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波特(Gordon W. Allport,1897~1967)
美国人格心理学家,现代个性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1939年当选为
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4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其兄 F.H.奥尔波特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社会促进”(Socialfacilitation)概念的提出者,出版《社会心理学》(1924)。
奥尔波特(Gordon Willard Allport, 1897-1967)美国心理学家,人格心理学家,人本心理学先驱。生于
印第安纳州的蒙特祖玛。
简介
高尔顿·乌伊拉德·奥尔波特 (Gordon Willard Allport 1897.11.11-1967.10.09)是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现代个性心理学创始人之一,也是特质理论的始创者。高尔顿·乌伊拉德·奥尔波特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蒙特苏马,因患
肺癌逝于
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其兄 F.奥尔波特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
他在1929年第九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发表了题为《什么是个性特质》的论文,提出将特质作为个性的基本单位。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他继承和发扬了特里普利特和莫德用实验研究社会心理学问题的方法,推进了美国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和社会促进作用的广泛研究。他证明他人在场对完成大多数任务起促进作用,对完成某些任务也可能产生不利影响。他把群体区分为工作群体和面对面群体。发现工作群体中存在的社会刺激,使个人工作在速度和数量方面有所增加。增加的量在外部身体运动的工作中比在纯智力工作中要多。这种社会性增值与年龄、能力和人格特性有关。他对社会促进作用的研究在美国社会心理学界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人格界定
奥尔波特考证了人格的这个词的词源,开始把它与意指面具的
希腊语perxona相联系。他对50种有关人格的定义进行考证,并针对当时认为人格不存在和人格就是个人所不知的心灵阴暗的隐蔽处这两种主要理论流派,在其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1937)一书中,得出了获得大多数心理学家所推崇的他自己对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个体内部决定其独特的顺应环境的那些心理生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嗣后,在其《
人格的模式与成长》(1961)一书中,又把上述定义中的“动力组织”指人格是不断变化的组织结构。他认为人格往往具有组织性,同时又继承了古希腊哲学家
赫拉克利特的“没有已成的,一切者在变成中”的思想,认为人格从来不是已经形成的东西,而是正在变成的东西。虽然一个人从一种经验到另一种经验保持同一性的方面存在着相当多的相似性,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在面对特殊的经验时绝非一模一样。“生理心理系统”,是指这个动力组织需要身心共同操作,它们被不可分割地融合为一种个人统一体。人格既非纯属于心理方面,又非纯属于神经方面,两者无法分开。“决定”,是指个人行为的产生全在于他的人格结构本身。人格不是抽象或一种随便的虚构,人也决非仅是环境的消极反应者。人格确实存在。适合的刺激激发了人格的倾向性,人的真实本性就在行动中显示出来。“行为思想的独特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这些行为思想乃是人的全部行为和思想,不论它是否与顺应环境、满足生物性需要有关;二是指人的全部行为和思想的个体性。奥尔波特的人格定义的两种陈述都强调了人格的独立性。注重研究个体而不注重研究制约人类的规律是贯穿于奥尔波特研究活动始终的主题。他三番五次地重申,决不会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因此了解某个特殊个体的唯一途径是研究这个特殊的人。
人格理论
G.W.奥尔波特鉴于对弗洛伊德主义过于强调人的潜意识的怀疑和不满,以及心理学中的实验化倾向而提出的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属于特质论者,认为个体和另一个体以一组普遍的特质相互比较,是无法获得个体间的独特性,且无法专注于特殊的个体特质之模式或轮廓,因为个体间重要的差距并不表现在普通的特质上,而在某些核心且组成其人格之特质上。
他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是心理组织的基本建构单位,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基础而形成的一些稳定的性格特征。奥尔波特将人格特质区分为共同特质(common traits)和个人特质(personal traits)。共同特质是人所共有的一些特质,所有人都具有这些人格特质,人与人之间都可以在这些特质上分别加以比较,如外向性,任何人都具备这一特质,个体之间的差异只在于不同的人具备此种特质的多寡或强弱不同而已。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特有的,代表着个人的独特的行为倾向。
奥尔波特将个人特质视为一种组织结构,每一种特质在这个人的人格结构中处于不同的地位,与其他的特质处于不同的关系之中。他因而区分了三种不同的个人特质:
1.首要特质(cardinal trait)是指最能代表一个人的特点的人格特质,它在个人特质结构中处于主导性的地位,影响着这个人的行为的各个方面。
2.中心特质(central trait)是指能代表一个人的性格的核心成分。
3.次要特质(secondary trait)是指一个人的某种具体的偏好或反应倾向,如偏好某种颜色的衣服,闲暇时喜欢收拾房间,等等。
显然,某种特质是一个人的首要特质,但在另一个人身上却是中心特质,在第三个人身上可能只是次要特质。人们通常用中心特质来说明一个人的性格。
奥尔波特的兴趣主要在于意识的部分,而非难以确定的深层潜意识。他经常谈到与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唯一的一次见面,这次会面使他了解到弗洛伊德心理学在把握潜意识内容时忽视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事实。这一点不仅对他后来理论的创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使得他在整个的学术生涯中,都对精神分析表示反感。
弗洛伊德
奥尔波特在二十二岁参访
维也纳时,写了一封信给弗洛伊德,说他时就在城里,想与他会面,弗洛伊德大方的接待他,但却一声不响的坐着,奥尔波特试图找话题,他提到来弗洛伊德办公室的途中,听到一个小孩告诉他母亲说:他想避开一些很脏的东西,他显露出对脏乱的恐惧,然而他母亲穿戴整齐、衣衫烫过、气宇非凡,奥尔波特认为这与小孩畏惧脏论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但是,如他所回忆的: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用他那双仁慈的、治病救人的眼神看着我说:“那小孩是你本人吗?”奥尔波特目瞪口呆,只好转换了话题。他后来回忆道:“这次经验告诉我,深层心理学研究尽管有种种好处,但它容易钻牛角尖,而心理学家在深入潜意识的世界以前,能够把动机等事情说明清楚,也是同样可以获得认可。”
统一体
这是奥尔波特的术语,指凡属于自我的机能。自我统一体也可以叫作自我中心。自我统一体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发展出来的。奥尔波特鉴别自我统一体有七种情况并指出它们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的表现。在婴幼儿前三年,出现三种情况:身体自我感、继续自我认同感、自重(或骄傲)。在四至六岁之间,另出现两种情况:自我扩张和自我意象。六至十二岁之间,儿童获得自知,能借助推理与思想以应付他所遇到的问题。青年时期,意向、长距目的与远大目标出现了。这些都叫作固有的努力。
性格特征
A 型性格,简称 A 型,指具有竞争性、强烈的包袱和很强的时间紧迫感,十分关心工作细节等心理特征的一种性格类型。B 型性格,表现为极端保守,不愿意从事冒险性工作,行为轻松、悠闲,对于时间压力漠不关心,无论干什么总是慢慢来,不与强者比较。这一理论是福利曼与罗斯曼的研究,与奥尔波特无关。奥尔波特的理论为特质理论,将人格特质分为两部分,一类是共同特质,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共有的相同的特质。另一类是个人特质。个人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最典型),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以及次要特质。
机能自主
奥尔波特认为,特质说明人的特点,也说明人的待业的策动的。人格是策动的、增长的的系统。他认为一种人格理论有它分析动机性质的中心。他提出了理想的动机理论的四个要求:(1)必须承认动机的现实性。反对S·弗洛伊德主义认为儿童时期的动机决定人一生行为的观点,主张动机是如今的动机,过去的动机只有如今还存在才能解释行为;(2)必须承认几种动机的同时存在。反对把动机归纳为一种类型,如:“性”、“自我实现”“自卑”等等。他在其《人格的模式与成长》一书中指出:“动机的种类是如此的广泛,以致难于发现普遍的构同特性”;(3)必须承认认知过程的重要性。与前人不同,他强调动机与认知过程的密切联系。认为不了解一个人的计划、意愿、价值观等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人的动机;(4)必须承认每一个人具有独特的动机模式。正如两相人不会具有相同的特质结构一样,两个人也不会具有相同的动机结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动机模式。奥尔波特采用了一个他认为能满足以上四个要求的动机性质的要领这就是“机能自主”(全称为“动机的机能自主”)。一个人今天的动机机能是自主的,它独立于过去。例如,一个大学生刚学习一门课程时,很可能是因为这门课程是必修的,或因为家庭需要,或由于时间宽绰而选学,但也许在最后,他会完全被它吸引,甚至终身迷恋这门学科。这里原发性动机也许丧失尽,达到目的的手段本身却变成了目的。他认为,当动机成为自我统一体的一部分时,对这些动机的追求是因为它们本身的缘故,而再也不是为着外部的鼓励或奖赏。他区分了两类机能自主:(1)持续的机能自主。它是指个人盲目从事的重复性活动,并且这些活动曾一度为实现某个目的起过作用,但已不再发生作用了。这种活动的发生独立于奖赏和过境经验之外,是一些没有太大意义的低水准的活动。例如一个人在退休后仍然每天早晨七时起床就是一个例子。(2)自我统一的机能自主。它包括个人的兴趣、价值观、目标、态度和情操等引起,但认为由机能自主的动机控制的行为,才是人类行为的特征。因此机能自主的动机应该是人格心理学家研究的中心问题。
健康人格
健康人格理论
奥尔波特还论述了统我的形成过程和健康的人格。他把人格定义为一种“动力组织”,并把这种人格组织在其《生成: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看法》(1955)一书中命名为“统我”(即“自我统一体”),有别于古代及后来人们称之谓“灵魂”和“自我”的晦涩用语。统我的人格统一的根源,是人格特质的统帅。他把统我定义为:“包括人格中有利于内心统一的所有面。”完善的统我机能只有从出生到成年经过躯体自我感觉(1岁)、自我同一性的感觉(2岁)、自尊的感觉(3岁)、自我扩展的感觉(4岁)、自我意象的感觉(4~6岁)理性运用者的自我形成(6~12岁)、追求统我的形成(12岁至青春期)作为理解者自我的形成(成年)八个阶段的发展才能达成。
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体系是面向健康人的。他反对弗洛伊德主义所持的精神病患者和健康人之间只有量的区别,没有质的不同的观点,认为精神病患者与健康人之间根本没有机能上的类似性。精神病患者与健康人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动机存在于过去而后者的动机存在于未来。他强烈主张健康成人的人格原则,不能由动物园、儿童、过去或精神病患者的研究引申而来。
健康人格特点
他提出了与人本主义自我实现的要求十分相似的健康人格的六个特点:
(1)自我扩展的能力。健康成人参加活动的范围极广。(2)密切的人际交往能力。健康成人与他人的关系是亲密的,富有同情心,无占有感和嫉妒心,能宽容自己与别人在价值观与偏偏上的差异。
(3)情绪上有安全感和自我认可。健康成人能忍受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冲突和挫折,经得起一切不幸遭遇。他们还具有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
(4)体现知觉的现实性。健康成人看待事物是根据事物的实在情况,而不是根据自己希望的那样来看待事物。他们在评价一种形势和决定顺应这种形势时仍为明白。
(5)体现自我客观化。健康成人对自己的所有和所缺都十分清楚和准确,理解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
(6)体现定向一致的人生观。健康成人表现出定向一致,为一定的目的而生活,有一种主要的愿望。这种定向一般来说是属于宗教的,但不一定就是宗教。
研究方法
奥尔波特在人格研究方法方面,曾和其同事一起制定了测量支配-顺从关系的调查表,即A-S反应研究;设计了测量兴趣的相对强度的调查表,即价值研究。前者于是1928年编制,采用多重选择形式,用以测量个体在日常关系中支配或服从的行为倾向。后者首先发表于1931年,采用重叠选择方法,以测定个体生活中所重社的价值方面(理论的、经济的、艺术的、社会的、政治的和宗教的)来评估个体的人格倾向。
理论评价
人格心理学先驱
奥尔波特是人格心理学的先驱。他重视人格的个体性,他的特质理论直接从个体本身行为的特点出发探讨人格问题,这就使心理学家有可能将研究对象的各种变量于操作程序之中,解决了心理学中长期以来对人格研究只作描述和讲解的困境。这种探讨使他运用客观观察、主观问卷等方法,在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上,直接从量上了解和研究个体本身的行为特点,以区分人与人之间的人格差异。他用纸-笔测验对支配-顺从和价值类型的测试,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动机机能理论
他还创立了动机功能的独立理论,并率先摆脱精神分析论者病态取向而企图建立常态人格理论。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也遭到了不少批评。这常常被人指责为不科学。一切科学都有必须寻求普遍规律,用一般概括的方法,而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则强调具体的个体研究,探讨个别例子。它又不易于进行实证性研究。它还被批评为割裂了人类与动物、儿童与成人、正常人与非正常人之间的联系。还被指责为以损失潜意识心理为代价而过分注重有意识的心理,以损失外部原因为代价而过分注重行为的内部原因。它受到抨击最激烈的要领是“机能性自主”。“机能性自主”否认早期经验与人格发展的关系,认为动机只与现实有关而与过去无关。这样的说法未免言过其实。还有人批评该人格理论总的来看,未能对人格的动态作出具体的说明,只对人格的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人物生平
大事年表
1897年11月11日奥尔波特生于
印第安纳州的蒙特苏马,父亲是一个医师。
1922年在
哈佛大学师从麦独孤,获博士学位。后到
柏林洪堡大学、
汉堡大学和
剑桥大学做两年博士后研究。深受
卡尔·斯图姆夫、
马克斯·韦特海默、苛勒等人的影响。
1924 年回到
美国,在达特茅斯讲授社会伦理学,后来在哈佛大学任教,1930 年后任该校心理学教授。
1924年回国在哈佛大学社会关系学系任教,1942年任心理学教授,并任系主任。
1937-1949 年任《变态与社会心理学》杂志编辑。
1963年获美国心理学基金会金质奖章,1964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
主要成就
主要理论观点和成就:(1)开创
美国人格心理学。他在美国最先开设人格心理学课程,出版第一部人格心理学
教科书,并建构一套人格心理学理论,如人格概念(强调人格动力性、组织性和独特性)、人格特质理论、健康成熟人格理论(动机机能自主、统我及其发展阶段、人格定量和个别研究法等)。(2)参与创建人本心理学。他明确规定人必须是心理学研究的出发点,极力崇尚人的尊严与价值,创制一套著名的价值研究人格测验,并参与发起与资助人本心理学组织的建立。(3)奠基人本主义自我论。其特点是专门探讨健康人自我、有意识自我和统我的形成与发展。
出版著作
奥尔波特著作包括:《人格:心理学的解释》(1937)、《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研究》(1955)。
奥尔波特的主要著作:《人格:心理学的解释》、《生成: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看法》、《
人格的模式与成长》等。
著有《人格:一种心理学的解释》(1937)、《人格的本质》(1950)、《成长: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看法》(1955)、《人格的模式和成长》(1961)等。
奥尔波特6种价值观
1.社会型:注重人际关系与友爱,为人处事公平正义;关心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可信;喜欢民主有效的集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喜欢互相依靠共同生活,爱他人也希望被他人爱,把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放在首位,所以他们基本上不会计较得失。
2.科学型(理论型):重知识,爱科学;看重能力,勤于思考,追求真才实学;讲原则,不拘人情;重理轻利,理性化,注重理性思考,反感不合道理的事情,从不为感性的事情所迷惑。
3.实用型(经济型):看重事物的功利价值,喜欢明确学习的用处,追求实用性,讲究经济效益,追求财富积累;以是否有利于个体或集团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作为评价事物价值的标准,比起过程他们更注重结果。
4.信仰型(宗教型):追求理想与信仰;喜欢探索人生的意义与宇宙的奥秘;注重精神生活与道德修养;凡事随缘,顺其自然;相信宗教与自然的力量,有人重视今生,有人重视超越现世的价值,也有人对两者都很重视。
5.审美型:追求艺术美感,做事尽善尽美;讲究生活、学习、工作丰富多彩、和谐完美;以美感、对称、和谐的观点评价与体验事物,认为美的体验具有很大价值,讨厌世俗和纠纷,和周围人始终保持最低限度的接触,通常给人很冷漠。
6.政治型:关心国家与民族发展,以振兴国家与民族为己任;追求自尊与自强,责任感强;重视领导管理能力的培养,希望显示自己的能力与影响;关心伟人生平;勇敢顽强,喜欢奋斗与竞争,这类人喜欢发动组织和支配他人,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战争为了胜利可以采取一切手段。与他人交往也是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基本没有情分可言。
奥尔波尔还认为类型相似的人容易亲近,而不同类型的人就难以相处。但是人的价值观不同并不代表他们就永远无法达成共识,彼此尊重,理解对方是很重要的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