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赵焕章进入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工作。1957年,他在
剧情《
羊城暗哨》中担任助理导演。1961年,与范莱合作执导个人首部电影《蔓萝花》上映,该片荣获“捷克国际电影节优秀影片奖”。1964年,他参加了“四清”工作队,“文革”时期被下放到干校劳动。1972年,赵焕章恢复导演身份,随后陆续拍摄《
一副保险带》《管得好》等影片。1981年,由赵焕章执导农村题材电影《
喜盈门》上映。影片获得了“第二届
中国电影金鸡奖荣誉奖”和“第五届
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该片与随后拍摄的《
咱们的牛百岁》《
咱们的退伍兵》合称为赵焕章的“农村三部曲”。三部影片先后获得“第七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和“第九届
中国长春电影节群众最喜爱的农村题材电影”等数十项大奖,赵焕章也凭借影片《咱们的牛百岁》被提名为“
第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1988-2003年期间,赵焕章陆续拍摄《
喜相逢》《沂蒙山人》《
婶子》等多部影片。
赵焕章,1930年7月出生于
山东省利津县城北街,毕业于
山东大学艺术系。1949年参加工作,任山东省文联人民文工团演员,
新中国成立初期先后参加了《王秀銮》《红旗歌》等
歌剧的演出。1950年,赵焕章到华东大学艺术系戏剧科表演班学习,在校期间,边学习边实践,多次参加戏剧演出活动,曾在
话剧《战斗里成长》里饰演赵老忠。1952年,赵焕章入选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而他也从戏剧舞台开始转到电影镜头中,先后任演员、场记、助理导演等工作。其中在担任助理导演时参与影片《
羊城暗哨》《
水手长的故事》《
碧玉簪》等作品的拍摄。1960年,赵焕章晋升为副导演。
1961年,赵焕章与范莱共同执导的舞台剧《蔓萝花》播出,这部根据贵州苗族民间传说改编的歌舞剧在国内外播出后均获得好评。影片还荣获“捷克国际电影节优秀影片奖”,成为当年我国在国际上获奖的唯一影片,这也让赵焕章在
上海电影制片厂逐渐站稳脚跟。1964年,赵焕章参加了“四清”工作队,“文革”时期被下放到干校劳动。1972年,赵焕章在恢复了导演身份后又陆续参与《
一副保险带》《管得好》等影片的拍摄。1980年,赵焕章晋升为导演,从1952年进厂算起,到1980年晋升导演,赵焕章花了整整28年。
1981年,赵焕章执导了农村题材影片《
喜盈门》,影片主要展现上个世纪80年代在北方农村普通家庭里各种复杂矛盾的故事。这部充满喜剧色彩的家庭
伦理电影不但创下了拷贝发行数和观众人次的纪录,还获得了“第2届金鸡奖荣誉奖”和“第5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等多项大奖,赵焕章也开始被大众所熟知。1983年,赵焕章执导由
梁庆刚、
王馥荔主演的影片《
咱们的牛百岁》,该片播出后在全国不少地方每天24小时放映,创造了数亿人次观影的票房。至此“工厂里的牛百岁”“县里的牛百岁”也随即出现在人们的话语中。赵焕章也凭借影片被提名为“
第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该片还获得“第7届大众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和“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电影剧本”等多个奖项。
1985年,赵焕章执导的古装神话电影《
八仙的传说》上映。同年还执导了
剧情《
咱们的退伍兵》。影片拍摄初期,由于外在因素受限,只花了七十多天就完成
杀青。影片上映后不仅获得了“第9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最佳故事片奖”,还在中央及地方的报刊上出现了类似的评语:
上海电影赵焕章导演真有本事,五年里三部戏,每部都踏准时代的脚步,催人奋进,一部比一部好。而赵焕章也被圈内誉为“农村片专业户”。
1987年,赵焕章获得《
文汇报》及《
中影股份时报》举办的“新时期十年电影奖”最佳导演奖,次年还获得《中国广播电视》举办的“新时期全国影视十佳导演”奖。
随后,由赵焕章执导
上海电影制片厂制作的电影《
喜相逢》于1988年上映。该片根据侯玉鑫小说《冒险家的碑记》改编,这也是他时隔三年再次拍摄农村题材的电影。之后,赵焕章继续发扬他擅长执导农村题材的电影风格,分别于1992年、2000年和2003年,相继执导《沂蒙山人》《
白天鹅的故事》《
婶子》等影片。其中《婶子》也是他第二次与
王馥荔合作拍摄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