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协议(Plaza Accord)是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五个国家达成的协议,主要内容是以汇率的方式调整贸易收支的不平衡。协议签订于1985年9月22日,因协议在广场饭店签署,故该协议又被称为“广场协议”。五国政府依据协议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
1980年代初美元持续走强、美国贸易逆差快速扩大、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美国试图通过倒逼主要贸易伙伴调整政策,来解决美国自身经济问题。1980年到1985年,美元大幅升值给美国出口带来巨大压力,美国里根政府开始对当时主要经济伙伴施压。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英国和法国在
纽约广场饭店签订了“广场协议”。1987年,五国代表再度在法国罗浮宫聚会,反思“广场协议”实行以来的得失,五国最后签署了“
卢浮宫协议”,不再要求日元和德国马克对美元升值。
“广场协议”签订后的10年间,日元币值平均每年上升5%以上。“广场协议”签订后的近5年时间里,日本的股价以每年30%、地价以每年15%的幅度增长,但日本同期名义GDP的年增幅却只有5%左右,泡沫经济离实体经济越来越远。1989年,日本政府施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虽然戳破了泡沫经济,但股价和地价短期内下跌50%左右,银行形成大量坏账,日本经济进入十几年的衰退期。
历史沿革
背景
1980年代初美元持续走强、美国贸易逆差快速扩大、美国经济陷入衰退是“广场协议”诞生的历史大背景。美国试图通过倒逼主要贸易伙伴调整政策,来解决美国自身经济问题。1979年年美国通货膨胀率高达13%,1980-1982年期间美国经济连续两次陷入衰退,经济滞胀问题凸显。为此,1979年上任的
美联储主席
保罗·沃尔克启动加息计划,强行压制美国通胀,但利率提升也导致美元汇率大幅上涨,加剧美国贸易逆差。
1980年到1985年,美元对当时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日元、马克、法郎、英镑的升值幅度达到约50%。美元大幅升值给美国出口带来巨大压力,1980年美国尚能实现经常账户顺差,但到1985年经常账户逆差占GDP的比重高达2.71%。为此,1980年代初上台的美国里根政府开始对当时主要经济伙伴施压,其解决思路有二:一是推动他国货币升值和金融自由化,这有助于逆转美元升值势头,增加美国出口商品竞争力;二是推动他国市场开放,增加对美国商品进口。这最终促成了“广场协议”。
发展过程
“广场协议”签订之前,美国在1984年与日本进行了多次贸易谈判,不仅以全面贸易制裁来威胁日本,更以“日元成为世界货币,日本成为世界大国”为条件吸引日本政府,要求日本允许日元升值,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实现利率自由化。对当时成为经济大国渴望国际地位的日本来说,美国的恩威并用起到了足够的效果。
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英国和法国的财政部长和
国家银行行长在
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的协议。
“广场协议”签订后,上述五国开始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在国际外汇市场大量抛售美元,继而形成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
1987年,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五国代表再度在法国罗浮宫聚会,反思“广场协议”实行以来的得失,最终发现由于美国和日本经济中的结构性问题,日元大幅升值并未令美国对日本出口大量增加,美日贸易不平衡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五国最后签署了“
卢浮宫协议”,不再要求日元和德国马克对美元升值。
协议内容
在协议中,
法国、联邦德国、英国均有所让步,
日本做出的妥协最大,包括以下几方面:一、进一步对外国商品和服务开放本国市场;二、执行强有力的监管松绑措施以充分发挥私营部门活力;三、就日元汇率执行灵活的货币政策;四、大力实施金融市场和日元汇率自由化;五、在财政政策方面继续聚焦两大目标,即减少中央政府赤字和为私营部门提供有利增长环境;六、在刺激内需方面聚焦扩大消费和抵押信贷市场,以刺激私人消费和投资。在这六条中,实现日元对美元升值是核心内容。
目的
“广场协议”旨在通过政府干预货币市场,使美元相对于日元、英镑、法国法郎和德国马克等主要国际货币贬值,从而促进美国出口,平衡贸易逆差。“广场协议”的表面经济背景是解决美国因美元定值过高而导致的巨额贸易逆差问题,但从日本投资者拥有庞大数量的美元资产来看,“广场协议”是为了打击美国的最大债权国——日本。
影响
虽然“广场协议”涉及到多个工业强国,但影响最大的就是日本。“广场协议”宣布前,美元兑日元大致在1比250的水平,三个月不到,美元兑日元就急剧下滑到1比200,贬值了20%。一年之后,美元兑日元已经下滑到1比150的水平,1988年美元兑日元达到了1比120的水平,比“广场协议”之前贬值了一半;到了1990年,甚至达到了1比80的历史高点。
日元大幅升值,日本的经济增长方式也随着贸易顺差收窄而受限,未意识到科技重要性的日本最终转向扶持房地产,将房地产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海外机构投资者既赚取日元升值的利润,又赚取日本房价上涨的空间,在崩盘前全身而退,只剩日本国内居民深受其害。于内,炒房民众纷纷破产,严重损耗消费能力,实体经济陷入泥潭,日本经济因此经历了长达十年多的衰退期,甚至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增长率仅不到1.5%;于外,出口竞争力下降。1986年,据日本机构统计,“广场协议”直接导致日本对外净资产的汇率损失约3.5万亿日元。
日元的急剧升值的直接后果就是出口明显下滑。1986年,
日本出口总额就从上一年的41.96万亿日元下滑到35.29万亿日元,降幅高达16%。1987年,日本出口总额33.31万亿日元,比“广场协议”之前到1985年下滑了20%。
1990年开始,面临金融风险的日本连续五次上调利率,导致房地产泡沫在1992年最终破灭,大量民众因为炒房破产,实体经济陷入困境。整个九十年代,日本经济的增长率始终不足1.5%,远远低于八十年代平均增长率6%。1996年,
三菱地所因巨额贷款被迫破产,美国人又以14亿美元买回了
洛克菲勒中心;只不过当时的汇率是1989年的一半,美国人实际上只花了当年一半的价格。
为了弥补日元升值给出口带来的冲击,日本央行开始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不断下调利率也导致流动资金过剩。此外,由于日元急剧升值,日本持有的美国国债资产出现账面亏损,大量资金开始回流到日本国内市场。日本开始了虚假繁荣的五年时光,在几年之内掏空了自己的经济竞争力。由于日元急剧升值,日本企业开始在海外大举收购投资。日本在美国收购房地产占据了日本海外不动产投资的三分之二。1989年日本
三菱旗下的
三菱地所斥资14亿美元收购了
纽约的象征
洛克菲勒中心14座大楼,
索尼斥资34亿美元收购了
哥伦比亚影业公司,成为了日本收购热潮的代表之作。钱包变厚的日本游客纷涌出现在全球旅游景点。在国内,日本人也开始大举投资房地产,相信房价永远不会跌,民众为炒房背负了沉重的债务。
同时签订“广场协议”的德国同
日本一样面临着货币汇率升值的压力,但德国始终将精力放在国内的产业稳步发展和经济建设上,确保物价和生产稳定,并未发生日本“泡沫破裂”式的经济停滞甚至衰退。
重要启示
“广场协议”逼迫日本走上了一条革新之路。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对内压缩投资,抑制消费,逼迫大量企业走向海外,巩固了日本制造业在海外的地位,也为国内生存的企业腾出了市场空间。日本后来进行了全面调整升级,制造业转向了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日元大幅升值为日本企业走向世界、在海外进行大规模扩张提供了良机,也促进了日本产业结构调整,最终有利于日本经济的健康发展。
虽然
日本经济在1991年泡沫破裂后陷入长时间低迷,但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日本已基本完成战后经济复兴目标。1991年,日本名义人均GDP已达2.87万美元,高于美国的2.44万美元。日本已身一流发达国家行列。同时,在压力之下日本私营部门开始积极寻求出路。首先,日本企业利用
日元升值大幅增加海外投资,将大量产能转移到海外,以化解来自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压力。例如,为化解长期以来的日美汽车贸易纠纷,日本
丰田汽车累计在美投资220亿美元,在美国雇用13.6万员工。这种本土化生产不仅有助于化解贸易战风险,也增加了美国消费者对日本品牌的认同度。
其次,日元升值和贸易摩擦倒逼日本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日本制造”加速从一般加工制造向高科技、高附加值制造业转型;同时日本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精益生产”也成为全球企业学习的楷模。因此,虽然日本经济陷入零增长陷阱,但私营部门的全球竞争力却不降反升。在泡沫破裂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和新世纪初,大到汽车小到随身听,日本商品依然风靡全球。
中国并不是三十年前的日本。日本受到美国的军事保护,在外交政策方面始终为美国马首是瞻。在出口贸易方面,当时的日本比现在的中国更为依赖美国市场,在遭受美国贸易施压和制裁之后,日本也不会像中国这样提出反制裁和报复措施,强硬对抗美国单边行为。在有了日本“广场协议”这样的反面教材之后,中国在中美贸易谈判方面只会更加谨慎。
人民币升值有没有可能导致中国重蹈日本覆辙、出现泡沫经济并陷入“失去的十年”呢。从日本的经验看,这种担心有一定道理,但仔细分析日本泡沫经济出现的原因可以看到,“广场协议”和日元升值只是众多因素之一,日本政府关键时刻宏观经济政策失误、对资产泡沫监控不力、银行业内在的疾,才是日本经济在“广场协议”签署之后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
2010年10月19日,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加息,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与日本政府当年完全不同的政策。在处理好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这两大问题的基础上,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市场化,不一定必然导致中国重蹈日本覆辙。
相关评价
关于《广场协议》,外界一直存在着美国设计遏制日本经济增长的阴谋论说法。但严格来说,《广场协议》并不是导致日本经济长期衰退的直接原因。因为签署《广场协议》的其他国家,例如同样对美国存在大额贸易顺差的德国,虽然随后货币也明显升值,但其经济走势并没有遭受日本这样的惨烈后果,也没有出现地产泡沫。(
新浪科技评)
各界对《广场协议》和后来的日本经济困局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仍存在争论。有观点认为,日本政府是被迫对本币升值,这一“城下之盟”直接导致了后来的危局;也有一些分析认为,日本政府在面对经济形势变化时自乱阵脚,决策接连失误,这才是造成日本经济“沦陷”的根本原因。(新华社评)
参考资料
广场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政策研究室.202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