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斑腹小(
学名:Athene brama)是一种
小型鸮形目鸟类,隶属于
鸱鸮科小鸮属。体长约20厘米,面盘不明显,没有耳羽簇,皱领也不显著。上体为灰褐色至棕褐色,具白色斑点,下体为灰色,两胁具横斑,但腹的中部为纯白色,没有斑。虹膜金黄色,嘴角绿色。栖息于低山、
丘陵、平原、农田和村寨附近的
疏林及灌木林中,也出现于花园、果园和村镇的附近。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主要以各种昆虫为食,也吃
益鸟和小型哺乳动物,如鼠类、蝙蝠等。在
印度、缅甸、
中南半岛、
伊朗和中国等地分布广泛。
横斑腹小鸮雌雄羽色相似,但体型雌鸟通常比雄鸟大。眼先白色,具黑色羽干纹并形成须状。眼上方白色,形成两道眉纹并在前额连结成“V”形斑。耳羽皮黄褐色具白色羽干纹,眼周亦为白色。上体大致为
暗沙褐色,头部稍暗有浅黄色羽干纹,先端膨大成水滴状,其余具圆形棕白色斑,在后颈和上背处斑点较大,形成不甚明显的“V”型领斑。翅上覆羽同背具白色斑点,中覆羽和大覆羽白斑较大且多为卵圆形。飞羽褐色,外具棕白色斑,内翈具大的白色圆斑和灰白色端斑。尾上覆羽淡黄褐色,基部白色,尾暗沙褐色,有的道棕白色横斑和灰黄白色端斑。颏白色,喉亦为白色,并向两侧延伸至耳羽下方,形成一三角形斑。前颈白色具一带有白色斑点的褐色横带,形成半颈环状。其余下体棕白色,胸和两胁前部具粗著的褐色纵纹,两胁后部、腹中央、肛区及尾下覆羽纯棉棕白色,翅下覆羽纯白色。跗和趾被羽,棕白色。虹膜黄色,嘴黄绿色,爪黑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100-180克,♀100-185克;体长♂200-256毫米,♀210-245毫米;嘴峰♂16-21毫米,♀15-22毫米;翅♂151-160毫米,♀154-167毫米;尾♂78-93毫米,♀78-93毫米;跗蹠♂23-31毫米,♀27-32毫米。(注:♂
雄性;♀
雌性)
横斑腹小鸮在国外分布于
伊朗、孟加拉、
不丹、
柬埔寨、
印度、
老挝、缅甸、
尼泊尔、
巴基斯坦、
泰国和
越南。在我国仅分布于
四川省的
宝兴县和
雅江县等地。另外还可能分布于
云南省西南部、
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等地,尚待证实。在上海宝山地区也有发现横斑腹小鸮。
横斑腹小鸮栖息于开放或半开放的地区,低山
丘陵、林缘灌丛和平原森林地带,包括半沙漠。也出现在农田、村屯和郊区附近有古树的树林和废墟。该物种回避茂密的森林。生存高度在海拔1400米左右,最高可达1500米。常栖息在荒坡和农田地边的大树顶上或电线杆上。
横斑腹小鸮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白天在
树洞或树枝上栖息,可成对或聚小群栖息。主要在晚间活动。飞行迅速,飞行是非常起伏的,包括一些快速的展翅,然后滑动,翅膀压在身体上。常通过等待和快速追击
捕食食物。猎食主要在黄昏和夜间,但有时白天也可见。常通过栖息在开阔地方的大树或电杆顶端静等的方法,待附近地面出现猎物或低空飞过猎物时,然后才居高临下地突然出击捕猎。偶尔会在飞行中捕捉昆虫。经常使用路灯作为狩猎基地,捕食被灯光吸引的昆虫。主要以鼠类和
鞘翅目昆虫为食,也捕食
益鸟、蜥蜴、蛙和其他小型动物。叫声为粗哑刺耳的“chirurrr-chirurrr-chirurrr”继之“cheevak, cheevak, cheevak”。也发出嘈杂而不连贯的尖叫声及似笑声。
繁殖期,北方
种群在2-4月,南方种群从11月到来年3月。巢筑在天然
树洞或人类住宅的墙壁和建筑空洞中。当合适筑巢的树木稀少时,也可能在沟壑和土崖两侧的洞穴中筑巢。有时喜欢在巢内铺设草叶和羽毛。每窝
产卵3-5枚,卵的形状为圆形或卵圆形,卵的大小为29-33毫米×25-28毫米,平均32.2毫米×27毫米。在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化。这导致
早成雏异步孵化,育雏期雏鸟的体型有相当大的差异。雌鸟孵卵。
横斑腹小鸮的全球
种群规模尚未量化,但据报道该物种在其大部分分布范围内都很常见。趋势证明:在没有任何下降或重大威胁的证据的情况下,物种数量被认为是稳定的。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3.1——无危(LC)。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Ⅱ。列入
中原地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