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创建于1954年,是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暨南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是集医疗、急救、教学、科研、保健、康复于一体的中心医院。
历史沿革
1954年,东莞县人民政府决定在
虎门镇设置全民性质的地方医院,县卫生科科长姜振业、人事干部黄葵负责筹建。
1955年4月,更名为太平人民医院 , 直属县编制。
1956年,收购六国楼(旧式茶楼)辟为门诊部,院本部只作留医部。
1961年1月,门诊部迁至太平福音堂。
1962年7月,留医部也迁入太平福音堂。同年,新建办公室、财务室、门诊候诊室等6座用房,建筑面积450平方米。医院整体布局基本形成。
1991年,新建于旧院院址的一幢门诊综合大楼竣工。
1993年后,创“二甲”医院活动中,我院规范了行政职能科室的设置和职责,建立健全了院务委员会和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
药事管理委员会、病案质量管理委员会、院内感染管理委员会等机构。设置9个职能科室。
1995年,通过省卫生系统医院分级管理评审委员会评审,达到
二级甲等医院标准。
2014年12月30日,作“三甲”复评动员,启动新一轮
三级甲等医院复评工作。
科室设置
职能科室
党委办公室、医院办公室、运营发展部、纪检监察室、人事科、财务科、医务科、护理部、信息科、预防保健科、医学装备科、后勤保障科、考核评价科、质控科、科教科、院感科、绩效科、审计科、医保科、招标采购办公室、临床技能培训中心、药学部、健康服务部、门诊部。
医疗业务科室
1.临床科室:急诊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消化内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
肿瘤学和血液内科、肾病内科和免疫科、内分泌科、普通外科(胃肠外科、肝胆外科)、小儿外科、肛肠科、神经外科、
骨科、烧伤整形和手足外科(烧伤
整形科、手足外科)、泌尿外科、心胸外科、
妇科学、
产科学、生殖医学科、
小儿科(儿内科、新生儿科、儿科门诊部)、眼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口腔科、感染科、康复医学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介入科、中医科、疼痛科、
皮肤科、健康管理科。
2.医技科室:检验科、中心实验室、病理科、医学影像科、核医学科、超声科、药剂科(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临床药学科、输血科、临床营养科、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室。
3.其他部门:综合档案室、统计室、病案室、图书馆、门诊服务中心、投诉接待室、后勤保障调配室、入院处置室、高压氧
治疗室。
医护团队
截至2023年底,医院有各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299人,其中高级职称337人,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占比15%。拥有省、市级各类优秀医学人才100多人,其中
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3人、东莞市特色人才12人、东莞市医学领军人才3人、东莞市杰出青年医学人才14人、东莞名医12人。在各级各类学术团体中,担任省级副主委14人、市级主委5人、市级副主委62人。
领导团队
(截止2024年9月)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现与
韶关学院医学院共建临床本科“3+2”教学医院,承担11家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及实习任务,受聘高等医学院校教授、副教授135人。7个东莞市重点实验室:中心实验室、代谢性心血管疾病重点实验室、精准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危重病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精准检研炎癌病原学重点实验室、东莞市分子免疫病理研究重点实验室、东莞市新生儿重症精准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现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3人,累计培养
暨南大学等博士、硕士研究生59人。
科研成果
近5年来,医院获得各级科研立项199项,发表学术论文614篇,其中SCI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34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40项,累计获得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得省、市
科学技术进步奖18项。
(截止2024年8月)
获得荣誉
2020年12月,获评2019-2020年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医院地址
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东莞市虎门镇虎门大道111号 (乘212、223、226、235、236、261、263、268路公共汽车新人民医院站下)
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运河院区:东莞市虎门镇运河北路124号(乘262、268路公共汽车旧人民医院站下)
参考资料
领导班子.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2024-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