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作家
王旭烽(女,1955~)于1990-1999年间创作的长篇小说。三部曲分别为:《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筑草为城》。
三部曲共约130万字,讲述了
中原地区自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末一百多年间,江南杭州茶商杭家几代人于动荡变化的历史中跌宕曲折的命运。杭家人经历了清末封建王朝的覆落、
辛亥革命、再到
中国抗日战争,以及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在各种打击与磨难中坚守家族茶业,最终走出困境迎来曙光,重新将茶业振兴。小说以“茶”为具象化精神文化依托,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书写出了中华茶人以及
华族的坚韧品质和美好品德,是中国第一部反映茶文化的长篇小说。
2000年小说《
南方有嘉木》《
不夜之侯》获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19年,《茶人三部曲》入选了“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成书背景
时代背景
中原地区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
政治经济学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中国从
计划经济转为
市场经济,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意识也发生了转变,文学的功能与价值也逐渐开始“回到文学自身”,许多作品借鉴西方现代作品的表现技巧,并探索人性的解放。中国文学一方面与政治的统一性逐渐瓦解,另一方面也开始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到了80年代,大众文化发展与传播呈现繁荣的态势。
8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文学,在经历了反思文学、
伤痕文学乃至工业文学之后,出现了“文化小说”的潮流,其起源于“
寻根文学”。在借鉴西方作家的过程中,中国作家也发现单纯模仿无法实现独创,于是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本土的文化和传统。
韩少功在《
文学的根》中说到,文学应该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
《茶人三部曲》受到了20世纪80年代
中原地区寻根文学的影响,相较于“文革文学”或“知青文学”,“寻根文学”融入了更为复杂的情感,众多作家开始回望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让传统风俗和地域文化的在现代社会人心中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王旭烽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潮流下创作的。寻根文学的余波也影响到了90年代的作家,对地域文化的书写和传承打开了更为丰富的文学视界,《茶人三部曲》作为书写和传承
江南吴越文化的一员,明显地融入到同时代的这场大潮之中。
个人背景
作家王旭烽生于
嘉兴市,在
富春江和
西湖的居住经历使她的作品沿袭了江南吴越文化中的婉约细腻和风雅趣味。王旭烽大学就读于
历史学专业,后来到
杭州市的
中国茶叶博物馆工作,并接触到大量茶文化知识,对她影响深远。之后
王旭烽又成为高校教授,投身进
茶文化的研究中去。茶不仅仅成为王旭烽的工作和生活日常,更潜入了她的精神。根据王旭烽在采访中表达,她在写三部曲小说之前,就尝试将她学习到的茶文化知识表达出来,写过研究茶文化的专著,叫《瑞草之国》。
《茶人三部曲》中角色的名字比如天醉、吴茶清、沈绿爱、寄客等,也是作者认真搜集挑选而来,并写了《南山陵园》,书中是众多葬在南山的人的名字。《茶人三部曲》的写作初衷是希望呈现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并寄望将个人命运与历史和茶的发展历程结合起来。《茶人三部曲》于1990年开始创作,也是
王旭烽就职于
中国茶叶博物馆期间,作者最终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三部曲的写作。
内容情节
《南方有嘉木》
《茶人三部曲》的第一部。
清末
江南,
杭州市有一位茶商杭九斋,是忘忧茶庄的继承人。儒雅风流,因不敢违抗父亲的安排,娶了林藕初,一个并不爱他的
秀才之女。杭九斋不擅长置业理财,无心参与茶庄经营,荒废事业,留恋青楼的糜烂生活,还染上了
鸦片烟瘾,死在烟花女子的烟榻之上。吴茶清是茶庄管家,品茶本领高超,与精明能干的林藕初一起操持茶庄生意,算得上幕后的茶庄之主。杭天醉名为杭九斋之子,实际是林藕初与管家吴茶清私生,有学问才情也有抱负志向,然而性格优柔寡断,他身上交错着颓唐与进取的矛盾。杭天醉继承了茶庄的家产,娶了像母亲林藕初那样强悍自信的沈绿爱。杭天醉的幼年好友赵寄客是一个性格激进大胆、敢于冒险的热血青年,充满侠义豪情,在革命事业中与天醉的正房沈绿爱性格相投,一见钟情。天醉与偏房小茶生育了三名子女,嘉和为长子。杭家第三代年轻人嘉和嘉平都是充满干劲的青年,投身于革命事业。杭天醉在妻子面前找不到自信,又见证家族茶庄在时代的兴衰浮沉中逐渐走向败落,亲眼目睹了
清代的覆灭和历史的激荡变迁,最终自觉无力改变命运,也看淡了人生的无可奈何,逃避现实生活,遁入佛门。
《不夜之侯》
《茶人三部曲》之第二部。小说开始于本世纪三十年代末,
中原地区进入了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书名《
不夜之侯》来源于“饮真茶,令人少眠,故茶美称不夜侯也”,意思就是人喝了茶水变得清醒没有睡意,故茶得
封号为不夜侯。第二部发生在整个
华族灾难深重的抗战时期,“不夜之侯”也意指中华民族在黑暗中困顿挣扎,等待黎明的到来。杭家以及同在这个时代的其他人都被卷入漫长的战争,人物经历也更加艰辛曲折、跌宕起伏,新一代杭家儿女投身于伟大的抗日战争。杭寄草勇敢直爽,为爱情奋不顾身去往边境前线。战火纷飞中,有的人奋勇杀敌,舍身取义,壮烈牺牲,而杭嘉乔做了卑躬屈膝的汉奸,背叛家族。吴升在国仇面前放下了家恨,嘉和等人仍坚持着中华茶业建设。在漫长的
八年抗战中,杭家人从难以想像的劫难中度过,体现了中华
茶人挺拔的脊梁与不朽的风骨。
《筑草为城》
小说是《茶人三部曲》之三,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写至二十世纪末,杭家迎来了文化大革命这一动荡的历史时期。杭家的第五、第六、第七代传人在这个特殊年代登上了时代舞台,正要面对“十年浩劫”。在处处隐藏着危险、家族蒙难的年代里,杭嘉和始终坚持着一个优秀中华茶人的操守和品格。罗力、杭汉等人即便于苦难中备受煎熬,也从未停止过对茶事业的追求。这些坚持和信念支撑着杭家人走过漫漫长夜,最终迎来了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人物角色
主题意蕴
小说以书写江南
杭州市忘忧茶庄杭氏家族几代人的波折命运为故事主线,以横跨
中国历史一百多年的气魄,从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到
清代覆灭,再到
中国抗日战争,直写到20世纪末国际
茶文化节于杭州召开,囊括了近现代中国史的许多重大事件,塑造了一群性格不同形象生动的经典人物角色,展现坚韧不拔、荡污涤垢、忍辱负重或遭受摧残但仍挣扎前行的杭州
茶人的精神和品性。作者在真实的历史时空中发挥想象,将历史时间与想象的生活场景重构,让历史成为故事展开的线索与人物命运转变重要的外部因素;反之又通过对杭家族史的书写,展示了
华族面对危难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走向复兴繁荣的历史必然。
小说还从茶文化着笔展现
中华文化精髓。作者在作品中引入大量的
茶文化,展示了从茶叶品性、茶具茶庄、茶诗茶谣、
茶礼茶艺到茶史
茶道等各种有关于茶的知识,成为了一部介绍茶文化的
百科全书。小说将茶文化有关的素材自然合在故事情节和人物言行中,并通过对
茶人形象的刻画展现出茶文化的内在意蕴。“茶”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载体,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审美精神的珍视与思考。
艺术特色
创作视角
小说融进了作者宏大的历史审美角度,通过杭家几代人的跌宕命运来折射
华族的曲折命运。通过杭家人所亲历的
太平天国运动、
辛亥革命博物馆、
中国抗日战争、文化大革命等历史重大事件,深化了历史叙事的细节。除了紧紧抓住历史事件作为故事主线,小说还采用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自由穿梭于过去、现在和未来,赋予小说更加宏大的史诗感和寓言性质,也能使读者更好地把握人物的命运走向。
作者以她个人独特的生活经历与认知视角,将茶作为作品的叙事背景和文化依托来构建故事情节。三部曲的三个标题皆取材于
茶文化(南方之嘉木、不夜侯、
黄花菜)。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包含着谦逊、节制和美好的精神审美追求。作为中国第一部反映茶文化的长篇小说,作者有意将茶文化镶嵌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之中,使得茶、人、历史三者之间的距离被打破,在同一个精神层面进行小说化阐释。由此,茶叶产业的发展史、
茶人的曲折命运与
华族的历史命运三者相连,相互形成映照。
人物塑造
小说塑造了一批各具神韵、立体生动的人物角色,主要角色达六十多个,能写好如此众多的角色且不相混,可见作者功力。另外,作者笔下的角色形象复杂立体,并不陷入脸谱化。比如杭天醉虽然有上进奋发的一面,但久了也会陷入消极和颓唐;杭嘉和从容练达,宽厚温和,而面对日本人也能做出令人讶异的
纵火断指等行为;对于相对反面的人物
吴升,其奸诈使坏,引诱天醉抽
鸦片,但
国族危难当前又不失大义。人性的复杂多变通过这些角色跃然纸上,令人印象深刻。作品还成功塑造了一批鲜亮夺目的女性形象,尤以沈绿爱、杭寄草为代表的女性角色,虽然生活在封建礼教传统根深蒂固的家族环境,但她们展现出了追求自由的高贵灵魂。在杭家男人展露出南方男性细腻温和的阴柔品质时,她们展示了超越女性性别的坚韧,豪迈也不乏柔情,勇敢与命运抗争,并追求自己理想的爱情。作者运用她特有的
茶人意识和审美取向,展示了对如茶般温润人性的向往,将对真善美的理解和追求融入到人物角色中,书写了
杭姓儿女凌然的风骨以及洒脱恬淡的人格魅力。
与单纯的“
寻根文学”不同的是,《茶人三部曲》并不沉湎于对
中国历史中那些抗争事迹的怀念,并运用一种客观健康的历史观,以人物为核心,利用历史、借助历史变迁去构建人物角色。
语言风格
受到
中原地区传统古典文化的熏陶,小说有着古典厚实、清丽雅致的语言风格,融入了江南西湖灵秀飘逸的地域文化以及
吴樾方言俚语。骈散杂用的语句,古典诗词的点缀,节制的表达,既有古典长篇小说的干练之气,又有坚实的
江南文化积淀。“活脱活像”“人五人六”“懵里懵懂”这种极富
吴越方言特质的“ABAC”词语,以及“夜浮于水,明月如洗,水天一碧,环视天地悄然无声”这种
文言文句段,都增强了文字的表现力,也极富地域色彩。
所获荣誉
2019年,《茶人三部曲》入选了“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作品评价
优点:
茅盾文学奖评委会对这部小说的评语是,“茶的清香、血的蒸气、新的碰撞、爱的纠缠,在作者清丽柔婉而劲力内敛的笔下交织;世纪风云、杭城史影、茶叶兴衰、
茶人情致,相互映带,融于一炉,显示了作者在当前尤为难得的严谨明达的史识和大规模描写社会现象的腕力。”
挑战了传统的
性别歧视,描写了一批生动鲜活、勇于抗争的女性,批判了传统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和害,歌颂了热爱生命、珍视和平与追求自由的精神,体现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也反映出了作者的女性生命经验和反思态度。
小说浓厚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底色也为人称道。“长篇小说里显示出地域文化特色的是相当不少的,各地方都有。但是像
王旭烽这样的
茶文化三部曲,写得这样丰富、这样浓烈、这样沁人心脾是少有的……王旭烽写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从太平天国一直写到文化大革命,一百多年,三卷本,一百三十万字写茶,没有说哪个时期或者哪一章把茶抛开。”
缺点:
《茶人三部曲》中时有生硬冗长的茶文化知识,尤其第一部中的茶文化知识穿插与故事本身不协调,结果影响了小说阅读的节奏感,也有损人物角色的塑造。到了第二、三部,作者对茶文化的引入则更为协调而文字简练,使得小说阅读流畅很多。
就艺术成就和艺术审美性,《
南方有嘉木》和《不夜之侯》高于第三部《
筑草为城》,语言的清丽感在第三部中显得较为薄弱。
出版情况
到2022年6月,茶人三部曲已经印刷15次、发行量达13万册。
部分出版信息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