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氏大吻(学名:Rhynchocypris lagowskii),别名长吻鱥、拉氏鱥、柳根鱼等,是鲤科大吻鱥属的一种小型淡水鱼类。其体长约为12~18厘米,
雄性成熟个体最长可达24厘米,
雌性成熟个体最长可达13.5厘米;体重约为20~40克,野生个体最重可达200克。鱼体长形,头部较长,
吻部钝而圆,口为亚下位,眼中等大。体背部呈灰黄色,腹部呈白色,体侧有不规则的黑色小斑点。体被很小的鳞片,侧线完全。背鳍较短小,
胸鳍椭圆形,
尾鳍内凹、基部有一黑色斑点。
世界范围内,拉氏大吻鱥主要分布在中国、
蒙古国和
俄罗斯境内。中国范围内,则主要分布在
东北地区及华北地区各水系。其为杂食性鱼类,喜欢栖息在水温偏低的溪流中上层。
2022年,拉氏大吻鱥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
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便针对拉氏大吻鱥开展人工养殖。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其已经是中国东北地区很有地方特色的养殖鱼类之一,养殖前景可观。在中国北方消费市场,其以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肌间刺较少等特点受到青睐。
形态特征
拉氏大吻鱥是一种小型鱼类,体长约为12~18厘米,雌雄性成熟个体的最长体长差异较大,雄性最长可达24厘米,
雌性最长则为13.5厘米;体重约为20~40克,野外个体最重可达200克。其体形较长、后部侧扁、整体呈纺锤形,头部较长。背部呈灰黄色,腹部呈白色,背部中间有黑色条纹、不甚明显,体侧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小斑点。体被很小的鳞片,排列紧密。侧线完全,在腹鳍之前有弯曲,具有78~95枚鳞片。
尾鳍灰色,基部有一黑色斑点。
其
吻部钝而圆,口亚下位、较小、呈弧形,口裂深而稍倾斜,唇窄。眼中等大小。鳃耙6~10个,下咽齿2行。背鳍2根鳍棘,6~7根
鳍条;
胸鳍1根鳍棘,15根鳍条;腹鳍1根鳍棘,8根鳍条;臀鳍2根鳍棘,6~7根鳍条。背鳍较短小,胸鳍椭圆形,尾鳍叉形、内凹。
分布栖息
世界范围内,拉氏大吻鱥主要分布在中国、
蒙古国和
俄罗斯境内。中国范围内,则主要分布在
黑龙江省、
吉林省、
辽宁省、
河北省、
天津市、
山西省等省市。多见于黑龙江、
图们江、
辽河、
鸭绿江、
黄河、
渭河、
海河等干流和支流流经的水域。其为淡水鱼类,喜欢栖息在水温偏低的水环境中,但生存对水温要求不高,也可以生活在温水水域,喜欢生活在水体中上层,对水环境的适应性较强。
生活习性
拉氏大吻鱥为杂食性鱼类,野生条件下以水生昆虫、
甲壳亚门及
藻类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吞食鱼卵。其在
栖息地经常在溪水边的柳树根下活动,“柳根鱼”的别名因此而来。
生长繁殖
拉氏大吻鱥通常在2~3龄性成熟,性成熟的雄鱼生殖凸变得明显,雌鱼则腹部膨大柔软、泄殖孔红润。每年5~7月份为其产卵期,分批产卵,产出的成熟卵粘着性较强,多粘附于
砾石或水草上,产卵后2~3天鱼苗出卵。在繁殖季节,鱼体全身会变得色泽鲜鲜,出现“婚姻色”。
人工养殖
养殖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便针对拉氏大吻鱥开展人工养殖。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其已经是中国北方地区很有地方特色的养殖鱼类之一,特别是在
黑龙江省、
吉林省、
辽宁省以其为主养品种之一的水产养殖模式得到广泛开展。
养殖技术
拉氏大吻鱥人工养殖需要进行人工催产、人工授精,得到的
受精卵需要进行流水孵化,但水流不宜过大,须使用微孔增氧管增氧,缺氧时则开启鼓风机充气增氧。受精卵孵化时要注意用药防病,用药时孵化环道停止流水。
鱼苗出卵后,要在3~4天其可以平游时下塘,下塘前一周左右清塘、施肥。放苗时间选择在晴天上午10点,放苗位置选择在上风头处。经过33~36天培育,鱼苗全长达到夏花规格(2.8~3.0厘米),此时便可分塘进入鱼种培育阶段。
分塘前同样要提前10天清塘,下塘后需要谨防高温天气蓝藻(
蓝菌门)爆发,每半月注换水一次,每次换掉池水的五分之三。由于其对水流敏感,喜欢逆水而游,因此注水时必须采取防逃措施。随着鱼种生长,要驯化其食用颗粒饲料,需要根据天气和鱼摄食情况灵活调整投喂量。
在成鱼养殖阶段,以2龄拉氏大吻鱥为例,其在适宜温度范围内,生长速度会随着温度上升而加快。并且人工养殖拉氏大吻鱥要比自然条件下的个体生长更快,人工养殖个体最重甚至可以达到500克。另外,在此阶段混养一定比例的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Aristichthys nobili)苗种,不仅可以调节水质,还能够增加产量。
病害防治
自然条件下,拉氏大吻鱥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鱼类,病害较少。但在人工养殖的情况下,由于生境改变,其很难免于病害。池塘养殖过程中,其主要病害包括烂尾病、烂鳃病、
肤霉病、
寄生虫病等,其中较为严重的是细菌性烂鳃病。对此,可采用在养殖池挂袋
漂白粉或全池泼洒
生石灰、对症药物的方式进行防治。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历史上,拉氏大吻鱥是一种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的经济鱼类,但随着人为捕捞增加,其
种群资源有所减少,到80年代末期一度面临枯竭。不过,随着人工养殖、增殖放流的广泛开展,其种群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截至2022年其种群数量仍较为稳定。
保护等级
2015年,拉氏大吻鱥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等级为无危(LC)。2022年,拉氏大吻鱥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
主要价值
拉氏大吻鱥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2016年左右,在中国北方消费市场,其市售平均价格达到50~60元每千克,
春节期间价格更是高达80元每千克。其以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肌间刺较少等特点,受到消费者青睐。另外在
黑龙江省,当地还将包括拉氏大吻鱥养殖在内的水产养殖业发展为休闲
渔业,因地制宜促进旅游业发展。
相关文化
拉氏大吻鱥是中国东北地区很有地方特色的养殖鱼类之一。在黑龙江省,其是当地俗语“
三花五罗、十八子、七十二杂鱼”中的一种。在
辽宁省,其是
辽河土著名优溪流性鱼类。
物种对比
在大吻鱥属(Rhynchocypris)鱼类中,自然条件下的拉氏大吻鱥和尖头大吻鱥(Rhynchocypris oxycephalus)不仅是体形较为相似,而且生境亦有所重叠,尤其是在幼鱼阶段。区分二者主要依靠鱼体尾柄长度与尾柄高度之比,拉氏大吻鱥尾此两处之比大于2,而尖头大吻鱥则小于2。另外,尖头大吻鱥体侧一般无暗色纵带或者纵带仅存在于体侧后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