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
亚科(Cervinae)是
鹿科的一个亚科。是大型的鹿类,
雄性有分叉的角,
雌性无角,幼鹿身上多有花斑,有些种类花斑在成年后消失,有些种类则终生保留。鹿亚科包括一些著名的史前动物,其中
大角鹿属Megaloceros以角特别巨大而著称,角间距可达3.7米,重几乎达到50公斤。
大角鹿约在一万多年前灭绝,但也可能在某些地方延续到公元前500年左右。
其中
麋鹿属Elaphurus是我国特产,角分叉比较复杂,现存仅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一种,又称四不象鹿,野生早已灭绝,而史前时期的化石较丰富。
花鹿属Axis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原本不知道我国也产,后来发现
豚鹿Axis porcinus也分布于我国
云南省南部,但现在豚鹿有可能在我国境内已经消失。
鹿属Cervus是鹿亚科最大的一属,分布基本限于
亚洲东部、南部和东南部,但是
马鹿Cervus elaphus分布于 欧亚大陆和
北美洲的广大地区和非洲西北部
地中海沿岸。赤鹿分布广泛,不同成员有一些区别,过去也曾分成不同的种类。我国东北和北美洲的赤鹿体型较大,又称
马鹿Cervus canadensis,其中北美洲的马鹿是现存体型第二大的鹿。鹿属中我国最著名的种类是
梅花鹿Cervus nippon和
白唇鹿Cervus albirostris,其中梅花鹿以产珍贵的鹿茸而闻名,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现在野生的梅花鹿非常稀少,有些
亚种野生者可能已经灭绝;白唇鹿是我国
青藏高原的特产,也是世界上唯一的高原鹿类,比较珍贵。
体型较小,有4种:花鹿(
花鹿)Axis axis、
加岛花鹿Axis calamianensis、
巴岛花鹿Axis kuhlii、
豚鹿Axis porcinus。分布于南亚及
中南半岛。我国仅豚鹿1种,分布于印度-
恒河平原草地,我国仅见于
云南省西部。体型粗壮,四肢短小,臀部钝圆且较低,似猪,故名。体长100~115厘米,肩高60~70厘米,体重约50
千克。通体淡褐色,背部夹杂浅棕色毛尖,腹部显灰色。夏季时,脊背两侧多具不规则的灰白色斑点。栖于河岸及其沼泽湿地。常独居,偶有两三头聚在一起,夜间觅食。全年可繁殖,1年1胎,每胎产1仔,寿命12~15年。由于
栖息地破坏,
种群数量极少,现多存于南亚的杜德瓦
国家公园和贾尔达帕拉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园内。我国上世纪60年代后已再无记录,直至2007年于
永德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一只刚出生几天的
雌性幼鹿,现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体型较大,有10种,为
鹿科最大属:
马鹿(
马鹿、
白臀鹿)Cervus elaphus广布于欧亚大陆、
北美洲和非洲西北部,有23个
亚种,形态差异较大,其中生活于北美洲的北美亚种又叫北美马鹿,体形最大,有的个体的体重超过400
千克,为体型仅次于
驼鹿Alces alces的第二大鹿科动物;我国大约有7~9个亚种,大多为特产亚种。
白唇鹿Cervus albirostris和
坡鹿(泽鹿)Cervus eldii分别为我国
青藏高原和
海南岛的特有种。阿氏鹿(
菲律宾梅花鹿)Cervus alfredi、菲律宾黑Cervus mariannus、宿氏鹿Cervus schomburgki和鹿(爪哇鹿)Cervus timorensis均分布于东南亚。沼鹿Cervus duvaucelii分布于南亚。
梅花鹿Cervus nippon分布于东亚,以产鹿茸而闻名,现野生
种群稀少。
水鹿Cervus unicolor分布于南亚、
中南半岛和东南亚,喜涉水觅食水生植物。
(黇读音tiān)有2种:波斯黇鹿(美索布达米亚鹿)Dama mesopotamica分布于
中亚。黇鹿Dama dama分布于
欧洲南部
地中海沿岸,体长140~160厘米,肩高90~100厘米,体重60~85
千克,雌鹿略小。毛黄褐色或赤褐色,有白色条纹,多具斑点,似
梅花鹿;角上部扁平或呈掌状;尾略长。栖息于混杂林地和草地,群居,多时可达150头。
仅1种,即
麋鹿(四不像)Elaphurus davidianus,“头似马,角似鹿,蹄似牛,尾似驴”。体长约2米,肩高1米以上,尾长,尾端下垂到脚;冬毛长呈灰
褐色,夏毛红棕色,颈部有1条黑褐色纵纹延伸到体背前部,颈下有黑褐色长毛;
雄性有角,角分两枝,每枝2杈,每杈又分一些小杈。性喜水,善游泳。由于至蹄宽大,侧蹄亦能着地,适于在雪地和泥泞地上活动。以青草、树叶、水生植物为食。6~8月发情。怀孕期约10个月,次年5月左右产仔。3000年前曾分布于我国黄河流域,后已野外灭绝;至
清代北京南海子(南苑)曾残存饲养一
种群,遭
八国联军破坏后全部死亡,但有少数流落国外,并形成一定种群;1956年开始从英国乌邦寺陆续进行重引入,养在北京、
江苏省的麋鹿苑和其他动物园中。现全世界已有2000余头。为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