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是
王小波所著中篇小说,“时代三部曲”之一。1991年首次在台湾《联合报》副刊连载,获得《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1994年,中篇小说集《黄金时代》首次在中国大陆由
华夏出版社出版。小说《黄金时代》和小说集《黄金时代》被称为王小波的文学“迷宫”的入口。
小说讲述了文革时期
知青王二与队医陈清扬在特殊年代的性情、友情与爱情故事,透视出时代的荒诞、智性的缺失以及个人生存的极度压抑。陈清扬因其美貌与个性,被众人诬为“破鞋”,她希望王二能够证明自己不是破鞋。但王二认为无法证明,就像王二无法证明自己没有打瞎队长家的狗。两个被诬陷排挤的人渐渐走近,王二建议为了二人的伟大友谊而举行一次性交。此后他们出走到无人的山上生活了半年,随后回到队里反复受到批斗,被要求清楚交待他们每一次性交的细节。在一次交待中,陈清扬承认了自己喜欢做这件事,此后便不再被要求交待。多年以后,二人在北京重逢,重温伟大友谊,回忆起了这段往事。
王小波称《黄金时代》为自己的“宠儿”,这篇小说他从20岁写到40岁,期间反复修改,终于使自己满意。(《从\u003c黄金时代\u003e谈小说艺术》《工作·使命·信心——\u003c黄金时代\u003e获奖感言》)这篇小说中的文革叙述、荒诞风格、黑色幽默以及独特的性描写和
存在主义思考,形成一种王小波式的文笔特色,在他此后的作品中一以贯之。1999年,《亚洲周刊》评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百强”,《黄金时代》位列第77位。2018年,《黄金时代》入选
中原地区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40部小说。
创作背景
所有在“文革”十年中成长起来的写作者,都被深深地烙上一种印记,因此从80年代开始,有关“文革”的记忆、想象与重构一直是中国作家笔下一个重大的
母题。80年代主流的“文革”题材小说,族群性的集体记忆、齐一化的政治批判是主旋律,叙事模式鲜明体现为苦难叙事与悲剧模式。
当80年代中国大陆的
伤痕文学高潮逐渐回落的时候,在美国留学的
王小波正在反复修改他的知青故事,这种主流文坛“局外人”的身份,使《黄金时代》与众不同,直接将触角伸向“性”与“革命”的
互文性、狂欢化表达,突出表现为一种个人化的身体叙事和荒诞化的
悲喜剧模式。
王小波的小说有三个基本的主题:智慧、性爱、有趣。而在文革中他看到了一个无智、无性、无趣的世界,然而智慧、性爱、有趣在混沌中存在,他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讲出来。(《怀疑三部曲·序》)因此有了《黄金时代》和后续作品中呈现的独特风格。
王小波在谈及师承的时候,多次提到
法国作家
玛格丽特·杜拉斯的《
情人》,并最为推崇
王道乾先生的译本。他以前者为现代小说艺术之高峰,后者为现代中国文学语言之妙品。(《用一生来学习艺术》)《情人》中看似自由发挥、实则精心安排的叙事风格,深刻影响了王小波的小说语言,《黄金时代》经过反复修改后呈现的一种漫不经心的笔风,应当与此有关。
出版历史
1991年,经
许倬云推荐,《黄金时代》参选台湾《联合报》文学奖,获得中篇小说大奖,随后在《联合报》上连载。1992年3月,香港繁荣出版社出版小说集《王二风流史》,收入《黄金时代》《三十而立》《
似水流年》三篇小说。同年8月,该小说集以《黄金年代》之名由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由于编辑疏忽,“时代”一词误印为“年代”。
由于《黄金时代》中大量露骨的性描写,小说在大陆的出版遇到困难。直到1994年由华夏出版社出版,该书编辑赵洁平还因出版此书而受到批评。此书正式出版后,没有正规发行渠道,
王小波和赵洁平推着自行车亲自到小书摊和图书批发市场去推销,直到作者去世前都没有卖完。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病逝于北京。同年5月,小说集《
时代三部曲》(收入《黄金时代》《
白银时代》《
青铜时代》)由
花城出版社出版。
2001年,
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集《黄金时代》,2002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王小波作品系列》(包括《黄金时代》),2003年,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小说集《黄金时代》,2006年至2014年,
北方文艺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重庆出版集团、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文艺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陆续推出《
王小波全集》。
内容简介
北京
知青王二在
云南省插队,北医大毕业的陈清扬在同队当医生。她来到这里是因为农场的军代表调戏她,被她打了个大嘴巴。于是她被“修理”,调到最艰苦的地方。王二的朋友罗小四用
气枪打瞎了队长家母狗的一只眼睛,王二保持沉默,没有揭发他。队长则认为王二默认了打狗的“罪行”,因此常常给王二穿小鞋。农忙时队长让王二插秧,身材高大的王二腰上旧伤复发,去找陈清扬打针。很多人去找陈清扬看病,都没有病,只是为了看她这个传闻中的“破鞋”,而王二打完针道了一声谢就走了。半个小时后陈清扬追到王二屋里,要他证明自己不是破鞋。而王二认为无法证明,二人因这次对话而成为朋友。
王二二十一岁生日当天晚上,请陈清扬来吃饭聊天,并打算引诱她。聊天的内容从“义气”“友谊”开始,最后提议为了伟大友谊,请陈清扬与自己性交。当晚他们在后山上进行第一次性交。第二天王二因为爱护一头被蛇咬过的牛,与一个本地小伙子起冲突,队长因此说他殴打
贫下中农,要他开会检讨。会上王二被人殴打,正打在腰上旧伤,陈清扬赶来,第一句话就说:“你别怕。要是你瘫了,我照顾你一辈子。”
北京有人来视察
知青,队里怕王二被打的事情泄露,所以隐瞒了王二的存在。队长让王二去温泉养病,王二趁机找队长要了许多腊肉和
腊肠,准备去后山上住一段时间,临行前他画了一张地图,让陈清扬来找他。陈清扬一度怀疑王二到底是否存在,后来终于去后山找他,二人在小屋里做爱,对此事充满了敬业精神。
农场里的知青陆续被调走,只有二人因还未改造好而留下来。军代表几次来蹲点,大骂王二,要王二写交待材料,王二始终沉默不理,像发傻一样看着他,有一次军代表继续喋喋不休,王二发起狠拿切猪菜的刀把梁上的葫芦劈成两半,军代表吓得跳出去,让人把王二控制起来。某天晚上王二趁军代表不在,请假出来,用陈清扬给他的二百块钱买了一条双筒猎枪。傍晚他遇到军代表,军代表说晚上开会,以后二人的日子会更不好过,盛怒之下王二几乎想要打死军代表。最后王二与陈清扬决定逃离农场。
二人在中缅边境的深山里生活,种地,赶街,做爱,有一天赶街过河的时候,王二把陈清扬扛了起来,在山间差点滑倒,陈清扬在王二背上扑腾的时候,王二狠狠打了她屁股两巴掌。这一刻陈清扬突然发现自己爱上了王二。
陈清扬觉得山上的生活是有趣的,但同样的事做多了就不再有趣,所以她还想下山,忍受人世的摧残。半年后他们又回到农场来。二人被捆在人保组,甚至以为会被枪毙。后来只是被要求反复写交待材料,并且出差到各处挨批斗。领导让他们好好交待男女关系问题,如果交待得好,就让他们结婚,调回内地。陈清扬被捆绑着批斗了很多次,王二写了很长时间的交待材料,但领导始终说交待得不够彻底。最后陈清扬写了一份交待材料,在材料里写了那天她爱上王二的事情,领导让她重写,她说这是真实情况,不能改,于是领导不再要求他们写交待材料,不久就放他们回内地。
20年后,在上海已经成为医院领导的陈清扬到北京出差,在庙会上遇到王二,二人以20年前交代结束时得到的结婚证明在旅馆开了一个房间,重温“伟大友谊”,追述20年前的事件。
人物介绍
王二
《黄金时代》中王二这个形象后来贯穿
王小波的许多小说,每一部作品中的王二可以是独立的,但又有明显的相似性。王二表面上显得顽劣、懵懂、不谙世事,但骨子里顽强、坚韧,有着浪漫的诗意和对时代荒谬的洞察,因此显得不合时宜。
在《黄金时代》里的王二,是二十多岁时的王二,一米九的个子,面色凋敝,衣衫褴褛,但充满了原始的生命力。“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他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捶不了我。”
但那个时代无差别地“捶”着无数像他这样的青年人。对于生活中的苦难、诬陷、孤独,他会用逻辑证明的方式去透视其中的荒诞。比如要证明王二和陈清扬清白无辜,只有证明以下两点:1、陈清扬是处女;2、王二是
天阉之人,没有性交能力。两点都难以证明,所以不能证明他们无辜,不如证明自己不无辜。这看起来是他流氓本性的显现,其实是对时代的失望与无奈。
这样一个以“流氓相”示人的王二,从没有停止对权力的消解和对自由的追求。当军代表千方百计要套他的话、抓他把柄时,他报之以沉默与凝视,直至使对方胆怯。逃离上山的时候,他没有任何犹豫。而被迫写交代材料的时候,他是以一种文学创作的心态在自娱自乐。审查者以为他们在戏弄王二,而他们也正被王二所戏弄。他们窥探王二性生活的同时,也正将自己的丑态暴露给王二欣赏。于是,《黄金时代》里的王二,明明身陷时代的苦难当中,但又带着一种局外人的清醒,从他的戏谑与坚韧上来看,果然谁也捶不了他。
陈清扬
陈清扬的美貌与个性,在荒诞的年代成为她的原罪。但她固执地坚持着一些东西,比如对生命的信心、与他人的友情。她渴望理性、渴望交流。她一开始为“破鞋”的污名辩解,不是因为鄙视“破鞋”这个身份,而是不能忍受“不是破鞋而被叫做破鞋”的歪曲。当她意识到道理是不可能说通的时候,她发出了慨叹:“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摧残,一直到死。想明了那一点,一切都能泰然处之。”
在一个恢复理性和秩序的年代,陈清扬这样的女性一定是秀拔出众的。正如小说的后半段,九十年代她在北京与王二重逢,面貌一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质,放到合适的地方就大放光彩。”陈清扬的本质是兼善、兼美、兼智的,但这样的女性在欠善、欠美、欠智的年代里,则注定要孤独。王二与她同为“受虐者”,是她这辈子唯一的朋友,但她甚至怀疑过王二这个人是否存在。在逃离农场的途中,二人在冷雨中做爱取暖,但这时候她觉得非常寂寞。后来被人五花大绑批斗的时候,她心里想,“这真是个陌生的世界!这里发生了什么,她一点不了解。”
权力的实现需要反抗的衬托,所以她后来用“受虐的快感”去消解权力,与王二形成“受虐者同盟”。她很配合地完成她该完成的批斗表演,毫不避讳地供认二人的性交细节,甚至对自己是破鞋中最漂亮的一个感到自豪,在每次批斗结束后情欲勃发。直到她最后在材料中承认了“爱情”,使审查者惊慌失措,施虐-受虐的权力游戏被打破,终于结束了对他们的迫害。
主题思想
反思文革
对“文革”的回忆与反思,是
王小波小说与杂文中常见的话题,而他对“文革”独特的叙述方式,在《黄金时代》里已经多有呈现,即以“身体狂欢”“语言狂欢”风格以及以原欲
隐喻来体现“文革”的非理性、非人性。譬如认定一个人有罪,并不需要证据,只需要主观地“认定”即可。批斗“破鞋”与写交代材料,都只是为了满足群众与审查者被压抑的性欲和窥探欲。对于人性中固有的生命力,队长呐喊道:“你们这些生牛蛋子,就是欠砸上一槌才能老实!”在小说当中,王小波用一种有智、有性、有趣的笔法,去映衬出那个无智、无性、无趣的年代,(《怀疑三部曲·序》)这种“油滑”的写作方式延续了
鲁迅“国民性批判”的立场,在乖张、非理性的狂欢化书写中融注了高度理性的历史与人性反思。
回归人性
《黄金时代》里贯穿着
王小波的一个基本态度:反思人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存应该是体现人性的,回归人性,既要有对欲望的尊重,也要有对智性的呼唤。
小说坦然承认“性欲”的合法性与日常性,并将之放置于一种普世性维度。性和吃饭、睡觉一样,都是自然而平常的事物,也有着强烈的个人主义归属。他在小说之中将之称为“伟大的友谊”。这是反讽的说法,其目的在于祛除其禁忌性与道德光环,赋予性爱强烈的个体气质。
这种对“性”的反思与呼唤智性回归是具有逻辑关系的。通过承认与尊重人的本性中的欲望,使人们从口不应心的荒诞话语中清醒过来,而人的智性也才能回归。
王小波感慨过自己当知青时“善良而愚蠢”,而“愚蠢是一种极大的痛苦,降低人类的智能,乃是一种最大的罪孽。所以,以愚蠢教人,那是善良的人所能犯下的最严重的罪孽。”(《
思维的乐趣》)这篇小说,是对这种“罪孽”的反思与救赎。
戏谑权力
《黄金时代》里的有权者,呈现的不是一种权威形象,而往往显得可笑。队长认定王二有罪,给他穿小鞋,是因为不敢惹“真凶”罗小四;军代表要整王二,却被王二的沉默和凝视吓退;审查材料的领导爱看王二交代的
交配细节,却因陈清扬坦承真实爱情而惊慌失措。
《黄金时代》一开始就推出了一个传统常规的审罪游戏,但王二认清了这套游戏戏耍被审者的要害,以一种戏谑的自供瓦解跳出了这套游戏,开始了他们自我选择的游戏——欢悦的性爱游戏。
而这些有权者还自以为在审罪游戏中施虐,其实他们是在施虐的同时也在受虐,他们沉浸在一种话语当中,难以忍受这种话语之外的真实人性。(《
沉默的大多数》)因此小说中所有的人物都在权力结构中不得舒展。
王小波以书写“文革”和性爱的方式,真正关注的是权力的轮盘——它的永恒运转与它的无所不在。高高在上的权力与最原始的性
互文共生,形成一种深刻的戏谑。
艺术特色
狂欢化与黑色幽默
《黄金时代》对苦难时代的描写,是一种狂欢化表达。与八十年代一般的苦难叙述不同,王小波的言说方式明显从写实走向反讽,从崇高褪变为戏谑。狂欢化叙事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更注重悲喜相生、寓庄于谐的深度展示,即往往以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呈现。
小说的黑色幽默还体现在大量使用克制陈述的方法以达到情境反讽的效果,对主人公的悲惨遭遇往往故意轻描淡写,比如主人公挨批斗的事实用游戏式的语言描述,二者之间有强烈反差,以此形成情境反讽。
上述特点使得《黄金时代》的第一层阅读体验便是“有趣”,
王小波曾说:“有趣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一直伸往未知的领域,无趣是个封闭的空间,其中的一切我们全部耳熟能详。”(《怀疑三部曲·序》)狂欢化叙事和黑色幽默,都与王小波对于“有趣”的一贯追求密不可分。
独特的性描写
开门见山地描写性爱,是《黄金时代》的一大特点。作者选择这一特殊的写作角度,是有意而为的。“众所周知,六七十年代,
中原地区处于非性的年代。在非性的年代里,性才会成为生活主题,正如饥饿的年代里吃会成为生活的主题。想爱和想吃都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果得不到,就成为人性的障碍。”(《从\u003c黄金时代\u003e谈小说艺术》)
王小波选择用书写性爱的方式,去透视专制权力的压迫,去呼唤生命意识的觉醒,去坚守
自由意志的底线。
《黄金时代》中的性爱故事和二十世纪小说里的各种男女故事都不一样,其他的男女故事,大部分是从好感、同情、理解、喜欢开始,慢慢进入感情和爱情。而《黄金时代》的方向是反的,这是一个典型的以性写情,以肉写灵的小说。
在《黄金时代》中,作者喜欢直接使用一些医学卫生术语,如
交配、
射精、各种姿势。从而对“性”加以客观化与陌生化。即将性与大自然中的一切都一样看作可以冷静观察、客观描述的对象,而且它还是透视历史的
显微镜,能够毫发毕现地揭开权力动作的秘密。
跳跃的叙事结构
王小波的小说有繁复的叙事结构,他总是打通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各条时间隧道,自由穿越其间。在王小波众多小说所营造的“王二宇宙”当中,《黄金时代》的故事是繁复结构当中的一环,但独立成篇地看,《黄金时代》本身的叙事结构也是打破传统的。
在《黄金时代》中,常见的一些段落的开头方式是“陈清扬后来说⋯⋯”,“后来⋯⋯”,“有关斗争差的事是这样的⋯⋯”这些补充式的叙述,情节与情节之间连接不是靠它们自己之间发展的必然性,而是通过人物讲述出来的方式得以实现,传统小说情节发展的完整性因此被打破了。一条时间线上的故事被切断重组,形成网络,而在时间网络中,读者被反复前后抛掷,进入许多相距遥远的时间点。
作品影响
1991年,《黄金时代》获得台湾《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随后在《联合报》上连载,次年陆续在港台出版。1993年,《
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了《黄金时代》的获奖消息,并称
王小波为“文坛外的高手”。1999年,《亚洲周刊》评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百强”,《黄金时代》位列第77位。2018年,《黄金时代》入选中国
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40部小说。
在王小波生前,他的小说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黄金时代》及相关小说集在大陆的出版困难重重。1997年王小波病逝后,他的小说和杂文开始被广泛阅读,许多年轻读者视王小波为精神导师。王小波逝世后的十余年内,各大出版社相继出版王小波的作品全集,而单独出版的小说集里,《黄金时代》是必然收录的一篇代表作。2007年,
纽约州立大学出版
王小波英译本小说集《
王二的爱欲枷锁》(Wang in Love and Bondage)(收录《黄金时代》《二零一五》《东宫西宫》)2022年,纽约群星出版社(Astra House)出版小说集《黄金时代》(Golden Age)。
王小波生前将《黄金时代》称为“我的宠儿”,这是他从20岁到40岁反复修改而成的作品,是王小波真正的成熟发轫之作,也是公认的王小波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在二十世纪90年代成为一个现象级文本,是纸媒、文学界、思想界、消费市场与体制外异质创作结合的经典之作。
作品评价
许倬云(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这篇小说很真情,不虚伪,用他的笔写出了一代人想说却说不出的想法,反映了他这一代人共同的经历。”
艾晓明(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小说代表着
王小波对文学的关怀和理解,亦代表了他渴求达到的艺术水准。与我们历来已有的作品相比,王小波以他挑战禁忌的胆识,以他幽默反讽和想像奇趣的才能,远远走在时代前面。”
丁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我在80年代也曾热心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批评,几乎所有风云一时的小说新作都读过,但像《黄金时代》这样既有先锋性,又有
可读性,既让人哭笑不得,又让人掩卷长思的杰作,还真不多见。”
崔卫平(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王小波独特的文体,在时代三部曲中的第一部《黄金时代》中已经完全建立和成熟,其中同名为《黄金时代》的那个中篇如横空出世,在它有限的篇幅中包含了全部这种文体的巨大可能性。”
戴锦华(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毋庸置疑,中篇小说《黄金时代》是
王小波作品序列中于完美的篇章。”
王柏华(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黄金时代系列是包括作者在内的若干‘王二’们的似水流年,是从那个特殊年代中走过的整整一代人的似水流年。在那里,王小波试图解释的不仅仅是自己,而是那个时代。《黄金时代》在九十年代的诞生,为中国当代的文革文学或知青文学书写了新的一页。”
衍生作品
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