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布列松
法国电影导演、编剧、剪辑
罗伯特·布列松(Robert Bresson,1901年09月25日-1999年12月18日),法国电影大师,30岁开始接触电影,一生共留下了十四部具有代表性的影片,他的电影带有与其他导演不同的个人色彩与风格。
布列松在1933年前一直从事绘画与摄影事业,经过法国导演雷内·克莱尔的推荐进入电影界,并于1934年拍摄讽刺短片《公共事务》;布列松早期的电影包括1943年的《罪恶天使》和1945年的《布劳涅森林的妇人》;布列松在他的文学偶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乔治·伯纳诺斯的启发下,于1951年拍摄了《乡村牧师日记》;1956年,布列松基于一位法国士兵安德烈·德利尼(André Devigny)的真实经历并根据自己的战争经历改编拍摄出了《死囚越狱》,并获得1957年的法国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1959年的拍摄的《扒手》是布列松首部自己进行首次自己进行剧本创作的作品,这部影片则凸显出布列松极简主义的全面发展,该片曾入围第1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1962年,布列松拍摄了影史上第4部根据圣女贞德传奇改编的影片《圣女贞德的审判》;1966年,执导作品《驴子巴特萨》;1967年,布列松执导的《穆谢特》是他最后一部黑白电影;凭借该影片布列松获得1967年戛纳电影节OCIC奖、1968年法国电影评论协会奖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奖等;1967年,拍摄了第一部彩色片《温柔女子》;1971年执导的《梦想者四夜》该片曾入围第2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1974年,执导的《武士兰士诺》是布列松的借古喻今之作,本片获得第27届戛纳电影节平行单元费比西奖;1977年,拍摄的《很可能是魔鬼》使布列松获得第2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提名;1981年布列松执导了他最后一部作品《钱》;因为布列松未能为计划已久的《创世纪》改编筹集到资金,他在20世纪80年代退休。
布列松于1999年12月18日去世,享年98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布列松出生于法国奥弗涅多姆山,他就读于索克斯的拉卡纳高中就开始画画,并且在高中时期就展现出在语言和哲学优势;
布列松一直从事绘画与摄影事业,直到1933年,经过法国导演雷内·克莱尔的推荐进入电影界。第二年,他执导了讽刺短片《公共事务》,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他继续拍摄电影,他转为为其他导演写剧本,其中包括雷内·克莱尔(René Clair)。
布莱松的电影生涯开端依赖于法国及法国电影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特殊处境,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应征入伍,1940年被德国人俘虏,被关押在集中营十八个月。
执导经历
早期作品
1943年,42岁的布列松执导了他的第一部故事片,他受在纳粹集中营的勃吕克·贝尔谢主教所托拍摄以贝达尼修女院为背景的剧情长片《罪恶天使》,通过这部电影,布莱松真正开始了他的电影之路。
布列松早期的电影还包括他的1945年的《布劳涅森林的妇人》中,这部电影相比较《罪恶天使》刻画的五个主要人物,已经出现一种简化的趋向,主要人物得到了比较清晰的勾画,这也是布列松最后一部主要与专业演员进行合作的作品。
极简主义风格成熟
布列松在他的文学偶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乔治·伯纳诺斯的启发下,于1951年拍摄了《乡村牧师日记》,以日记的形式进行电影的叙事,布列松的极简主义风格更加突出,只专注于解释中心人物的经历,演员们也故意表现的平淡无奇,毫无表情,该片入选1951年第12届威尼斯电影节,获得主竞赛单元金狮奖提名和国际奖。
1956年,布列松基于一位法国士兵安德烈·德利尼(André Devigny)的真实经历并根据自己的战争经历改编拍摄出了《死囚越狱》,这部电影是布列松第一次完全采用非职业演员进行拍摄的电影。该影片的主演弗朗索瓦·莱特瑞尔毫无表演经验,在出演该片之后,决定将电影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1957年的法国戛纳电影节上,布列松凭借该片战胜伯格曼(《第七封印》)、费德里科·费里尼(《卡布里亚之夜》)、瓦伊达(《下水道》)等强劲对手,捧得最佳导演奖。
布列松1959年的《扒手》是布列松的首部首次自己进行剧本创作的作品,该片改编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通过日记体的形式,讲述一名坚信偷窃是艺术的青年的行窃经历,这部影片则凸显出布列松极简主义的全面发展,剧中对话精简并且展现出哲学的抽象。该片曾入围第1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1962年,布列松拍摄了影史上第4部根据圣女贞德传奇改编的影片《圣女贞德的审判》,这部剧与《扒手》一同展现了布列松虔诚的宗教信仰,影片都突然结束,主人公平静而坚忍地接受了命运的必然性,该片于1962获得了第1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评审团特别奖以及OCIC奖。
与《死囚越狱》相同的是,布列松1966年的作品《驴子巴特萨》也使用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拍摄,但是从一只驴的视角出发,记录了他从一个主人手中换到另一个主人,被利用和虐待,默默地承受着自己的痛苦的经历,该片获得了1966年第27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奖提名。
布列松1967年的《穆谢特》和《乡村牧师日记》同样出自于伯纳诺斯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因为贫穷而被排斥的乡村女孩的悲惨故事,《穆谢特》是布列松最凄凉的电影之一,是对掠夺和苦难的沉思,这不仅是布列松的最后一部黑白电影,也是他最后一部在旧世界的田园风光和宗教意象中拍摄的电影,在这之后,他将目光转向后现代巴黎都市的神秘景观。凭借该影片布列松获得1967年戛纳电影节OCIC奖、1968年法国电影评论协会奖最佳影片奖、1969年意大利电影新闻记者协会银兔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导演奖、1967年威尼斯电影节Pasinetti最佳影片奖。
风格变化
1967年,布列松再次从他的偶像陀思妥耶夫斯基获得灵感,改编他的短篇小说《别人的妻子床下的丈夫》,拍摄了第一部彩色片《温柔女子》,该片运用倒叙的手法,描绘一名美丽年轻女子跳楼自杀后,丈夫回忆过往,追溯其自杀原因,并以寡言少语的简约风格勾勒出美满婚姻背后的残酷现实。影片荣获第17届圣塞巴斯蒂国际电影节银海贝奖。
1971年的《梦想者四夜》也改编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白夜》,布列松别出心裁地将故事发生时间移植到当代,并运用插叙的手法重新演绎一位青年画家在桥边救下了欲轻生的女子,此后相约见面四夜的故事。该片曾入围第2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1974年,《武士兰士诺》是布列松的借古喻今之作,也是布列松作品中最暴力的一部,改编自中世纪亚瑟王传奇,围绕兰士诺与格温娜维尔王后偷情一事,再现寻找圣杯最后几日的低迷士气和内部纷争。本片获得第27届戛纳电影节平行单元费比西奖
1977年布列松拍摄的《很可能是魔鬼》以回忆的方式记叙了一个忧郁的巴黎青年人努力寻找现代大都市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故事,凭借该片布列松获得第2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提名。
1981年的《钱》是布列松最后一部作品,灵感来自于列夫·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伪息券》,讲述青年修理工因伪钞含冤入狱后走向疯魔的故事,该影片让布列松获得了1983年第36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和最佳导演奖。
因为布列松未能为计划已久的《创世纪》改编筹集到资金,他在20世纪80年代退休。
1989年,布列松获得了第46届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金狮奖
布列松于1999年12月18日去世,享年98岁。
2000年,致力于推广意大利电影文化的Ente dello Spettacolo基金会以罗伯特·布列松的名字设立了授予给在电影方面有突出成绩的电影创作者的奖项:罗伯特·布列松奖。
电影风格
简约、淳朴的视听表现
视觉上:布莱松的影片中演员的脸经常是严肃呆板的,人物性格的变化和人物内心的冲突与抗争在人物的脸上没有丰富的变化,所以他经常选取人身体的某一部分来取代面部的特写。1950年的剧情《乡村牧师日记》场景由桶、面包和诸如此类日常生活中的小场景小物件组成,运镜没有多余修饰,剪辑也没有交叉快切等常见技巧,整部电影平直而严肃,布列松逐渐探索出了极简主义的个人风格。
声音上:布列松追求“寂静”的声音效果。在多部影片中他只使用前期拍摄时的同期声而不使用后期配音与音乐,唯一的技巧让步是极其节制地播放古典音乐,配合话外音将主人公的命运娓娓道来。在剪辑和转场时,经常由下一场景的声音先于画面进入场景,或上一场景以“寂静”为转场做准备,刻意制造镜头与场景之间的断裂感。在布列松影片的大部分场景中,声音都呈现出平静而迟缓的形态。
宗教主题
在欧洲,罗伯特布莱松被认为是最有具宗教气质的电影导演之一,他的天主教信仰影响了他的电影创作,他选择的主题和他自身的天主教徒背景也赋予了电影更多严肃和虔诚的色彩。布列松有三部电影完全以天主教为背景拍摄,1942年,他受勃吕克·贝尔谢主教所托拍摄以贝达尼修女院为背景的剧情长片《罪恶天使》,该片已经奠定了他的宗教性、哲学性的内涵,之后的《乡村牧师日记》直接以牧师为主要人物,呈现他所生存的世界以及他内心的感受;《圣女贞德的审判》中,贞德是可以和雅威沟通的圣女,整个电影笼罩着宗教的气氛。从《罪恶天使》到《圣女贞德的审判》,天主教中的“罪”与“赎”成为他经常探讨的一个“母题”。
非职业演员的使用
布列松认为,“模特”的真正价值就在于表现这种表演者自身都未曾意识到的神秘、实在和潜在,或者说表演者在无意识中获得来源于角色的纯粹精神。在对前两部长片中的职业演员表现产生不满后,布列松逐渐启用了符合影片气质的非职业演员作为 “电影模特”。他限制“模特”研究角色和参与场面调度,同时通过艰苦的反复排练使“模特”们在镜头前拥有了几乎超越新现实主义戏剧的新鲜感和自发表现力。按同样要求进行表演的“模特”们在失去了表现性表演的冲动后,在镜头前存在的方式还出现了神秘的相似性。
文学性
布莱松的13部故事长片中,有7部改编自文学名著或从中取灵感,如《布劳涅森林的妇女》根据德尼·狄德罗的《宿命论者雅克》中的一个插曲改编;《乡村牧师日记》根据法国天主教作家乔治·贝尔纳诺斯的同名日记体小说改编;《扒手》的灵感明显来自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罪与罚》;《金钱》是根据列夫·托尔斯泰中篇小说《伪息券》改编的。而《死囚越狱》和《圣女贞德》则来源自真实的事件;《可能是魔鬼》是受新闻报道的启发;《武士兰士诺》源自亚瑟王的传说。总体来看,这些作品中一定有某种共性吸引着布莱松,使他能做出改编的选择。
个人生活
婚姻家庭
关于布列松的个人生活的资料很少,他于1926年与Leidia van de Zee结婚,后两人离婚,具体年份不详,后与Marie-Madeleine van der Mersch结婚,两人互相陪伴直到布列松去世。
出版作品
1975年巴黎:《关于电影艺术的说明》Notes sur le cinématographe
1977年于纽约,1978年于伦敦:《电影摄影笔记》Notes on the 电影摄影
主要作品
导演作品
资料来源
编剧作品
资料来源
荣誉奖项
影视荣誉
资料来源
人物评价
罗伯特·布列松——电影史上真正的另类大师,朴素简单的电影技法,凝练节制的镜头语言, 简而不凡的声音风格让其电影富有极强的形式感,在布列松的电影里,相较于技法和镜头,声音造型更能代表和成就布列松的个人风格,他像一个另类的舞者,在电影声音中舞出了独树一帜的“布列松式”的舞蹈。《电影评介黄麟
同样作为现代艺术的改革先锋,罗伯特·布莱松是二十世纪法国电影作者的典型代表,从1934年的《公共事务》到1983年的《金钱》,布列松一生共创作了十四部电影。其作品通过回避剧烈的戏剧冲突、精准利落的剪辑、克制的情感表达、文学叙事的运用形成了高度形式化的表现风格。《百家评论》黄今评
布列松之于法国电影犹如沃尔夫冈·莫扎特之于奥地利音乐,陀思妥耶夫斯基之于俄国文学。让-吕克·戈达尔
作为一位被称作电影界头号知识分子的法国导演,罗伯特·布列松以其电影的纯粹性与对人性的深入挖掘闻名于世。《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朱为惠评
葡萄牙导演马诺埃尔·德·奥利维拉称赞布列松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作品的导演,因为它与其他所有人都不同;他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担心时尚。”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执导经历
早期作品
极简主义风格成熟
风格变化
电影风格
简约、淳朴的视听表现
宗教主题
非职业演员的使用
文学性
个人生活
婚姻家庭
出版作品
主要作品
导演作品
编剧作品
荣誉奖项
影视荣誉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