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太空漫游》(英文名2001: A Space Odyssey)是
英国科幻作家
亚瑟·克拉克创作的太空幻想类小说,首次出版于1968年7月1日。
小说讲述了来自遥远星系的未知文明前来启发
地球人的故事。神秘的宇宙文明,以一块方形的石板引导着人类从猿进化到人,学会使用工具和捕杀猎物,逐渐走向文明;当人类走向文明的时候,另一块方形石板出现在了月球,发出信号,被人们探测到。一艘装载着5名人类和一个名为“哈尔”的
人工智能前往
木星,但木星并非真正的目的地——真正的目的地是
土星附近。在一次太空作业中,发生了意外,宇航员普尔被分离舱撞击,当场死亡,大卫.鲍曼怀疑这不是真正的意外,而是电脑哈尔有意为之,于是,要求哈尔交出飞船的控制权,一人一机发生争吵,大卫.鲍曼在情急之下,扬言要将哈尔“断电”。哈尔为了保证任务完成,采取了“措施”,令科学家们死亡。大卫.鲍曼面对同伴的死亡,无比震怒。在一望无际的
宇宙中,一个人类和一台
人工智能展开了生死博弈。最终,鲍曼给飞船做了“额叶切除”手术,令哈尔无法再说话和思考,从此踏上最孤独的旅程。
小说《2001:太空漫游》与由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的同名电影同时创作。斯坦利·库布里克受到
苏珊娜·克拉克小说《前哨》的影响,找到克拉克,二人共同创作了《2001:太空漫游》剧本。
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
自1818年
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的发表标志着科幻文学的诞生,西方科幻文学经历了萌芽初创时期、黄金时代、新浪潮及后新浪潮等四个阶段。《2001:太空漫游》的作者
亚瑟·克拉克是黄金时代杰出科幻作家之一。
“黄金时代”指20世纪的30-60年代,科技迅速发展。在一些出版商和组织者的推动下,社会形成了创作、出版科幻的潮流。此时的科幻有一个相对标准的生产标准,即:必须有一个具有悬念的完整故事;必须与科学或者科学家有关;必须有恢弘场景。黄金时代对于后续
科幻小说的影响是深远的。小说《2001:太空漫游》诞生的60年代,既是黄金时代的尾声,又是“科幻新浪潮”的伊始。相比黄金时代的闭环式结构,新浪潮下的科幻小说往往包含多元结局和更多可能性。在两种风潮的交织影响下,《2001:太空漫游》既保留了黄金时代的场面恢弘、崇尚科学的特色,又吸收了新浪潮科幻多元性与开放性的特色,融合成独树一帜的风格。
同时,小说的创作也受到当时的登月计划和外星文明想象的影响。在20世纪60年代的
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使得人们对宇宙探索兴趣盎然。外星文明亦是这个时代的重要主题。外星文明本身就带有悬念色彩,在现实与幻想的交织下,关于外星文明的想象亦然层出不穷。关乎
ET的科幻创作也逐渐成熟,具体表现为,科学和
科幻小说的联系逐渐紧密,这为外星文明的存在提供了可信度。另一方面,科幻小说的影视化也加速了大众对科幻的了解。
个人背景
活跃于20世纪50、60年代的
英国科幻作家
亚瑟·克拉克,与
艾萨克·阿西莫夫和罗伯特·海因莱因共同被誉为科幻文学黄金时代的科幻三巨头。
苏珊娜·克拉克一生著述丰厚,佳作频成。
斯坦利.库布里克受到亚瑟.克拉克小说《前哨》的影响,与亚瑟.克拉克合作,共同创作了《2001:太空漫游》剧本和小说。小说《2001:太空漫游》首次出版。阿瑟.克拉克在小说题词:献给斯坦利.库布里克。
《2001:太空漫游》很大程度上继承了黄金时代场面宏大、崇尚科学理性的风格,又在此基础加以改进和创新,使得故事更加具有多元性,结局包含更多可能性。
角色介绍
弗兰克.普尔
飞船“发现者号”的驾驶员,性格严谨,却在操作“发现者号”的时候,发生意外,被分离舱“贝蒂”撞击致死。他成为了第一个前往
土星的人。
大卫.鲍曼
“
路虎第四代发现号”的另一个驾驶员。普尔发生意外后,
雷伊·鲍曼对
人工智能哈尔产生了怀疑,之后休眠中的科学家死亡更是令他确认了这点。于是,他将哈尔的意识关闭,踏上最孤独的太空之旅。
相关设定
僭越的超级人工智能
哈尔9000(HAL),是个简称,全称叫“启发式程序化演算
计算机”(Heuristically programmed ALgorithmic computer),是第三次技术突破后的杰作。它是极为先进的计算机,是整个
载人飞船的大脑和
神经系统。哈尔在这次任务中与人类同伴的沟通,多是以说话来进行,它的语言是在自己的“电子童年期”就学会了的。哈尔可以通过图灵测试。正如
艾伦·麦席森·图灵所说,如果人可以与一台机器展开漫长的对话,并且难以区分是机器还是人回答时,这台机器就是能够思考的——无论怎样定义“思考”。而哈尔的能力显然达到了被其他成员当作一个人来看待的程度。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哈尔甚至可以自主驾驶飞船。
哈尔有六个彼此独立、线路互不干涉的能源系统,除此之外,还有一道后备系统,由重重防护的核子
同位素组件所构成。
哈尔9000在小说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它是经典的“反叛
人工智能”形象。它具有强计算力的智能与类似人类的思考方式,能够使用人类的语言交谈,能够成功获取人类的意图,并根据现实随机应变,可谓和人类极为相似。但哈尔并非邪恶的人工智能,它始终怀着纯粹的心灵和热忱去完成任务。哈尔做出杀人行为的原因,是作为一个精确的
人工智慧,哈尔和人类一样会出现心理问题——它在真实目的与谎言的冲突中“疯了”,哈尔犯错使得驾驶员普尔丧生,鲍曼威胁要将哈尔“断电”,哈尔决定按照最初获得的指示,排除一切阻碍,坚决执行任务,于是杀死了三名休眠中的科学家,并和鲍曼展开了孤注一掷的生死较量。
人工智能也认知到了目的、谎言、欺骗,甚至会出现心理问题。
分离舱
发现号航天飞机的舱外活动器,又名“分离舱”(Space Pod),是个直径约九英尺的球体,驾驶员座位的前方
凸窗。主火箭动力产生的加速度只有重力的五分之一,刚好足以在月球上盘旋。分离舱控制方向要依靠一组
喷孔。在凸窗下方可以伸出两组能够屈折的金属臂(waldoes),一组用来做粗重的工作,一组可以做精细的操作。还有一个延展塔,载有各种电动工具,例如螺丝刀、
钻孔机、剧。发现号航天飞机的三个分离舱的名字均为女性,安娜、贝蒂、克拉娜。
分离舱使用的基本原则:心情轻松一点;绝对不要动得太快;三思而后行。
内容情节
这是一个人类与外星文明交融和碰撞的故事。故事结构分为三个章节,望月者、月球上的TAM-1、土星之旅,其中心围绕这一块石板。石板引导
人猿望月者带领部族从蒙昧的茹毛饮血,学会使用工具,石板在月球上再次出现,后来,石板又指引着人类前往
土星。在土星,文明第一次摘下神秘面纱,与人类实现了接触。
望月者的故事
原始人猿望月者,与同伴们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他们尚不会使用工具,无法保证食物的充分,更要面临着野兽天敌的袭击,时常有成员死去,尸体也会很快消失。直到有一天,望月者和同伴们发现了一块不知从何而来的石板。石板竟然对他们实行了探测。后来,望月者在石板上看到了奇特色景象:一对成年夫妇,两个小孩,四个人每天都食物充足,身形健硕。这令望月者有些嫉妒甚至恼怒。望月者在石板的指引下,学会了使用工具,第一次捕杀了一头
非洲疣猪。疣猪和
人猿本来是互不干涉的动物,但此时,望月者为了食物,杀死了它。在夜里,望月者和同伴还利用工具,合力杀死了一头偷袭的豹子,并将豹子的头用于装饰。就这样,人猿开始了不再挨饿和使用工具的漫长历史。
月球上的TAM-1
许多年之后,在月球上,太空旅行经验丰富的海伍德.弗洛伊德博士再一次前往月球完成任务。在月球上发现另一块神秘的黑色石板——与望月者看到的极为相似。人们在考察的过程中,发现这块石板在阳光下发出了神秘的信号。这块石板被称为TAM-1。
漫长而永恒的的土星之旅
2001年,飞船驾驶员大卫·鲍曼和弗朗西斯·普尔驾驶着“发现号”太空船向
木星进发,执行木星任务。飞船上除了两名驾驶员,还有三名处于沉睡状态下的科学家。超级电脑哈尔9000(后文简称哈尔)掌控着飞船。然而,这次飞行的真实目的并非木星,而是利用木星的
引力作为动力跳板,前往
土星。任务的真实目的只有哈尔知晓。在飞行途中,哈尔向两名驾驶员报告向
地球发射信号的AE-35组件即将失灵。维修工作需要舱外作业。驾驶员弗兰克.普尔境遇维修工作,因为,将由他前往舱外替换出问题的组件,同时也将检查
宇宙飞船的外壳,对一些不需要特意进行舱外活动的小洞也修补一番。
前往舱外维修的普尔遭遇到意外,遭到分离舱“贝蒂”的全速撞击,丧生于太空。“贝蒂”杀死普尔后.普尔后,带着他全速逃逸,飞向土星,而弗兰克.普尔成为了第一个到达土星的人。
鲍曼顿觉疑惑,认为一贯严谨的普尔不会犯错,他开始猜想是否是哈尔有意杀死了普尔,对哈尔的信任降低。他决定唤醒全部的人类成员。这个做法引发了哈尔的不满与警觉。哈尔甚至与鲍曼“顶嘴”,但鲍曼扬言要将它断电,哈尔暂时妥协。
哈尔9000这台电脑居然“疯了”。其原因是,大卫.鲍曼与弗兰克.普尔并不知晓这次任务的真正目的。规划这次任务的人有意为之,因为不希望两人在面对全世界电视机银屏的时候有意无意说出真实目的。这些对哈尔来说,意味着要在全力完成
土星任务与隐瞒真相之间辗转。这种情感,类似于人类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面对自己同伴说谎时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或者称之为内疚之情。于是,哈尔开始犯错了。和人类一样,出现了精神问题,如果能够得到处理,还不至于酿成大错。而此时,鲍曼的“断线威胁”给了哈尔更大的压力,使得哈尔觉得自己的生存收到了威胁。对于哈尔来说,断线意味着意识遭到剥夺,思考将被终止,这是它无法接受的。它没有睡眠的经验,也无从了解睡着之后还能够醒来。于是,它要以所有的武器来保护自己。按照原先接收的指令,在紧急情况下它可以排除一切障碍,无需任何同伴。
如果这次事故是一次意外,那么后续的事情就证实了
雷伊·鲍曼心中的疑惑:三名沉睡中的科学家也因为
氧气的流失而休克,进而死亡。鲍曼这一次坚信是哈尔有意识杀人,于是与哈尔展开太空博弈。但哈尔不仅有精密的防护,更掌握着发现者号的要件,并不是“切断电源”能解决的。最终,鲍曼在不伤害飞船的前提下,用“额叶切除”的方式,关闭了哈尔的意识,但保留着发现者号正其他的功能,孤独地飞向
土星。
在到达土星轨道之后,鲍曼驾驶分离舱穿越过星之门,在那里,他被前所未见的奇异景象吸引,而发现者号将继续执行任务,持续地将数据发回
地球。外星文明用符合人类习惯的方式接待了
鲍曼。鲍曼开始回顾自己和同伴的经历,他很快进入了深沉的睡眠——他最后一次睡眠,但他并没有消失,很快,他的身体发生转变,化做一个缓缓睁开眼睛的婴儿,重生为星童。他的生命
形态发生了变化,化作了一个新生的婴儿——但并非人类婴儿,获得了许多自己都未曾测试的能力,他回到熟悉的地球。下一步,他又将采取怎样的行动呢?
主题思想
人类的智力崇拜与文明进化
在《2001:太空漫游》中,大致可分为三个故事:
人猿望月者、月球探寻TAM1、前往
土星。而三个故事围绕的核心,就是能够发出信号的黑色石板。实际上,这是《2001:太空漫游》借用《奥德赛》的故事,以雅典娜为原型塑造黑石的形象,表现人类进化飞跃的理想。在希腊神话中,
雅典娜具有很多身份。其中一个,是英雄的守护者。在英雄
奥德赛返乡途中,雅典娜给了他指引,才使得他战胜重重困难,平安回到家乡并救了妻子。黑色石板代表指导望月者用工具捕猎,指导望月者和族人从茹毛饮血到使用工具,从原始
人猿到智慧生物——人。而月球上的黑色石板,被弗洛伊德博士所探测到,进而引发了赶往
土星的故事。雅典娜是掌管智慧的女神,同时也是英雄的守护者。《2001:太空漫游》充分体现了对智慧的崇拜与文明进化的轨迹。
追寻
追寻是西方文学中的重要
母题。一般来说,追寻这一主题呈现两层结构:一是反映现实的表层结构,表现在追寻途中的所见所闻;二是隐藏着人生哲理的
深层结构,整体而言传达出的诗意概括。
在《2001:太空漫游》中,一场美轮美奂的太空漫游完成了表层叙事,而最终亦完成了充满诗意的升华。从第二部分开始,追逐黑色石板就成了重要的主题。在这个过程中,普尔和三名科学家牺牲了生命,而
雷伊·鲍曼认定这是
人工智能哈尔有意识地杀死了人类,一个人和一个人工智能在太空中完成博弈,最终,人类鲍曼获胜。他成功地到达
土星,羽化成为星童,完成了对自我的
升华。在两个层面上,一场华美、悲壮的“追寻”,将主题升华到了巅峰。
神圣而友好的指引
在《2001:太空漫游》中,
鲍勃·克拉克对外星文明的设定是一个指引者,犹如慈父一般,鲍曼羽化为星童,更体现了外星文明对于人类这一幼年文明的包容性。这样的设定,一方面体现了克拉克对外星文明的态度并不恐惧,另一方面体现了他对科学和理性的崇拜。
艺术特色
悬念设置与多元性
传统的小说在叙事方面强调完整性,在结尾处,矛盾必须得到解决,故事必须
升华到新的境界。而开放式结局使得读者认识到把握整体的不可能性,进而呈现出一个不确定的世界。在《2001:太空漫游》的结局中,鲍曼在打败哈尔之后,到达了
土星轨道,被接纳,羽化成为了星童。他之后会做什么呢?是给
地球新的启蒙——犹如当初望月者得到的启蒙那样,还是做出其他的选择?故事在此戛然而止,那么,启蒙会引向何方?
苏珊娜·克拉克没有明确地写出,而是犹抱琵琶半遮面,隐晦地以“黑石”首尾呼应,使得小说结构完整,有将想象空间留给读者,保留故事的多种可能性与多元走向。这样的叙事手法实际上是高于传统叙事的,它打破了传统叙事的封闭性。
太空生活细节
《2001:太空漫游》中描摹了太空中的生活细节,比如餐饮方面,包括进食方式和食物的禁忌。比如,在无重力环境下,不能饮用热汤,需要用黏稠的酱汁固定食物。
同时,太空如厕的场景也被展示在了小说之中。太空中使用的是无重力厕所。这些细节呈现,读起来妙趣横生,引人入胜。许多假想更是在不久达成的
登月中得到了验证。
衍生作品
电影《2001:太空漫游》于1968年上映,该电影为斯坦利.库布里克与亚瑟.克拉克共同制作。两人利用克拉克创作于1951年的短篇小说《
前哨》(The Sentinel)以及其他灵感作为原材料,同时创作起电影的剧本和一部长篇小说。《2001:太空漫游》
电影版影响深远,在后续许多经典电影中都有它的影子,如《
星际探索》。其宏大的宇宙观为太空科幻打下经典的框架。
亚瑟·克拉克为《2001:太空漫游》创作了续作:《2010:太空漫游》《
2061:太空漫游》《
3001:太空漫游》。四本书被称为“太空漫游四部曲”,风靡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