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一禾,1961年2月6日出生于北京,诗人、杂志编辑和诗歌评论家,海子生死相托的挚友。骆一禾、西川和海子同为
北京大学校友,被诗评家称为“北大三才子”。骆一禾的父亲是经济学家骆耕漠。
骆一禾小时曾因父母下放,去
河南省农村的淮河平原接受启蒙教育。1979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攻读中国文学专业,并创作出第一首诗歌。1983年,他开始发表诗作和诗论,作品散见于《青年诗坛》《滇池》《
山西文学》等刊物。次年9月他进入
北京出版社《
十月》编辑部工作,担任编辑,主持西南小说、诗歌专栏。1983年至1984年,骆一禾完成作品《河的传说》,1987年5月,创作出《美神》,1988年参加《
诗刊》举办的青春诗会。1989年5月31日死于
脑出血,年仅28岁。
骆一禾不仅对中国诗歌的前景和诗人的任务提出了“修远”的命题,显示了诗人宏阔的历史视野与深而沉潜的人格品质,而且其诗作具有沉静的生命体验与谦和的人性抒写之美。骆一禾获得过两次优秀编辑奖。1990年期刊《十月》获得冰熊奖,作品《屋宇》获得
北京市建国四十周年优秀文学作品奖。代表作品有《黄昏》《
春之祭》《先锋》等。
人物生平
求学
1961年2月6日,骆一禾出生在北京,小时曾因父母下放,去
河南省农村的淮河平原接受启蒙教育,1979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攻读中国文学专业。
创作
骆一禾留存最早的诗作写于1979年。1980年代,骆一禾与妻子张结识并相恋。1983年,他与
海子结识,并将老木和
西川介绍给海子。同年,他开始发表诗作和诗论。作品散见于《青年诗坛》《滇池》《山西文学》——这是对他深有鼓励的三家刊物——及《花城》《诗刊》《青年文学》《上海文学》《
绿风》等。作品入《朦胧诗精选》《
新诗潮诗集》《中国当代文学大系·诗歌卷》等数种。
1984年9月毕业到
北京出版社《
十月》编辑部工作,主持西南小说,诗歌专栏,得过两次优秀编辑奖。1983年至1984年,骆一禾完成《河的传说》作品。1987年5月,他创作出《美神》,1988年参加了《
诗刊》举办的青春诗会。
1989年3月11日,骆一禾、
海子、老木等很多大学时代的朋友聚集在
西川家,此时大家议论的焦点是首都紧张的时局。骆一禾与老木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甚至要到绝交的地步。当月26日
海子去世后,骆一禾来到
山海关区海子卧轨的现场,料理海子的后事。同年4月7日,骆一禾和诗人西川在
北京大学组织了一场上千人参加的“海子诗歌朗诵纪念会:海子在那一天复活”,4月14日,骆一禾在
中国政法大学做了《我考虑真正的史诗——早逝的天才海子诗歌总观》的讲演。5月13日,骆一禾写了一篇纪念海子的文章《海子生涯》,这篇文章成了他的绝笔。
逝世
1989年5月14日凌晨,骆一禾因突发
脑出血而晕倒,之后被送往医院做了开颅手术,昏睡了18天,于1989年5月31日下午1点31分,在北京
天坛医院逝世,年仅28岁。在骆一禾死后的第二年,
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长诗《
世界的血》。
个人生活
家庭状况
情感生活
爱情方面
1980年代,骆一禾认识了比自己在大学低两级的学妹张玞,在经过6年的相恋后结为夫妻。1982年至1988年六年间,骆一禾给张玞了写了百余篇书信。
友情方面
骆一禾经同学介绍下于1983年结识
海子,骆一禾先后把中文系的同班同学老木和五四文学社的朋友
西川介绍给海子,从此四人成为一生的至交。
1989年3月26日
海子去世后,骆一禾来到
山海关区海子卧轨的现场,料理海子的后事。1989年4月1日,骆一禾与诗人
西川联合组织了在京诗人为海子募捐,总共募得2030元捐款,全部交给了海子贫苦的父母。当月7日,骆一禾和诗人西川在
北京大学组织了一场上千人参加的‘海子诗歌朗诵纪念会:海子在那一天复活。当月14日,骆一禾在
中国政法大学做了《我考虑真正的史诗——早逝的天才海子诗歌总观》的讲演。
这期间,骆一禾倾尽全力推介
海子的诗歌,因而当时《诗歌报》《
诗刊》《
人民文学》《开拓文学》《
北京青年报》都陆续刊登了‘纪念海子’诗歌专页。骆一禾竭尽全力投入海子诗歌的整理和汇编工作,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编好了海子的两本诗集《海子抒情诗》及海子最完整的一部长诗《土地》,并可以马上出版。1989年5月13日,骆一禾写了一篇纪念海子的文章《海子生涯》,这篇文章成为他的绝笔。
人物关系
个人作品
诗歌作品
书籍作品
以下书籍均为后世之人整理出版
创作特点
写作主题
骆一禾在诗歌上先是以青春主题、女性和爱情主题为抒写中心,由此过渡到对农耕文明的歌颂,最后变为成熟时期以行动主题为抒写中心的阶段。在时间主题上,骆一禾信仰新生,讴歌明天。在死亡主题上,骆一禾以生命蔑视死亡,并通过牺牲将死亡转化为新生。
写作手法
意象
骆一禾的笔下有各种“平原”“树林”“
黄河”“归鸟”“豹”之类充满自然生气和清新气质的
意象,这些
意象在诗人想象力的重新组合之下,展示出刚劲、蓬勃的生命力。而且很多诗作都是直接以自然物象为题,如:《鸟儿》《深树林》《乌柏林》《平原》《海滩》。
语言
骆一禾对诗歌语言的思路与不同,他对诗歌语言的思考是1980年代语言觉醒更为坚实深邃的成果。骆一禾诗歌语言观的主要理论来源是
海德格尔的语哲学,这和1980年代多数谈论语意识的诗人和批评家大致相同。
骆一禾对于诗歌语言的观点是:诗的语言和上帝的语言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特质,它们将语言与存在紧密相连,通过表达来沟通和建立与存在的联系。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更加抽象化,缺乏原始的行动性,不再具备连接人与世界、自我与他者的功能。
社会影响
从骆一禾的其他一些诗作来看,骆一禾对整个1980年代文化发展及社会现实的观察,也颇具敏锐之处,体现了一位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骆一禾对过去、现时、未来三个不同层面的态度来看,骆一禾在其诗歌与诗论中所呈现的文化态度是一种“走向未来”的开放姿态。他较为客观地批判了
中原地区传统文化的局限性,呼唤“河流”汇入“大海”,并对中国1980年代的社会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与批判。最为可贵的是,骆一禾走的是一条通向未来、“向上”的诗歌修远之路,这可谓是1980年代诗歌精神的凝集,其“修远”精神激励了后辈诗人。尤其是在1980—1990年代诗歌转型的过程中,青年难免因现实处境而感受到生存危机与精神裂变,骆一禾的“修远”精神对他们来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使他们能够有决心与勇气以诗歌写作对抗日常生活的
金新。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骆一禾几乎是一个完美的恋人。(妻子张玞 评)
一禾是我的良师,我竟觉得再也不会遇到一个像他这样近乎完美的人。(校友及挚友
西川 评)
骆一禾是一位具有卓越的艺术鉴赏力与判断力、敏锐博学、目光坚定、品性高洁的青年诗人。作为一个写作者,骆一禾是中国当代诗坛一位少有的纯血诗人;作为一个编辑,骆一禾坚持公正、道义和原创性诗歌的发现与弘扬,在其影响能及的范围内,为诗坛的健康发展树立了一种标尺。骆一禾因而又以学者型青年编辑的形象,赢得了诗界的敬重。(作家燎原 评)
后世纪念
2010年1月,“纪念诗人骆一禾去世20周年诗歌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纪念活动,由骆一禾生前好友、诗人舒洁倡议举办,青年诗歌评论家谭五昌主持。谢冕、西川、舒洁、张清华等20余位诗人、诗评家、学者与会。与会人员对骆一禾作为一位优秀诗人与诗歌编辑的人格魅力深表敬意。追思与叙述骆一禾日常生活及诗歌生涯中的各种行为和表现。尽可能完整而真实地复原出骆一禾的诗人形象。并对骆一禾的诗歌创作与诗学理论进行初步的探讨与评价。
《星核的儿子:骆一禾纪念诗文集》是
西川、
陈东东、张玞等人一起编写,并于2021年10月由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由7篇诗歌、37篇文章、1篇录音整理稿组成的一部纪念骆一禾诗文集。其中既有对骆一禾生平的追忆,又有对其诗歌创作的探究,行文之间还回顾、反思和总结了当代诗歌艺术的创作和发展。
相关奖项
“骆一禾诗歌奖”评选规则是两年评选出一位优秀诗人。2012年2月27日,首届“骆一禾诗歌奖”颁奖典礼在广东佛山举行,
杨键和
吕约两位诗人成为第一届获得者,首次举办便诞生双黄蛋。2015年9月,由十月杂志社主办的第二届“骆一禾诗歌奖”获得者揭晓,诗人
西娃、
朵渔分别以《为什么只有泪水,能真实的从梦里流进现实》(组诗)和《道路在雪中》(组诗)摘得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