海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区云南省等地。
栖息环境
榛鸡是林栖鸟类。如花尾榛鸡喜爱栖息于林下植被繁茂,浆果丰富的松林、云杉、冷杉等针叶林中,以及以阔叶杂木林及果子松、沙松、黄桦、杂木混交林、次生杨桦林和河岸灌丛等山林中。而斑尾榛鸡则分布在2400-4300海拔,栖息于山地森林草原带或青苔云杉林带。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榛鸡的食物主要为植物性食物,杂有少量动物性食物,随季节而变化,育雏期食物比较丰富。如花尾榛鸡的食物主要以植物的嫩芽、枝、花、叶、果及种子为主,育雏期除采食大量的浆果等,也会大量采食蚂蚁、蚂蚁卵、蚯蚓、蚱蜢、蚊虫及各变态期的鞘翅目、膜翅目鳞翅目半翅目等昆虫,地表土壤中动物及小脊椎动物斑尾榛鸡冬季的主要食物来源为柳芽和小树枝等,而在育雏期雌性也会取食柳树、云杉等的种子,以及无脊椎动物(主要是蚂蚁)和地面上的禾本科杂草
节律行为
花尾榛鸡一年四季中随着气候、环境等变化,其栖息环境、活动范围、活动时间及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如在冬季,花尾榛鸡黑龙江亚种自山上向山中下部的杂木林和果子松阔叶林移动,从山上逐渐移至低山带阔叶杂木林及河流两岸背风处集群越冬,而北方亚种则从山下部向山中上部的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活动,两个亚种的活动情况完全相反。而斑尾榛鸡白天迁至低海拔的混交林和灌丛,夜晚回到海拔较高的云杉林中树栖过夜。在春季,榛鸡开始向山上中部或高海拔处移动,并开始争偶、占区、营巢、产卵。夏秋季主要是花尾榛鸡的育雏阶段,育雏期花尾榛鸡雌鸟早成雏多在山脚、林缘、沟谷、公路旁的次生林及灌丛内漫游觅食,方向不定,活动范围随雏鸡日龄增加,由开始几十米增至千米以上。而公鸡被排斥于家族之外,至山中下部密林中单独隐居生活或三两只聚在一起集群直至秋末。斑尾榛鸡雌鸟及雏鸟在山地灌丛觅食,随着雏鸟飞行能力较强后,又进入云杉林,至10月底开始下迂。
集群行为
榛鸡具有集群行为。如花尾榛鸡除繁殖季节不成群,其他季节多成小群活动,斑尾榛鸡在冬季也存在集群行为,研究表明食物聚集,共同防御天敌是斑尾榛鸡冬季集群的主要原因。
领域行为
花尾榛鸡具有领域行为,警告是榛鸡主要的领域行为之一。榛鸡有各自的领域鸣叫,如花尾榛鸡的领域鸣叫较为洪亮,可以起到标记领域的作用,而斑尾榛鸡的警告鸣叫声音相对较小,其意义可能主要以警告入侵者为主。
生长繁殖
榛鸡为单配制鸟类,通常4月左右开始进入繁殖期,5月左右雌鸟开始产卵。
发情
榛鸡大约在4月左右开始发情,雄性开始占据领域。花尾榛鸡雄鸟张尾如扇,两翅下垂,羽冠耸起,在地上奔跑时翅膀不停地划动,常把地面划成浅沟。斑尾榛鸡雄鸟通过扑跳和扑飞来标记它们的领地。雄鸟占据领域后,等待雌鸟前来配对繁殖,或通过在领域内炫耀,吸引雌鸟前来配对。
营巢
花尾榛鸡交尾后开始营巢,花尾榛鸡巢筑在山坡阳面林中、地面倒木或树根旁,也隐蔽在下木较多、林相杂乱的林中。而斑尾榛鸡一般筑巢于柳树、桦树针叶树的树根基部,巢址隐蔽。榛鸡营巢由雌鸡单独承担,花尾榛鸡的巢材为枯枝、落叶,内铺以细干树枝、松针、干草。
产卵孵化
榛鸡产卵期在5月份,花尾榛鸡的窝卵数一般6-12枚,斑尾榛鸡的窝卵数一般5-8枚。雌鸟产完最后一枚卵开始抱卵,孵卵期25-27天左右,孵卵仅由雌鸟担任,孵卵时不轻易离巢,每天离巢多在清晨和傍晚。花尾榛鸡每天离巢1-2次,而斑尾榛鸡4-7次,个体间存在差异。
育雏
榛鸡雄鸟不参与育雏行为。榛鸡属于早成鸟,出壳后眼即睁开,羽毛干爽后即可随雌鸟离巢活动,此期间亲鸟恋雏护雏性极强。
保护级别
在2021年中国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斑尾榛鸡被列为一级野生保护动物,花尾榛鸡被列为二级野生保护动物。
在2016年发布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斑尾榛鸡等级为近危(NT),花尾榛鸡等级为无危(LC)。
参考资料
榛鸡属.itis.2024-10-13
斑尾榛鸡\花尾榛鸡.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24-10-21
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4-10-20
..2023-02-28
..2023-02-28
..2023-02-28
..2023-02-28
researchgate.ResearchGate.2024-11-24
bioone.bioone.2024-11-24
..2023-02-28
..2023-03-01
..2023-03-09
..2023-03-09
..2023-03-09
..2023-02-28
..2023-03-09
..2023-02-23
..2023-03-01
..2023-03-01
目录
概述
分类地位
命名
分类争议
物种统计
生物地理
形态特征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节律行为
集群行为
领域行为
生长繁殖
发情
营巢
产卵孵化
育雏
保护级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