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文(1930年8月24日-2022年11月24日),男,
汉族,
中国共产党党员。出生于
上海市,原籍为
盐城市。毕业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的理论编剧专业,随后开始工作。先后在北京中央戏剧学校、天津铁路文工团、入朝
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文工团工作。后在
国铁集团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铁路文工团、《
小说选刊》杂志社工作,最后任
中国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文工团创作组组长,中国铁路总工会宣传部主任干事,
中国铁路文工团有限公司创作员,中国铁路文协副主席,《小说选刊》主编,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第五届主席团委员,第六、七届名誉委员。
著有长篇小说《花园街五号》《
冬天里的春天》,短篇小说集《第一杯苦酒》《危楼纪事》《没意思的故事》等。以及
随笔散文集《
淡之美》《
大雅村言》《
楼外谈红》《
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
中国文人的活法》等。其中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获首届
茅盾文学奖,《月食》《危楼纪事》(之一)分别获全国第三、四届优秀短篇小说奖等。
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1月24日1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出生于书香世家的李国文,从小时候开始就喜欢读书,青年时参与过学生的反蒋运动。在1947年,他进入了南京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开始在理论编剧专业的学习。但是,1949年毕业之后,李国文并没有继续沿着这条路继续深造。内心崇高的革命理想让他来到
华北人民革命大学。他先后在天津铁路文工团、入朝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文工团、
国铁集团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工作。他还当过
抗美援朝战争的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即使在朝鲜战场,李国文也保留着阅读的习惯。他在战斗之余,会拿出《
契诃夫短篇小说集》阅读。他早年这些丰富经历,为他后续源源不断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1957年,
朝鲜战争结束,24岁的他从战场回来,选择在
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的宣传部当一名文艺编辑。这时的他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改选》,并且占据了《
人民文学》那年7月号的头条位置。不过,由于这一篇充斥着“反对官僚阶级”的短篇小说,让李国文在发表后的不久被归为“
右派”,被打发去当修筑铁路新线的劳工。在这段艰苦的岁月中,帮他发表《改选》的编辑
崔道怡老师让他有了相信自己的信心。在不被时代认可的时期,他也尝试过用别人的名字发表了几篇短篇小说。因为作品写得太好,导致冒名写作这件事被人发现,因此李国文停下发表创作的脚步。与此同时,
曹雪芹的《
红楼梦》也给予了他精神上坚持下去的力量。直到22年后的1979年,李国文才得到了平反。随后他也迎来了人生的新篇章。
重新写作
从1979年开始后的七年,李国文在铁路文工团工作使他收获颇丰。在告别过去后,李国文专注于写作。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部短篇小说《月食》。其中打动无数人的情节让他获得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在人生灰暗的22年里,李国文在闲暇之余一点一滴写出来的长篇小说《
冬天里的春天》也获得了首届
茅盾文学奖,这也让他成功证明了自己。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
花园街五号》,由于迎合时代发展主旋律,在
改革开放初期对社会造成巨大反响。随后《花园街五号》就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热度居高不下。而后他又写下了长篇小说《
危楼记事》。这部作品是由系列短篇合成的,其中《危楼记事之一》获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就这样,李国文凭借自己22年的沉淀一跃成为知名作家。他在1987年受邀为著名的《收获》杂志创刊30周年题词时,借此机会总结了自己获得成功的两个关键之处:勤奋与天分。这些创作成果和创作心得,很多都被李国文写在印着“
中国铁路文工团有限公司”的稿纸上,以此纪念他过去的人生。
专注工作
1986年,李国文正式来到
中国作家协会,开始他担任《
小说选刊》主编的工作。这段时期对李国文的人生来说也很重要。初到《小说选刊》时,李国文与著名评论家
阎纲一起在文坛拨乱反正阶段,见证了《小说选刊》的成长。由于刊物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才,李国文在多方考虑中选择了
冯立三。一波三折后,李国文终于邀请到他来《小说选刊》工作。与此同时,李国文在工作期间对文学的同辈和后辈都表现出强大的好感。李国文对同辈热情,对后辈宽容的态度是因为他自己多年前的一个誓言。由于青年的自己被改造,吃了不少苦,李国文就立誓一定要对年轻人宽容,给青年作家帮一点忙。他在这四年间的确说到做到。除此之外,李国文主编《
小说选刊》四年间的成绩,离不开他紧紧抓住知名作家,致力于提升刊物的品质的种种做法。由于专心担任主编,这段时间李国文在个人创作上几乎交了白卷。很多朋友为此感到可惜,但李国文毫不后悔。
晚年转型
经历半生风雨的李国文,晚年依然笔耕不辍,继续自己的创作事业。20世纪90年代,完成了从
小说家到散文随笔大家的转型后,李国文随即便在散文领域开辟了属于自己的新天地。除了抒情散文、回忆性散文,李国文的历史
随笔和杂文创作也令人耳目一新。正是李国文在20世纪70年代对《
元史》《
资治通鉴》等
历史学著作的深入研究打下的坚实史学基础,为他近年不断涌现历史散文作品提供了灵感。李国文以他对史学特有的感悟力,使得他的历史散文不但拥有
可读性,还有深刻的思想批判性。《
大雅村言》《
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
中国文人的活法》《
李国文读史》等作品,展现了李国文文学素养和开拓精神。李国文结合历史,对
中原地区现实的进一步探讨和剖析。从重返文坛到20世纪90年代开始另辟蹊径,高龄的李国文依然持续自己年轻时高强度的创作。
2022年11月24日,李国文因病医治无效,于1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结束了自己的创作生涯。。
主要作品
小说
随笔散文集
以上书本均参考
(小说倒数第二本危楼纪事豆瓣无法查找详细资料)
创作特点
以人民为中心
他的小说创作始终立足对人民的思考。通过人民的视角来反思生活,从而理解并判断错综复杂的历史是非。在他的作品中,他把人民当作评判一切道德的标准,用来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在李国文的笔下,人民的形象是崇高而伟大的。他不像
鲁迅生那样对国民进行剖析,也不会细致描写他们复杂的性格,而是作为对比善恶,象征伟大与崇高的化身。这种反映表现了作者的思想与感情。在当时的社会,人民作为理论概念被歌颂,作为现实存在却被忽视。
历史与现实交织
李国文在作品中展现出很强的历史感。他借笔下的人物命运发展来展示出现实的真正面貌和历史的发展轨迹,从而在作品中剖析历史与现实的内在关系。他透过历史的发展变化去感悟现实,从现实的各种存在去理解历史轨迹。李国文常常把众多的人物和事件通过巧妙的手法编排在一起,把几十年的历史集中到故事人物几天的生活回顾与思索之中。内容线索纵横交织,在现实生活的层次之下串联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层次。这种历史与现实相互交织的手法,体现着他独特的观察视角与感悟。李国文站在历史与现实的延展线上,对历史与现实进行透彻的观照。在新时期中,李国文这种思维方式的兴起,直接反映了“历史反思”这一社会思潮。
小说诗化
李国文的小说体现出语言和手法诗化的特点。由于当时新时期的小说中越来越多地出现诗的因素,李国文的小说也不可避免体现出相应的特点。他的小说中可以看到抒情式的思索、思索中的感情以及诗化的哲理。这得益于他的小说运用了诗歌的主要技巧——象征和隐喻。他的一些作品的题目就体现出来象征手法的运用。而作品内容中运用象征手法使作品中人物本身局限的小天地与社会历史这个宏观的架构联系起来。作品中,李国文通过相关事件的对比强化作品的立意,使小说内在含义更加丰富,作品主题表述更加含蓄。隐喻中带有的幻化般的色彩,也大大增加了作品的思考趣味性。李国文用高超的技巧展现出隐喻中复杂的结构,渲染神秘的气氛。这也使李国文的小说表现出艺术独有的魅力。
人物评价
荣誉奖项
长篇小说《
冬天里的春天》获首届
茅盾文学奖,还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小说《月食》《危楼纪事之一》分别获全国第三、四届优秀短篇小说奖。
2003年《
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获得华语传媒文学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