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球》(英文名:Moneyball),又名《点球成金》,是由
贝尼特·米勒执导,史蒂文·泽里安、
艾伦·索金、斯坦·切尔文编剧,
布拉德·皮特、
乔纳·希尔、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罗宾·怀特、
克里斯·帕拉特等主演的运动
传记电影,改编自迈克尔·刘易斯的纪实著作《魔球:逆境中致胜的智慧》,于2011年9月9日在
多伦多电影节首映,2011年9月23日在美国公映。截止目前,该片在全球累计获得了1.1亿美元的票房。
影片讲述了奥克兰的一个棒球队经理
比利·比恩,在球员被挖又没有资金的情况下,利用数字建模挑战传统球队的运作模式,组建了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且创造奇迹的棒球队的故事。
该影片获得了
第17届评论家选择奖的
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奖,第15届
好莱坞电影奖最佳导演奖,第77届
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编剧、最佳男演员奖。同时也获得了
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 最佳改编剧本、最佳音响等多项奖的提名。
剧情介绍
比利·比恩(
布拉德·皮特 饰)曾经是人们眼中的明日棒球巨星,被大家寄予厚望,然而最后因为比赛成绩不佳,渐渐沦落成了美国职业棒球联盟里一个不起眼的球队经理,更惨的是,他的球队不仅在决赛场上输给了强大的对手,而且在场下被对手的金元战术冲击得七零八落,雪上加霜的是核心队员纷纷被重金挖走。资金不足与人员短缺,让比利面临着极大的窘境。在球队管理层会议上,所有人都一头雾水,只有比利暗下决心改造球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
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彼得·布兰德(
乔纳·希尔 饰),两人一见如故,对于球队运营的理念不谋而合。比利凭借直觉和经验,仿佛找到了破解金元棒球的钥匙。于是,他聘请彼得作为自己的顾问,一起研究如何打造最高胜率的球队,他们通过一套数据分析理论,用极为低廉的价格买来一批看似毫无竞争力的球员。
当球队高层看到比利买来的这些“老弱病残怪”的球员时,对比利各种冷嘲热讽,但比利清楚,这些表面看上去都身怀缺点、性格孤僻,但骨子里却都拥有在棒球运动某方面能力超强的队员能让他“翻身”。所以,这些高层的看法,并不能改变比利的决心,反而还刺激了比利更加专心地为球队寻找信心和实力的根源。队员都买好了,教练豪威(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饰)却不相信这些“老弱病残怪”能成事,于是弃之不用,而自己御用的队员早已经被比利瞒着他卖给了其他球队。结果比赛时连连溃败,比分垫底,迫于压力,教练豪威忍气吞声,只能硬着头让比利买来的队员上场,没想到队员上场后,比利和彼得运用科学方法使得棒球队从连胜7场到连胜20场,取得了史无前例的连胜纪录。
比利所带领的棒球队被人们给予厚望,在观众心中,比利所带的棒球队只需再赢1场比赛,就能入围冠军赛,就能改变整个棒球界的游戏规则。但这场所有人都翘首以盼的比赛,结局却不尽如人意,比利所带的球队输掉了这场比赛。尽管比利所带领的球队没有拿到联盟总冠军,但他们依然震动了业界。财大气粗的红袜队老板约翰·亨利(亚历斯·霍华 饰)看透了其中的奥妙,明白比利所走的道路有利可图,于是开出天价邀请比利担任他们球队的经理人。但
波士顿红袜队老板不知道的是,尽管他和比利一样,鄙视业界的“老古董们”,觉得他们墨守成规,不敢面对变化和挑战。但他想错了,他是生意人,比赛的目的就是取胜,然后赚钱。可比利不一样,尽管他也渴望胜利,渴望证明自己,但他把棒球当做一种事业,而不是沦为赚钱的工具。在比利输掉比赛之后,他的女儿弹着
吉他对他唱了一首
蕾恩卡·克莉帕克(Lenka Kripac) 的 The Show。第一次听到女儿轻弹吉他,低声唱这首歌时,比利眼中泛起了泪光。这一刻,他有了决定——拒绝
波士顿红袜队老板开出的天价邀约,留在
奥克兰运动家棒球队奉献和践行自己的数字指导方案。
演员与角色
影片制作
早期筹备
2003年6月,
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出版了他的纪实书籍《魔球:逆境中制胜的智慧》(Moneyball: The Art of Win an Unfair Game) ,2004年,索尼电影公司(Sony Pictures)根据《Variety》杂志,选择了这本书,并委托斯坦·切尔文(Stan Chervin)撰写剧本,但剧本经过数次更改之后,仍未定稿。有趣的是,原编剧换为史蒂文·泽里安(Steven Zaillian)后,公司高层仍然对剧本不满意,直到传奇编剧
艾伦·索金(《
白宫风云》《社交网络》的编剧)被请来重写《点球成金》的剧本,艾伦·索金觉得自己没有太多可以改进的地方,因为他也赞同上一任编剧史蒂文·泽里安的尝试。因此,当这部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提名时,索金和泽里安以及原编剧斯坦·切尔文都因其剧本而获得提名。
原著改编
影片剧本改编自
美国当代报告文学作家、财经记者
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的同名纪实著作《魔球:逆境中制胜的智慧》,所以,虽然是电影,但发生的却是真人真事。影片主要聚焦2002年赛季的
奥克兰运动家棒球队,
布拉德·皮特扮演的球队经理
比利·比恩与助理经理彼得·布兰德采用赛伯计量学挑选球员组建队伍并取得的惊人成绩。影片的故事背景、主角比利·比恩的性格、故事中的关键对话段落也皆是取自书中。
选角
乔纳·希尔
当
史蒂文·索德伯格还在执导的时候,他就选择了布拉德 · 皮特和德米特里 · 马丁(Demetri Martin)担任主角,并且已经拍摄了棒球运动员莱尼 · 戴克斯特拉、穆基 · 威尔逊以及
达里尔·斯塔比雷的采访镜头。按照当时史蒂文·索德伯格的计划,由之前出演了保罗 · 德波德斯塔(Paul dePodesta)的喜剧演员德米特里 · 马丁,出演本片中布拉德 · 皮特的银幕助理彼得·布兰德,在当时的剧本中,彼得·布兰德一角就是以德米特里 · 马丁为原型。但后来,导演换成
贝尼特·米勒担任后,原定饰演彼得·布兰德的德米特里 · 马丁也换成了
乔纳·希尔饰演。这个决定是在2010年3月做出的,制作公司表示这个改变是为了给电影一个更广泛的喜剧吸引力。事后看来,不难理解,为什么索尼电影公司会希望
沃尔特·希尔这样的人来扮演布兰德一角,而在影片中饰演彼得·布兰德(Peter Brand)的乔纳·希尔,凭借这个角色获得奥斯卡和
金球奖等多个奖项的提名。
克里斯·帕拉
比较有趣的是,在影片中饰演斯科特·哈特伯格(Scott Hatteberg)的(克里斯·帕拉)(电影《
复仇者联盟》里的
星爵),在电影《魔球》刚开始试镜的时候,
克里斯·帕拉特被剧组告知由于他太胖了的原因,剧组没法选他。试镜失败的克里斯·帕拉特,为了能选上这个角色,于是他疯狂减重,直到瘦了28斤后,拍了张照片发给选角导演。幸运的是,他拿到了这个角色,虽然只是配角,但这个角色打破了克里斯一贯的喜剧演员的戏路,扮演了一位担忧着自己的棒球事业即将走到尽头的父亲。演完《魔球》后,克里斯·帕拉特又胖回去了,在他第一轮试镜《
银河护卫队3》时,他重达272斤。
克里斯 · 多尔西
比利的女儿凯西由克里斯 · 多尔西饰演,她在试镜期间,演唱了为比利弹吉他唱了一首
澳大利亚女歌手
蕾恩卡·克莉帕克(Lenka Kripac)的歌曲“ The Show”,这给导演米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仅让多尔西出演了这部电影,甚至让她在电影中两次演唱了这首歌。
球探
导演米勒在角色的选择上,尽管请了真人演员来饰演剧中的大多数主要角色,但为了让这部电影“活起来”,他还是决定,让现实生活中的
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球探,来扮演电影中出现的大多数球探。所以,电影中除了四个球探外,其余的球探,都是由真正的职业棒球大联盟球探来扮演的。此外,影片中,有几个演员以前曾是棒球运动员,例如,运动家队的潜艇替补
投手查德·布莱德佛德(Chad Bradford)由前
旧金山巨人
外野手凯西·邦德(caseyBond)饰演。前棒球运动员斯蒂芬 · 毕晓普(Stephen Bishop)饰演外野手大卫‧贾斯提斯(David Justice),而他本人也曾打过棒球赛季。
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MLB)的老兵罗伊斯 · 克莱顿(Royce Clayton)扮演
游击手米格尔 · 特哈达(Miguel Tejada) 。有了这些专业的棒球运动员的加入,让整部剧的真实感更强。
客串角色
影片中有许多非专业演员的客串,比如
电影制作人斯派克 · 琼斯(斯派克·琼斯)在影片中客串比利前妻莎伦Sharon(罗苹·莱特·潘饰)粗俗的再婚丈夫。
拍摄过程
影片最初计划于2009年7月开拍,但在开拍前5天,索尼影业(Sony Pictures)突然决定取消拍摄计划,因为该公司不喜欢当时选定的导演
史蒂文·索德伯格在写剧本的操作,他认为电影中的棒球运动员要尽情发挥,但史蒂文-索德伯格的想法被
制片公司认为过于“艺术化”,充斥着棒球内幕,公司担心这会不符合大众观影口味。而且,当时有媒体传出
哥伦比亚影业公司高层对史蒂文·泽里安(Steve Zaillian)改编的《魔球》剧本不满意,但经过数次修改之后,剧本仍未定稿。同时,为了填补原早已定下的导演
史蒂文·索德伯格的空档期,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便给予其机会去另拍新片。为此,《魔球》的拍摄计划遭遇搁浅。一年后,影片找到了新的电影制作团队,拍摄计划重新启动,这一次,
艾伦·索金替下原来的史蒂文·泽里安,担任编剧,原定的导演
史蒂文·索德伯格因另有导演职务在身,不再从事该片导演一职,改由
贝尼特·米勒担任,影片类型也变为传统的纪录片。
当时由于经费不够,没有钱在
奥克兰运动家参观的体育场进行拍摄,于是导演贝尼特·米勒决定将拍摄场地“
道奇体育场”被装扮成了八个不同的
棒球场,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最终这部影片才得以呈现在了观众的眼里。
制作成本
影片制作成本约5000万美元,在上映的国家和地区中累计收获了1.1亿美元票房,尽管在票房上表现不佳,但在国际上却获得了29个电影奖项及82个奖项提名,亦可谓是名利双收。
幕后花絮
布拉德·皮特在拍摄《魔球》之前,就曾想与编剧
艾伦·索金合作,在此之前,他曾看上了艾伦·索金编剧的电影处女作《义海雄风》,不过没能拿到角色,直到2011年的《魔球》,在他主演并出品的这部作品中,他才最终与艾伦·索金完成合作。
主演布拉德·皮特演出后在接受采访时说道,《点球成金》不是一部简简单单的体育电影,并没有弘扬单一的价值观,主人公复杂多面,时刻在挣扎。到最后他对人生作出的选择也并不一定就是正确或者高明的。成功的定义、人生的价值、追求的路径、成长的代价等等,一切的一切,导演或者编剧都没有给出标准答案,因为这根本就没有定论。
影片中,比利参观了
波士顿红袜队(Boston Red Sox)位于芬威公园(Fenway Park)的主场的这个片段是在
芬威球场拍摄的,但当时,影片获准拍摄时间只有一天。而不巧的时,在规定的拍摄日当天,天气变得更糟糕,米勒别无选择,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在阴天的背景拍摄这一幕。不过,最后有点意外的是,因为天气的原因,让影片的氛围感变得更强。
电影原声
影片专辑《Moneyball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由
唱片公司Madison Gate Records,于2011年9月20日发行
影片亮点
这部讲述棒球运动的电影并非传统的体育题材影片,编导将镜头对准了俱乐部的经理,说的是他怎样经营球队。其惊奇点在于,其他强大球队如扬基队花费千万重金供养的明星队,也达不到的成绩,却让比利仅以零头薪酬组建的无名球队做到了。而且,影片从故事情节到表现手法,都另辟蹊径,它绕开了传统励志电影中的煽情
桥段,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克制内敛的内心波澜,从一个棒球队管理层的视角,展开出人意料的情节。即便不懂棒球规则的观众,也会被比利的境遇所吸引。饰演
比利·比恩的
布拉德·皮特人物塑造立体丰满,所激发的并非是关乎成功的思考,更有一份成熟男人特有的悲悯情怀。
一直以来,
大数据无疑是IT行业中最火的词之一,而电影《魔球》中的在球队的运作上,则运用了大数据元素进行了分析,体现了大数据的无穷魅力。影片在细节的处理上,使用了矩阵、
矢量、概率等数学知识,在球员分析中搭建起一个传说中的完美
数学模型,用数学模型来分析球员的特征,找出最具潜力的球员的片段,这些公式,并不是原著中所描述的,而是编剧在剧本编写中加进去的,这部电影,让观众看到了“数学无处不在”。
主要荣誉
影片上映后,截至2023年3月11日,在全球获得29个电影奖项,82个奖项提名(含6项奥斯卡提名),下述是部分主要奖项的列举。
发行与票房
2011年9月9日,影片在
多伦多电影节首映,同年9月23日,通过
哥伦比亚影业公司在美国公映,11月通过索尼国际电影
发行公司在
新加坡发行,随后的11月,12月,以及次年的2月,通过相应的发行公司在
瑞典、印度、法国、巴西、英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上映。
截止2023年3月11日,影片在上映国家和地区累计获得1.1亿美元的票房,在部分国家或地区的公映时间及累计票房如下:
评价与评分
权威评价
在烂番茄上,综合273篇专业影评人的评价,新鲜度为94%,影评人的共识是:“导演贝内特•米勒(Bennett Miller)与
布拉德·皮特(Brad Pitt)和
乔纳·希尔(Jonah Hill)一起拍摄了一个小众题材,并将其打造成一幅犀利、有趣、感人的画像,值得棒球界人士欣赏。”在Metacritic上,综合47位专业影评人的评价给出了87分的评分,影片备受好评。
正面评价
写出影响深远的《助推》一书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 H.塞勒和卡斯·桑斯坦在对《点球成金》的评论中指出,棒球专业人士并不愚蠢,他们只是无法突破人性。他们管理球队靠的是各种惯例和常规做法,这是在这项运动中受到广泛推崇的传统思维。
英国的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 的影评人罗比 · 科林(Robbie Collin)评价很高,“这是一部成功的,令人振奋的体育电影,各方面的表现都很加分。”
底特律新闻报(Detroit News) 的影评人汤姆·朗(Tom Long)认为,“《魔球》让一个看似不可能的话题变得有趣起来,让一项职业运动成为过去和未来碰撞的纽带。”
电影学校评论(
电影 School Rejects )的影评人凯特·埃兰德(Kate Erbland)认为,“尽管《魔球》是一部关于失败者的电影,但是当那些失败者成功取得胜利的时候,真的令人值得欢呼的事情。”
《
芝加哥太阳报》(Chicago Sun-Times)罗杰·艾伯特(Roger Ebert)的评价是:一部聪明、紧张、感人的电影,与其说是关于体育,不如说是关于直觉和统计之间的战争。尽管我知道这部电影讲的是什么,但对它的智慧和深度毫无准备。
虎嗅网的评价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展开,“影片中所提及的那些经营策略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也无法保证最后的成功。然而,其价值在于传递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如何用新的方式来挖掘那些既有传统背后的价值。无论比利的最终结果如何,棒球以及整个职业体育经营方式都已经为之改变。”
负面评价
影片在美国上映前几天,时任休NBA联斯顿火箭队的经理
达雷尔·莫雷是这样评价的:“周五电影就上映了,这是一部由畅销小说改编的故事。我对这个故事有特别的认识,因为自己也非常了解‘数据’,就好像是电影中的男主角那样。但我比较担心的一点是,这样的故事会让公众相信——只要信奉‘数据’,就能够成功,而事实远非如此。“莫雷的观点十分简单,就是说,在现实的世界里,要想正在运作好一只球队,仅仅依赖数据是不能取得成功的,好莱坞的故事只能在
电影幕布上完美的演绎。
美国IFC网的影评人马特·辛格评价道:“我一直希望这部电影能给我一些惊喜,但是几乎没有。”
大众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