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香雪
铁凝所著短篇小说
《哦,香雪》是铁凝的短篇代表作,创作于1982年,同年初刊于《青年文学》第5期。
《哦,香雪》以偏远落后的山村台儿沟为叙述背景,通过清新优美、流畅婉丽的笔调,描写了大城市的火车进入台儿沟后,纯洁质朴的少女们怀着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在火车站进行物物交换的故事。主人公香雪在被公社同学嘲笑其贫穷后,为了换得一个铅笔盒而上了火车,最后抱着对未来的期待徒步走回台儿沟。小说表达出香雪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表现出了她在逐梦过程中的艰辛与执着。
小说《哦,香雪》是铁凝的成名作,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曾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入选改革开放40年最有影响力的40部小说,还入选了上百种大中小学的教材和课外读物。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城市文明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也逐渐突出,城乡差异、命运不公等话题逐渐浮现。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新启蒙时代”,这时的中原地区对现代性有着普遍而坚定的追求,而现代性往往需要建立诸如文明/野蛮、进步/落后等的二项对立,来建构城/乡的等级结构,拉大城/乡的价值差距等等,于是城市往往是文明、民主的象征,而乡村往往是丑陋与野蛮的代表。而由于十年动乱刚结束不久,当时主流作品的主题也较为沉重。
相较于这种二元对立的社会现实和多以伤痕、反思文学为主流的创作热潮,铁凝的写作显得更加平实,她大力称赞了现代文明进入乡村之前人性淳朴善良的民间社会,她的作品多以写实的手法来叙述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表达了她对文明的质询和现代女性处境的思考。加之受七十年代末个性解放思潮、主情主义思潮的影响,《哦,香雪》便以其清新、明丽、诗意的抒情风格明显区别于主流,独树一帜地出现在文坛中,表达了作者的女性意识与对文明和现代的思考。
个人背景
铁凝是在文革时期成长的。童年时,铁凝在外婆家读到了一些残缺的文学书籍,这些书让铁凝留下深刻的印象,但这类书在当时属于禁书,外婆担心因此受累而逼迫她将书卖掉。她在废品回收站时边排队边如饥似渴地阅读,但最终只能无可奈何卖掉。后来她才知道,那些“禁书”正是荷花淀派孙树勋的著作。铁凝童年时期对精神生活的渴望与现实的匮乏之间无奈的经历,让她能够深刻把握并描写出深山里的香雪对文明世界的向往之情。
1982年,铁凝25岁,她受邀参加《青年文学》编辑部在青岛市举办的笔会,依傍着大海她想起了几年前在山村的所见所闻,有感而发,创作了短篇小说《哦,香雪》,并发表在《青年文学》第五期。
接受历程
当时“文革”虽已结束,但文坛依旧深受政治化倾向影响,人们也因更关注反映社会重大历史问题的作品而对《哦,香雪》有所忽视,由于作家孙树勋的高度赞誉,小说才受到更多的重视,于是,次年,《小说月报》第一期、《小说选刊》第一期、《新华文摘》第五期都转载了该小说。后《哦,香雪》获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但《哦,香雪》在参加1982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评奖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第一次评委会上甚至没有提到《哦,香雪》,而第二次评委会上《哦,香雪》也是被放在发言的最后。一开始,沙汀发言最后特意表明对《哦,香雪》的喜爱。随后,冯牧、唐殁、王蒙等评委都相继在发言的最后表明:“个人偏爱《哦,香雪》。”唐强还在第二次会议结束时再次发言:“我个人偏爱《哦,香雪》,原先不敢讲,既然有人讲了,我就提出来把它的名次往前排吧。”王蒙随即明确表态,将这篇小说升为一等奖。
内容情节
故事发生在一个贫弱的山村台儿沟。火车第一次开进了这个偏远的小山村里,即使只停留一分钟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每天都给台儿沟姑娘带来五彩缤纷的一分钟。
台儿沟人向来都是吃过晚饭便钻被窝睡觉的,而如今,姑娘们刚吃完晚饭,便开始梳妆打扮跑到火车站去,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的,她的好朋友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当七点火车到达时,其他姑娘们便激动地拥上去,挨着火车窗口观望,只有香雪因为有点害怕巨大的车头和惊天动地的轰鸣而躲在后面,双手捂着耳朵。凤娇指着火车上一个妇女头上的金圈圈和她那比指甲盖还要小的手表给香雪看,而香雪则注意到了一只城里随处可见的学生书包,尽管其他姑娘对香雪的发现总是不感兴趣,但还是围了上来。这时候,一个白白净净的年轻乘务员下车来提醒她们注意安全,姑娘们争先恐后地问他关于火车和城里的一切。因为他能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于是姑娘们私下里叫他“北京话”。凤娇每次都专门跑去与“北京话”做买卖。
过了一段时间,这五彩缤纷的一分钟变得更加精彩起来,在这一分钟里,她们开始在篮子里装满核桃、鸡蛋大枣,与乘客们和和气气地做买卖,换回台儿沟少见的面条、火柴、发卡、香皂等。香雪做生意时,有时也与他们打听城里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打听书上看来的“配乐诗朗诵”、打听能自动开关的铅笔盒。
香雪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每天都要去十五里以外的公社上学,班上的同学总是通过一遍又一遍的盘问来贬低香雪这个从穷乡下来的人。尽管她们知道香雪放在桌角的小木盒就是她的铅笔盒,她们却故意问她怎么不带铅笔盒,这一询问终于让香雪意识到台儿沟的贫穷。
深秋到了,即使山风开始凛冽,姑娘们依旧打扮得光鲜亮丽,等待着七点钟到来的火车。香雪顺着火车不停地跑,终于发现小桌上放着的自己梦寐以求的自动铅笔盒,她敲起玻璃却被火车里的女学生以为她想要卖东西而拒绝,于是香雪毅然跑进火车,打算用最快的速度换回铅笔盒。这时,火车关上了门启动了。
火车上,当香雪表明来意时,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她,而她也不愿白拿,执意把鸡蛋塞在女学生座位底下后便离开了。车上的旅客和“北京话”劝她在西山口住一晚再回台儿沟,香雪却果断跳下了火车,一心一意只想着明天上学可以理直气壮地给班上的同学看她的铅笔盒。空寂而黑暗的大山和离家三十里的路程让香雪充满恐惧,路上伴着满月,香雪畅想有了铅笔盒以后的日子,她终于不再害怕,也第一次发现原本习以为常的大山的模样。她畅想着台儿沟的未来,不由地加快脚步。山谷里突然爆发出姑娘们欢乐的呐喊,那是台儿沟姑娘们迎着黑夜来迎接香雪壮举的欢乐,古老的群山也终于被感动地发出洪亮而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人物介绍
香雪
香雪温柔而大胆,胆怯却执着,是个不甘于贫穷落后、积极向往文明世界的善良的山村少女。她的角色有典型的中间色彩,因为她既是封闭山村台儿沟里的一员,又作为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而和外界文明社会有所接触,因此她是个连接贫困与文明社会的中间人物。
她热爱知识文化、渴望文明,善良而美好。平时她会向火车乘客打听外面的事,当她在打听自动铅笔盒时,她追着火车跑了很远,姑娘们笑她不值当,她却只埋怨自己没抓紧时间;在和火车上的乘客做生意时,香雪虽然平时腼腆内向、胆子小,但却最顺利,因为她的善良和真诚让乘客不忍心欺骗。
面对公社女同学不怀好意的询问,她却友好地反问。她的迟钝也正显示出她的淳朴与善良。当香雪终于通过铅笔盒明白她们的再三盘问是为了羞辱她的贫穷后,她毅然踏上列车,即使恐惧却仍勇敢地穿越山林走回家,显示出了她为了追求向往的生活和现代文明的坚毅、果敢和执着。
“凤娇们”
以凤娇为代表的台儿沟的少女们都是淳朴、善良、天真而活泼的。
她们同香雪一道,每天精心打扮后跑到火车站等待着火车到来的一分钟。面对火车里的人,凤娇们关注长得白白净净的“北京话”;她们能精确地捕捉到乘客们佩戴的细小而精美的首饰;物物交换时她们还会冒着挨骂的风险去换取城里的香皂、发卡等。
这一群体形象与香雪形成鲜明对比:凤娇们关注的是具体的物质欲望,而香雪更多的是追求“铅笔盒”这一物质所承载的知识与文化,是对从农村到城市、从传统到现代的渴求。
作品赏析
主题思想
小说《哦,香雪》以贫穷、闭塞而落后的山村台儿沟为故事叙述背景,通过每天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用以交换的鸡蛋和铅笔盒三个关键词,描述了现代文明给这个平静的小山村带来的波澜,刻画出以香雪为代表的天真浪漫的台儿沟少女们纯洁质朴、善良真诚、积极纯净的人物特质,同时展现了香雪对山外美好世界的向往及对现代文明的迫切追求。
上世纪八十年代,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好处让人们无限追捧“现代文明”,他们认为进步,美好只属于现代化,而落后与野蛮属于山村,但铁凝通过对现代化进入之前山村所表现出来的淳朴美好的精神进行歌颂与赞美,破除了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小说通过反映八十年代初社会变革给山村少女带来的巨大精神变化,描绘出她们对生命、文明、理想、美的觉醒,也表现出了她们逐梦追求过程的艰辛与执着。
艺术特色
意象与听觉叙事
小说中的“火车”和“铅笔盒”是行文最关键的载体,在香雪眼中都是文明和文化的象征。配合着听觉叙事方式,作者通过用火车的轰鸣声、铅笔盒的“哒哒”声和换回铅笔盒后听到的自然之声描绘了香雪从“耳朵听”到“内心听”,最终到“神听”的灵魂唤醒过程。
一开始,火车的轰鸣声让香雪很恐惧,对此她有所抗拒,但火车也给台儿沟少女打开了通向外界世界的窗口,让少女实现自我观看、自我审视和自我发现,她们刻意打扮,与乘客物物交换的行为成为她们想象与沟通外面世界的渠道。同时,火车又扮演了一种暴力角色,它不由分说地闯进山村,带来工业文明的气味,侵蚀着处事未深的纯洁少女。
铅笔盒和它的“哒哒”声也是香雪精神上与现代文明沟通的媒介。香雪的耳边似乎被哒哒声笼罩时表示她的内心情感被触动,这时她进入了“心听”阶段,开始对城市文明有了强烈的向往。于是,香雪迫切希望得到铅笔盒,交换到铅笔盒时,香雪的个人意识得到觉醒,这表达了香雪迫切希望通过读书摆脱贫穷改变命运、让台儿沟实现现代化的质朴而强烈的愿望。
当她换回铅笔盒走夜路时听到“哒”的一声时,香雪在内心得到了满足,因而她的听觉终被唤醒,她能听到从前从未听到的森林的自然之声,这表明香雪唤起了个体的主体精神,真正从内心发现了自己的声音。
叙述特色
作者选取类似于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根据情感抒发的内在逻辑,将每天火车到来的一分钟里发生的重要情节片段以特定的方式进行选择、排列并连接,以抒情的笔调对香雪们的心理进行细腻地描写,最后以香雪换回铅笔盒独自走三十里路回家的情节进行浓墨重彩的渲染,将故事情感推向高潮。
小说基调清新自然、优美纯净、流畅婉丽,富有诗意美感,在表达作者对现代文明侵入以前的人性的质朴纯洁的赞美的同时,寄予作者对文明与落后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城/乡性别化
小说几乎都是女性形象,提及的男性只有香雪的父亲和“北京话”。作者将台儿沟男性的形象隐匿得无声且无形,而以少女来代表落后封闭的台儿沟,出现过的香雪的父亲也是以穷困而丑陋、给香雪带来困窘的乡土形象出现;而火车这一现代城市文明的化身在小说中被认为是男性意象,唯二出现过的光鲜亮丽的男性“北京话”也是现代化的代表。
台儿沟与火车这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权力或力量上的悬殊。火车的侵入扰乱了台儿沟的宁静,实则隐含着“女性是有待于男性发现、进入的土地”这一赋予现代主体以男性性别得男权话语含义。
作品影响
小说《哦,香雪》是铁凝的成名作,它冲破了当时主流文学单一的艺术反映论、工具论的束缚,赋予文学以独立艺术价值,为有着众多主题沉重的作品的文坛注入一股清流,以诗意的抒情方式立于文坛,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1982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1984年获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2018年入选改革开放40年最有影响力的40部小说。除此之外,该作品还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文学名作文库短篇小说卷》《20世纪中国小说读本》等数十种作品集,以及《1949—1985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评》《语文必修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等一百多种大中小学的教材和课外读物。
1987年,中原农民出版社出版连环画《哦,香雪》。1990年,北京电影制片厂王好为导演拍摄的《哦,香雪》上映,影片获第1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奥斯卡最佳摄影奖;1991年,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
2020年4月,《哦,香雪》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首次向全国中小学生发布阅读指导目录》。
作品评价
铁凝:“它在我整个创作中不是价值高或低,分量轻或重,而是它本身具有一种不可替代性,后来的小说在叙事上更成熟,更像一个自觉作家的写作,但《哦,香雪》焕发出来的对人生,对情感,对生活,对希望那种透明的激情是不可替代的。”
作家王蒙:“香雪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作家孙树勋:“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如一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
短篇小说专家崔道怡:“《哦,香雪》之美能被感知,感知之后敢于表达,存在一个渐进过程。”
导演王好为:“我之所以一直想拍铁凝的《哦,香雪》,就是因为那是一首异常优美的田园诗,那些纯朴善良的农村姑娘,那种宁静和谐的诗意,都令我心向往之。这种感受可能与我喜欢古典诗词和中国山水画有关。”
文艺评论家李子云:“作家自然都懂得语言的重要性,但是真正能够掌握优美的语言却很不容易。优美并非专指典雅秀丽,也意味着质朴流畅、洗炼准确。直到《哦,香雪》为止,我觉得你的语言基本上做到了纯净自然。”
目录
概述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个人背景
接受历程
内容情节
人物介绍
香雪
“凤娇们”
作品赏析
主题思想
艺术特色
意象与听觉叙事
叙述特色
城/乡性别化
作品影响
作品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