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正
明朝开国名将
朱文正(生卒年不详),幼名驴儿,州钟离人(今安徽省凤阳县),元末名将,明太祖朱元璋大哥南昌王朱兴隆的次子,明代首位靖江王朱守谦的父亲。
幼年家中变故,祖父母、父亲、大哥在同一年因瘟疫、灾荒去世,叔叔朱元璋出家皇觉寺,母亲带他投奔娘家。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母亲带他前往滁州投奔朱元璋,朱元璋给他改名朱文正。朱文正在朱元璋麾下屡立战功,南渡长江、攻克太平、击破陈埜先,协助朱元璋攻取集庆(今江苏南京)后,提拔为枢密院同。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任命朱文正为大都督,总揽军事大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朱元璋派朱文正镇守洪都(今江西南昌),朱文正在此修筑城池。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陈友谅率军包围洪都,朱文正率军死守八十五天,陈友谅得知朱元璋率援军将至,才终于撤退。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朱元璋以朱文正在洪都犯下奸淫妇女、草菅人命,违反禁令,同张士诚买盐等罪名押解至南京,夺一切职位,软禁于桐城,后死去。
由于朱文正在史料中的记载大多删去,关于其真正死因及死去时间仍存在诸多争议。明清史学家顾诚认为朱文正在保护洪都这场战争贡献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他在洪都的坚守为朱元璋后来削平群雄、建立大明帝国起了关键性作用。
人物生平
幼年漂泊
朱文正,幼名驴儿。父亲是朱兴隆,本名朱重四,是朱元璋的大哥。朱重四生下二男一女,大儿子叫圣保,二儿子即朱文正,女儿是后来的福成公主。朱文正大概出生于朱元璋十岁时,当时朱家举家迁至钟离西乡,一年后又迁到钟离太平乡孤庄村。
元至正四年(1344年),朱家遭逢大难,由于瘟疫蝗灾、旱灾、饥荒席卷而来,朱元璋的父亲、母亲、大哥(朱文正的父亲)、大侄圣保(朱文正的大哥)相继去世,朱文正的母亲带他投奔娘家,朱元璋在龙兴寺出家,叔侄二人从此分离。
军功煊赫
至正十四年(1354年),朱元璋攻克滁州市后,率领三万人马就地镇守,朱元璋大嫂王氏得知后,便带着朱文正前往滁州投靠,朱元璋的大姐夫李贞也带着外甥李文忠前来投奔。此时朱家仅剩朱文正与朱元璋二人,经历多年分离后的重聚,朱元璋十分高兴。当时朱元璋还没有子嗣,对朱文正很是照顾,《明太祖实录》中称其“抚文正爱逾己子”,给他改了“朱文正”的大名。《明史》中也记载,朱元璋和马皇后把他当成自己的儿子抚养。朱元璋后来收下诸多义子,也都按照朱文正的“文”字取名为李文忠、沐文英(沐英)等,彰显了对朱文正的重视。
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率师渡江攻克太平、击破元将陈埜先,次年(1356年)攻克集庆之战,奠定了帝业的基础,朱文正也一路跟随叔父屡立战功,被提拔为枢密院同佥。朱元璋还曾问过朱文正,想要自己封赏他做什么官职,朱文正则表示,在叔父成就大业后,何愁没有富贵。封官先赏给亲人,担心会不能服众。此言让朱元璋老怀甚慰,更加喜爱他。同年(1356年)十月,朱文正与同为枢密院同佥的徐达汤和共同率领大军攻打常州的张士诚部,此战扩大了朱元璋以建康为中心的地盘。至正十九年(1359年)七月,朱文正与徐达统领马步三军,由廖永忠俞通海率领水军配合,水陆并进进攻安庆市(今安徽安庆),未获成功。同年十月,朱文正、徐达率军由天柱山(今安徽安庆)返回,攻克无为市(今安徽芜湖)。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三月,朱元璋将枢密院改为大都督府,任命朱文正为大都督,总揽朱元璋麾下的所有军事指挥权。大都督同时掌控了军队的统兵权和调兵权。
屹立洪都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正月,陈友谅部下胡廷瑞投靠朱元璋,献上龙兴(今江西南昌),朱元璋亲自到龙兴视察,改龙兴路为洪都府,命大将邓愈镇守。结果不久后的三月,随胡廷瑞投降的陈友谅旧部祝宗、康泰再度叛乱,攻陷洪都府,邓愈逃回集庆。朱元璋立即派徐达前往平叛,四月份再度占领洪都。由于洪都位置险要,直接威胁陈友谅的腹地,需要得力干将镇守,朱元璋于当年五月初二命令大都督朱文正统领元帅赵德胜、参政邓愈一同镇守洪都。朱文正到任后,先是改建洪都城池,重新修缮且加固了城墙,深挖城外护城河,加强了洪都的城防。内修城防的同时,朱文正还强化了洪都周边的治安,收服并剿灭了大小山寨。同年(1362年)十二月,朱文正又派部属击溃了进犯吉安县永新县等地的陈友谅部。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派大将吕珍进攻韩林儿所在的安丰(今江苏兴化),当时朱元璋在名义上仍是韩林儿所属政权的臣子。三月,朱元璋亲帅徐达常遇春等将领渡江驰援安丰。就在朱元璋统领大部分主力渡江北上后不久,四月,陈友谅打造了数丈高的楼船,几乎装载了全部的资产和官员及家属,号称六十万大军,举兵从武汉沿江而下,率先进攻洪都。四月二十三,陈友谅的大军包围洪都,朱文正精心组织防御,命将士死守城门,他则居中调遣诸军。此战朱文正以寡敌众,边战斗边修缮城墙,先后战死数位重要将领,仍死守不退。六月,陈友谅仍旧据守洪都城外,情势越发危急,城中与外界隔绝,被困消息没能传出。他决定派千户张子明潜出城外,去向朱元璋报告洪都被围的危急情况。朱元璋当时正在围攻合肥县(今安徽合肥),得知消息后于七月六日沿水路赶往洪都。
张子明在回城途中被陈友谅所抓,陈友谅命他诱降,则饶他不死。张子明假意答应,在陈军押送下来到城下,大声喊道,援军将至,请固守等待。朱文正得知援军将至,鼓励将士死守。陈友谅围困洪都八十五天不下,又得知朱元璋主力大军正驰援洪都,只好撤出洪都,沿着赣江北上。随后在鄱阳湖与朱元璋主力相遇,爆发了鄱阳湖之战,此战以陈友谅身死告终。
死因不明
此战一年后,江西省按察使李饮冰向朱元璋检举,大都督朱文正不仅骄横恣睢、不务正事,还奸淫妇女、越规制私自使用龙凤床被,还向朱元璋的对手张士诚购买盐,朱元璋为此专程派特使到南昌市诘问朱文正。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正月,朱元璋下令把朱文正押解到南京,诸多大臣要求把朱文正明正典刑,但是马皇后进行了劝解,加上朱元璋本身疼爱子侄,最终朱采纳了宋濂的建议,下令褫夺朱文正一切职务,软禁于桐城(今安徽桐城),之后去世。关于其死时的年份、地点皆没有确切记载。
人物评价
由于朱文正的史料缺乏,后世的史学家很难给朱文正做全面的评价。唯一评价过朱文正的明代人士就是朱元璋,他在与李文忠的家书里大骂朱文正为“驴马”,说他“行事不依法度”,私自从张士诚处贩盐,干了“多等不仁不孝的勾当”。朱元璋还在亲自撰写的《御制纪非录》中评价朱文正,“恣肆凶顽无所不为,逆天之非,又何言哉!”
但《明实录》大量隐没朱文正信息后,仍客观记叙了朱文正加强洪都防御、指挥洪都之战的史实。在明清史学家顾诚著作《朱文正事迹勾稽》中,对朱文正在洪都保卫战中的战功表示了高度认可,他认为:朱文正在洪都的坚守为朱元璋后来削平群雄、建立大明帝国起了关键性作用。
人物争议
是非过错
关于朱文正的获罪原因,不同史料说法不同。《明太祖实录》记载,朱文正在洪都“骄淫暴横、夺民妇女、所用床榻僭以龙凤为饰”,而且对洪都保卫战之后朱元璋没有奖赏自己心怀怨恨。朱元璋派人前往训斥后,还因惊惧怨恨企图叛逃张士诚
朱元璋给外甥李文忠的信件中写,朱文正自从去往江西省,行事便不依法度。奸淫人家妻女,将告状的人割去舌头,处死全家。还违反他的禁令去张士诚那买盐。朱元璋亲笔撰写记录其后代罪状的《御制纪非录》中也写道,朱元璋担心他被迷惑于是审问他,却发现朱文正无法反驳,且图谋更大,于是将他鞭死。在给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的敕谕中也记载,称朱文正在江西恣意放纵,夺人妻子,草菅人命,不仅不愿改变,还打算投奔张士诚。
剑桥中国史》认为朱元璋是忌惮朱文正的战功和军事才能,害怕他威胁自己或者自己子嗣的统治地位。书中写道,这些指责有些是生活细节,有些是莫须有的罪名。书中还写其他将领的求情行为,证明了朱文正很得军心。最后朱文正被处以监管流放,显然是朱元璋对他的侄儿有所顾忌。明清史学家顾诚认为朱文正之死固然与他犯下不少罪行有关,但也可能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亲侄,既有身份地位,还立下不少功劳。朱元璋曾派汪广洋等文官辅佐朱文正,汪广洋却从未上报朱文正的过失。这也引起朱元璋的猜忌。由于史料缺乏,史学家们难以达成一致。
死亡争议
有关朱文正被押回南京后的最终结局,在官修史书中没有详细记载,而在民修史书中则存在诸多说法。当代明史学家吴晗在《朱元璋传》中援引一些明代私修史料,认为他最终因“亲近儒生,胸怀怨望”被鞭死,但这同样是一个含混不清的说法。刘辰著《国初事迹》称朱文正在南京并未被治罪,而是重新得到任用前往荆州城整理防务。但结束任务回京后,再未得到重用,于是口出怨言,被朱元璋知道后,以为他要谋反,结果还是马皇后再次保下了他。随后朱元璋又派他去濠州祭祀,结果朱文正已经心生异志,深夜与人密谋。随行人员发现后举报了朱文正,朱元璋恼恨他屡教不改,彻底废了朱文正的一切职务。
俞本著《纪事录》中记载朱文正在南京被治罪后,安置在与南京城一江之隔的六合县。结果朱文正心生不满,竟然采用厌胜之术诅咒朱元璋,被朱元璋发现后囚禁在内廷中。但一个月后,朱文正便得到释放,被重新委任为大都督,前往浙西统领徐达常遇春发起对张士诚的决战。然而朱文正却借机逃走,企图从太湖投奔张士诚,事情败露后被朱元璋抓了回来,被活活饿死。顾诚认为,《纪事录》的记载显然存在问题,朱文正真的使用厌胜之法诅咒朱元璋,怎么可能会无罪释放,还承担大都督和征讨张士诚这样的重要任务。而且张士诚此时已经失去了江北的地盘,龟缩在苏州杭州一带,势力单薄。这个时候消灭张士诚,正是朱文正建功立业的好机会,此时投奔张士诚无异于自寻死路。
王世贞著《弇山堂别集·史乘考误》中提到了朱文正的结局,从中看出,明代野史中还存在朱文正被发配广州后死亡的说法。而王世贞在考证后,沿用了《国初事迹》中朱文正守凤阳先墓的说法,并且给出了朱文正去世的时间区间——在朱元璋攻占濠州之后、攻打广东之前。至正二十六年四月,濠州城才正式归属到朱元璋的地盘里,朱文正被派去守先墓,那也肯定是至正二十六年四月之后;洪武元年二月廖永忠、朱亮祖奉朱元璋命令南下攻略广东,三月元朝在广东的地方实权派何真归顺,因此朱文正的死最晚也在洪武三月之前。
《国初事迹》和《纪事录》虽然是朱元璋身边的人编写,但都还不能算完全的“第一手”史料,《弇山堂别集》更是成书于200年后的万历时代,唯有朱元璋亲笔撰写的《御制纪非录》是最直接的记载。《御制纪非录》的记载虽然十分简略,没有描述其具体的死亡时间、死亡地点,但是一句“由是鞭后而故”表明朱文正是被朱元璋活活鞭打致死。《御制纪非录》中此处的记叙应当没有被篡改过,《御制纪非录》为朱元璋给明代宗室留下的“藩王劣迹警示录”,仅在皇家内部流传,没有篡改的必要。且明朝皇室即使要篡改也只会美化,而不是留下“亲手鞭杀亲侄”的负面记录。顾诚认为,朱文正的生命轨迹并没有在至正二十五年终结,他在桐城或者荆州市被软禁了一段时间。至正二十六年四月朱元璋攻下濠州后,让朱文正在那里守墓。然而朱文正仍然不思悔改,让朱元璋忍无可忍,于至正二十六年到洪武元年间被鞭打致死。
家族关系
家庭成员
后代子嗣
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初七,朱元璋分封诸子为亲王,同时封朱文正之子朱守谦为靖江王,地位与亲王相同,《明史》记载“靖江王则以亲王封,故视秦、晋仪。”靖江王按照明朝宗室制度,宗室成员取名双字中,上字按宗室玉牒所定二十字中依辈分顺序选取,下字用五行偏旁、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只有靖江王一脉无需在下字中选取五行偏旁。但是靖江王一脉名字的上字也编在宗室玉牒中,所取字为: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幼年漂泊
军功煊赫
屹立洪都
死因不明
人物评价
人物争议
是非过错
死亡争议
家族关系
家庭成员
后代子嗣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