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杏垣
中国地质学家、地震地质学家
马杏垣(1919年5月25日—2001年1月22日),男,汉族,出生于长春市,祖籍河北省乐亭县,构造地质学家,地震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马杏垣1942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于1945年前往爱丁堡大学深造,并于1948年从该校毕业,获博士学位。1963年起担任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1972年起担任湖北地质学院副院长。1978年调任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兼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代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1年1月22日因病逝世。
马杏垣主要从事中国大地构造基本问题,中国前寒武纪构造演化研究,提出了构造解析方法和解析构造学,开展了岩石圈动力学和全球地球科学断面的编制,同时牵头绘制了1:400万比例尺的中国及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学系列图件集(中英文说明书)出版了《普通地质学》《五台山区地质构造基本特征》《中国前寒武纪构造格架及研究方法》等著作。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次,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次、国家图书奖一等奖1次、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全国科学大会和地矿部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
人物经历
早期与学业经历
马杏垣1919年5月25日出生在长春市,父亲经商,祖籍河北省乐亭县。1931年从长春市自强小学毕业,先后就读于河北省昌黎汇文中学和天津市南开中学。民族的灾难和政府的腐败,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激起了他强烈的爱国热情1935年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参加南下学生请愿团卧轨拦车,前往南京抗议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重庆市就读于南渝中学(后改名为南开中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不当亡国奴,他辍学跟随一批革命青年和进步人士离开天津市,途经烟台市,辗转到了重庆,在抗日大后方的重庆,革命活动对他有较大的影响。1938年5月加入了由周恩来领导的中共南方局地下党,投身抗日战争,在八路军办事处接受培训;同年开始从事地质工作,并就读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
1942年马杏垣从昆明市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毕业,并留校任教,与Misch一起完成了昆明附近1:5万的地质填图和编写说明书的工作。并且和司徒穗卿一起对滇东北昭通市盐津县永善县绥江县等地进行了野外地质调查,获得了有关这些地区的最早的地质研究成果。1945年抗战胜利后考取了英国文化委员会奖学金出国留学资格。经党组织同意后,于1946年1月抵爱丁堡大学地质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于著名地质学家ArthurHolmes教授,期间开展了苏格兰北部山区变质岩地质和成因的岩石学研究,1948年获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50年到1952年,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地质系的师生一起,完成了燕山地区1:5万区域地质测量。1951年以优异的教学和科研成就晋升为北京大学教授。1952年因院系调整转入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先后担任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副教务长、院长助理、副院长等职。1954年3月,北京地质学院成立地质教学实习委员会,同年建立周口店镇实习站,马杏垣、池际尚带领北京地质学院第一批师生到周口店实习,共同对房山区侵入岩体相带划分和原生构造提出了新见解。1955年,马杏垣任周口店实习站总领队,确立了周口店野外构造地质学基本内容与基本训练方法。1955年到1956年,带领北京地质学院的师生,完成了山西五台山区1:20万区域地质测量。
20世纪60年代初期,马杏垣组织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师生在湖北、河南省等地开展了多幅1:20万区域地质填图工作。1963年起担任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1972年起担任湖北地质学院副院长。1978年调任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兼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代所长。
1980年马杏垣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1年起担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1982年倡导并以主席的身份成功地组织了第一届大陆地震活动与地震预报国际学术讨论会;同年为配合“国际岩石圈计划”,向国家地震局建议并主持编制了《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地图集》《中国及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学图》和6条地球科学大断面,开创了中国大陆岩石圈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先河。1985年起担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1987年主持参与了国际岩石圈构造演化和动力学讨论会。1989年主持参与了大陆构造及成矿作用学术讨论会扩大了中国地学研究成果在国际地学界的影响。
人物逝世
2001年1月22日马杏垣因病在北京逝世。
主要成果
构造地质学研究
在马杏垣从事构造地质学研究的生涯中,早期受施蒂勒“比较构造学”影响,注意到传统的比较构造方法有很大局限性,提倡应用辩证法,才能对构造现象的内在矛盾运动作出科学的解析。通过对早期苏格兰地质学家创立的几何分析,到以后的以Ramsay为代表的应变分析、以Hansen为代表的应变相分析,以及Hobbs、Davis等对构造地质学的论述的综合比较分析,他结合中国构造实际,创建了构造解析学的新方法,以《嵩山构造变形》《变质岩构造工作方法》《解析构造学议》等专著系统地论述了构造置换、构造叠加和构造序列等一系列重要的地质概念。指出:“提出解析构造学是为了探索地质构造教学的一种新体系。”倡导需要在高度活动的动力地球构造观的指引下,用新的构造方法学,去进行新一代的构造地质实践。系统地提出了构造尺度、构造层次、构造变形场、岩性介质、构造组合、构造叠加与置换、构造转化与再造、构造序列等解析构造的八项基本原则,把构造解析做到分解与综合的统一,把地球构造当作一个系统来研究,并与李四光先生有关构造体系的思想结合起来。
全球地学断面的编制
为了适应20世纪80年代国际岩石圈计划全球地学大断面的编辑和综合研究项目的需要,马杏垣担任了“国家地震局地学大断面的编制和综合研究”主编,完成了地震局系统6条断面的编制和研究,并获得了国际地学断面委员会评审通过和统一的国际编号。
《1:400万中国及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学系列图件集》
马杏垣为配合“20世纪80年代国际岩石圈计划”,由他牵头组织了中国国内31个科研教学单位近200名科学家,绘制了1:400万中国及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学系列图件集(中英文说明书)。该图集被专家高度评价:“该图集是目前中国国内岩石圈动力学研究方面编成的第一部大型地区性综合图集,在国际上产生很大反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及重要的科学价值”。该成果被授予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图书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被国际岩石圈计划委员会列为经典出版物,被美国国家科学院图书馆收藏,体现了中国对国际岩石圈计划所作的贡献。
前寒武纪古老地壳和变质岩区构造的研究
从马杏垣在英国苏格兰北部做博士论文搜集资料开始,带领科研团队,开展前寒武纪古老地壳和变质岩区构造的研究。1981年出版了《嵩山构造变形——重力构造、构造解析》专著和相关论文,受到地质界一致好评,被誉为前寒武纪地质研究之范本,并获得了地质矿产部首批科技成果二等奖。他提出了将变质岩石学与变形构造相结合的新思路,认为前寒武纪地质产物是深层流动的构造热事件的结果,并用“萌地台”“萌地槽”“原地台”“原地槽”等概念,描述中国东部前寒武纪不同构造单元的性质和演化。
主要论文与著作
主要论文
马杏垣发表百余篇论著,其中1961年发表《中国大地构造的几个基本问题》形成了前寒武纪研究的活动论和阶段论思想,以下为部分论文。
出版著作
马杏垣出版著作多部,其中1957年出版的《五台山区地质构造基本特征》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系统的区域构造地质志,对五台山区的地层发育情况、地壳运动历史以及构造形态等方面作一综合性的论述;《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图集》对国际岩石圈计划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其他国家编制这类图件建立了范例,为所有研究岩石圈动力学的科学家提供了很实用的参考资料。
社会职务
人才培养
从1948年底起,马杏垣一直从事地质学教育,先后在北京大学任副教授、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教研室主任、副教务长和副院长。马杏垣带领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在校学生投入北京地质学院的筹建工作。组织青年教师和学生到全国各地区采集教学标本;亲自讲授普通地质﹑构造地质课程,并提议选定周口店镇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同时亲自开设中国区域大地构造课,主编了《构造地质学基础教程》。在北京西山建设了天然实验室。亲自带领区域地质教研室20多名年轻教师到周口店去进行基本功训练,让他身边的助手们真正掌握地质工作的硬功夫。马杏垣培育了几代地质学栋梁,共十余名博士,数十名硕士,学生中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有近10人,有的担任了国家领导人,其中代表性学生有第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原总理、党组书记温家宝。
荣誉与获奖
个人荣誉
科研获奖
马杏垣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次,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次、国家图书奖一等奖1次、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全国科学大会和地矿部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
影响与后世纪念
马杏垣院士80华诞暨从事革命工作60周年庆祝会
马杏垣院士80华诞暨从事革命工作60周年庆祝会于1999年在北京地质大学举行,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孚凌等题词祝贺,科学技术部部长朱丽兰、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发来贺信。
纪念马杏垣先生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
纪念马杏垣先生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于2019年由中国地震局、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出版社联合举办。其中纪念马杏垣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于2019年5月24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举行,座谈会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原书记马俊杰宣读了温家宝校友的纪念文章,马杏垣先生的同事、弟子、家人,中国地质大学师生代表等在会上发言。
纪念马杏垣院士诞辰100周年专辑
中国地质大学主办的《地球科学》杂志于2019年第5期出版纪念马杏垣院士诞辰100周年专辑,专辑介绍了马杏垣院士的生平简介以及学术贡献,回顾了马杏垣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一生。
人物评价
中国地质大学表示:“马杏垣先生是一位有理想、有远见、有魄力、有组织才能、有创新成果的地质构造大师,是一位有个性、有风度、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德高望重的良师益友。”
时任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表示:“马杏垣先生热爱党、热爱祖国人民,胸怀赤子丹心,他严谨治学、追求真知、潜心育人,他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勇攀科学高峰,他谦虚谨慎,为人师表,坚持在教学科研一线,把文章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他以身许党、以身报国的高贵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光明日报表示:马杏垣领导了国内地球科学大断面的研究工作,推动了我国深部构造研究的发展。
家族成员
参考资料
马杏垣.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23-04-16
地震地质学家马杏垣诞辰一百周年.清华校友总会.2023-04-16
马杏垣院士年表.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库.2023-04-16
马杏垣.国家图书馆.2023-04-16
马杏垣.中国科学院学部.2023-04-16
马杏垣院士喜迎80华诞.光明网.2023-04-16
学部简介.中国科学院学部.2023-04-16
地震地质学家马杏垣诞辰一百周年.清华校友总会.2023-05-09
历任领导.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23-04-16
马杏垣院士生平简介和学术贡献.《地球科学》.2023-05-17
马杏垣.中国知网.2023-04-16
五台山区地质构造基本特征.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2023-05-09
北京大学工会历届会员.北京大学.2023-04-16
每逢佳节倍思亲.新浪军事.2023-04-16
温家宝.中国政府网.2023-05-09
回顾马杏垣先生的大地构造观.中国地质大学.2023-04-16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期与学业经历
工作经历
人物逝世
主要成果
构造地质学研究
全球地学断面的编制
《1:400万中国及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学系列图件集》
前寒武纪古老地壳和变质岩区构造的研究
主要论文与著作
主要论文
出版著作
社会职务
人才培养
荣誉与获奖
个人荣誉
科研获奖
影响与后世纪念
马杏垣院士80华诞暨从事革命工作60周年庆祝会
纪念马杏垣先生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
纪念马杏垣院士诞辰100周年专辑
人物评价
家族成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