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学院(英文:Guiyang University,缩写:GYU),简称贵院,地址位于贵州省贵阳市
南明区见龙洞路103号,是一所由
贵阳市人民政府举办、实行“贵州省与贵阳市共同建设与管理,以贵阳市为主”办学体制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为“全国首批创新创业教育典型案例高校”“全国第四批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贵阳学院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由
北京大学首倡者
李端棻先生主持创立的贵阳公立师范学堂,1957年更名为贵阳市师范学校;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由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金筑大学合并组建贵阳学院,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后贵阳市师范学校并入贵阳学院,成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型普通本科高校。贵阳学院于2010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7年接受并通过教育部审核评估,2018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23年完成“省属省管”管理体制改革。
截至2023年12月,贵阳学院校园规划面积1350亩,建筑面积56.45万平方米;有全日制本科学生近12000人,硕士研究生400余人;有教职工96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717人;下设17个专业学院和1个继续教育学院,现有42个专业招生,拥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学校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排第406。
历史沿革
历史前身
贵阳师范学校
1902年,
北京大学首倡者
李端棻先生创立贵阳公立师范学堂,后更名为贵阳师范学校。贵阳师范学校于1939年9月,增设普通初中部;1940年又增设四年制简易师范班,1944年简易师范班开始改为三年制。
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978年,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经教育部批准,由贵阳专科班、贵阳市教师进修学院和贵阳市中学教师业余大学整合而成,后于1985年更名为“贵阳师范专科学校”。
金筑大学
1984年,
贵阳市人民政府创办金筑大学,为
贵州省贵阳市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校。1995年,学校迁至龙洞堡贵阳市高级技工学校(即学院现址)内办学;此后相继把贵阳市高级技工学校和贵阳红星机床厂并入金筑大学。
贵阳学院
2004年5月13日,经教育部批准,贵阳学院正式成立,由原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原金筑大学合并组建而成;贵阳学院由贵阳市人民政府举办、
贵州省人民政府领导和管理,实行“贵州省与贵阳市共同建设与管理,以贵阳市为主”的办学体制。
2009年,贵阳师范学校并入贵阳学院,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型、应用型地方高校格局。
贵阳学院于2010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7年通过教育部审核评估,2018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23年在
贵州省2022年度综合考核中获评“第一等次”。
学校规模
院系设置
截至2023年12月,贵阳学院下设17个专业学院和1个继续教育学院,涵盖了理、工、经济、管理和教育等11个学科门类,有42个专业招生。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贵阳学院学校共有理、工、经济、管理和教育等11个学科门类,其中,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省区域内一流学科群2个,省区域内一流学科2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8个。
教学建设
专业信息
截至2023年12月,贵阳学院学校有52个本科专业,20余个研究生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8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建设项目专业5个。
课程信息
截至2023年12月,贵阳学院共获批35门省级“金课”认定,2023年获批一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教学基地
截至2023年12月,贵阳学院建设有5个国家级科技服务平台、1个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科技创新基地,3个省级科技服务平台,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6个省级普通高等学校工程技术中心,8个省级普通高等学校特色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普通高校产学研基地,建有贵州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众创联盟、科技企业孵化器。
教学成果
截至2023年12月,贵阳学院获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合计5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5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7项,地厅级科研成果奖108项。
师资队伍
截至2023年12月,贵阳学院有教职工96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71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230人,副教授以上职称439人。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1人,省委重点联系专家1人,省委联系专家8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8人,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7人,省高层次创新人才64人(百层次4人,千层次60人),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人才23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创新人才1人。省教学名师1人、“金师”9人、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0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学术先锋号”团队2个,省科技创新团队3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7个,省“十大”创新团队2个。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5月,贵阳学院分别与来自亚洲、美洲、非洲和欧洲等二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七十余所境外高校达成了教育交流与合作协议,并建立交换生、语言生和学历生三个层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这些合作的境外高校中,有加拿大
魁北克大学、泰国玛希隆大学、加拉信大学、台湾彰化师范大学、
朝阳科技大学等。
科学研究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12月,贵阳学院图书馆图书馆馆藏中外文纸质图书105万余册,电子书籍200余万种,数据库资源60个,包含中国知网总库、万方学位论文库、ProQuest学位论文数据库、EBSCO学术资源检索、springer全文期刊数据库、webofscience、超星电子图书、博图外文数字图书馆、超星发现系统、超星读秀学术搜索等。
学术刊物
《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78年创刊,曾用刊名《贵阳金筑大学学报》,ISSN1673-6125,CN52-1142/N,国际标准大16开本,季刊,复合影响因子(2022版)为0.307,综合影响因子(2022版)为0.141,由
贵阳市人民政府主管,贵阳学院主办的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发表涉及数理科学、化学、医药、工业技术、生物科学等相关论文。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创刊,曾用刊名《新筑学刊》《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673-6133,CN52-1141/C,国际标准大16开本,双月刊,复合影响因子(2022版)为0.446,综合影响因子(2022版)为0.167,由
贵阳市人民政府主管,贵阳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开设栏目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邓小平理论研究、科学发展观、哲学、法学、经济学(含贵州经济研究)等。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2月,贵阳学院有国家级科技服务平台5个,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科技创新基地2个,省级科技服务平台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普通高等学校工程技术中心6个,省普通高等学校特色重点实验室8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12月,贵阳学院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4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1项,地厅级科研成果奖108项;2015年至2022年,学校承担外来科研项目680项,获得竞争性科研经费近亿元,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6项,国家部委项目24项;授权专利209项,其他知识产权107项,发表学术论文1953篇。
学校排名
2023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贵阳学院排名为第452。
校友会2023中国大学排名(总榜)中,贵阳学院排名第434。
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贵阳学院排名第406。
校园文化
校训
贵阳学院的校训是“博、新、雅、信”。
其中,“博”代表着学识广博、胸襟博大、仁心博济;“新”代表着与时俱进、勇于探索、敢于创新;“雅”代表着气质高雅、行为高尚、品格高洁;“信”代表着诚信笃实、信念坚定、追求真理。
校徽
贵阳学院校徽中心是学校的校训——“博、新、雅、信”,采用了中国传统书法中的篆体,并借鉴了中国印章的表现形式及色彩,在文字的组合街接和起承转合中进行艺术加工,具有识别性和视觉美感。这种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校歌
贵阳学院校歌为《贵阳学院校歌》,由曾晓鹰、周贵发作词,肖达作曲。
学校荣誉
2015年,贵阳学院荣获“中国食品产业产学研创新发展突出贡献高校奖”。
2017年,贵阳学院荣获2016年十佳“百家争名”模范单位。
2018年,贵阳学院荣获“贵州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称号。
2019年,贵阳学院被评为“全国第四批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2020年,贵阳学院获全省普通本科高校、厅属高职院校2019年度目标绩效考核二等奖。
2021年,贵阳学院被评为“贵州省高校统战理论研究基地”。
2022年,贵阳学院获中共贵阳市委、
贵阳市人民政府、贵阳警备区表彰为“爱国拥军先进集体”称号。
2023年,贵阳学院在贵州省2022年度综合考核中获评“第一等次”。
现任领导
知名校友
参考资料
学校代码.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2023-04-25
学院概况.贵阳学院机械工程学院.2023-05-19
李灿.贵州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2023-05-19
邓朝勇.贵阳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2023-05-19
宋常美.贵州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2023-05-19
刘燕.贵州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2023-05-19
期刊介绍.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