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组画》是由画家
陈丹青于1979-1980年创作的以
西藏自治区为题的一组油画,包含《进城》《朝圣》《康巴汉子》《母与子》《牧羊人》《洗发女》及《赶集》七幅作品。
1976年秋,23岁的
陈丹青第一次进入西藏,停留了4个月,创作了3幅大尺寸作品。1978年,他考入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为了准备毕业作品,第二次进藏体验生活。当时他觉得应该摆脱
苏联画法对当前中国绘画的影响,尤其看了
法国乡村画展后,便决定要像
让·米勒、
让-巴蒂斯·卡米耶·柯洛、
居斯塔夫·库尔贝那样画得小一点、朴素一点。之后
陈丹青用了一年的时间,创作了7幅油画,1980年后被统称为《西藏组画》。
《西藏组画》与当时流行的画作不同,陈丹青以写生的姿态描绘藏民日常生活中的朝圣、赶集等片段,放弃了当时流行的强调主题性、思想性的做法,直接而果断地描绘了藏民的日常生活,避免了泛革命英雄主义的壮阔激烈,使得日常生活的呈现可亲可信,组画中的人物形象,无论是朝圣的信众,还是憩息哺乳的母子,似乎都如同目击般真实自然。在绘画领域,《西藏组画》直接引领了中国向欧洲正统油画溯源的风气,超越了当时苏联油画的技法及美学的单一,首次正面将绘画本身的快感放在第一位,它的出现提出了突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可能性,为其后中国“85新潮”及现代艺术运动埋下伏笔。
2007年,在北京匡时秋拍油画专场中,
陈丹青《西藏组画》之《牧羊人》成交价达到3584万元。2021年6月4日,《牧羊人》重新进入二级市场,在一场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以1.6亿人民币成交,与《面具系列1996 No.6》双双坐上“最贵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宝座。
创作背景
1976年秋,23岁的
陈丹青第一次进入西藏,在高原上留了4个月,走出高原时,带着3幅大尺寸创作:《泪水洒满丰收田》《华主席和西藏各族人民在一起》《西藏人民欢庆打倒四人帮》,都是当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后来1978年
陈丹青考入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为了准备毕业作品,他第二次进藏体验生活,当时他觉得,应该摆脱
苏联画法对当前中国绘画的影响,尤其看了
法国乡村画展后,深受震撼,他决定,要像
让·米勒、
让-巴蒂斯·卡米耶·柯洛、
居斯塔夫·库尔贝那样,继承法国乡村绘画中的人文精神,画得小一点、朴素一点,于是陈丹青用了一年的时间,创作了7幅油画及一沓速写。
与当时内地社会情形相较,
拉萨市的
藏族人民生活无疑是脱离常态的。非常态的对象使得语言的转换自然清新,又恰如其分。
西藏自治区特殊的地域性,游离于主流
意识形态之外的
生存状态,为
陈丹青运用就当时而言全新的绘画语言提供了绝好的生活蓝本。
作品内容
《西藏组画》全画共七幅,分别为《朝圣》《进城一》《进城二》《康巴汉子》《母与子》《牧羊人》和《洗发女》,描绘的是藏民日常生活的片段。
艺术鉴赏
20世纪80年代,这个时期中国油画艺术家的眼界和思维渐渐开阔转变,各种绘画风格、画展、画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艺术氛围,西方油画艺术的各种信息传到中国,随着艺术家对西方油画艺术了解的增加,许多油画家已不满足于机械地学习西方绘画,开始有意识地关注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题材,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生活体验。《西藏组画》与当时流行的画作不同,
陈丹青以写生的姿态描绘藏民日常生活的片段。七幅画作幅面均在平米之内,这是对文革以来创作“大场面”、“大画面”的一次矫正。这样的尺寸也自然地避免了泛英雄主义、革命主义的壮阔激烈,使得日常生活的呈现可亲可信。画面中人物形象似乎是信手拈来。作者放弃了当时流行的强调主题性、思想性的做法,直接而果断地描绘了藏民的日常生活,避免了泛革命英雄主义的壮阔激烈,使得日常生活的呈现可亲可信,组画中的人物形象,无论是朝圣的信众,还是憩息哺乳的母子,似乎都如同目击般真实自然。
《朝圣》
《朝圣》这幅作品描绘了
藏族同胞虔诚朝圣的画面,墙角的狗、地上熟睡的孩子与梳头的成人等,构成质朴深沉画面,但构图却略显琐碎,陈丹青努力将庄严虎诚的宗教活动拉回到平凡的日常生活之中,特别是在地上安排了一个熟睡的孩子这样一个细节,也较为充分地显现了画家的平民意与质朴情怀,陈丹青曾自述未能传达出拉萨成千上万的朝圣者给他带来的强烈感受,这幅作品在当时的评论语境中被理解成对人民和生活的感情、对社会现象和民族命运的关注、揭露愚味落后的社会现象,但
陈丹青并不同意此类评论和解读,一再强调不要纠缠于画面之外的阐发意义,只要能被作品的真实描写与人道情怀不期而然地打动,感到“这就是生活,就是人”,便实现了自己的创作愿望。
《母与子》
在《母与子》这幅作品主要表现的是藏妇女哺乳孩子的画面,用
藏族母亲哺乳、喂养孩子平凡的生活场景与藏族妇女清贫木纳的形象,取代了宣传画中“翻身农奴把歌唱”的炽热激情。该画是陈丹青二次进藏的首张创作,也被自己视为过去十年来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创作,对陈丹青本人的意义是终于“学会像说话一样画画”。
陈丹青挣脱了主题性创作惯常的宏大叙事、戏剧冲突以及舞台表演带来的束缚,在藏胞的日常生活中找到了更为自由的绘画表达途径。
《进城一》
《进城一》画的是三位彼此牵衣行走的女孩,她们有近乎原始而又端庄淳朴的美,呈现她们来到
拉萨市既兴奋又胆的心理活动。她们脸上未见世面的羞怯神色有一种本来的、单纯的魅力。他们都穿着简单缝制的羊皮袄,不像出嫁后的牧女有各种佩戴披挂,结果反而显得和她们的脸一样更本来,更单纯。陈丹青自述画面处理得有些乏味:一是因为画得太少太藏,过分节制与含蓄导致人物形象塑造的生动性与丰富性不足,二是因为背景处理得像布景那样呆板,没能画出宁静小街中的墙与窗生发出来的丰富表情。
《进城二》
而《进城二》则画的是怀抱乳儿的妻子紧紧拽着丈夫的长袖,妻子的紧张与丈夫的自信雄迈形成鲜明对比,普通的一对夫妻在一个普通的进城场景中,却生发了一种赞美诗般的庄严。
陈丹青没有刻意去追求一个明确的主题,只是追求作品一看就领会、被打动的魅力,陈丹青曾自述这幅作品还略显仓促,不耐细看。
《康巴汉子》
却是用一种单刀直入的语言,将五名
藏族汉子的身最大限度地占据了整个画面,通过对厚实的衣物、粗糙的脸庞、粗陋的皮靴与蓬乱的长发的精心描绘,宣染了汉子们充满自信、力量的阳刚之美与粗的情调。笔触的坚实、饱满强调了沉稳的力量感,使汉子们像一尊尊石柱屹立在观众面前,陈丹青将描绘的重心放在处于五人中间的那名矮小精壮的汉子身上,凸显了画家自己心目中民间权威人士的视觉形象标准,并力图将汉子们非同寻常的目光注射到观众心灵中去。作品中粗壮沉默的康巴汉子取代了之前宣传画中豪情满怀的工农形象,不过
陈丹青仍然觉得汉子形象塑造还不够土而留下说不清楚的缺陷。
《牧羊人》
《牧羊人》是组画送交
中央美术学院78级研究生毕业展览前完成的最后一幅,画面中一对拥吻的情侣的描绘尤为大胆直白,男人仅露背影强悍有力,女人的动作笨拙僵硬,看似不和谐的种种元素却赋予整幅画面全然不同的美感。文革创作中被极力回避的爱情主题首次出现在画布之上,并且如此直露、毫不回避,毫不修饰。环境风貌的特质、藏民生活朴实淳厚的气质与作者内在的感受、审美与品位彼此交融,从而获得一种感人的境界,透过画家的“观看”与刻画,鲜活传达出粗犷动人的高原美与人性美。
《洗发女》
《洗发女》这幅作品的平凡生活情趣并不亚于其他作品,丈夫给妻子浇水洗头发的情景显示出普通夫妻的恩爱投合,这是作者曾在街道中穿行而偶然看到这一幕,在这一场景中的妻子的身体美吸引了画家。
陈丹青曾在文章《我的七张画》中写道:“丈夫给妻子浇水,颇有趣味。妻子的身体美极了,所以画了背还不算,把洗完后站着梳头的身影也画了进去。”在这张画中,不仅画了她弯腰洗头的背影,还画出了洗完后站着梳头的形象,可谓“异时同图法”的不经意回归,由于作者不方便多看,也不便画速写,光凭记忆画的裸体部分,所以作者自己并不满意。
价值与影响
在绘画领域,《西藏组画》直接引领了中国向
欧洲正统油画溯源的风气,超越了当时
苏联油画的技法及美学的单一,首次正面将绘画本身的快感放在第一位。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也被认为是对长期盛行并严重教条化的政治主题性创作模式的颠覆,难能可贵地是首次公然摒弃主题性的虚假喧嚣,还原于艺术的真诚,将视野专注于身边、非英雄、非主题的生活真实,蕴含了一种人文精神——对“人的价值”的进一步思考与呼唤,
在内容上,摒弃了之前一贯
高大全的乌托邦式的工农兵形象、群像、大场面,自然而老练地将革命绘画中粗糙的激情、单调的理想主义转化为浓郁沉着的生命力。语言上亦是鲜明有力的,借鉴了法国乡村画派但不失个人特色。色彩团块厚重,用笔稳健,今日仍难有出其右者。
《西藏组画》中体现出来的反矫饰的真实态度,秉持了
现实主义的一贯标准,在事实上为其后中国“85新潮”及现代艺术运动埋下伏笔。作为当时新绘画的代表,它与同期的新文学、稍晚的第五代导演的新电影,构成了80年代最为重要的文化图景。《西藏组画》因绘画的直观与平易成为最先发生影响的文艺作品之一,它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
意识形态中脱身而出,在美术及诸多文艺领域得到广泛有效的回应。
《西藏组画》作为中国油画史上最重要的“艺术品”之一,它的生命力延续至今并且旺盛,直至今天依然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2007年,在北京匡时秋拍油画专场中,
陈丹青《西藏组画》之《牧羊人》经过几十轮竞价,最终以3200万元落槌,成交价达到3584万元。2021年6月4日,《牧羊人》重新进入二级市场,在一场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以1.6亿人民币成交,与《面具系列1996 No.6》双双坐上“最贵
中原地区当代艺术品”的宝座。
重要展览
1980年“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展”展出了陈丹青的《西藏组画》。2013年4月16日,组画中的《洗发女》在武汉美术馆“青春万岁:中央美术馆馆藏作品专题展”中展出。2021年5月10日,由
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主办的“四十年再看
陈丹青《西藏组画》”展览在北京揭幕。展览汇集陈丹青在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七幅油画《西藏组画》,以及该系列油画诞生前的200余幅速写手稿,除《牧羊人》外,其他六件作品来自于持有者和机构支持的一比一复刻版。
收藏信息
组画中的《洗发女》被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除《牧羊人》外,剩余作品均被陈丹青自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