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湾
雷州半岛东部海湾
湛江湾,又名麻斜海,曾称湛江市,1974年改名为湛江湾,是湛江市最大的港湾,座落在广东省省西南部的雷州半岛。是吴川南三都田头岛、北颜岛南端与地聚岛所形成的一个海澳、海湾,位于东经110.15°~110.83°,北纬20.49°~21.41°。大体呈南北走向,纵深长度60多公里,水域面积1419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467.1公里,港湾东西两岸连接大陆,南有南三岛特呈岛东头山岛东海岛硇洲岛岛等多个岛屿,港内水深浪静,航道宽阔,为天然深水良港。
湛江湾是一条狭长水道,属热带季风气候,终年受海洋气候调节。夏秋两季常有热带气漩侵袭,尤以8、9月为最多,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海湾内的潮型属于不正规半日混合潮,受地形影响,潮波变形从湾口到湾内高潮位逐渐升高,低潮位逐渐降低。湾内潮流深槽偏于海湾南侧,水深稳定,海湾的入口有个深槽伸向湾内,位于海湾南侧,靠近东海岛,另一个-10m深槽靠近南三岛,深槽顺南三岛岸线向湾内深入至海公沙前被淤浅,水深不足5m,然后分成两,从特呈岛两侧纳人麻斜海,在二槽之间为大面积浅滩,其间多礁石,浅滩水深2~3m,间有沟回,局部有深槽5m。
湛江湾中的湛江港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自行设计建造的深水海港,是中国大陆通往东南亚、中东、非洲、欧洲大洋洲航程最短的天然深水良港。之后在2015年,湛江海湾南部中的南三岛滨海旅游示范区获得“中国十大美丽海岛”荣誉称号。并于2018年11月14日获批建设湛江湾实验室,自实验室成立以来,取得了全球首例深远海智能渔业养殖平台(湛江湾1号)、国内首套50kW级海洋温差能发电系统实验测试平台等代表性科研成果。2022年,湛江湾(北部)海岸带综合整治及修复入选广东省第二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提名”名单。
名称由来
最早记载湛江市这一地名的书籍是1535年明朝郑若曾的《筹海图编》,当时的广州湾在行政上属今吴川市管辖。清末之前的“广州湾”一名,有海、陆二义。其最初所指当为吴川南三都田头岛、北颜岛南端与地聚岛所形成的一个海澳、海湾,其地势险要,极易成为海盗洋匪盘踞的基地,是高州府南部海防要地。因广州湾及其所属海域重要的海防地位,如今湛江港(湾)之原来吴川县所属的海域部分,又被笼统称为广州湾或广州湾洋面。
1899年,清政府与法国签订《广州湾租界条约》,法国人把租界范围内的陆地、港湾,总称广州湾。1943年,由日军控制。之后1945年湛江市被正式收回。随着广州湾回归中原地区之后,取名湛江市。“湛江港”(今湛江湾)作为海域地名于1974年10月取代了“广州湾”。
位置境域
湛江湾座落在广东省西南部的雷州半岛,位于东经110.15°~110.83°,北纬20.49°~21.41°,西北临湛江市,北临南三岛滨海旅游示范区,南临东海岛,海湾中有特呈岛东头山岛,湾北端有遂溪河汇入,西端的入海口于1961年被东海大堤拦截,东端为湾口入海海湾水域南北约15km,东西约24km,纳潮面积约193km²。港湾整体呈南北走向,从大黄江口直至石门港纵深长度60多千米,水域面积1419平方千米,海岸线总长467.1千米,其中深水岸线97.4千米,浅水岸线369.7千米。
成因
湛江湾位于广东省的西南部雷州半岛东侧,是全新世中期在遂溪河谷的基础上经海侵发育起来的潮汐汊道型溺谷海湾。湛江湾口外落潮三角洲地貌体系由潮汐通道口门深槽、边缘沙坝(角外沙和崩塘沙)、东北浅滩(包括东心滩)和西南边滩组合构成。口门深槽水道南北两侧靠岸部分有边缘沙坝,主要由角外沙和崩塘沙构成。1969—2015年期间东北浅滩东缘及滩顶有冲刷后退趋势,浅滩西缘有淤积西移趋势,浅滩南部东心滩则有显著南移西扩趋势,西南边滩总体呈侵蚀后退趋势。
1969—2015年落潮三角外缘10m等深线除在航道北侧有局部较大冲淤变化外,整体基本保持稳定。口门深槽在1969—1986年期间呈现萎缩趋势,1986年后深槽底部有所加深,但北边坡上段仍有淤积趋势,口门深槽缩窄与北边坡淤积西移的趋势一致。
随着华南沿岸各个主要河流上游闸坝的建设,河流的人海砂量都有大幅减少趋势,因此,沿岸砂质海岸多呈缓慢侵蚀状态。湛江湾口外落潮三角洲滩面泥沙在波浪和潮流作用下就地起动搬运的泥沙影响了其地貌演变。由于口外落潮三角洲滩顶及浅滩外缘存在不同的侵蚀后退,该海域的沿岸泥沙供给不足导致落潮三角洲滩顶及外缘泥沙随波流向南或向西搬运后缺乏足够的补充,因此,落潮三角洲滩顶及外缘泥沙呈侵蚀状态。随着湛江湾内港口建设、石化基地、钢铁基地等围垦工程的实施,湛江湾内纳潮水域和纳潮容积大幅减少,仅2003—2015年期间湾内纳潮面积和纳潮容积就分别减小了3.2%和3.4%。2019年的海砂开采加剧了落潮三角洲的泥沙流失,采砂坑形成后改变了局部水动力条件,并对落潮三角洲地貌演变产生影响。
地理特征
气候
湛江海湾地处南亚热带,属季风气候,终年受海洋气候调节。夏秋两季常有热带气漩侵袭,尤以8、9月为最多,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年平均气温22.7~23.4℃;极端最高气温38.8~37.4℃;极端最低气温–1.4~2.8℃;各月平均气温>15.0℃,1月平均温15.0~16∙5℃,7月28.5~28.9℃。年平均降水量1381~1691mm。保证率≥80%的降水量是812~1470mm,是中原地区中高纬度内陆地区的2-3倍。该海域还是一个雷暴多发的海域,全年个月均有雷暴发生,年际和季节变化明显,雷暴日数主要集中在4~9月。
太阳辐射总量4396~5024MJ/平方米,光合有效辐射占总辐射量的一半,约1978~2260MJ/m²。日照市时数1820~2160小时,日照百分率41~49,南部的沿海、岛屿,4~11月,日平均太阳辐射量达1.25~18.33MJ/m²。
年平均风速,陆地3.0~3.5m/s,沿海、岛屿3.4~6.1m/s。平均风速≥3m/s的年有效风速时数,陆地≥2600小时,沿海、岛屿≥4600小时,硇洲岛≥6700小时(≥5m/s≥1138小时)。年有效风能密度,陆地55~147w/平方米,沿海、岛屿117~452w/m²。据风能资源区划标准,可划分为风能最佳区、风能较佳区和风能可利用区。洲岛为风力资源丰富的风力发电“风力田”。
1986年9号强台风袭击廉江市,巨大风浪使没有红树林保护(原为有红树林,建堤围时被破坏)的龙营堤围缺口1km余,围内600hm²余虾塘被毁,经济损失600余万元。
地质
地质构造
湛江市地区在地质构造上属华南地槽褶皱系的一部分,位于雷琼断陷区(二级构造单元)之雷北隆起(三级构造单元)的东北部,地跨湛江断凹和坡头区断凸两个四级构造单元。
东海岛经历了由地槽—地台大陆边缘活动带三个发展阶段,经历了普宁市和加里东运动以来的各期构造变动,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有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三组。该区深大断裂主要有①近东西向的遂溪县断裂(F2)、洲一硇州(F3),该组断裂属潜伏的基底断裂,除切割深外,其生成时代也早,大多数已在加里东运动期已具雏形,力学性质为压性,燕山运动晚期至喜马拉雅山脉运动期间复活并显示张性活动特征。②北东向的南三—雷州市港断裂(F1),该断裂是吴川市四会市断裂的西南延伸部分,强烈活动于燕山期,在第四纪以来活动有所减弱。③北西的杨柑镇—沈塘断裂(F5),该断裂在中更新世~晚更新世有明显活动。如右图
地层特征
湛江市湾内地层为第四系下更新统湛江组海陆交互沉积土层,上覆全新统海积松软土。揭露深度为37.10~52.25m,揭露的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海积层(Q4m)和第四系下更新统湛江组海陆交互沉积层(Q1zmc),按土层的地质年代、成因类型及工程性质自上而下分为7层组。
淤泥:灰色、饱和、流塑。含大量内贝壳碎片和粗中细砂,含腐质物,具臭味,局部夹灰色黏土透镜体。本层厚度不大,主要分布在逐渐尖灭缺口。
中砂:灰色(局部为黄色),饱和,松散状,局部呈黄色粗、中细砂及灰色粗、砾砂。本层厚度不大,分布不连续,主要在靠近岸边及东面的部分钻孔中揭露,为现在沉积产物。
粘土:灰色,湿、软塑,局部可塑。上部含有少许腐质物和贝壳碎片,粘性大,中间夹有页片状灰色粉细砂薄层,面片状结构明显。局部夹黄灰色粘土~亚粘土、黄灰色砾砂等透镜体。部分钻孔有褐铁质胶结物,该层厚度较大,层厚度变化较大,在整个区内分布较连续。
粗砂:灰色,局部为黄色~浅黄色,饱和,稍密。中间夹有面片状薄层灰色黏土,部分钻孔呈现为灰色中砂、粗砾沙、细砂、中粗砂及浅黄色粗砂、黄色中砂等,局部间夹灰色粘土透镜本,本层厚度变化较大,分布较连续。
粘土:灰色,湿,可塑,粘性大。中间夹粉细砂薄层,面片状结构,局部夹有灰色粘砂,灰色中砂,灰色淤泥,呈透镜体分布。本层厚度较大,层厚变化也较大,在区内该层分布连续。
粗砾沙:灰色,饱和,中密,局部密实。粗砾砂为主,局部呈次圆状灰色粗砂、中砂、及中粗砂。中间夹薄层灰色粘土,呈页片状结构,分布连续。
黏土:灰色、湿,可塑,粘性大,中间夹粉细砂(局部为粗砂)薄层,具片状结构。
注:以上地质章节资料来源
地形地貌
湛江港是在遂溪河谷的基础上,经全新世中期海侵发育起来的一个规模较大的溺谷型潮汐汊道,其范围可分为三部分:湛江港段(湾口至霞山区,旧称湛江市)、麻斜海段(霞山至调顺岛),五里山港段(调顺岛至石门),全长超过50km。湛江湾主要通2km宽的大黄江口通道于外海沟通,成为一个半封闭的沉溺型港湾,海底一级地貌为溺谷,二级地貌单元分海底堆积平原和岛礁区两大类型,三级地貌是在二级地貌单元的堆积平原中形成的地貌实体,包括水下浅滩、陡坎、暗礁、沙波、洼地、海底冲蚀槽等;口门以外形成一个规模的落潮三角洲,三角洲地形主要由潮流深槽、边缘沙坝、心滩和拦门浅滩组合构成,形成一潮汐通道地貌体系。
水文
潮汐
该海区潮型数在0.9~1.3之间,属不规则半日潮范畴。湛江湾内潮型数要小于湾外海区,越往湛江湾湾颈,潮型数越小,低于1.0,外海区潮型数比湾内的潮型数略大,最大约1.2。湛江湾的M2、S2、K1、O1主要从外海传入,不构成独立的潮汐系统,分潮波分别自湛江湾和雷州湾传入,振幅和迟角逐渐变大,湛江湾外硇洲岛岛东侧海域,M2分潮振幅为84cm,而湾内东海大堤附近海域其振幅可达100cm以上,同时,迟角增加也在10°以上,湾内全日分潮K1最大振幅为40cm,O1最大振幅为48cm,总体上全日分潮呈现自西向东的弧线型传播,随水深变小,传播速度逐渐变慢;近岸潮差大于深水潮差从图1c看出,区域南部,振幅线左旋,说明可能存在一无潮点,O1分潮振幅和迟角曲线和K1分潮类似,均呈现自西向东弧线型传播的规律,只是总体振幅略大,且其振幅在近岸处较大。
潮流
湛江湾附近海域主要为不规则半日潮流,1日内出现2次涨落潮流,涨急、落急时刻流速较大,转流时刻流速较小,在约1h的转流时段内,流速曲线处于流速最小值处;涨潮平均流速为56.0cm·s-1,落潮平均流速为69cm·s-1。湛江湾的落潮流流速一般比涨潮流流速大,涨、落潮最大流速分别为104cm·s-1和123cm·s-1,表层流速大于底层流速。流向受到地形的限制,涨潮流主要向西北,落潮流主要向东南。
余流
在湛江湾内特呈岛以北的湾颈海区,余流场较为杂乱,受上游径流冲淡海水影响,余流以下泄流为主,南三岛滨海旅游示范区以南至湾口海区的余流受涨、落潮流的影响,分布也比较复杂,湛江湾口海域,由于口窄水深,水流在此辐聚,因此是强流区,余流流速较大,最大流速30cm·s-1,此处主要是一逆时针涡流,表现为北进南出;湛江湾口西和东头山岛东端还存在顺时针涡流;湾口西南存在一逆时针涡流;东头山岛和特呈岛中间海域还存在逆顺时针涡流;特呈岛西南靠近湛江市附近存在顺时针涡流;湛江湾口西和东头山岛东端是顺时针涡流和湾口西南的逆时针涡流是湛江湾内余流最强的区域,方向从湾口指向湾内,将湾口物质分布向西南岸和湾中部输送;东头山岛和特呈岛中间海域的逆顺时针涡流流速不大,但对泥沙沉降影响的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其环流的中心浅滩可能与此有关;总体而言,湾内余流场总体指向湾外,且湾口处余流较大,这对湾内的水环境保护有一定积极作用。
径流
湛江湾北端有遂溪河注入,河长63.6km,流域面积926.6k平方米,年平均径流量33.0m²/s,全年总径流量为10.4亿m²,径流量与巨大的纳潮量相比所占比例较小,因此就水流动力而言,潮流占绝对主导地位,泥沙运动及港湾的冲淤变化等主要受潮流作用影响。
波浪
湛江市海域年平均波高1m,最大波高出现在夏秋季,由热带气旋影响本区所致,最大波高6.1m(1997年8月22日10时,9713号热带气旋引起),平均波周期为3.4s。全年波向主要集中在NNE~SSE,出现频率为89.5%;其中ENE向最多,出现频率为21.3%;其次为SE向,出现频率为18.3%;其余方向出现频率较少;大浪出现方向为E~S向。湛江海域多年H1/10平均波高为0.9m,平均周期为4.1s,冬季波浪较大,H1/10平均波高为1.0m,平均周期为4.3s。春、夏季波浪较小,H1/10平均波高分别为0.8m和0.7m,平均周期分别为3.9s和3.8s。秋季H1/10平均波高为0.9m,平均周期为4.1s。
赤潮
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发生赤潮灾害,90年代赤潮发生次数更为频繁,给近岸的养殖与捕捞业带来了很大的危害,最近的一次赤潮发生在2002年2月位于硇洲岛附近海域,赤潮长度约2km,宽度约50m,呈橘红色,粘连状,且高度富集,接触皮肤有刺激感,在赤潮富集带发现死鱼、死虾及死蟹。
土壤
海湾腹地是湛江组、北海组沉积和玄武岩构成的宽平台地,入海物质主要是鉴江南渡河和其他小河以及台地暴流和散流所夹带的泥沙。这些泥沙在海水长期或间歇性淹浸及海湾生物参与作用下形成海涂土壤。这种再生土壤称为潮滩土。
其中细沙潮滩沙土分布于鉴江和南渡江河口附近,粗沙潮滩沙土分布于东海岛南岸水深米以浅海域,它们的形成显然与潮汐作用有关。泥质弱酸潮滩土集中分布于东海岛西部水深米以浅的半封闭潮滩,泥沙重咸潮滩土,为主要海涂土壤类型,分布于湛江港和雷州湾以及深入内地的溺谷海湾,海拔多在-1~-5米之间。其余土壤呈零星分布,其形成与局部地形和河海水文状况密切相关。
由于沿岸地形较平缓,水土流失不显著,陆源泥沙不多,加之潮差较大,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淤积不严重,故海涂土壤厚度一般仅5~10米,比珠江口和漠阳江口海涂要薄得多。通明海和东海岛西部及南三岛滨海旅游示范区西南部侮涂的质地较细,一般为重壤土,其余为中壤土和轻壤土。沙壤土所占比例较小。
生物多样性
植物
湛江湾海域浮游植物共有8门92属231种,其中硅藻49属143种,占总种类数的63.00%;甲藻门17属45种,占总种类数的19.82%;蓝藻11属18种,占总种类数的7.93%;绿藻门8属15种,占总种类数的6.61%;裸藻门和金藻门各3种,黄藻隐藻门各2种,优势种共21种(含短角弯角藻、中心圆筛藻、琼氏圆筛藻、柔弱角毛藻、格氏圆筛藻、菱形海线藻、佛氏海毛藻、海洋环毛藻、夜光藻和洛氏角毛藻等),其中硅藻18种,双鞭毛虫门2种,蓝藻1种,以微型浮游植物为主,群落结构趋于小型化,具有亚热带和沿岸性特征。
湛江湾内浮游植物种类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1.45~3.4,平均值2.42±0.31,各站点的差值比较大;湾内南北部海域浮游植物优势种略有差异,南部海域为中肋骨条藻,北部海域为旋链角毛藻及中肋骨条藻。均匀度J是衡量群落中各种类个体数量差异程度的一个指标‚在数值上等于实际多样性与理论上最大多样性之比,当各种类的个体数量完全相同时其值为1。湛江湾海水均匀度变化范围为0.48~0.89,平均值为0.67±0.02,各站点的差值也比较大。
动物
浮游动物
该区域浮游动物有87种和29类浮游美国白灯蛾,隶属于16大类群,群落结构主要由桡足类(30种)、浮游幼虫(29类)和原生动物界(23种)所组成,分别占总种类数的25.86%、25.00%和19.83%。浮游动物优势种共有22种(类),其中浮游幼虫9类,原生动物7种,桡足类3种,水母类、毛颚类、被囊类各1种,无全年优势种,群落结构明显趋于小型化(详见表2)。各相邻月份的共有种类数在18~33种,物种更替率R的范围为37.25%~73.61%,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J及丰富度d的年均值较低,别为2.64、0.54和3.32。湛江湾浮游动物的周年变化主要受水温、食物及摄食压力的影响。
珍稀生物
雷州湾中华白海豚种群的数量超过200头,主要分布在东里镇后葛村和三吉港附近的水域。雷州湾的中华白海豚是在中国沿岸新发现的一个种群,其种群数量仅次于珠江口,集中度超过珠江口。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是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沿岸水域的小型鲸目,主要栖息于暖温带、热带浅海海湾与河口水域。它在中原地区主要分布于东海南海、台湾西岸和北部湾的沿岸水域,其栖息地由于退化和破碎化已被分隔为几个小片。已经报道的有4个种群,分别生活在闽南地区沿岸水域、台湾西部沿岸水域、珠江口水域及北部湾沿岸水域。
人类活动
定居点建立
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湛江湾中的雷州半岛上沿海地带便有人类活动。海产捕捞、海水养殖、海水制盐、珍珠开采等。据记载,自秦汉时期起,雷州半岛渔民已普遍从事海产捕捞;汉代,雷州半岛徐闻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宋代,人们大规模围垦沿海滩涂和河谷滩地,建起闻名遐迩的东西洋田。明代,雷州半岛划入广东省政区,地域与文化交融碰撞出绚丽的火花,半岛商业由此繁荣。吴川梅菉港、徐闻海安港、遂溪赤坎港等会馆众多、商贾云集、货物如雨。
归属变迁
明朝时期
1535年,明朝郑若曾所著的《筹海图编》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出版。此书是官方大员主持编写的备倭海防图论。其中在论及广东西路海防时,指出了湛江市的重要海防地位记载:高州东连肇广、南凭溟渤,神电所辖一带海澳,若莲头港、汾州山、两家滩、广州湾为本府之南翰;虎符重寄,不当托之匪人,以贻保障之羞也。并在《高州府舆地图》中画出了广州湾,这应该是迄今所见最早标出广州湾名称的地图。
清朝时期
在光绪年间的《吴川县志》中吴川县全境图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南三都竖向有6个岛屿并列,岛屿之间南北都有水道相通贯。东面两个岛屿(田头岛、北颜岛)之间的水道(当地人称为南三岛东水)最宽阔,其南面出口,由地聚、田头、北颜3岛形成的海湾湛江市
之后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的《广东舆地全图》中标出了广州湾的实际地理位置。
1887年的《广东全省水陆舆图》和《防海辑要》中广州湾指吴川南二都、南三都的西部海域,其西及西南与包括东海岛在内的遂溪县所属海域为界限,其南与驻防的硇洲营水师所辖之硇洲北部海域为界限。
20世纪后期
1986年出版的《皇朝直省舆地全图》在雷州半岛以东(今湛江港)的海面上,标有“广州湾”,可以理解为标注的是广州湾洋面。
战争活动
1893年3月,法国驻华使节吕班乘西方列强“均势东方”瓜分中国之机,向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递交照会时,提出四项无理要求,其中一项便是要求“在南省海面设立船之所”,此后清政府在法国的压力下,在1898年4月10日的照会中,同意将湛江市村坊的岛屿作为停船煤之地租给法国。但法国的真正目的在于建立一个军事港口,没有等到划定租界的具体界线,4月22日便出兵遂溪县县境内,在今湛江市霞山区沿海登陆,修筑炮台,以扩大其占领范围,在战争形势的逼迫下,清政府派广西提督苏元春主持划界,于1899年11月16日,清政府与法国签订《广州湾租界条约》正式规定了租界的范围:广州湾租界范围在北纬24度45分与21度11分、东径107度55分与108度16分之间,跨遂溪、吴川市两县部分陆地及两县之间的海港水域(今湛江港)。法国人把租界范围内的陆地、港湾,总称湛江市,海陆面积共约2130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约518平方公里,租期为九十九年。1943年2月22日,日军与法国广州湾殖民当局“达成谅解”,进驻广州湾,日军实际控制。之后,1945年8月18日国民政府与法国签订《交收广州湾租借地专约》,广州湾被正式收回。同年9月21日,驻雷州半岛地区的日方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中国从日军手中接收广州湾。1945年,中国国民政府将“广州湾”改名为湛江市。“广州湾”作为海域地名于1974年10月改名为“湛江港”(今湛江湾)。
文化发展
历史上,雷州半岛经历过三次大移民,古越文化、土著文化、汉闽文化和中原文化在此交融,孕育了数量众多、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湛江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8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6项,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6人、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63人。
湛江市湾中的湛江鼎龙湾景区已成为广东省首个粤西非遗基地,自2016年起连续六年举办“粤西非遗文化节”,将吴川市飘色、南派粤剧等传统文化进行活化与传播,开辟非遗文化产品供应及展销新模式,引领出游新风尚。与此同时,人龙舞、狮舞、飘色、舞等国家级非遗多次走出国门进行文化交流。
交通发展
海底隧道
湛江湾海底隧道全长约8280m,拱顶最大埋深约31m,其中软土(软黏土、淤泥质土、淤泥)厚约5~15m,按设计行车速度250km/h双线隧道设计,具有大直径(13.8m,开挖直径\u003e14m)、高水压(0.59MPa)、地层条件差(第四系地层厚)、盾构掘进距离长(5853m,独头掘进)等特点。隧道中间段共约2.5km,为下穿湛江湾水域段,其余部分为陆域段。隧道位于湛江市主城区内,隧道场区地貌单元属粤西滨海沉积港湾区。地势起伏不大,东岸海东新区东城西路山体总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地形平坦,海拔较低,近海岸500m范围内平均海拔在0~5m,面向湛江湾方向逐渐变低,西岸接乐山路湖光快线,地表建筑物、道路、桥梁等较多,居住人口密集,交通方便。
隧道位于湛江港内侧一湛江港航道,是湛江内港进出通道,附近有湛江发电厂码头、部队补给码头,来往船只较多。隧道穿越段湛江湾海域宽约2.5km,根据水下地形资料,海床面起伏不大,最深处位于湛江港主航道附近,最大水深约20.8m,海底地貌主要受淤积情况控制。下穿水域段左侧约60~260m位置为湛江海湾大桥
海湾大桥
湛江海湾大桥是广东省道S373线上跨越麻斜海湾的一座特大桥,位于湛江市麻斜海段,连接湛江市霞山、赤坎区两区中央,湛江市海湾大桥正桥全长2530m,为两海岸控制点距离,由主桥、水中东引桥、水中西引桥三部分组成。大桥轴线基本上位于东西方向,北侧为湾内区,设有万吨级以上泊位10个。最大泊位为5万吨级。因此,大桥通航按5万吨级散货船标准进行设计。单孔双向通航净宽不小于400m,相应通航净空高度在设计通航水位以上不小于48.0m。
主桥采用空间双索面混合梁斜拉桥,跨径组成(60+120+480+120+60)m,五跨连续,全长840m。桥梁横截面为了更好地满足抗风要求,钢箱梁设计呈流线型,钢箱梁全宽28.5m,顶面设2%横坡,底部为半径R=72.5m的圆弧,两侧配有风嘴,桥梁中线处梁高3.0m。主塔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C50混凝土,塔高自承台以上155.1m,桥面以上塔高113.8m。水中引桥分为东引桥与西引桥两部分,东引桥为9×50m+9×50m两联组成,西引桥由9×50m+7×50m两联组成。均为全预应力混凝土等高连续梁。深水区两联采用Φ1.8m钻孔桩基础,空心薄壁墩。近岸两联位于浅水区,采用Φ1.5m钻孔桩基础,空心薄壁墩。
航运建设
1956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自行设计、建造的现代化深水海港——湛江港诞生;1984年,湛江被列为我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湛江大地;2020年,湛江港徐闻港区南山作业区客货滚装码头正式开港,湛江与海南省之间的航程缩短至一个多小时;2022年,华南唯一40万吨航道——湛江港40万吨航道投入运行。
农业发展
水利工程
为保护遂溪县、海康(今雷州市)两县东南交界处的万顷洋田,南宋时便沿海修筑海康南堤、海康北堤和遂溪堤三大海堤,历经修建,至明嘉靖时,海康北堤长12152丈,水闸39所,海康南堤长10344丈,水闸50所,两堤均高1丈4尺,阔8尺。遂溪堤长4502丈,水闸6所,堤高1丈3尺,基址阔1丈6尺,面6尺。清康熙时,曾改土堤为木石大堤,脚基增至三丈,高一丈有奇,合浦县“西南皆滨大海,地斥卤,多咸潮,筑基围数十丈至百余丈。清嘉庆时,又在北堤加筑小堤,共计长13037丈,南堤亦增至10865丈。当地民众便因地制宜,修建堤圩,护田围垦。
雷州府重要的水利工程特侣塘,周广达40里,受山溪之水而不溢。南宋时便因势利导,筑堤建坝,引灌万顷洋田。明朝万历三十六年,同知张应麟在此基础上纠集民工500人,增筑塘基长1764丈,阔6尺,高8尺,水闸,每闸均设有闸板,以时启闭,此外,当地民众还“凿井耕田,以食以养”,仅雷州府明代灌溉之井共34口,其中徐闻县的笃牛井灌田20余顷,雷州市的石岩井灌田30余顷。
南三岛联围堵海工程于1958年进行,将湛江湾内的10余个小岛联成南三岛,使得遂溪河下游的溺谷湾和岛礁相间、作为潮水过道的“湛江市”合而二为一,形成现有的湛江湾形状。由此,湛江湾口门由霞山区-麻斜下移到东海岛南三岛滨海旅游示范区东端的崩塘-沙腰之间,纳潮面积扩大了172km2,增加了湛江湾的纳潮量,完善了湛江湾与外海连结的潮汐通道系统。
东海岛联陆大堤于1958年9月12日动工兴建,全长6.82km,其中跨海部分长4.68km,于1961年2月建成。东海大堤的修建将其中一段海湾拦腰截断,人为隔断了雷州湾和湛江湾的海水交换,使得东海大堤海水的汇潮点集中于大堤,对湛江湾和雷州湾的海洋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到海湾深槽的冲淤变化趋势。
渔业发展
2023年1月16日,湛江湾实验室智慧渔业研究中心揭牌,渔业大数据中心启动建设,并与广东海洋大学岭南师范学院吉林大学林君院士团队在智慧渔业领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湛江市湾实验室制定了“三步走”计划:一是组建团队,二是构建全省渔业大数据中心,三是组建产业联盟,通过智能化、信息化的手段,实现传统养殖业的现代化升级,数据为产业赋能。在雷州湾海域,多功能饲料运输船经新型的投喂系统,将饲料均衡地撒入网箱中。使用智能化系统后,养殖金鲳鱼到重1斤/条,饵料系数由原先的2.0—2.3降为1.7—2.0。与湛江湾实验室合作的经纬实业在雷州湾拥有70多个网箱,主要养殖金鲳鱼。并采用多功能饲料运输船和智慧渔业系统,将所有网箱接入与优鱼(广州)技术有限公司共建的智慧渔业系统。该系统采用分布式智能传感方式,在不同养殖设施上进行传感设备的合理布置,精确获取养殖海区范围内的水质、流速、风速等环境信息。同时,配置水下视频监控,实时监测鱼群信息;配置料位传感器,掌握饲料储量信息;配置声光预警系统、广播驱离系统,防范外来入侵;建立智能养殖管控平台,利用互联网终端实时监控海上养殖状况,远程遥控饲料投喂、养殖监控、广播驱离等关键系统的运行。其中智慧渔业系统的饲料精准投喂策略。基于养殖专家智库,利用掌握的海洋环境、生长状况等养殖信息,系统自动生成确定各个网箱饲料投喂方向、投喂时机、投喂速率、投喂量等。还可以根据海况里的风浪、流向设置一套适合海区的精准投料方案。
牧业发展
湛江湾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太阳总辐射量大,是全国光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年平均气温23.5℃,近海饵料丰富,自古就是天然渔场。湛江沿岸海域生物种类多达2000多种,物种资源丰富,依靠海岸线长、海域开阔、水质优、水温和盐度稳定适中等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牧场和深远海养殖,湛江市在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人工鱼礁项目共3个,分别为遂溪县江洪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湛江市硇洲岛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吴川博茂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已建成特呈—南三、流沙、东海岛、东里、草潭镇5个深水网箱养殖园区,深海网箱数量达3500多个,占全省70%,另有桁架式养殖平台1个。以金鲳鱼为例,一个100米周长网箱,年产量可达10万斤,相当于陆上200亩池塘的鱼产量。并建立了水产育、繁、推一体化良种体系,现有118个水产种类共445个品种或品系,率先解决对虾属种质资源长期依赖进口问题,培育出6个南美白对虾新品种通过农业农村部审定,占全国审定该品种的50%。
工业发展
湛江的临港工业,重点发展绿色钢铁、绿色石化、生物能源战略性支柱产业,构建上下游关联、横向耦合发展、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产业链,打造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同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型储能、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大力推进“粤西数谷”建设,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截至2023年,湛江市有省级以上工业园区16个,全市工业园区以临港钢铁、临港石化、新能源为主导,农副食品加工森工造纸、智能家电、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650亿元,年均增长1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预计达17.4%;预计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96.98亿元,占全市超过1/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预计10.67%。随着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中科炼化、巴斯夫等重大项目的建成投产或加快建设,世界500强企业纷纷抢滩,配套产业不断延链补链强链。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预计超50.0%。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超过五分之一。2021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83家,比2016年15家增长4.5倍,约占全市的23%。
城市发展
1984年,湛江市郊区的坡头区成立,土地总面积564.98平方公里,截至2000年,坡头区总人口329405人。湛江湾附近的霞山区,原名西营,1956年改名霞山于1984年设霞山区,总面积128.9平方千米,截至2000年霞山区总人口383643人。
2023年湛江市已经发展成为二级规模的城市。土地面积1.33万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111.65平方千米)。年末户籍人口865.57万人;常住人口703.09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26.66万人。拥有有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9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3712.56亿元,增长1.2%;规上工业增加值1006.74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总量居粤东西北首位;进出口总额624.8亿元,增长14.7%,增速居广东省第一;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2.54亿吨。湛江湾周边分布坡头区霞山区麻章区赤坎区
科学研究
湛江湾实验室
湛江湾实验室建设期(2019年-2023年)经费预算总额为44.76亿元。规划建设用地2000亩,其中龙王湾研发基地总建设用地约464亩(含科研园区408亩、人才公寓56亩),一期项目总建筑面积18.07万㎡。科研园区、人才公寓先后于2020年10月、2021年8月开工建设,计划2023年6月搬迁入驻。实验室研发基地岸线码头总长约350米;后期规划建设水下机器人研发中心及海洋科技成果展示中心8.4万平方米。实验室还在东海岛建深远海适养鱼类选育种中心150亩;规划建设深远海智能海洋装备海上试验示范基地和岸基保障基地,用海8250亩。
实验室成立后,取得了全球首例深远海智能渔业养殖平台(湛江湾1号)、全潜悬浮定深柱稳式综合试验养殖平台(海塔1号)、12万方水体游弋式养殖工船、深远海适养新品种人工繁育与良种选育、海洋生物资源高价值化利用、国内首台“扶摇号”深远海浮式风电装备、国内首台海洋电磁式可控震源试验样机研制、国内首套50kW级海洋温差能发电系统实验测试平台等代表性科研成果。
环境问题及保护
水污染问题
湛江湾水域是广东沿海石油烃污染最严重的水域之一,1988年9月,在湛江市南三岛、东海岛和脑洲岛附近采集了14种海洋经济鱼类样品,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了这些样品的总石油烃含量,结果表明,肉食性鱼类的总石油烃含量明显高于广食性鱼类(P\u003c0.05)本水域的海洋鱼类总石油烃水平明显高于北部湾水域和珠江口水域(P\u003c0.05),并且捕自广州湾水域的某些鱼类带有油臭味已时有反映和报告,并有烂鳃、烂尾及畸形等现象。受污染的经济鱼类除本身的质量和价值受影响外,将直接危害消费者的利益和健康。
湛江湾(包括雷州湾)的污染物主要来自陆地和海上,陆地污染源主要有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携带农药和化肥的入海径流、禽畜粪便污染等;海上污染源主要有船舶排污、近岸水产养殖废水、海上倾废和海洋污染事故排污等。1993年至1997年湛江市海域发生重大海洋污染事故13宗,造成污染水域面积累计4.5万hm²,其中1995年3月9日韩国籍“春木一号”货轮与洪都拉斯籍“昌通一号”货轮在湛江海域相撞导致“春木一号”货轮装载的苯乙烯(单体)有230t泄漏入海,污染海域达160km²。1997年2月15日新加坡籍“海成”号油轮在湛江港卸油时发生机械故障,造成大量石油排泄入海,使湛江港湾1.2万hm²海域受污染。
生态环境破坏
新中国成立至今,湛江市海湾范围内多次发生填海造田、造地、建港、围海养殖等事件,甚至现在还有填海、埋海情况出现,使海湾岸线不断缩短,湾体缩小,浅滩消失。
1965年全市有红树林面积1.45万hm²,后来由于过量砍伐和不合理围垦,使全市的红树林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到目前幸存着不到一半面积的红树林,而且质量变差,林木大多变疏、变矮"多数红树林的外貌和结构已简单化,仅为残留次生林和灌木丛林,一些珍贵树种已消失,由于红树林受到严重破坏,其生态系统日趋衰落,造成其防潮防浪、固岸护岸功能亦大为降低。
保护措施
1983年建立了名为“雷州大珠母贝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白蝶贝(大珠母贝);2003年建立保护区管理处,内设综合科、环境保护科、科技科,编制10人;2008年升格为“广东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管理处升格为管理局。广东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北部湾东侧、雷州半岛西部,范围为E109°30′N20°44′、E109°44′N20°44′、E109°39′N20°32′、E109°48′N20°32′四点连线内海域,总面积46864.67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珍稀濒危海洋生物及其栖息地,包括中华白海豚大珠母贝文昌鱼绿海龟棱皮龟玳瑁印太新鼠海豚、真海豚、布氏鲸等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动物,以及珊瑚礁、海藻场与红树林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
为保护生态环境湛江市于2012年投入3个多亿专项资金对湛江港湾碍航养殖设施进行全面清理整治。之后又针对赤坎金沙湾、霞山渔港公园的海岸线进行整治修复,建成海滨浴场面积约23.6万平方米。并且对特呈岛国家级海洋公园生态进行了修复,完成沙滩整治、管护平台建设、红树林保护、湿地修复等建设内容。在赤坎金沙湾无居民南北岛上进行了海岛岸线修复、人工沙滩、景观绿化、栈桥建设等工程。同时在湛江湾(北部)海岸带进行了防浪堤修复、景观栈道建设、清淤、填沙、陆域污染物减排等工程。
2015年,由湛江市政府申报,国家海洋局批准湛江市实施湛江湾(北部)海岸带综合整治及修复项目。项目总投资1.19亿元,其中中央海岛和海域保护资金8000万元,地方配套(省、市、区)资金1.39亿元。项目于2020年4月竣工验收。其中完成海岸带景观整治。中澳花园整治修复岸线659.8米、建设二层观景亭一座;霞山区观海长廊整治修复岸线1989.0米,进行了红树林栈道建设、红树林修复、淤泥清理。还完成《人龙舞》雕塑建设以及完成陆域污染减排。
针对湛江湾大量陆源污染物被携带入海、漂浮垃圾污染海域、典型生境退化、公众亲海质量不高等问题,广东省和湛江市高度重视湛江湾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先后印发实施了《湛江湾海岸及海岛严格控制开发利用管理规定》《湛江市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切实维护用海秩序,保护海洋环境。截止2021年4月底,完成湛江湾周边28段黑臭水体整治;完成了湛江湾(赤坎区至霞山段)5个超标入海排污口整治;共开展5次港湾清滩活动,累计清理海岸线约10公里。对比湛江港国控点位2019至2020年监测结果,2020年主要污染指标活性磷酸盐较2019年下降36.5%,无机氮下降9.1%,湛江湾水质不断改善,基本达到《广东省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对该点位的水质目标要求。
风景名胜
特呈岛
特呈岛又称“红岛”,红土地、红怪石等。位于霞山区东南方湛江港湾内,岛内空气清新,气候四季如春,有1000多亩树龄近500年的国家重点保护红树林、400多年历史的洗太庙、抗日革命旧址,还有白沙滩、红怪石(火山石,有较高科研、欣赏价值)。特呈岛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终年平均气温在21—22度之间,四季如春;空气质量优良,海水水质清澈见底,岛上有近百棵参天古榕和断续分布的热带灌丛,沙滩3公里,且沿岸有近千亩受国家保护的天然红树林。“特呈”是古越南语,“特”即地方,“呈”是和谐吉祥的意思。岛上村民,世代以捕鱼为生。
硇洲岛
硇洲岛,古称,是一个大约20万—50万年前由海底火山爆发而形成的海岛,也是中国第一大火山岛。位于湛江市东南约40公里处,北傍东海岛,西依雷州湾,东南面是南海,纵深是太平洋,总面积约56平方公里。也是中国一级渔港,海产资源丰富,名贵海产品达数十种之多。硇洲岛是“湛江八景”之一,美曰:“硇洲古韵”,它是湛江市的岛外之岛,风景秀丽,一年四季气候宜人。
观海长廊
金沙湾观海长廊
金沙湾观海长廊位于湛江市赤坎沙湾东侧,东临麻斜海,西靠观海路,北起军民路,南至体育南路及规划的救捞码头,是湛江市实施“一海两岸”西海岸景观改造工程的组成部分。该长廊划全长2100米、宽67米,总占地面积12.6万平方米,自西向东分为人文景观展示区、沙滩亲水活动区、中心广场景区、生态之旅景区。 
霞山观海长廊
霞山观海长廊位于霞山区东部海滨,南起海淀路北至海洋路,全长约1.7公里。在观海长廊附近的岸滩上,种植有约30米左右的红树林带,并吸引了白鹭在此“安家”。
湛江海湾大桥
飞跨湛江湾两岸雄伟屹立的大桥,是湛江地标建筑之一的海湾大桥,东起海川快线,西至乐山路,连接赤坎区坡头区,大桥全长3981米。海湾大桥采用A字形主塔,整个主塔呈火炬状,具有一股升腾气势,寓意着湛江市“突飞猛进,继往开来”。
相关文化
建筑文化
广州湾时期现存建筑主要分布在霞山区和赤坎区,其建筑风格有粤西传统式、法国风情式、中西合璧式、殖民地式、现代式,主要有:维多尔天主教堂、广州湾法国公使署、广州湾法国警察署、霞山福音堂
赤坎区的历史建筑是以骑楼商业铺、小巷和民居为主,这里的历史建筑普遍保留着原貌,如中山二路前身“法国大马路”是一条商业街,有南华大酒店,红宝石大酒店等,这些酒店转手后仍在继续使用。赤坎老街的骑楼,主要分布在南兴街、中兴街和大通街,但年久失修,墙体已脱落。南兴街现代照相馆,由大宅院改造而成,曾生意火爆,现改客房出租,房子基本结构依旧保留着,但已墙露粘土实心砖。中山一路建设旅店保存较好,旧称“胜利达酒店”,解放后改名,几度翻新,今作商铺使用。民主路的湛江市商会馆,保存完善,目前处于空置状态。总体而言,作为重要的标志性历史建筑,如广州湾商会馆保存完善外,其余历史建筑,如现代照相馆等民居没有得到足够的保护和修缮。骑楼商铺群也已经失去原有的面貌改造成现代风格作为商业用途。
诗词文化
闻一多创作的《七子之歌》发表在《现代评论》第2卷第30期,并于1925年7月4日出版。全诗由《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等七节组成,真实的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心声。其中《广州湾》为现在的湛江湾,以下为原文。
《广州湾》
东海和硇州是我的一双管钥,
我是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
你为什么把我借给一个盗贼?
母亲呀,你千万不该抛弃了我!
母亲,让我快回到你的膝前来,
我要紧紧地拥抱着你的脚。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参考资料
坡头区概况.坡头区人民政府.2023-06-24
..2023-06-24
投票 !快来为湛江湾(北部)海岸带打call!.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湛江市委员会.2023-06-24
湛江港口资源.中国招商引资信息网.2023-06-23
湛江港湾 海上画廊.湛江新闻网搜狐号.2023-06-24
湛江港.中国港口.2023-06-26
..2023-06-24
..2023-06-25
..2023-07-02
实验室简介.湛江湾实验室.2023-06-25
..2023-06-23
..2023-07-07
..2023-06-24
..2023-07-02
..2023-06-24
..2023-07-02
..2023-07-02
..2023-07-02
湛江晚报·数字报刊.湛江日报.2023-06-24
唱响千年海洋文化.人民资讯.2023-06-24
..2023-06-23
..2023-06-25
..2023-07-02
坡头区历史沿革.行政区划.2023-07-07
霞山区历史沿革.中国行政区划网.2023-07-07
湛江市.广东省情网.2023-07-07
选址规划.湛江湾实验室.2023-06-25
..2023-06-23
湛江市-湛江湾(赤坎区至霞山区段).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23-06-25
湛江这个“荒岛”,变了!.广东省政府新闻办官方平台.2023-07-02
硇洲风韵.湛江新闻网.2023-06-23
金沙湾观海长廊.赤坎区人民政府.2023-06-26
..2023-06-23
..2023-06-25
目录
概述
名称由来
位置境域
成因
地理特征
气候
地质
地质构造
地层特征
地形地貌
水文
潮汐
潮流
余流
径流
波浪
赤潮
土壤
生物多样性
植物
动物
浮游动物
珍稀生物
人类活动
定居点建立
归属变迁
明朝时期
清朝时期
20世纪后期
战争活动
文化发展
交通发展
海底隧道
海湾大桥
航运建设
农业发展
水利工程
渔业发展
牧业发展
工业发展
城市发展
科学研究
湛江湾实验室
环境问题及保护
水污染问题
生态环境破坏
保护措施
风景名胜
特呈岛
硇洲岛
观海长廊
金沙湾观海长廊
霞山观海长廊
湛江海湾大桥
相关文化
建筑文化
诗词文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