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盾(拉丁学名:Channa micropeltes),别名巨鳢、大鳢、鱼虎、大铅笔、红线鳢,为鳢科鳢属鱼类。
小盾鳢平均体长约为100厘米,体重可达20
千克,是生长最快的鱼类之一,体型为
鱼雷形,头下压,稍尖,头顶较平。头部鳞片较大,下颌突出,口大,倾斜,上颌后部已经超出眼眶。有犬齿状的牙齿,其咽部有一小片鳞片,
鳍条只有软鳍条,全身皆为黑色花纹,体侧有横向的暗条纹,尾绪为圆形。小盾鳢幼鱼身上有
橙色与黑色的线条,体侧2条横向黑色条纹中间有1条淡黄色条纹。
小盾鳢原产地为湄公河流域、马来半岛、
苏门答腊岛和
加里曼丹岛,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大部分地区,为
热带亚热带鱼类,栖息于地势较低的河川下游、池塘、水库、沼泽,通常在水流较缓的浅水区活动
2019年,小盾鳢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评估等级为无危(LC)。
小盾鳢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以及经济价值,在越南、
马来西亚、
泰国和
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是一种经济养殖鱼种,在
菲律宾被作为一种游钓鱼引入,也是
亚洲部分地区非常珍贵的食用鱼。
小盾鳢会
捕食土著种类,影响土著水生生物资源,破坏当地水生系统且会攻击人类,但其也被用于控制亚洲水产养殖
罗非鱼和鲤鱼的
种群数量过剩。
分类和命名
小盾鳢最初在1831年被命名为Ophicephalus micropeltes
乔治·居维叶。1932年美国生物学家迈尔斯(Myers)和沙波瓦洛夫(Shapovalov)重新评估了Ophicephalus和Channa属的地位,将Ophicephalus作为了Channa的异名。起初东南亚和
印度南部的种群都被认为是小盾鳢, 直到2011年,东南亚种群和印度种群被发现是不同的物种,印度种群被命名为印度二线鳢(Channa diplogramma),而东南亚种群则保留原有学名小盾鳢(Channa micropeltes),二者各自成为单独物种。
形态特征
小盾鳢体长常见为30~60厘米,最大可超过100厘米,体重可达20
千克,是生长最快的鱼类之一。体型为鱼雷形,头部有点凹陷,头下压,稍尖,头顶较平。头部鳞片较大,下颌突出,口大,倾斜,上颌后部已经超出眼眶。有犬齿状的牙齿,其咽部有一小片鳞片,小盾鳢的鳞片比其他大型鳢鱼小,其鳃盖前角和眼眶后缘之间有16~17排鳞片,22片背侧鳞片和95~110片纵列鳞片。
鳍条只有软鳍条:背鳍条43~46、臀鳍条27~30、胸鳍15和腹鳍条6,腹鳍约占胸鳍长度的50%,尾绪圆形。
小盾鳢体背灰褐色,腹部灰白色;体背侧有许多大型黑色横斑。体侧具有两道明显的黑色纵带。成鱼上半身的颜色和斑纹各不相同,主要深色为黑色、灰色至深灰色、银黑色。深色与浅蓝色、绿色到银灰色、紫色的条纹和斑点图案交织在一起。一条长长的深色纵向条纹沿着身体的长度延伸。幼鱼体色鲜艳,体侧具有两道明显的黑色纵带,两道纵带之间为亮橘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小盾鳢原产地为湄公河流域、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和
加里曼丹岛,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大部分地区,其范围从
老挝、
泰国、
柬埔寨(包括洞里萨河系统)和
越南的湄公河流域向西南延伸至泰国中部和南部(半岛)、
马来西亚半岛、
新加坡,以及苏门答腊、婆罗洲和爪哇的
大巽他群岛。它也出现在一些较小的群岛,包括邦加和勿里洞(Billiton)。模式产地是“
印度尼西亚爪哇”。2018年鉴于爪哇淡水
栖息地的状况以及最近的爪哇鱼类学调查,该物种很可能已在那里灭绝。1986年中国由
广东省从泰国引进。
栖息环境
小盾鳢为
热带亚热带鱼类,栖息于地势较低的河川下游、池塘、水库、沼泽通常在水流较缓的浅水区活动。其栖息环境为碱度和硬度较低的水体,pH值为6.0~8.0,硬度范围为36~357ppm,温度范围为20~30
摄氏度。能在较低溶氧水域中生活。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小盾鳢以肉食性为主,是凶残的
捕食动物,幼鱼早期阶段以小型
甲壳亚门和昆虫为食,特别是
昆虫幼虫,晚期幼鱼和亚成体小盾鳢集群在中水或近水面觅食,待卵黄被吸收后,小盾鳢鱼苗以
浮游动物为食,成鱼捕食鱼类、虾类、水生昆虫、
青蛙和鸟类。
防御和攻击行为
小盾鳢性凶猛,常藏身于水底掠食小鱼及其他水生动物。幼鱼具有明显的群聚性,亲鱼有保护卵和幼体的习性,亲鱼会攻击接近鱼巢的人类。曾有游泳者因太靠近卵和幼鱼而被袭击造成伤亡的记录。
节律行为
分布范围受季节性干、湿条件或季风影响的小盾鳢会在河流系统内和陆路迁移期间扩散,在陆路通过扭动动作进行迁徙。大雨期间或大雨过后不久小盾鳢也会迁徙至新的栖息地。若水体干燥,小盾鳢可以靠埋入泥浆,进行夏眠而长期存活。
辅助呼吸
小盾鳢的鳃部有一个呼吸辅助器官,在低氧量的地方也能存活较长时间。幼体发育功能性鳃上室,位于咽和鳃弓上方,位于
颅骨耳室的侧面。腔室衬里包含带有血管乳头的呼吸“胰岛”,腔室可以充满空气或水。呼吸空气的能力使小盾鳢可以在高度缺氧的条件下生存,并且只要它们保持湿润,也可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远离水。它们分泌有助于减少干燥和促进皮肤呼吸的粘液。
生长繁殖
小盾鳢的产卵期在8~10月,10月达到高峰,
雌性小盾鳢第一次性腺成熟的体长约为27.8厘米,
雄性约为32.2厘米。繁殖时期,雌鱼会清理水生植被中的圆形区域来筑巢。在产卵期间,雄性将自己的身体缠绕在雌性的身体周围。释放的卵
受精卵并上升到巢柱的表面,卵中的大油滴可使其自然浮在水面上。雌鱼每次平均产卵2000粒,孵化前由亲鱼之一或双方守卫巢穴,亲鱼会一直守护幼鱼直到它们到达早期幼鱼阶段。幼鱼期适应能力不强,成鱼体质良好耐低温及浊水。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据IUCN统计,小盾鳢种群数量呈稳定趋势,在其几乎所有原生分布区都很丰富。
保护等级
2020年小盾鳢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评估等级为无危(LC)。
致危因素
小盾鳢在
爪哇岛的灭绝原因被认为主要是由于森林砍伐和农业土地转化。
生态风险
小盾鳢会
捕食土著种类,影响土著水生生物资源,破坏当地水生系统且会攻击人类,小盾鳢会捕食和自己体型相近的鱼且会捕食多种鱼类,例如具有重要商业价值的
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和银高体(barbonymus gonionotus),已被一些国家评估为生物入侵物种,例如
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地区,小盾鳢在美国六个州,
缅因州、
马萨诸塞州、
田纳西州、
威斯康星州、
马里兰州以及
罗得岛州作为入侵物种报告,美国许多州已禁止售卖小盾鳢。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小盾鳢生长速度快,个体大,肉质洁白细嫩,是高经济价值淡水食用鱼类,是
亚洲部分地区非常珍贵的食用鱼。
观赏价值
小盾鳢幼鱼可供观赏,是相当受欢迎的观赏鱼,尤其是在日本和
欧洲,在美国小盾鳢被命名为红黑鱼出售,这是幼年小盾鳢的商品名。
经济价值
越南、
马来西亚、
泰国和
柬埔寨经常网箱养殖小盾鳢,在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下游流域,小盾鳢是第二大重要的养殖鱼类群。小盾鳢也被进口到其他国家,在活鱼市场上出售。例如在1997年~2002年期间,美国进口了5万多只小盾鳢,总申报价值约为13万美元。它也被作为一种游钓鱼引入
菲律宾。
生态价值
小盾鳢被用于控制
亚洲水产养殖
罗非鱼和鲤鱼的
种群数量过剩。
物种对比
小盾鳢在形态上与北美本土弓鳍鱼相似,两者经常被误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