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难题(Trolley problem)是一个经典的
伦理学问题,由
英国利奥六世菲利帕·福特 (Philippa Foot) 在1967年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的,用以质疑
功利主义伦理学。他提出这样一个场景:一辆失控的电车正在铁轨上冲刺,前方分出两条轨道,一条轨道上有五个人,另一条轨道上有一个人。当事人可以操作一个开关,将电车从五个人的轨道上转移到一个人的轨道上,但这样就会导致那一个人死亡。或者,什么也不做,电车将撞死五个人。
这个难题没有明确的答案,因为它涉及伦理观念的选择。如果从尽可能让少的人受到伤害的角度来看,人们可能会选择改变电车的方向,让那一个人死亡。但如果从不伤害他人的角度来看,人们可能会选择不操作开关,让电车继续前行。
问题沿革
问题起源
1967年,菲利帕·福特发表的《堕胎问题和教条双重影响》中首次提到了“电车难题”:假设一个人正在驾驶一辆电车,面对两条轨道,有五个人在其中一条轨道上工作,而另一条轨道上只有一个人在工作,他应该驶入哪条轨道。
演变版本
麻省理工学院哲学系教授
汤姆森在富特教授“电车难题”版本的基础上,创造了另一个版本的“电车难题”。通常,也被称之为“人行桥难题”。这个问题的场景是:当一个人站在
人行天桥上,看到远处一辆失控的电车正朝他的方向行驶。如果想要挽救同样卡在轨道上的五个人,他唯一的办法就是,将站立在身旁欣赏风景的胖子推下去,以胖子的死亡,换取五个人的生还。他是否应该动手,把这个很胖的路人从天桥上推落,以拯救那五个工人,还是应该坐视电车撞上那五个工人。
问题解读
这一
思想实验涉及对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individual v.s. collective interests)的取舍,其设计初衷是用来批判哲学中的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理论,即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
相关研究
2012年,
斯德哥尔摩大学哲学系的研究者曾对比过中西方的人在电车困境中的反应,他们从中国、
美国、
俄罗斯三国各随机选了1000个人,问这些人面对电车困境时会怎么办。当时就发现认可在转轨场景中牺牲1个人的比例最高,对在
人行天桥场景中牺牲1个人的认可比例最低。三国人的反应差别很大,美国人对牺牲1个救5个的认可度最高,中国人的认可度则最低,即便在总体接受度较高的转轨场景中,中国人也只有大概一半接受这样的牺牲行为,相比之下,美国人的接受比例比中国人高近30%。
而最新研究通过扩大样本量,涉及更多国家和地区,有了更多细节发现。美国人对这类牺牲的认可度不仅比中国高,甚至在西方国家中也是最高的,而中国人对此的认可度不仅比美国人低,甚至在东方国家中可能也是最低的。也就是说,在对这个道德困境的判断上,中国人和美国人可能刚好代表了两个较为极端的值,如果直接以此对比放大到东西方的维度上,那么可能会高估东西方差异的量级。
各方观点
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
道德主义
道德主义认为生命价值无法在量上进行比较。也就是说,除了某些特殊的职业义务之外,不得根据
自然人生命的数量进行权衡,不能在同样危险的场景下,为了挽救多数人的生命,而让少数人担负牺牲自身生命的义务。也就是说,在数人陷入共同的生命危险中,并且在客观上已无法确保全体人员的共同生存,而任何一人或数人的牺牲可以换得其他人存活的情况下,此时,并无理性标准要求危险共同体中的某人担负牺牲义务。
心理学讨论
心理学家发现,大多数人在面对第一个状况:可以切换轨道,让电车撞上一个人,或是不切换,让电车撞上五个人时,都会选择切换轨道。但是在面对第二个状况:亲手把路人丢下天桥,让电车出轨,以拯救五个人,或是不动手,让电车撞上五个人时,大多数人又会选择不动手。显示人类拥有的道德直觉,在第一个状况中,像是
功利主义一样运作,而在第二个状况中,则像是
道德义务论者。经由FMRI扫描,大多数人在第一个状况中,脑部使用一般的区域来运作;但在第二个状况中,则会动用到情感判断的部分。情感判断部位受到损害的脑伤患者,进行这项实验时,在第一个状况中,与第二个状况中,都会以功利主义方式,决定牺牲一个人,以拯救五个人。
影响意义
近年来,引起社会热议的刺死辱母者案、
“8·27”昆山持刀砍人案等都特别考虑到了致人死亡行为背后的其他因素,拓宽了人们对法律和道德的认识。而在另一些事件中,一方对另一方施以语言或身体暴力等间接导致后者自杀后,往往只能止于道德谴责,令不少人颇感不平。这些关于生与死的认识未来都可能随着时代的变化形成新的共识。但思考归思考,常态下,制度一般难以及时反映萌发中的新思想。就
中原地区当下的司法实践而言,
人行天桥推人场景中的牺牲1个救5个,显然属于故意杀人,转轨场景和环形轨道场景中的行为,也很可能会在考虑动机后陷入犯罪争议。而且,电车实验中所假设的人能挡住电车这个条件实际生活中几乎是不可能成立的,实验描述主要还是提供了一个思考牺牲这个道德问题的切入点,不应该被直接投射到真实生活中去。就目前来说,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才是没有争议的道德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