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张爱玲于1944年创作的中篇小说,初载于《杂志》第十三卷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收入《
传奇》增订本。
小说讲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旧上海,一个叫
佟振保的男人与“红玫瑰”
王娇蕊和“白玫瑰”孟烟鹂之间的情感纠葛。作为“红玫瑰”的王娇蕊,是“情妇”与“荡妇”;作为“白玫瑰”的孟烟鹂,则是“妻子”与“圣女”。佟振保在情欲的支配下爱上了王娇蕊,却遵循传统观念娶了孟烟鹂,并在婚后选择以嫖娼来解决情欲问题。小说提出了“白月光”和“朱砂痣”的经典比喻,并在对三人悲剧的讲述中,让新旧交替时期都市男女的生活情感和婚姻状态跃然纸上。通过对佟振保、王娇蕊和孟烟鹂的命运及其深层心理的大量着墨,小说揭示了
父权制意识统治的社会下男性与女性的共同困境,展现了悲剧的根源。
1994年,由
关锦鹏执导、林奕华编剧的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上映;2007年,由田沁鑫执导、
罗大军编剧的
话剧版《红玫瑰与白玫瑰》问世。在国际上,《红玫瑰与白玫瑰》的英译版和法译版均已问世。
创作背景
1943年,张爱玲与周瘦鹃结识,其作品在后者的赏识下得到发表,并迅速走红。此后,张爱玲在《
紫罗兰》《万象》《杂志》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作品。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
上海市,正夹杂在“传统”和“现代”之间:一边是古老家族、神秘大宅、吴侬软语交杂的传统景观,另一边则是以十里洋场、风云变幻、各国来客构成的现代景象。《红玫瑰与白玫瑰》便是张爱玲对夹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两性困境的思考之作。一方面,中国女性受到传统
父权制社会的深重压迫,因此,一旦出现了现代意识的闪光,要求解放的呼声便极其强烈;另一方面,不够彻底的现代化又让女性身处于尴尬的夹缝之中,使她们既保持不了传统,又完成不了现代,只能在无所适从的悲剧中身陷囹。与此同时,张爱玲也注意到男性群体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的窘境:一方面,现代生活的侵入让他们呼吸到了自由婚恋的新鲜空气;另一方面,传统的伦理道德又将他们缠绕其中,让他们在传统与现代面前难以两全。
内容情节
男主人公
佟振保出身寒微,在国外半工半读地拿到了学位,凭借真才实学赤手空拳地打拼,最后在一家老牌外商染织公司做到了高管的位置。佟振保有过几个女人:第一个是
巴黎的一个妓女,由于首次嫖妓便被妓女羞辱,他从此决心要创造一个“对”的世界;第二个是他的初恋情人,一个叫做玫瑰的
英国姑娘,故而他把后来的两个女人都比喻为“玫瑰”;第三个是他的老同学王士洪的妻子
王娇蕊,是一朵热的、放浪的“红玫瑰”,他断定她是“娶不得的女人”,故而尽管在她的诱惑下与之偷情,并从对方口中得知她真的爱上了自己、且决定与王士洪离婚,却仍然与她分了手;第四个是他母亲介绍的相亲对象孟烟鹂,一朵秀丽清白的“白玫瑰”,但他对孟烟鹂的身体挑不起兴趣,并选择以宿娼来解自己的情欲。
结婚后,
佟振保的家庭生活逐渐为鸡皮蒜毛的小事所占据:妻子孟烟鹂不善于应对仆人,总被女佣欺负;十月怀胎后生了个女儿,被婆婆抱怨,婆媳间也生出嫌隙。一天,佟振保在公共汽车上重遇了
王娇蕊。从前天真热情的、被他奉为“朱砂痣”的王娇蕊,已经成了一个俗艳的妇人,正带着她再嫁后生的孩子去看牙医。然而尽管俗艳,王娇蕊却是幸福的,这幸福让佟振保感到嫉妒。回家后,佟振保愈发厌倦他空洞白净的妻子孟烟鹂。孟烟鹂为丈夫厌弃,被女仆欺压,与女儿和婆婆也隔绝开来,逐渐成为一名不说话、不思考、总是有点不安的女人。
在一个黄梅天,
佟振保撞见妻子与裁缝偷情。从此,佟振保开始常常喝酒,在外面公开嫖妓,乃至于不给家里拿生活费。女儿交不起上学的学费,家中每日的小菜钱也成问题。一天晚上,佟振保回来,用台灯、热水瓶发泄了一通怒火。最后,迫于现实的烦忧与责任,他选择重新做回一个好人。
人物角色
佟振保
佟振保是一位夹在传统与现代、灵与肉之间的男子。他生活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东西方的两种价值观之间彷徨无依。一方面,他深受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极其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另一方面,他又崇尚西方的生活方式,想要追求情欲不受束缚的自由。就外部形象而言,他工作认真,善于交际,待人接物爽快厚道,孝顺母亲,提携兄弟,有一个受过大学教育、面容姣好、性格温和的妻,又有一个可爱的女儿。但在内,他是一个深受肉欲诱惑的男人:他被友人之妻
王娇蕊美丽鲜活的肉体吸引,与之偷情;对自己贞洁贤淑的妻,他很快就厌倦,结婚不久就开始定期宿娼。作为一个从旧中国的传统中生长出来的利己主义者,他只能在割裂中维持秩序的表面和谐,以维护自己的
社会角色。无论是拒绝“西洋化”的
红玫瑰王娇蕊,还是选择了“东方化”的白玫瑰孟烟鹂,都出于这种
儒家文化派生出来的文化心理。他既没有勇气对抗世俗,又没有觉悟循规蹈矩,是一个
精神分裂症的双面人物。
王娇蕊
王娇蕊象征着“红玫瑰”型的女子。她性感美丽,蔑视传统封建道德,敢于反抗社会秩序对女性的压迫。在最初,这种反抗表现为与男人玩欲擒故纵的爱情游戏,但随着她与佟振保感情的深入进展,这种反抗则
升华成了真正的爱情。佟振保无论是在金钱还是社会地位上都远不如王士洪,但她依旧奋不顾身地追求真正的爱情,在被佟振保抛弃后,也依旧选择了离婚。王娇蕊反抗社会压力、对婚恋自由的大胆争取,呈现了女性意识的闪光点,但其结局也透露出这种女性意识在
父权制中心社会中的艰难处境。
孟烟鹂
孟烟鹂象征着“白玫瑰”型的女子。在娘家时,她孝顺父母、处处乖巧;出嫁后,她成为了毫无疑义的模范太太。作为妻子,她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的丈夫;作为母亲,她贤惠慈爱地对待女儿;作为儿媳,她对婆婆毕恭毕敬。她兢兢业业地扮演着
社会规范下的各种角色,却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个性,自我也逐渐迷失,最后越出了传统淑女的正轨,与一名处处不如振保的裁缝偷情。最终,孟烟鹂成了一名欲守传统而不得的女子。
主题思想
男权中心的社会
在
父权制中心的视角中,“红玫瑰”
王娇蕊和“白玫瑰”孟烟鹂,分别承载着男权社会中男人“肉”的渴望和“灵”的追求。同时,在以男性为中心的道德伦理机制中,王娇蕊和孟烟鹂分别被加上了“淫”和“贞”的道德特性。但故事结尾中,被视为“淫”的“红玫瑰”王娇蕊,却转变为带着小孩去看牙医的贤妻良母;而原本被视为“贞”的“白玫瑰”孟烟鹂,却与一个相貌丑陋的裁缝偷情。正是在这种“红玫瑰”与“白玫瑰”的双重幻灭中,男性主义中心的性观念的内在矛盾被暴露了。
女性的二重悲剧
小说展现了两种类型的女性的二重悲剧。文中的“白玫瑰”孟烟鹂努力做一个男性理想中的贤妻良母,以维持
家庭成员间的和睦关系为自己的最大理想,却也因此失去了
自我实现的机会。而“红玫瑰”
王娇蕊尽管大胆追求爱情,却也因此失去了经济来源,最后只得再次通过婚姻依附于一个
朱姓男子。小说深刻揭示了那个时期的中国女性的生存困境,无论是顺从贤淑的白玫瑰,还是张扬大胆的红玫瑰,其女性意识都为
父权制社会所压抑,使她们无论选择逆来顺受还是出走,结局都终归是徒劳。
个人主义的困境
该小说表现了对于五四时期所宣传的“个性解放”“人格独立”等话语的可行性的怀疑。在
佟振保的个性与心理中,潜藏的是一个生活在向现代转型的中国、接受过中西文化熏陶的人,试图找寻到人生本真状态的努力。但张爱玲也看见了这种追求个人理想的过程中所伴随的负面心态——自恋、自欺与虚无,这使得张爱玲的小说超越了五四时期口号式的、简单的感伤与激情的宣泄,而呈现出一种苍凉的底色,也暗示了张爱玲对于以个人力量救赎自我人生的不乐观态度。
艺术特色
意象
首先,文题中的“红”与“白”两种色彩,暗藏了两种特性的导向——“红玫瑰”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如浓墨重彩的油画,敢于为了梦想与欲望放手一搏,但也在此过程中变得扭曲;“白玫瑰”则是“无事”的、“无声”的,她们犹如淡色的素描,逐渐在日常生活中变得麻木、琐碎、乏味。其次,服饰也是张爱玲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红玫瑰”
王娇蕊出场时往往“衣冠不整”,“白玫瑰”孟烟鹂则总是严装正服。王娇蕊对服饰规则的违反,与她所追求的违反伦理的爱相对应;而孟烟鹂遵循的着装规范,则暗示了她对于身为中国传统家庭妇女的行为规范的认同。
叙事角度
在张爱玲的小说从章回小说叙事转向现代小说叙事的过程中,《红玫瑰与白玫瑰》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红玫瑰与白玫瑰》的初稿中,小说本安排了一位亲戚来介绍
佟振保的人物信息,这是属于章回体的叙事角度;但在小说修改后,则转变为由小说叙事人直接叙述,并生发出了著名的“朱砂痣”“蚊子血”“白月光”“饭粘子”的比喻,这是属于现代小说的叙事方式。小说有意混淆主人公视角和叙事人视角,从而揭示出主人公隐约感觉到却不能明白说出的心理,展现出其潜意识的状态。
双重对立结构
《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双重对立的结构处处可见:传统观念背后的现代意识、传奇故事中闪现的现代人性、古典情调交杂着的乱世氛围、旧小说笔法之上的新文学立意,等等。故事发生在新旧交杂的三四十年代的
上海市,世家大族、传统观念与现代建筑、新兴观念相映成趣;故事表面上呈现为“言情”的传奇故事,然而其内核却是对人性的深度观察,以及对人性内在真相的挖掘与探索。张爱玲试图挖掘出现代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人性,并在其中找到现代特有的生命感悟,这使得张爱玲小说的层次更加丰富。
作品影响
1978年,卡罗琳·汤普森·布朗(Car-olyn Thompson Brown)发表了《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翻译及译后记》(Eileen Chang’s Red Rose and WhiteRose: A Translation and Afterward),这是北美研究界中首篇以《红玫瑰与白玫瑰》为研究对象的
博士论文。
1994年,由
关锦鹏执导、林奕华编剧、
陈冲主演的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上映。该片获得1994年
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
剧情提名、1995年柏林电影节
金熊奖最佳影片提名。
2001年,由贝诗娜(Emmanuelle Péchenart)翻译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法文译本Rose rouge et rose blanche在
法国出版。
2007年,由
田沁鑫执导、
罗大军编剧的《红玫瑰与白玫瑰》登上话剧舞台。同年,金斯伯里(K.S.Kingbury)再度翻译了《红玫瑰与白玫瑰》,该英译本由企鹅书屋出版。
作品评价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文学史家
夏志清认为,张爱玲小说意象之繁复在中国现代小说家中首屈一指,并包含着一种苍凉的意味。
作家、翻译家
刘绍铭认为,张爱玲的小说在“透人心肺的比喻”之中,藏着一种对人类的“哀矜”之心。
同济大学教授祝宇红认为,《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主人公
佟振保的“真人时刻”,事实上呈现了一种以个人主义为根源的、具有超越性的“本真性”理想。与此同时,“向上滑落”背后的
虚无主义,“向下滑落”背后的自恋主义,以及个人主义追求过程中的自欺,则将会阻碍个人主义走向本真性的理想境界。
中山大学教授张均认为,《红玫瑰与白玫瑰》呈现出两种时间特质:故事性时间和感受性时间,这使得作品具有了对于人类生存价值的哲学反思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