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1965年3月4日—),美籍阿富汗裔,著名当代文学作家、医生、人道主义者。代表作品有《
追风筝的人》《
灿烂千阳》等。
胡赛尼出生于阿富汗
喀布尔的上流家庭,后因阿富汗战争被迫举家移民美国寻求政治庇护。在美国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系毕业后,胡赛尼顺利从医,并在行医期间坚持文学创作。2003年,胡赛尼的第一部作品《追风筝的人》美国Riverhead Books出版社发行并大获成功,随后发表的《灿烂千阳》《
群山回唱》和《海的祈祷》延续了他对难民、创伤和救赎等主题的探索,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胡赛尼因卓越的文学创作收获了许多奖项,包括英国图书奖、南非博克奖和博德斯原创声音奖。他还曾入围过国家图书奖和都柏林奖文学奖。
与此同时,胡赛尼还积极投身
人道主义事业。胡赛尼创办卡勒德·胡赛尼基金会,与联合国难民署合作,筹集资金为数千名返回的难民建造家园。其文学作品和人道主义实践为世界了解阿富汗文化和难民境况提供了可贵的途径。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卡勒德·胡赛尼于1965年在阿富汗
喀布尔出生,是家里五个孩子中的老大。他的父亲是阿富汗外交部的外交官,母亲则在喀布尔的一所
高中教
波斯语和历史。童年时期的胡赛尼卡勒德受母亲影响,格外钟情于古典波斯诗歌,喜欢看
印度和美国的电影,热爱斗风筝运动。少年时期的胡赛尼结识了家里的厨师。厨师不会写字,还是在阿富汗备受歧视的少数民族哈扎拉族的一员。年轻的卡勒德·胡赛尼教厨师读书写字,并第一次洞察到他所在社会的不公正。
1976年,由于父亲的工作调动,胡赛尼一家迁往法国巴黎。1980年,胡赛尼一家准备返回
喀布尔,但那时阿富汗爆发
政变和战争,因此,胡赛尼的父母在美国寻求政治庇护并获得批准。时年15岁的胡赛尼就这样随父母搬到
加利福尼亚州的
圣何塞,并加入美国国籍。当时的胡赛尼几乎不会说英语,在失去了一切之后,他的家庭靠福利维持了一段时间的生计,父子俩和其他阿富汗难民一起在跳蚤市场的摊位上工作。家庭的困顿驱使胡赛尼用功学习,以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来改善家庭的生计状况。1984年,胡赛尼高中毕业,进入
圣塔克拉拉大学,并于1988年获得生物学
学士。随后,他进入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并于1993年获得医学学位。他在
洛杉矶Cedars-Sinai医疗中心完成了住院医师实习,1996年至2004年期间作为一名执业内科医生在医院工作。
创作经历
胡赛尼在青少年时期起即将文学创作作为自己的爱好,动荡的青少年时期更为他今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灵感。少年胡赛尼喜读文学作品,并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
喀布尔开始写作。虽然在大学毕业后成为医生,但胡赛尼一直都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梦想。他表示:“医学是包办的婚姻,写作是我的情妇。”2001年3月,在行医期间,胡塞尼开始创作他的第一部小说《
追风筝的人》。在妻子的鼓励下,胡赛尼将书稿交给出版社。《追风筝的人》于2003年由美国Riverhead Books出版社发行,是第一部以
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人为主角的英文小说。《追风筝的人》的畅销,使得初入文坛的胡赛尼收获了大量的关注。
同年,时隔二十七年,胡赛尼再次踏上家乡阿富汗
喀布尔的土地,目睹了阿富汗人民生活的困顿和挣扎;回到美国后,胡赛尼试图分享自己在阿富汗的所见所闻,可连他的孩子都对这一切漠不关心,更使他感到国际社会对阿富汗的关注不足,这促使他决心将自身的文学创作和阿富汗人民,以及更广大的受战争所困的群体紧密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由于《
追风筝的人》的巨大成功,胡赛尼得以投身于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他离开医学界,成为一名全职作家。
胡赛尼的第二部小说《
灿烂千阳》出版于2007年,距离他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出版已经过去了四年。这部小说的灵感来自胡赛尼在阿富汗长大的经历,以及他作为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访问阿富汗期间与阿富汗妇女的互动。2013年,受到一个民间故事的启发,胡赛尼创作了《
群山回唱》。此书被认为是胡赛尼迄今为止最雄心勃勃、最有成就的作品,因其精妙复杂的叙述方式而备受称赞,在《
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榜33周。为悼念在跨海前往
欧洲的过程中死亡或失踪的难民们,胡赛尼创作了第四部长篇小说《海的祈祷》。《海的祈祷》于2018年出版。除了写作小说之外,胡塞尼还经常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
卫报》等刊物撰稿。他的通讯作品涉及阿富汗文化、难民和战争等主题。
主要作品
追风筝的人
《
追风筝的人》是胡赛尼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来自
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喀布尔的小男孩阿米尔的成长故事和他与家中仆人的儿子哈桑的友谊。在故事中,阿米尔目睹哈桑遭受性侵犯,但未能阻止,此事终结了他们的友谊,二十年后,在强烈内疚感的驱使下,阿米尔试图拯救哈桑的儿子来弥补自己曾经的过错。小说探讨了罪恶与救赎、战争和政治动荡对人际关系的毁灭性影响等主题。《追风筝的人》在《
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榜超过两年,还衍生了诸多改编作品,包括舞台剧、漫画小说和2007年的同名电影。
灿烂千阳
《
灿烂千阳》是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主要讲述战争时期及塔利班独裁统治下阿富汗妇女的经历。小说讲述了阿富汗女性玛丽亚姆和莱拉在一个被战争、贫困和政治动荡蹂躏的国家中为生存和建立共同生活所做的斗争。玛丽亚姆是一个来自
赫拉特的富商私生女,她从小受到家人的虐待和忽视,并被迫嫁给了一个来自
喀布尔的老鞋匠。出生在自由派教授家庭的莱拉,从小过着相对优越的生活。然而,当阿富汗战争爆发后,失去父母的莱拉亦被迫与
拉希德·加努希结婚,自此与玛丽亚姆的生活发生了交集。随着故事的展开,玛丽亚姆和莱拉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并成为姐妹。她们在考验和磨难中相互支持,并在彼此的陪伴中找到希望和慰藉。《
灿烂千阳》再现了上一部作品的成功,在《
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上榜103周,其中15周位居榜首。
群山回唱
《
群山回唱》是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在2013年由美国Riverhead Books出版。这部小说以10岁的阿卜杜拉和他三岁的妹妹帕里之间的兄妹情谊为基础,讲述了帕里被父母卖给喀布尔的一对夫妻后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故事跨越了几代人的时间和地点,从阿富汗到
巴黎再到
加利福尼亚州,深入探索了爱、失去和家庭持久纽带的主题,以及宏大的政治和社会动荡对普通家庭的影响。《群山回唱》一经出版就受到了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好评,被《
纽约时报》誉为“迄今为止最自信、最扣人心弦的故事”。这部小说在世界范围内的畅销巩固了胡塞尼作为当代文学界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的地位。
海的祈祷
《海的祈祷》是一部短篇插图书,于2018年出版。该书是对全世界数百万因冲突和迫害而被迫逃离家园的难民的致敬。故事是通过一位父亲的口吻讲述的,他通过向儿子写信,来说明他们即将通过渡海旅行来逃离祖国一事,表达了父亲对他们共同的未来的希望和担忧。本书由丹·威廉姆斯(Dan Williams)绘制插图,画面描绘了父子俩的渡海之旅,以及父亲在信中与儿子分享的回忆和梦想。“难民的生活就是刚逃出一个噩梦,又立刻陷入另一个噩梦当中。”胡塞尼说。他希望能在书中展现难民家庭被迫抛下一切、用全部家当交换一张偷渡船票的绝望之情。“离开自己的家园既是无比痛苦的,又充满了对未知前程的恐惧。阿富汗是内陆国家,人们不会游泳,但是他们不得不为了生存而选择上船。这些渡船承载着满满的绝望。”
创作特点
交织的跨文化元素
胡塞尼的移民身份赋予其创作中的双重文化身份。胡塞尼的小说大都以阿富汗为背景,阿富汗所拥有的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历史、复杂的政治及社会格局,使得胡赛尼的故事对其他地区的读者来说带来强烈的异域风情感受。他对阿富汗的风景、建筑和人物形象的描写细致入微,能够让读者完全沉浸在故事中。胡赛尼擅长利用阿富汗文化中的意象进行
隐喻,如将斗风筝运动这一阿富汗的民间游戏作为《
追风筝的人》的主要线索,利用这一民间游戏的特质象征和暗示主角间的关系纠葛,使故事在立体的文化背景下变得更加生动、鲜活。
同时,胡赛尼的美国人身份使得其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去表达自己,并理解美国人倡导的
意识形态。例如《
灿烂千阳》中以阿富汗女性作为主角,通过对女性生活中所遭遇的性别暴力的刻画,对阿富汗男性霸权文化进行了强有力的抨击。胡赛尼将阿富汗展现给西方人,力图弥合不同文化世界之间的割裂,成功地让其他地区的人与阿富汗人共感共情。
层次丰富的叙事方法
胡赛尼擅长调动复杂的故事结构,以多个叙述者和非线性的时间线为特征,将不同的故事和人物编织成一个有凝聚力和情感共鸣的整体。例如,在《
追风筝的人》中,他将同一个故事从主人公阿米尔、他的朋友哈桑、他的父亲巴巴和其他角色等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呈现。此外,他还格外青睐采用倒叙/闪回的手法,常常借倒叙来揭示故事人物的过去,以说明其现在的行为的动机。在《
灿烂千阳》中,玛丽亚姆一直被母亲自杀的记忆和其他痛苦的童年记忆所困扰,这些记忆指引了她与丈夫的关系走向,以及她为独立而奋斗的道路。这种错综复杂的叙事方法能够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件,并对人物的动机和情感有更深入的理解。
主要思想
胡赛尼的作品经常探讨家庭、友谊、爱情,深刻地展现了普通人在政治和社会动荡中挣扎求生和寻找意义的生活。在胡赛尼的三部小说《
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和《
群山回唱》中,强大而独特的主题主导了他的作品:
暴力与和平
卡勒德·胡赛尼的文学作品以多种方式反映了他对和平的呼吁和对暴力的反思。通过小说创作,他呈现出战争、暴力和压迫对普通人的灾难性影响,以及个人和群体如何抵制这些压迫,并努力实现一个更加和平的未来。胡赛尼呼吁和平方式之一是强调同理心和同情心的重要性。他笔下的人物常常表现出对其他人的经历和观点的理解与共情,这种同理心使小说人物之间能够进行深入的沟通,从而形成超越文化和政治差异的亲密关系。胡赛尼倡导和平的另一种方式是强调复仇和暴力的破坏性。例如,在《
追风筝的人》中,主人公阿米尔在背叛了他的童年朋友哈桑之后,被内疚和羞耻所淹没。阿米尔花了很多时间试图为自己的行为做出补偿,最终意识到生活向前迈进的唯一途径是原谅。最后,胡赛尼的作品通过强调希望来应对暴力的创伤和逆境。尽管他笔下的人物面临生存的挑战,但他们能够找到生活的意义和目的,并努力实现更美好的未来。通过他的写作,胡赛尼鼓励读者相信人类联系的力量和一个更和平的世界的可能性。
爱与亲密关系
爱情和关系的复杂性是卡勒德·胡赛尼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特别是在阿富汗文化和历史背景下,胡赛尼对爱情和关系的描写往往涉及忠诚、牺牲和团结的力量等主题。在《
追风筝的人》中,主人公阿米尔和
伊哈布·哈桑之间的关系是小说的核心。尽管他们的社会地位不同,但这两个男孩有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受到了背叛和战争的现实考验,但爱超越了阶级、战争和现实的冰冷。胡赛尼对他们关系的描写突出了爱的变革力量和宽恕在治愈关系中的重要性。同样,在《
灿烂千阳》中,胡赛尼探讨了阿富汗社会中妇女之间的关系。尽管两位女主人公面临着各种挑战,但这两个女人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联结,使她们能够克服压迫和暴力。胡赛尼在小说《
群山回唱》中则探讨了跨时代和跨文化的人类关系。总的来说,胡赛尼的文学作品反映了他对爱和关系的理解是复杂的、变革性的,而且往往以牺牲和忠诚为标志。他对爱情和关系的描写突出了联系的力量,以及宽恕和理解的重要性。
荣誉奖项
主要成就
人道主义事业成就
除了文学领域的成就外,卡勒德·胡赛尼还积极投身于难民相关的人道主义事业,致力于促进和改善阿富汗和世界各地难民的教育和生存境况。胡赛尼于2006年被任命为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并跟随联合国难民署奔赴世界各国进行考察。此外,胡赛尼成立了卡勒德·胡赛尼基金会,与联合国难民署合作,筹集资金为数千名返回家乡的难民建造家园。胡赛尼坚持通过视频信息和社交媒体平台支持联合国难民署的重要活动,包括
世界难民日、iBelong运动以及
南森难民奖,还致力于支持联合国难民署和私营部门合作伙伴的筹资。胡赛尼在
人道主义事业领域的贡献使他荣获诸多奖项,包括美国国家人文奖章、
埃利斯岛荣誉勋章、
全球公民奖和The Tech的James C. Morgan全球人道主义奖等。
人物评价
"卡勒德·胡赛尼是一位讲故事的大师......他是阿富汗令人难以置信的大使。他是阿富汗的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大使,他的作品为了解该国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窗口。"——美国前总统奥巴马
"卡勒德·胡赛尼的成就是让那些曾经在西方激发恐惧和蔑视的人成为令人同情的人物。"——纽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