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华林位于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老城区东北部,始建于1371年,地处花园山北麓与螃蟹南麓之间,全长1200米,核心区域占地面积37000平方米,有着“活着的武汉近代史书”之称,是武汉市唯一的历史文化风貌街区。
昙华林的源起于楚王宫的兴建有关,逐渐形成正卫街、游家巷等街道,1946年合并后统称为“昙华林”,这里曾是英美意等国传教、办学、行医之地,辛亥革命的摇篮,沉淀了大量历史、人文、建筑艺术等遗迹,有文华书院、瑞典教区、石瑛故居等历史建筑 52处,其中徐源泉公馆、仁济旧址、夏斗寅故居等16个历史建筑被称为“街头历史博物馆”。
昙华林在2005年开始进行大规模修缮工,后续又打造了城墙博物馆、北欧文艺小镇、当代艺术中心、非物质文化体验馆、文物修复体验园、昙华文创区、书文化体验区、昙华剧场等八大文化品类,获得“2020中国旅游商品大赛”入围奖、2022年度湖北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优秀案例。
名称来源
昙华林名称的来源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传说此地种植昙花,聚而成林,在古代“花”与“华”通用,因此人们将街名称为“昙华林”。第二种说法是从《湖北诗征传略》里记载着清代此街有很多种花的人家,一坛一花,因为“坛”与“昙”同音,因此得名。
第三种说法是于“昙华林”寺庙有关,郭沫若在作品《洪波曲》里中写到在昙华林居住期间,看到有红漆柱发黑了的乱石废墟,设想是佛教建筑。2014年,华中师范大学
严昌洪教授依据这个设想,查阅到公元1864年黄冈人刘溱的文章《重游昙华林小记》,并证实确实有一座佛寺名叫昙华林而且离北城墙不远,故此地得名”昙华林“。
历史沿革
明朝时期
据资料记载,昙华林的兴起于楚王宫的兴建有关,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为迎接楚王
朱桢来到武昌,武昌开始扩城,西城墙止于现今的长江大桥武昌桥头堡处,东城墙建在
蛇山西端,南城墙外扩到现今的武昌城南老城区,北城墙呈弧形建在螃蟹岬和凤凰山的脊背上。昙华林位于武昌北城墙内,原本是花园山与凤凰山之间一条荒野丛生的凹地,因武昌城区扩建,有居民入住,逐渐形成了这条街巷。
1389年,在武昌设有镇守的警备驻军“武昌卫”,指挥使衙门建在螃蟹岬南麓(现今
武昌区昙华林小学内),门前的道路被称为“正卫街”。
清朝时期
明清时期昙华林成为是清廷负责军事衙门的所在地,并以“戈甲营”命名。清末时期,武职“游击”长官居住在此的老巷里,故得名“游家巷”。
1837年,湖广总督
林则徐在昙华林东端(现今十四中学操场处)建有粮仓“丰备仓”,西端的有军事机关“武昌卫”,昙华林成为“运粮要道”。1868年,英国基督教伦敦会慈善机构
杨格非和中华基督教会在昙华林创办了仁济医院,陆续在此创立了武昌仁济男医院、武昌仁济护校、武昌仁济女医院。1871年,美国圣公会在昙华林开办了文华书院,文华书院从最初的男生寄宿学校发展到具有中学与大学部的私立
武昌文华中学。1896年,在花园山天主堂西侧创立了文学书院,学校开设了外语三年制大学专科、两年制大学预科、四年制中学和六年制小学。1905年,文华书院内新建图书馆“文华公书林”,拥有中文书籍2万多册,外文书籍3万册,中英文杂志100多种等。1912年,
湖北省第一中学在昙华林成立。
近现代时期
20世纪初,湖北反清组织以昙华林为起点,聚集了郭沫若、
冯乃超、
洪深、
徐悲鸿等文化艺术界人士。1926年至1936年期间,
刘佐龙、
徐源泉、
夏斗寅、
石瑛、
钱基博等人都在昙华林修建了居所。
1946年,武昌地方当局将戈甲营出口以西的正卫街和游家巷并入统称为昙华林,曾更名为反帝一街,于1972年恢复其街名一直沿续至今。1952年,省一中、省立高中、私立文学中心三所学校合于成立
湖北省武昌第一中学,校址仍定在昙华林,在1955年校名改为
武汉市第十四中学。
2008 年,昙华林引进了各类艺术展览、创作、培训、艺术沙龙会所等40 家。2009 年,武昌区文化产业办公室规划 “昙华林艺术村”, 同时武昌区昙华林艺术村管理办公室出台了昙华林艺术村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和产业发展指导目录。2012年,
湖北美术学院昙华林校区升级为文化创意产业园“昙华林艺术区”,并在此举办了第二届武汉设计双年展,同年,省委、省政府对昙华林艺术区进行了“湖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授牌。
地理位置
昙华林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老城区东北部,地处花园山北麓与螃蟹岬南麓之间,东面临近中山路,西面临近得胜桥、南面与
粮道街相临、北面与凤凰山相临,全长1200米,核心区占地面积37000平方米,是武汉市唯一的历史文化风貌街区。
景区布局
昙华林聚集了教育、古建筑、商业、医院等多元文化,长约1200米,类似“鱼骨式”的街道,主街道呈南北走向,是贯穿得胜桥和中山路之间的主要道路,中山路和得胜桥为主入口,临近中山路的东面区域主要有
湖北中医药大学、昙华林中医药文化区、瞿雅阁博物馆等,街区中部西面为昙华林核心区域,有仁济医院旧址、徐源泉公馆、翁守谦故居等建筑,临近得胜桥的东面区域有
武昌区昙华林小学、
崇真堂、
石瑛故居等。
主要景点
昙华林整条街道有文华书院古建筑、孙茂森花园旧址、圣约瑟学堂、晏道刚旧居、蔡文泽旧宅、徐氏公馆、卢春安荣故宅、汪泽故居等历史建筑约52处,其中花园山牧师公寓、
夏斗寅公馆、瑞典教旧址、
国民政府军事委会员政治部第三厅、石瑛旧居、瞿雅阁博物馆、徐源泉别墅、夏斗寅故居、翁守谦故居等被称为“昙华林街头历史文化博物馆”。
博物馆
昙华林近代教育街头博物馆
昙华林近代教育街头博物馆位于
武汉市第十四中学足球场看台下方,展厅面积634平方米,展厅由书吧、博物馆展厅、室外连廊等部分组成,分为近代教育展厅、室外连廊文化浮雕墙展区和公书林三个部分。
近代教育展厅以武昌府学、经心书院、文华书院、私立武汉中学等学府的创立为主要展示内容。室外连廊文化浮雕墙展区以古代贡院牌楼、张之洞创立新学、私立武汉中学等三个不同时期的场景为主要内容,展示出昙华林百年教育渊源。公书林以主题书屋,书籍、壁画等形式展示了曾经的文华公书林。
翟雅阁博物馆
翟雅阁博物馆位于昙华林特1号湖北省中医院大门旁,始建于1921年,前身是文华大学(现为华中师范大学)的体育馆,曾用名“翟雅各健身所”,是中国最早的室内健身馆,武汉市现存历史最古老的大学建筑。
翟雅阁博物馆平面呈“凹”字形,中轴对称布局,一层正中为拱券入口,设有南北两个侧门,二层设有外廊,其最有历史价值的地方为中式的重檐庑殿,被称为“戴瓜皮帽穿西装”的典型式样。
2015年,武昌区政府对翟雅阁博物馆重新修缮。现今是武汉设计之都客厅,武汉城市文化品牌的发布中心,承担设计之都品牌发布、传播与交流的功能。
武汉三汉雕塑艺术博物馆
武汉三汉雕塑艺术博物馆位于昙华林101号,成立于2014年,是一所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雕塑艺术于一体的博物馆。馆内藏品主要有《中华360行大型组雕》,雕塑由1080个人物、高为二三十厘米的360座雕塑组成,涵盖农业行、作坊行、商店行等17大类,展示出“三百六十行”在中华五千年中的农耕文化发展史。
名人故居
徐源泉公馆
徐源泉公馆位于昙华林141附1号,始建于1930年前后,曾是国民革命军上将的居住所、武汉军区胜利文工团用房、武警医院家属区住房。
徐源泉公馆是法式古典主义砖混别墅住宅,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由三栋楼组成,各具特色,一号主楼是法式双层别墅洋房,门厅的罗马立柱上有卷叶草花饰,侧面是红砖清水外墙,外墙为水泥凹痕涂层,铁花栏杆点缀着房屋;二号和三号楼为中式建筑,小青瓦的屋顶、青砖清水墙,是徐家修建的宅院。
2019年,徐源泉公馆进行重新修缮。现今被改造为昙公馆、东棠·人文酒馆、美术馆。
夏斗寅故居
夏斗寅故居位于昙华林141附3号,始建于1934年,最初的夏斗寅故居选址在
蛇山,因
湖北省图书馆建馆划拨的土地狭小,后经协商和夏斗寅互换了土地,便有了地处昙华林的夏斗寅故居。
夏斗寅故居是科林斯立住前廊后夏式平房,房屋曾几乎损毁,屋顶全部垮塌。2019年,在原址重建房屋主体结构,使用原形制的灰砖重砌墙体,保留了建筑原外檐廊和两根爱奥尼克柱。现今被打造为昙华剧场。
翁守谦故居
翁守谦故居位于昙华林65号,始建于1895年,原为湖广总督府官员萧功庭的宅院,1912年房子改做原
北洋水师官员翁守谦的民居。
翁守谦故居整体采用了中国传统民居式布局,主体为欧式的两层楼砖木洋房,建筑细部的柱头、外廊等采用欧式建筑手法,斜坡式大屋顶、半圆形拱窗、青石制石库大门则为中式风格,整栋楼体现出中西合壁的特色。现今的翁守谦故居在原有结构与形式上均有较大的改变,目前为“肖兰刺绣馆”。
石瑛旧居
石瑛旧居位于三义村22号,1928年,石瑛购买了两间旧基地和一个废旧
聂氏宗祠改造为居住的院子,并取名“三义街”,石瑛于1928-1930年和1937-1938年间在此居住。
石瑛旧居整体采用“一主二副三房”组合的布局,主楼为中西合璧红砖清水墙二层砖木结构的楼房,附楼依山而建。主楼和附楼之间采用隔断墙连接,形成了合院与天井,展现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2017年,石瑛故居进行了保养维护设计。现今的石瑛旧居未对外开放,只能从大门外看到房屋外部大概样貌。
刘公馆
刘公馆位于昙华林32号,始建于1901年,曾是辛亥元勋——刘公的故居。刘公馆是一栋独门独院的欧式洋楼,两层砖木结构,青砖清水墙,马蹄形建筑平面,前庭与后院均设有外廊,主入口为凸出门斗,门斗上是科林斯立柱支撑的阳台,大门前两侧摘种着夹竹桃花。目前保存较为完整,有居民居住在此。
朴园
朴园位于
湖北美术学院校区内,始建于1936年,原为
钱锺书之父
钱基博的住所。这座两层砖木结构楼房,整体建筑是中西合壁的风格,屋顶为西式四坡屋顶,外墙使用中式的清水青砖墙,部分门窗用中式木料做为装饰,其余采用西式装饰,2002年维修,将木质地板改为石板铺地。现为湖北美术学院的研究所。
学校旧址
真理中学旧址
真理中学旧址位于昙华林105号,始建于1890年,由两栋平房和一栋两层辅楼组成,为西式建筑风格,白色的外墙、黑色的门窗、红色的屋顶互相辉映。2014年被改造为昙华林历史文化陈列馆,占地面积189平方米,展馆分为三个部分: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旧貌新颜,采用历史照片、文物、雕塑、电影、动画等形式,共展示图片150张,实物20件,展示了武昌城1790多年的历史风貌和昙华林的优秀历史建筑。
仁济医院
仁济医院始建于1878年,当时在昙华林创办了武昌仁济男医院和仁济护校。1880年,创办仁济女医院。1895年,发展成仁济医院,是近代西方医院在
武汉市保存完好的医院之一。
仁济医院现保存有主楼和四栋副楼,整栋楼属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两层回廊式砖木结构、斜坡红瓦屋顶、回廊为通高券拱式,以花朵似的
浮雕做装饰,走廊边呈现凹凸不平的颗粒状。2005年,仁济医院进行了全面装修。现今为
湖北省中医院的行政楼。
懿训女校旧址
懿训女校旧址位于昙华林97号,始建于1897年,由
英国传教士富士德之妻创办,是武汉最早的女子中学,面积是363平方米。1952年,改为居民楼。2015年,一块块砖石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重新进行修缮,这栋建筑为上下两层的砖木结构,青灰色砖墙,深棕色的百叶窗。懿训女校旧址改造后曾作为汉绣艺术馆使用,现今为饮品店。
宗教建筑
花园山牧师公寓
花园山牧师公寓位于花园山半坡处,始建于1920年,曾作为瑞典主任牧师的府邸。整栋楼属于北欧建筑风格,主体为二层砖木结构,红瓦坡顶,主墙面为红灰两色相间的清水砖外墙,外廊采用石柱做围栏进行等分。2003年至2005年,花园山牧师公寓曾多次整改维修。2009年,被改造为咖啡馆。
瑞典教区
瑞典教区位于昙华林57号,始建于1890年,原为基督教瑞典行道会的传教基地,分为主教楼、教堂、学校等五栋建筑。整个建筑群依山就势,是
北欧风格的红瓦大坡屋顶,外柱廊采用券拱式,屋面采用老虎窗、外墙窗和柱廊来装饰,展现了古典风格砖木结构建筑风貌。
2015年,瑞典教区进行了保护性的修缮和利用。现今改造为昙华林当代艺术中心、华夏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湖北省厚土文化保护研究中心、武昌同心书画院和昙华林人大代表联络处。
崇真堂
崇真堂始建于1864年,属
哥特式建筑,平面呈现拉丁十字形,门窗采用二心尖券和彩色玻璃,1924年进行改建,改建后的崇真堂可容纳500人做礼拜。现今仍为武汉市基督教崇真堂使用。
其他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
国民政府军事委会员政治部第三厅位于武汉市第十四中学校园的东南角,成立于1938年4月1日,曾为郭沫若的办公居住场所,整个建筑为两层砖木结构,按照修旧如旧的方式,外墙整体为白色,楼梯下呈倒梯形的窗户刷成了黑色,与白色的墙体形成了对比,二楼走廊地板采用深色木板铺成,站在走廊往里看,又呈现出ins的建筑风格。
花园山天文台遗址
花园山天文台遗址位于昙华林与胭脂路的交界处,前身是天主教堂的“
气象哨”,是武汉地区最早的天文台遗址,于上个世纪20年代修建,占地面积100多平方米,当时主要用于观测天气。现今天花园山天文台遗址仅存几根柱子和顶部残缺的圆形部分。
武昌昙华非遗文化传承中心
武昌昙华非遗文化传承中心位于昙华林28号,主体为两层清水砖墙建筑,内里庭院,使用六边形的木质窗户、亚麻长布、鸟巢状的灯饰等用于装饰,主要用途为一楼是汉服展示和非遗手工体验区域,二楼是品尝非遗美食的私房菜馆。
文化活动
2012年,举办了“走进昙华林,爱我武昌城”中小学生夏令营活动,12 所中小学200 余名师生参加了活动。
2015年,昙华林举办了“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大学生规划设计竞赛”。
2017年,第四届武汉设计双年展在昙华林翟雅阁博物馆举办
2021年,昙华林举办“霓裳歌遍彻 情归昙华林”国庆嘉年华活动。
价值影响
历史价值
昙华林历史悠久,沉淀了大量的历史、人文、建筑艺术等遗迹,曾是儒释道三教汇集之地,近代后,曾是英美意等国传教、办学、行医之地,也是辛亥革命的摇篮之一,吸引了创意文学家、画家、艺术家聚集在此处,曾是湖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多处百年历史建筑,有传统院落式、石库门式、欧式等建筑风格,呈现出中西交融的特征,昙华林是武汉市文化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街区,被誉为“活着的武汉近代史书”。
建筑
昙华林的历史建筑,集中保存了武昌旧城风貌,目前遗存的历史建筑建筑年代主要在1860年之后,有古典式、文艺复兴式、中西合壁式及
中原地区传统民居等多种风格建筑,涵盖了宗教建筑、医院建筑、教育建筑、居住建筑等多种功能类型,其中,
天主教堂与
中南神哲学院成为了中国著名的天主教旅游胜地,昙华林的建筑形成了一部浓缩的近代建筑史,是武汉文化转型之都的一个重要样本。
教育
从清末到明初,昙华林创建了一批在极具影响的新式学堂和教会学校,如
湖北省最早教会学校“
华中师范大学”、最早的女子中学“懿训书院”、近代第一座新型
公共图书馆“文华大学图书馆”等,这些学校的建立奠定了武昌教育发展的基础,是中国新式教育的先驱之地。
宗教
昙华林这里有中国传统儒、释、道三教,1858年第一批传教十士也来到此地,陆续传入
伊斯兰教、天主教、
基督教,中国人和外国人在这里共同居住生活,形成了昙华林宗教信仰多元化的特点,这里是以英美为首的基督教文化传播基地,受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影响,昙华林成为湖北最早一批革命团体的聚集地,曾被誉为“武昌革命之源泉”。
开发与保护
开发
2016年,武昌区启动了昙华林核心区域整体升级改造工程,改造核心区域占地面积37000平方米,主要分为“昙华·记忆”“昙华·味道”“昙华·客厅”“昙华·花园”“昙华·文脉”“昙华·剧场”“昙华·半山”“昙华·广场”等八大主题,打造有以城墙艺术馆、瑞典教区为主的山地文化及多元文化建筑,以徐源泉公馆、夏斗寅公馆等名人故居旧宅为主的名人故居建筑,以艺术家工作室、艺术馆等为主的人文艺术,设有和
中国邮政合作开办的“小昙昙邮局”,提供寄送信件服务,同时还有钥匙扣、帆布包等原创IP“小昙昙”文创周边。另外,引进
扬子江药业、
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等品牌。
保护
2005年,昙华林街区首次大规模修缮。2006年,制定了“昙华林历史风貌街区项目保护规划”“武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6—2010 年)”,并开始进行优秀历史文化建筑的修缮工作。2011年,对昙华林东段进行道路改造和立面整治。2016年至2019年,进行昙华林综合整治一期工程,修缮建筑面积25092平方米,包括懿训女校旧址、瑞典教区旧址、名人故等七栋历史建筑,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历史建筑进行加固、修缮,保留了原貌。2020年10月,昙华林二期工程完成改造,完成徐源泉公馆、夏斗寅公馆等9栋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等规定,制作了优秀历史建筑的标示牌,通过标志牌可获取建筑基本介绍、历史价值等信息。
相关文化
宗教文化
昙华林宗教文化底蕴丰厚,多种宗教都曾在这里开展活动。明朝初年,
全真道传入昙华林,在此修建了灵瑞道院,与武昌的武当官、
长春观被称为“武昌付的
道教丛林三鼎甲”。20世纪50年代在昙华林南麓修建了武昌正觉律寺,1929年湖北佛教会的会址设在该寺内,该寺是汉传佛教地区大型律宗佛寺之一。1924年在此创立了全国第一所女子研习佛学的高等院校“武昌佛学女众院”,1928年院名改成为世界佛学女众院。1861年汉口开埠后,英国伦敦会、美国圣公会、
意大利天主教会、瑞典行道会等陆续来到昙华林,并在此修建了教堂,传布教义,有
崇真堂、瑞典行道会传教基地、圣诞堂、花园山天主堂等。
作品
昙华林曾多次出现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在《昙花遗稿》中记载了作者张与兄长在昙华林读书的经历,郭抹若在《洪波曲——抗日战争回忆录》里编写了在昙华林居住工作期间的见闻,《文脉悠悠-昙华林诗歌散文集》中记录了昙华林街区近一百多年来的革命历史,有《艺术之城昙华林》《春天来到昙华林》等相关作品。
影视
2013年,国家一级演员何明兰和
吴倩等演员合作拍摄了故事短片《昙华林》。
2022年,第3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形象大使
朱一龙拍摄城市宣传短片时昙华林取景。
2023年,CCTV4《走遍中国》推出的“换个角度看名城”专题到昙华林取景
重大荣誉
2020年,昙华林荣获“2020中国旅游商品大赛”入围奖。
2022年,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被评为2022年度
湖北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优秀案例。
参考资料
著名景点.武汉市武昌区人民政府.2023-04-07
武昌街巷.武汉市武昌区人民政府.2023-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