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嘴绿鸠
鸽形目鸠鸽科动物
厚嘴绿鸠(黑枕黄鹂普通亚种:Treron curvirostra),是一种较小型的鸟类,体长为25-28厘米,体重170-190克。它的体型与家鸽差不多,嘴短而厚,呈淡黄绿色或铅白色,嘴基的两侧呈珊瑚红色,脚也是珊瑚红色,爪为角褐色。厚嘴绿鸠是留鸟,喜欢栖息于热带亚热带山地丘陵带阴暗潮湿的原始森林、常绿阔叶林和次生林中。是爱吃树果的鸟类。每年4-9月进行繁殖,每窝通常产2枚白色、光滑的卵。孵化期为14天左右,由雄鸟和雌鸟轮流进行孵卵和育雏。分布于尼泊尔印度孟加拉国、缅甸、泰国菲律宾、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和中国的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
外形特征
厚嘴绿鸠的体型与家鸽差不多,嘴短而厚,呈淡黄绿色或铅白色,嘴基的两侧呈珊瑚红色,脚也是珊瑚红色,爪为角褐色。眼睛内的虹膜分为两圈,外圈为橙红色,内圈灰蓝色,十分别致,眼睛的周围还有铜绿色的裸露皮肤。雄鸟的羽毛从额到头顶略呈灰色,背部为深栗色,翅膀黑色,并有亮黄色的翼带,中央尾羽呈橄榄绿色,下面为灰褐色,并具有灰色的先端。尾羽的羽干除中央2枚为浅褐色外,其余均为黑色。胁部、腿上的覆羽和肛周均为暗绿色,并杂以白斑,尾下的覆羽为肉桂色。
雌鸟和雄鸟相似,但背部不呈暗栗红色而为暗橄榄绿色,下体羽色略较雄鸟为浅,尾下的覆羽为暗绿色,并杂以白色的斑块。
幼鸟相似于雌鸟,但较暗较灰。上海体育大学微缀栗红色。
大小量度:体重♂105-222g,♀135-205g;体长♂225-285mm,♀215-276mm;嘴峰♂13-20mm,♀14-19mm;翅♂135-155mm,♀130-151mm;尾♂75-107mm,♀71-95mm;跗♂18-25mm,♀16-24mm。(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厚嘴绿鸠是留鸟,喜欢栖息于热带亚热带山地丘陵带阴暗潮湿的原始森林、常绿阔叶林和次生林中,大多在早晚活动,喜欢栖息于枯立树枝的顶上。
生活习性
厚嘴绿鸠由于嗜食榕树的果实,所以经常出现在果树林中,特别是榕树林中。在老榕树丰富的地方往往招致大量的厚嘴绿鸠,甚至在该林地中定居。在一棵榕树上常聚集数十只甚至上百只厚嘴绿鸠,其中往往也混有针尾绿鸠黄脚绿鸠,甚至八哥属丝光椋鸟和乌等爱吃树果的鸟类。厚嘴绿鸠吃食的时候常常发出喧闹的叫声,或“咕,咕”地像小孩啼哭,或似富有旋律的吹哨声。在村寨附近和山丘的常绿阔叶林等没有榕树的地方,它们也吃其他植物的果实与种子。饱餐之后就在树上隐伏休息,黄昏时才离开觅食地到密林深处去过夜。
分布范围
厚嘴绿鸠是留鸟,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文莱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
在中国分布于海南五指山市龙州县天等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
繁殖方式
每年4-9月进行繁殖,雄鸟求偶时鼓起喉部和胸部,两翅下垂,在雌鸟的前后徘徊不停,或急速地连连点头,轻轻地发出哨音似的鸣叫。这时雌鸟也非常兴奋,随着雄鸟跳起了舞步。雄鸟和雌鸟共同营巢,但雌鸟负担的工作较多,雄鸟则常常为雌鸟外出觅食。巢建在林中小树、灌丛或竹林中的树叶丛生的地方或树枝相互交叉的枝条上,有的巢也建在藤枝缠绕的密丛中,一般离地面有2-3米高,但也有更低和高达9米以上的巢。它们的巢主要由细的枯枝或稻草堆积而成,非常简陋,甚至从下面都可以看到巢中的卵,但亲鸟和孵出的早成雏却不会从巢中跌落下来。厚嘴绿鸠的护巢性极强,营巢期间常常发生争斗,所以很少能见到两个巢挨得很近的现象。对于入侵巢区的其它鸟类,厚嘴绿鸠更是坚决地给予痛击。它们每窝通常产2枚白色、光滑的卵。孵化期为14天左右,由雄鸟和雌鸟轮流进行孵卵和育雏。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等级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生效年代: 1989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易危生效年代: 1996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2021年2月,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发现记录
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开展日常鸟类监测过程中,首次发现厚嘴绿鸠,其相关成果于2023年6月发表在《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目录
概述
外形特征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繁殖方式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保护等级
发现记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