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岛,古称,是一个大约20—50万年前由海底火山爆发而形成的海岛,也是中国第一大火山岛。
位于广东省湛江市东南约40公里处,北傍东海岛,西依雷州湾,东南面是南海,纵深是太平洋,总面积约56平方公里。
硇洲岛是“湛江八景”之一,美曰:“硇洲古韵”。它是湛江市的岛外之岛,风景秀丽,一年四季气候宜人。
岛中名胜古迹众多,有南国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那晏海石滩,有十分理想的天然海浴场,有与伦敦、好望角灯塔齐名的世界著名三大灯塔之一——硇洲灯塔。古迹有:宋
皇城根遗址公园、祥龙书院、八角井、宋皇碑、宋皇亭、宋皇村、赤马村以及
窦振彪墓和“宫保坊”等。
历史
见证宋元两朝交替历史
十三世纪70年代,中国历史发生重大变化,执政长达319年的宋朝灭亡,元朝建立,宣告五代以来南北长期对峙的局面结束,一个多民族统一的中国形成。
宋朝历史上分北宋和
南宋。湛江硇洲岛曾是南宋末代王朝两个“真龙天子”避元军追赶的逃难地。一个驾崩,葬于硇洲;一个登基,建都硇洲,见证了南宋王朝的覆灭,在中国历史记下宋元两朝交替最后一笔。原来默默无闻的硇洲,也因此备受史学界关注。
硇洲地名的来由
硇洲岛,位于雷州湾东部海面,面积56平方公里,四面环海,孤悬海上,地势险要。硇洲古称硭洲,宋末皇帝赵昺[zhào bǐng]在岛上登基。升格为翔龙县后,始改硇洲。《宋史·二王纪》有载:“
景炎二年三月(1277年)罡硇洲。四月,罡硇洲,众立卫王昺为主,升硇洲为翔龙县”。1275年,元军挥师南下,攻破南宋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将臣
陆秀夫、
张世杰、文天祥等文武百官及十万士卒,护送年仅11岁的宋
赵昰和其弟卫王赵,避元兵追杀,1277年3月,从东南沿海逃亡到硭洲岛。宋端宗年幼体弱,疲于奔命,一路担惊受怕,4月在岛上病亡。丧事料理完毕,陆秀夫等众臣拥8岁的赵昺为帝,史称“宋帝昺”。赵昺即位,改元
祥兴、升硭洲为翔龙县,并计划安顿下来以图复国。硭洲遍地是石头,少帝昺便命士卒采石,筑石墙,建行宫,并利用石头作掩护抵抗元军。
古泛指游牧民族为
匈奴,众臣以石头可抵御蒙古元军之意,授意少帝昺下旨: “以石击匈赐为硇”,把硭洲岛改为硇洲岛。祥兴元年(1278年)元军攻克雷州城,
丞相张世杰多次派兵攻打雷州府城,均失利,觉得硇洲这个小岛,攻守都很困难,且孤立无援,不可久居,便与右丞相陆秀夫等相议,护少帝赵昺迁往新会
崖山。最后血战崖门,全军覆灭,陆秀夫抱帝投海,苟延的南宋末代终结。硭洲虽改硇洲,但民间仍两地名共用。高雷地区现存最早一本
明朝万历年编纂的《
高州府志》,《记事》中仍用硭洲地名。据说,直到清
爱新觉罗·旻宁皇帝品尝硇洲鲍鱼后才钦定硭洲为硇洲,成为稳固地名。硇洲籍的广东福建水师提督总兵窦振彪
朝贡硇洲鱼(即鲍鱼),道光吃后有如梦初醒之感,极为欢喜,遂问产地。窦回复说产自硭洲,民间俗称硇洲螺鱼。又是硭洲又是硇洲把皇帝弄糊涂了,后方知是南宋赵昺帝立国的翔龙府,便钦旨把硭洲定为硇洲纪念宋皇。从此,历代编纂的《
辞源》及编著的史书,开始正式出现硇洲地名。由此推测,窦振彪贡鲍,道光定硇洲名,也许确有其事。“硇”字也成了中国汉字的独特字,连权威的《
现代汉语词典》没有北京、
上海市的地名组词,竟独一无二有一个硇洲地名条载。
宋皇古迹和遗风
宋代的末代皇帝
岛上的人介绍说,
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三月,端宗
赵昰[shì]、卫王
赵昺兄弟在
陆秀夫、
张世杰等护卫下,逃避元兵追赶,从东南沿海逃到硇洲岛(时称碙[náo]洲岛)开设帝基,建造行宫营房,即今硇洲岛宋皇村遗址。
传说宋军刚到硇洲岛时,淡水供应不上,一匹饥渴难耐的老战马,不断地用蹄在地下扒土,不多久就在马蹄下涌出了一缕清水,所以此井也称为马蹄井,井水终年不枯不竭。距此不远还存有宋皇村、宋元古石道、翔龙书院、明代“祥龙小学记”碑等遗址遗物。明、清两代高州府、
吴川市县地方志,载有大量吟咏宋末君臣碙(硇)洲遭遇的诗、词和游记。据说对于宋代遗址群这段神秘的历史,引起不少史学家们的争议,也给我们留下一个迷:宋代的末代皇帝是否真的曾落脚于硇洲岛?
宋末二王虽在硇洲时间不长,却留下不少遗迹。当地流传一首民谣:“唐时硭洲岛,宋末帝王都,幽境仙风在,不见宋王朝”,可见宋皇古迹早已在民间传扬。年代久远,历经沧桑,有的已荡然无存,有的仅是残留遗址,今尚存的有:宋皇村、赤马村、
宋皇井、宋皇碑、翔龙书院旧址等。这些古迹是硇洲珍贵的历史文物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使“硇洲古韵”当之无愧成为
湛江市市八景之一。
宋二王的遗迹,主要集中在宋皇村周围。宋皇村位于
硇洲镇东3.5公里,今属宋皇村委会。宋皇村是
南宋末代王朝南逃的驻地,气势浑雄,风景秀丽,当年曾在这里大建行宫和营房。据地方志所载,相随到岛上的朝臣、官兵、船民、宫女、太监达十万之众,遂“伐木建行宫……处之行朝草市,百官有司皆具,造军屋三千余间”,故名“宋皇村”,也叫“宋皇城”。宋皇村大多数古迹已不存,仅留有古墙残骸依稀可见。城墙北面横向,残长10米,残宽5米,残高0.8米,均用青石筑垒,中间填土。南侧的赤马村,相传是按马的种类设置军马棚的地方,北称赤马,南称锦马,赤马村名沿用至今。保存较好的是宋皇井,传说宋二王刚到岛上,淡水奇缺,人心恐慌,有一马用前足扒地,冒出水来,味甘清淳,解决用水之困。井水终年不枯不竭,700多年一直为乡民所用。村民纪念宋皇,立碑把井称为“
宋皇井”。供小皇帝
赵昺读书的翔龙书院,早已荒废,唯有
粤西唯一状元林召棠书的“翔龙书院”石匾安在。宋皇村西南向有块石碑,碑高1.5米,高1米,厚0.1米,呈灰黑色,石碑长期受风雨侵蚀,碑文模糊几不可辨,俗称“宋皇碑”,即宋端宗的墓碑。是否属实,无从考究,但民间一直称为“宋皇碑”,反映了人们对宋皇的怀念。
1945年广州湾光复,湛江建市时,
有关部门于1947年编著《湛江概况》一书,把宋皇村、湖光岩、南三越王祠列为湛江市三大名胜古迹。当局曾广征社会各界名流意见,推选出湛江市十景,宋皇村是十景之一。很多文物古迹,在极“左”年代和文革期间遭受破坏,实在可惜。
700多年来,硇洲古韵吸引不少名人墨客到岛上怀古探胜、凭吊追思,留下大量咏吟宋皇遗事、遗迹、遗风诗作。当中有
明朝兵部给事郎、著名诗人
吴国伦的《硇洲怀古》;
清代吴川
举人,名驰百粤诗人李小岩的《硇洲》;民国时首任湛江市市长
郭寿华的《硇洲凭吊》等,具有很高的文化、旅游观光价值。村民怀念忠烈,在宋皇村附近的西园、黄屋、那林三村,分别为
文天祥、
陆秀夫、
张世杰三贤建庙
塑像供奉,也是硇洲宋皇遗风的一大人文景观。
未解之谜
在
广东省雷州湾的东
南海域中,坐落着数十万年前
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中国第一大火山岛硇洲岛。站在岸边堆积的
熔岩乱石之上,雾霭茫茫,水天一线,惊涛如诉。
湛江文化研究专家、
湛江博物馆原馆长陈志坚介绍,相传当年流亡至此的
南宋皇帝
赵昰和抗元军民正是在这里愤慨山河沦陷,将岸边巨石怒击水中,代表与
元朝抗争到底的决心。是为“以石击匈(元)”,“硇”字由此而生,硇洲岛也因而得名。
虽然南宋朝廷苟且偏安后在此最后灭亡,然而这段历史却是粤西沿海地区最为珍贵的文化财富之一。南宋年间,粤西沿海大都是荒远之地,正是因南宋流亡朝廷的一路南下,才为这些地区带来了中原、
江南文化的火种,并对其后世文化的传承发展影响深远。硇洲岛,就是南宋朝廷这段流亡之旅的海上最南端根据地。在此地发生了两件大事:一、年仅11岁的皇帝赵昰驾崩,7岁的
南宋末代皇帝
赵昺继位;二、宋军于此驻扎不久即莫名掉头北返,走上了最终“自取灭亡”的不归之路。
在这个仅有56平方公里的小岛上,与宋代相关的历史文化底蕴却是颇为厚重,宋皇城遗址、翔龙书院、宋皇井、宋皇碑、宋皇亭、宋皇村……这些沧桑斑驳的古迹隐藏在一片片茂密的火山岛原始植被深处,曲径通幽,充满了神秘色彩。不仅如此,“不拜皇帝拜忠臣”,岛上的
庙宇除
南沙天后宫(妈祖庙)、关帝庙、
宗族聂氏宗祠等在广东沿海常见类型之外,早年修筑的分别祭祀文天祥、
陆秀夫、
张世杰等宋末重臣的祠庙在这里分布众多,香火不断。岛上居民至今仍延续着将三位宋臣神像请回家中轮流供奉的虔诚风俗,每年庙会之际又送回庙中,岛上、岛外居民都会来此祭拜,以告慰英烈的在天之灵。
当代
历史学专家对硇洲岛的历史背景一直存在着一定争议。从地图上看,宋廷流亡至硇洲,却又突然掉头北返,最终亡于
崖山。行军路线逆流,且迎向元军追兵,似乎十分不合情理。然而在以硇洲岛津前天后宫理事会副会长窦广栋为代表的当地文化学者看来,这种疑虑似乎不应存在。在他和陈志坚老馆长的带领下,我们仔细考察了当年南宋朝廷驻扎过的遗迹。而对于学术界的争议,窦广栋等人有一个颇为大胆的猜想:或许历史上的
崖山海战,根本不是亡宋之战,史料所记载的,只是后人以讹传讹。崖山海战的失利对宋军海上主力的打击虽是毁灭性的,但陆秀夫背负赵昺跳海记载中南宋灭亡的标志性事件可能并未在崖山发生。
“赵昺和陆秀夫可能是在硇洲岛跳海的!”窦广栋进一步陈述了他有如此猜想的论据:从海上逃亡路线分析,掉头北返的确不合情理。因此北返的应该是张世杰所率领的宋军精锐,企图开辟“第二战场”。崖山海战确实让宋军丧失了大部作战主力,但宋廷并非灭亡在崖山。在硇洲岛上,宋廷修建行宫、书院等遗址真实存在,若非宋廷想长期驻扎于此,绝不会贸然劳师动众大兴土木。年幼的赵昺当时可能与陆秀夫等其他大臣留驻在硇洲岛,苦等来张世杰崖山战败的消息后或于此地绝望跳海,或在随后继续流亡的途中最终葬身大海。
记载不详的历史的真相,或许永远会伴随着猜想、推敲和质疑。硇洲岛在宋元之交那段特殊历史中扮演的角色的细节究竟如何,还有待专家学者的进一步考证。
1899年,湛江市区被法国“租借”,当时名字叫“广州湾”,对外贸易曾繁盛一时。1943年,广州湾为日军占领。1945年抗战胜利,广州湾回归,从此定名为“湛江”。而硇洲岛曾被划入
广州湾法租界。
《七子之歌---广州湾》
东海和硇洲是我的一双管钥,
我是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
你为什么把我借给一个盗贼?
母亲呀,你千万不该抛弃了我!
母亲,让我快回到你的膝前来,
我要紧紧地拥抱着你的脚踝。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资源
硇州岛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它是
南海大陆架的一个肥沃
渔场,盛产名闻世界的硇洲鲍鱼、龙虾等名贵水产。其南国风光饮誉中外。
繁荣的渔港是硇洲岛的—大景观。每天早晚到来参观、旅游的人群络绎不绝,熙照攘攘。成百成千的
渔船云集在码头附近的海面上。夜晚千灯竞辉,
渔歌阵阵。仿佛是一座由船只连成的“海中之城”。早晨,一筐筐鲜鱼蟹虾从渔船仓里接连不断地运到岸上来,劳动的喧嚣声、叫卖声与汽笛声连成一片,一片繁忙和丰收景象。
特产
旅游指南
门票价格:免费;
交通指南:可以到湛江东简镇码头坐船过去。或者在
霞山区工农路汽车总站(或东堤客运站)坐开往东海岛东南码头的中巴车,在东南码头坐渡轮过海抵硇洲岛。还可以在霞山工农市场门口打的直达东南码头,价位是15元/人,客满即走。渡轮过渡时间为35分钟左右。
旅游
硇洲灯塔
耸立在硇洲岛马鞍山上的硇洲灯塔,是世界仅有的二座
水晶磨镜灯塔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灯塔之一。另两座是伦敦和
好望角的灯塔。
硇洲灯塔位于
湛江市硇洲岛海拔81.6米的马鞍山上。建此塔之前,这里已有一座石塔。元代名儒刘耿阳曾登石塔作诗抒怀:“卓耸奇观障碧川,势吞宝丽与云连。几来高处抬头望,撑起高凉半壁天。”
1898年,法国殖民主义者强租广州湾[今湛江],出于他们军事、经济的目的,将原石塔拆掉,建起这座灯塔。硇洲灯塔历时二年零二个月竣工。
硇洲灯塔高23米,底宽5米,顶宽4米,整个塔由
麻石砌成。说“砌”,其实是不用泥浆而是一块块叠起来的,石块与石块之间非常吻合,浑然一体。塔身下方为正方形方墩,止主为圆锥体。塔斯社的顶部是鼓圆凸出于塔身的灯座室,它的中央底部设一封闭式能转动的托盘,内置
汞,承托着整个灯座架。座架由160多条弧形水晶三棱镜片,组成一个
焦距2米的
抛物面反射架体,座架两边各圆的中心相对处,装有
凸透镜一片。在座架中央悬挂一盏400千瓦的荧光灯。座架由马 达带动,以每12秒转一周的速度,周而复始地旋转。强大的光束通过水晶三棱镜以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互相折射,最后分别汇集在两片凸透镜上,以水平方向放射,射程为26
海里。
灯座室的外围建有了望台。极目远眺,茫茫南海,烟波浩淼,水天一色。壮丽海景,尽收眼底,令人心胸豁然开朗,烦恼尽消。??硇洲灯塔现为湛江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像伦敦和好望角的灯塔一样,饮誉世界。它洋为中用,集古迹及近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一体,在浩瀚南海上放射出灿烂的光芒,照耀着来往船只的航道。硇洲灯塔是硇洲岛一大景观,每年都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
窦振彪
硇洲岛北港糖房村判明坑还埋葬一位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英雄。穿行在蕉林和树丛中的汽车突然停了,下车后,我们被领入一片蕉林之中,才知道这就是窦振彪的墓地。
墓地围墙外开满野花,墙柱和墓旁贴有红纸,坟冢前还有酒瓶、残香和蜡液,说明这里经常有人前来拜谒。窦振彪(1785—1850),字升堂,出生在这个岛的那甘村,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年(1840年)任命
广东水师提督,旋调任命
福建水师提督。
当年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虎门镇受挫后,军舰沿我国东南沿海北上入侵,窦振彪义愤填膺,率领所属水师哨船抗击英军,在梅林、穿山、虎屿等处洋面截击从广东北上的英国侵略船舰,“击毁夷船”,屡立奇功,名动当时.
道光三十年(1850)窦振彪任职期间去世,清廷赠以
太子太保衔,谥武襄,赐御祭,建“宫保坊”于硇洲上街以示旌表。咸丰元年(1851),窦振彪归葬于此。墓园内原排列
石像生8个和石马、
石狮等8个,墓规格之高,在
粤西属罕见。
冤屈的石像
现墓完好,但石翁仲石兽均已无头,有一些还散落了。陪同的人介绍说,在半个世纪以前,附近村庄闹鬼,当村人抓鬼时,鬼跑到此墓地就不见了,人们就认为这鬼是石像变的。如果石像显灵,变成人调戏妇女,变成动物祸害庄稼,就把头都打掉了。愚昧、
迷信不仅使将军的英灵不得安宁,连无语的石像也都被冤屈砍头了。
那晏海石滩
这是一条百多米长的沙滩,两旁环抱着黑色的火山
熔岩礁石,象一个巨大的“凹”字。千万年前的火山在这里喷发,滚烫的熔岩遇到空气和海水冷却后,形成了这些嶙峋的黑色石头。碧波奔涌追逐而来,猛扑到黑色的礁石上,飞溅出朵朵洁白的浪花。沙滩松柔,接近海水的地方是平平的石滩,没有复杂的地况和危险的旋涡,在这里嬉水既安全,又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