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祖光(1928年4月11日—2003年7月15日),男,出生于北京,光电子技术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马祖光1945年起在青岛
山东大学学习。1950年毕业并进入
哈尔滨工业大学当物理教师并在研究生班学习,学习期间,被抽调到物理教研室任副主任、讲师。195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担任物理教研室副主任、讲师。1996年起担任哈工大光电子研究所名誉所长。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7月15日在北京逝世。
马祖光是
激光领域知名学者,长期从事激光介质光谱、新型可调谐激光和
非线性光学及应用研究。创办了哈工大光电子技术专业(原激光专业);研制了“快中子闪烁
晶体”“γ—
计数管”“β—计数管”和一些
核辐射测量仪器。一生共培养博士生27人。出版了《激光与激光技术论文集》《激光实验方法》等著作。研究成果先后获
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
二等奖9项。先后获评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
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人物经历
早期与学业经历
马祖光1928年4月11日出生于北京,马祖光的父亲
马克先早年肄业于武昌高等师范学院,曾编著过宋、元、明史。1932年马祖光随父母到
济南市,父亲在一所中学教书,母亲操持家务,小时候马祖光就能画出
世界地图的轮廓,背出许多国家的首都名称,也时常给伙伴们讲述简单的
世界历史。1937年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年底,马祖光一家来到
西安市,开始了逃难生活。1939年马祖光随家人从西安到
四川省,马祖光看到日本人在中国的国土上横行霸道,后来到四川罗江后,马祖光一家人先住在一所破庙里,初二时进步人士孙东生校长被
中国国民党当局扣押,学校召开大会号召师生去营救,马祖光积极参与到声讨中国国民党当局、营救孙东生的运动。1943年至1946年就读于国立六中(现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同年10月,马祖光回到
重庆市,看到的是国民党灯红酒绿的腐败生活和
美国兵的
JEEP横冲直撞的情景,开始了在青岛
山东大学的求学历程。1945年“八·一五”后,
美国海军驻兵
青岛市,霸占了山东大学的校园,马祖光与几位英文较好的同学愤怒地与美国兵争论起来。1946年至1950年在青岛山东大学物理系学习。1947年6月2日马祖光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反内战,反饥饿”的
游行示威。1949年10月马祖光加入了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负责山东大学理学院的团委工作。
1950年7月,马祖光毕业于山东大学物理系。马祖光是北京人,毕业后本可以回到条件较好的北京,但他却响应国家支援边远地区发展的号召,进入
哈尔滨工业大学当物理教师并在研究生班学习,学习期间,被抽调到物理教研室任副主任、讲师。1952年10月7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解放后哈工大第一位入党的研究生。
工作经历
1951年起,马祖光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教研室副主任并开始攻读研究生。195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1958年根据国家需要,
哈尔滨工业大学创办6个新系,马祖光负责创办
核物理专业,当时正值
三年困难时期,马祖光还患有心脏病,腿脚经常浮肿,他怀着满腔激情,率领师生连续苦战,克服了饥饿和疲劳的折磨,终于使这个专业从无到有,不断壮大。经过7年的艰苦创业,马祖光领导的核物理专业成为当时
哈尔滨工业大学录取分数线最高的专业之一,培养出来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为此受到
钱三强的称赞和支持。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从
苏联进口了两台“百道脉冲振幅分析仪”时,马祖光和同事就连夜赶到北京,把其中的1台设备争取到了
哈尔滨工业大学。1970年,马祖光创办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光电子技术专业(原
激光专业)。1976年,
核物理专业并入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所希望马祖光能去继续开展研究,但马祖光坚决服从组织的安排,最终留了下来。1979年8月至1981年11月,他在Lambda Physiks公司和
汉诺威大学作访问教授。回到中国后,担任光电子教研室主任、教授,同时担任
哈尔滨工业大学光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
1980年,马祖光到德国汉诺威大学作
访问学者,他选定了“钠
双原子分子第一
三重态跃迁”这个被
预言为近红外
激光发展中的一个难题,该研究是当时国际激光研究的一大热点。1981年,马祖光实现钠双原子分子第一三重态跃迁发射谱,同时发现了近红外四个新谱区。1983年在中国国内首次实现Na22.54um近红外激光振荡,作出束缚—束缚分立结构光谱及
光栅调谐效应。1984年在国际上首次发现Li2第一三重态吸收谱:390um区吸收谱、B—X异常谱带及多条兰绿区受激发
射线。1985年在中国国内首次实现S2激光,并在国际上首次在
光谱学中提出间接光泵跃进机理。马祖光从1986年6月起担任
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电子学博士点博士生导师。1986年至2000年他担任
中国光学学会理事。1987年,马祖光第一批入选国家“863”
激光领域专家、顾问。1990年,担任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员光电子专业组副组长,同年他还担任了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1990年,马祖光担任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员光电子专业组副组长,同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科评议组成员。1991年,担任航空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1994年主持创建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可调谐激光技术重点实验室)并担任主任。1996年起担任
哈尔滨工业大学光电子研究所名誉所长。2001年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逝世
2003年7月15日,马祖光教授因病逝世于北京,享年75岁。马祖光院士遗体告别仪式于2003年7月25日上午10:00在
八宝山革命公墓1号厅举行。
主要成果
科研综述
马祖光院士是
激光领域的知名学者,长期从事激光介质光谱、可调谐激光、
非线性光学及应用低激光阀X光激光等领域研究,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使中国新激光介质及可调谐激光研究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
国防光电子技术应用研究
马祖光在中国国内首先开展了“非线性光学
相位共轭技术”,并用于激光远程大气传输波前畸变补偿和对运动目标自动搜寻和跟瞄。这是一项在
激光武器中使激光能量更有效地打到目标上,更好地发挥激光破坏作用的技术。马祖光带领课题组利用非线性效应改善了
激光光束质量。该项研究获得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
一等奖,同时获国家发明专利。
研制仪器
马祖光带领师生们研制了“快中子闪烁
晶体”“γ—
计数管”“β—计数管”和一些
核辐射测量仪器,并参加了全国首届科学仪器展览。
中核集团部对这些仪器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还专门派人来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制作工艺和技术。
激光在军事上的应用
1976年马祖光接受了第一个国防重大项目——“xxx号导弹加装激光半主动制导”。当时中国急需在“xxx号”上加装
激光装置。1981年研制的
激光器得到了国防科工委的好评并获奖。此外还研制了CO2激光器、YAG激光器等。
学科建设
1970年,马祖光创办了哈工大光电子技术专业(原激光专业),1994年,他创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可调谐激光技术重点实验室),马祖光把“为航天光电子技术发展做贡献”作为主导思想,建成了一个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实验基地。1958年,在
哈尔滨工业大学创办了
核物理专业,1965年,核物理专业成为当时哈尔滨工业大学录取分数线最高的专业之一。在“
211工程”重点共建中,马祖光领导的物理电子学学科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管理水平等方面都达到
国家重点学科水平,总体办学水平达到中国高校同类学科前列。
主要论文与著作
主要论文
马祖光发表主要学术论文140多篇,被SCI、EI录用71篇,以下为部分论文。
出版著作
马祖光共编撰著作3部。
社会职务
荣誉与获奖
个人荣誉
科研获奖
马祖光的研究成果先后获
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
二等奖9项,以下为部分可查证奖项。
人才培养
马祖光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一生共培养博士生27人。代表性学生有
哈尔滨工业大学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系主任、光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
陈德应,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吕志伟等。
影响与后世纪念
马祖光精神
马祖光是中国当代高级知识分子的楷模,马祖光去世后,人们怀念马祖光,学习马祖光,不断从他的身上汲取前进的动力。掀起了一股学习马祖光精神之风。
马祖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
马祖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于2004年9月13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马祖光院士纪念园
马祖光院士纪念园位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纪念园内设有马祖光院士
雕像。
《马祖光的24小时》
电视电影《马祖光的24小时》于2004年11月在
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始拍摄,再现了马祖光爱党爱国、献身科学、勤奋敬业的新时期知识分子的光辉形象。
人物评价
学术界泰斗、中国著名科学家
王大珩院士表示:“祖光院士是我国从事
激光研究从基础理论导出现实激光成果的少数先驱者之一。”
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流体传动专家路甬祥表示:“马祖光院士是我国著名光电子技术专家,长期从事激光介质光谱、新型可调谐激光和
非线性光学及应用研究。他在该领域创造了多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并对国防
电子应用进行了
探索性研究,为促进光电子技术的发展也做了系统的开创性的贡献!”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表示:“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马祖光一生只求奉献,不求索取,不愧为优秀的共产党员,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
相关人物
参考资料
陈德应.哈尔滨工业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2023-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