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霞
化学家、化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高小霞(1919年7月10日—1998年9月9日),女,汉族,出生于浙江萧山,化学家,化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高小霞1944年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1949年到1951年在美国纽约大学化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曾担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大学化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务。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1年,高小霞成为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1998年9月9日逝世。
高小霞长期致力于分析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开创了几十种微量元素的高灵敏分析方法。发表论文二百多篇。出版《电分析化学导论》《极谱催化波》《铂族元素的极谱催化波》《稀土农药和电分析化学》等五部专著。其科研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等。
人物经历
早期与学业经历
1919年7月10日出生于浙江萧山一个书香家庭,父亲叫高云塍,曾是清末秀才,当过乡村私塾老师,童年高小霞接受到的家庭教育,影响了她的一生。11岁时跟随父母来到上海市。1932年至1938年在上海工部局女子中学读高中,期间获奖学金。抗战开始后失去工作,高小霞虽然考上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但无法前往,在上海工部局女子中学当教员以维持家用。
1940年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同年父亲因贫病逝世。1940年到194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半工半读。1946年到1948年担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成为分析化学梁树权和物理化学家吴征铠的助理员;1946年与徐光宪在上海国际饭店举行婚礼;同年与徐光宪一并通过了国家留学生的考试,但因为经济原因暂时无法两人前往留学,高小霞便支持徐光宪在1947年先行前往美国留学,直到1949年两人才借到足够的钱让高小霞前往美国留学。1949年起高小霞在美国纽约大学化学专业半工半读硕士研究生。丈夫徐光宪于1951年顺利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高小霞于同年获得纽约大学硕士学位。朝鲜战争的突然爆发和美国政治的波澜诡谲使得高小霞放弃了本可以取得的博士学位,和丈夫徐光宪一起回到了中国。
工作经历
回到中国后经好友唐敖庆介绍高小霞和徐光宪都进入了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1951年起高小霞担任过北京大学化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20世纪50年代起致力于电分析化学的研究,开拓性地发展了电分析化学。在极谱分析领域带领研究生们大胆探索,创建了实用的微量元素分析方法,提出并解决了多个极谱催化波理论问题,取得了系统、有创造性的成果。1952年经唐敖庆和田曰灵介绍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1953年前后高小霞用K式电位计自行组装了极谱仪。1957年至1966年带领团队对20余种元素分别提出了催化体系,为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灵敏、快速、简便的检测手段。
1969年起前往江西省“五七干校”劳动。1978年后,高小霞开始带领研究生将极谱分析方法用于稀土研究。
1980年高小霞和徐光宪共同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1年被批准为中国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并被聘担任第一、二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理科评审组成员。1982年著作《铂族元素的极谱催化波》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3年高小霞去图书馆查资料时,不慎摔伤骨折,但她坐在轮椅上,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和指导学生。1989年和徐光宪同前往澳大利亚参加第三届亚洲太平洋化学大会。
1998年高小霞确诊了淋巴癌,与丈夫徐光宪共同出席电视节目《东方时空》,谈大学教育现状和人才培养;同年4月带病为即将出版的《分析化学前沿》一书撰写了最后一篇。
人物逝世
1998年9月9日高小霞逝世。
主要成果
极谱催化波的研究
高小霞对极谱催化波的研究有较深造诣,开创了几十种微量元素的高灵敏分析方法,特别是微量ree和铂族元素的极谱分析法及其机理的研究。极谱催化波是捷克学者Brdicka于1934年发现和提出的,但发展缓慢缺乏分析应用,20世纪60年代起高小霞对极谱催化波的理论和应用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将催化波进一步发展开创了具有高灵敏度的配位化合物吸附波新研究领域,稀土元素由于不易氧化还原,其电分析化学的研究可以说还是一个空白,几乎是电分析化学的禁区,高小霞将络合物吸附波用于分析测定稀土元素,发现并提出了20多种稀土络合物吸附波分析方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创建的络合吸附波研究法,具有简便、灵敏、快速、省钱等特点,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推动了中国同行对极谱催化波的研究。
仪器分析学科建设
高小霞在北京大学执教期间,被安排开设仪器分析课。期间她发现捷克生产的照相式极谱仪测定极谱半波电势的灵敏度太低,只有0.01V。她利用物理化学实验室借来K式电位计和微安培电流计试着组装极谱分析仪,结果自己组装的这台仪器在测定极谱半波电位时灵敏度达到了0.02mV,比采购的照相式极谱仪提高了500倍。又用K式电位计加氢电极自行组装了高灵敏度(达0.001pH单位)的pH计等多台设备,逐渐开展起电分析化学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建立起了北京大学的光谱实验室,编写了《仪器分析》教材,北京大学分析化学专业在高小霞的努力下成为中国国内高校最早开设仪器分析课程的专业之一。
主要论文与著作
主要论文
高小霞发表论文二百多篇。
出版著作
高小霞出版有《电分析化学导论》《极谱催化波》《铂族元素的极谱催化波》《稀土农药和电分析化学》等五部专著。
社会职务
荣誉与获奖
个人荣誉
科研获奖
人才培养
高小霞曾讲授“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电化学分析”“高等电化学分析”“化学文献查阅法”等课程,开创了北京大学分析化学专业。培养的学生中有不少院士、校长、院长、将军等。代表性学生有周性尧、无机化合物化学家严纯华。
影响与后世纪念
赤子霞光——徐光宪、高小霞院士伉俪纪念展
赤子霞光——徐光宪、高小霞院士伉俪纪念展于2020年由北京大学校史馆、档案馆、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合作举办。
中国工程院院士馆
中国工程院院士馆官网设置了高小霞专栏,集中展示了高小霞的生平事迹。
徐光宪、高小霞院士伉俪纪念活动
徐光宪、高小霞院士伉俪纪念活动于2020年11月14日在上海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举行,活动包括徐光宪、高小霞院士伉俪纪念雕塑落成揭幕;“霞光楼”楼宇命名揭牌;徐光宪、高小霞院士“十同传奇”事迹展览以及纪念大会。
纪念高小霞先生诞辰100周年研讨会
纪念高小霞先生诞辰100周年研讨会于2019年9月15日在北京大学化学学院举行。
人物评价
西安交通大学表示:“高小霞长期致力于电分析化学研究,在极谱催化波领域取得了系统、创造性的研究成果。是我国杰出的化学教育家。”
北京大学用“化学世界的一道霞光”高度评价高小霞。
北京大学评论高小霞为“平凡的人生 非凡的探求”是北大的才女。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她的父亲曾是清朝末期的秀才,名叫高云塍,并曾经担任过乡村私塾的教师。凭借其扎实的文言文知识和卓越的书法技能,他后来转至上海中华书局工作,担任编辑一职。
婚姻家庭
1946年春季,高小霞与有着四年同学和同事关系的徐光宪,在上海国际饭店结婚了。
不幸遭遇
高小霞和丈夫徐光宪,于1969年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一起到江西省“五七干校”参加劳动。
健康状况
1983年,高小霞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不幸跌倒,导致骨折并接受了手术,安装了人工关节,这使她的行动受到了限制。到了1998年,尽管高小霞被诊断出患有淋巴癌,她依然保持着对教育和科研事业的热情。在此期间,她与徐光宪一起参加了电视节目《东方时空》,在节目中他们讨论了大学教育的现状和人才培养的问题。
家庭成员
参考资料
高小霞.中国工程院院士馆.2023-03-19
北京大学校史馆.北京大学.2023-03-19
高小霞.中国知网.2023-03-19
高小霞:化学世界的一道霞光.北京大学新闻网.2024-04-27
天道酬勤——记民盟盟员徐光宪先生.中国民主同盟网站.2023-03-19
高小霞.国家图书馆.2023-03-19
历次人民代表大会重要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2024-05-16
五届.人民政协网.2023-04-05
历届理事会.中国化学会.2023-04-05
霞 光|徐光宪、高小霞院士伉俪纪念活动在交大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23-04-05
高小霞.西安交通大学.2023-03-19
徐光宪、高小霞和家人.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19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期与学业经历
工作经历
人物逝世
主要成果
极谱催化波的研究
仪器分析学科建设
主要论文与著作
主要论文
出版著作
社会职务
荣誉与获奖
个人荣誉
科研获奖
人才培养
影响与后世纪念
赤子霞光——徐光宪、高小霞院士伉俪纪念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馆
徐光宪、高小霞院士伉俪纪念活动
纪念高小霞先生诞辰100周年研讨会
人物评价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婚姻家庭
不幸遭遇
健康状况
家庭成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