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大学(英文:Guizhou Minzu University,缩写:GMU),是中国贵州省境内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
贵州省人民政府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建高校,行政主管部门为
贵阳市人民政府。贵州民族大学是新中国创建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是贵州省重点建设高校。
贵州民族大学的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贵州民族学院,2008年3月成为
贵州省人民政府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建高校,2012年4月更名为贵州民族大学,同年大学城校区正式开工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贵州民族大学有花溪校区和大学城校区,占地面积2708亩、校舍面积111万平方米。学校有23个学院,81个普通本科专业,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有专任教师1309人,全日制在校生21444人。
在2024年软科发布的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贵州民族大学位列362名;在中国民族类大学排名中,位列第4名。
历史沿革
贵州民族学院
1949年11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试行方案》和《关于开办民族学院的决定》。
1950年初,经西南军政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同意,贵州民族学院成立。经过数月筹备,贵州民族学院选定贵阳程万中学作为临时校址,1951年5月,学院举行开学典礼,并于1951年到1953年连续举办了三期普通政治班。
1952年,贵州省省委决定动工修建贵州民族学院校园,选址花溪朝阳村。同年,学院成立民族文工团。
1953年,学院由普陀路迁至花溪朝阳村新校址。同年,中共贵州省委决定贵州民族学院的培养目标由培养普通政治干部转向轮训在职干部,学院开办民族政策研究班、干部轮训政治班。
1954年,学院开办干部轮训文化班,成立民族研究室。1955年,学院开办预科初中部。
1956年,少数民族地区的工农业和其他各项事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贵州省委决定,贵州民族学院开始向全日制高等学校过渡。学校的侧重任务转变为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学院为此制定了十二年计划,根据计划,学校将陆续开办民族语文系、历史系、政治系、经济系等,逐渐转变为一所综合性民族大学。
1956年,学校开办预科高中部、民族语文班、艺术系。1957年,学院成立艺术师范专修科。1958年,学院成立民族语文系。
1959年,贵州大学迁入当时贵州民族学院所在校址,贵州民族学院并入贵州大学后被撤销。后于1974年经国务院批准后恢复贵州民族学院。
1977年,学校借用龙洞堡原省委统战部政治学校作为临时校舍,开展招生教学工作,同时成立中文系、政治系。
1981年,学院院部从龙洞堡迁至
花溪区董家堰新校址,同年9月,学院成立数学系。
1982年至1988年,学院先后成立干训部、历史系、物理系、艺术系、法律系、管理系、马列主义教研室、社会学系、预科部等教学部门。1989年,学校将马列主义教研室改建为社会科学部,并于1990年至1996年间先后成立中专部、外语系、成人教育处、函授部、化学系、文化研究中心、委培部、旅游系、体育系等部门。1996年,学校撤销撤销成人教育处、函授部、委培部,成立成人教育中心。
2001年,学校成立清溪学院,并于次年更名为人文科技学院。
2003年,学院将预科部和中专部合并,成立预科教育学院。
2004年,学校进行学科调整,成立了文学与传播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言学院、法学院、民族文化学院等教学院部,同年,学校成立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
2006年,学院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成立研究生处。
2007年,学校增列为贵州省级重点建设大学。
2008年,学校成为贵州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高校,同年,学校被国家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次高校。
2010年,学校成立贵州世居民族文化研究院、法学研究院。
2010年,学校体育与健康学院更名为体育学院。
2012年,贵州民族学院更名为贵州民族大学。
贵州民族大学
2012年,学校获批国家特殊人才培养博士项目,同年,
贵州省人民政府正式下发贵州民族大学按照一校两校区建设文件,2012年12月,
贵州民族大学大学城校区正式开工建设。
2013年,学校成立贵州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同年,研究生处更名为研究生院。
2015年,学校成立民族医药学院、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
2016年,学校成立机械电子工程学院,整合了原理学院和信息工程学院的部分专业,同年,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7年,学校成立生态环境工程学院,对原化学与生态环境工程学院进行学科重组。
2018年,学校成立东盟人文学院,同年12月29日,校党委行政机关迁至大学城新校区办公。
2023年12月,贵州民族大学等学校共同发起成立国际
山地旅游与户外运动人才培养联盟。
学校规模
院系情况
截至2023年12月,贵州民族大学共有23个学院,81个普通本科专业。
学校师资
截至2023年12月,贵州民族大学有专任教师1309人,其中正高职称人员198人,副高职称人员663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600人,硕士学位人员580人,研究生指导教师754人。教师队伍中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贵州省省管专家、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贵州省高校教学名师等近百名。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有81个普通本科专业,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有1个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I类学科群,6个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4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12个省级重点学科(其中5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2个学科被列入“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理工科学科专业建设强化行动”重点支持学科。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有12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点,3个区域一流课程群。
学校交流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
挪威、新加坡、荷兰、
马来西亚等国家的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互派留学生、学术交流、合作办学、教师培训和科研合作。已培养2000余名来华留学生。
学术研究
科研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十里河滩校区和大学城校区两个图书馆,总面积达64,000平方米。图书馆拥有中外文图书176.6084万册,中外文期刊2116种,电子期刊读物49830种,数据库及信息平台52个。图书馆拥有贵州世居民族文献、贵州地方文献资料、傩文化资料、民族文化藏品等特殊文献,收藏了少数民族古籍“水书”“彝族古文献”“布依族古文字文献”,以及汉文古籍3万7千余册,收藏了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文献资料约5万余册(件),拥有尚未公开出版发行的地方文献资料5万余册(件)。同时,图书馆还建成“贵州世居民族文献数字图书馆”。
学术期刊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原名为《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创刊,是反映贵州民族大学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曾获贵州省高校学报研究会首届评比二等奖,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学报评比“质量进步奖”等奖项,被
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机构评为“民族学类核心期刊”,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数据库等机构评为“核心期刊”。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建有各级各类科研平台和团队70余个,主要包括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
民族教育发展中心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等7个,贵州省委组织部人才培养基地2个,贵州省委宣传部新型特色智库1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1个,
贵州省教育厅协同创新中心、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高等学校特色重点实验室、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创新人才团队、产学研基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黔兴高校智库联盟研究团队等26个,贵州省科技厅众创空间、重点实验室、创新人才团队、黔科合平台人才等10个,贵州省社科联哲学社会科学“十大创新团队”、人文社科示范基地、社会科学学术先锋号等16个,贵州省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1个,贵州省彝学研究会彝文古籍文献研究基地1个,省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1个,贵州省民宗委研究基地2个以及校级工程中心、实验室等12个。
(表格内容截至2023年12月)
科研成果
从2020年至2023年底,获批国家级项目126项,其中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项,国家自科基金国际(地区)重点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
(表格内容截至2023年12月)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表格内容更新于2024年5月)
历任领导
校园文化
校徽
贵州民族大学校徽为圆形,居中团由“贵民”首字母大写变形而成,其中,“G”字母左边划分出瀑布的形状,象征着贵州的特色-
黄果树瀑布,“G”字母中间,像一把钥匙,而“M”字母则变形成一本翻开的书。
校训
贵州民族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全面发展
其中:“自强不息”指自己自觉地努力向上,开拓奋进,永不懈怠,造福天下,振兴中华。“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全面发展”指自己自觉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要求,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校歌
贵州民族大学的校歌为:《高原雪松,花溪河畔》。
校区情况
花溪校区
大学城校区
学校荣誉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先后5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2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多次被中宣部、团中央和教育部评为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多次获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学校党委多次被评为全省先进党委。学校先后被评为
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贵州省文明单位、贵州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贵州省优美校园、贵州省绿色大学。2020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校园、全省文明校园。
学校排名
在2024年软科发布的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贵州民族大学位列362名;在中国民族类大学排名中,位列第4名。
参考资料
学校代码.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2023-06-03
学院简介.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2023-06-03
学院简介.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2023-06-03
名师风采.民族文化与认知学院.2023-06-03
本馆介绍.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2024-05-19
中心简介.http://dcgzwh.gzmu.edu.cn/zxgk/zxjj.htm.2023-06-03
校党委书记.贵州民族大学档案馆.2023-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