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英文:China University of Labor Relations)是一所由
中华全国总工会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建,直属于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学校在北京和涿州分设有两个校区,分别位于北京市
海淀区增光路45号与河北省保定市
涿州市东城坊镇。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创建于1946年4月,前身为“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学校”。1984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正式改建为“中国工运学院”。2003年5月,学院经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改为本科院校,更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北京
海淀区和河北
涿州市两个校区,占地面积630亩,建筑面积34.58万平米。有14个学院和25个普通本科专业、2个专科专业;学院有专任教师383人、全日制在校生6281人。2021年11月,学校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同年,开展“十四五”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建设。2023年,学校展开对法学硕士点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申报工作。
在2023软科中国政法类大学排名中,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位列第8。在
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9。
历史沿革
全总干校时期
1946年,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决定成立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学校。
华北联合大学党总支书记、校务主任狄子才带领大部分干部和其他人员展开办学工作。1949年4月,学校更名为华北职工干部学校,同年7月,再度更名为“工运干部学校”,新更名的工运干部学校沿用老校址——天津市九江路26号。
1949年11月1日,全总干校召开第一次校务会议,通过《学校组织规程》。后组织普通班教育和劳动工会特色教育。1952年,经全总党组向中央请示并获得批复后,学校决定在北京市更靠近中心的阜成门外区域筹建新校舍。1954年新校舍竣工,学校教职工整体从天津迁往北京。1966年学校停办,1978年11月12日,全总干校恢复办学,首开三年制大专班。
中国工运学院时期
1984年,
中华全国总工会干校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改建为“中国工运学院”。1984年后,学校曾先后采取工会教育、成人教育和本科教育三种办学模式。1985-1986年,中国工运学院成立工会学系、劳动保护系,开设工会学、劳动保护、工运史和劳动法专业,前两个专业1985年被列入国家成人高等教育
招生计划,只限于在全国工会系统统一招生。1987年,针对特色专业劳动法学,发布《劳动法学》教学大纲。1992年,学院面向全国招收在职成人劳动模范本科学生,并于1992年9月招收第一期学员,从工会教育转向成人教育。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时期
2003年5月,经教育部正式批准,学院由成人高校转为本科院校,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并于当年面向全国首次全面招收普通本科学生。2005年,教育部首次将劳动关系专业列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招生目录,“劳动关系本科”开始第一届招生,学校由成人教育转向本科教育。
2012年,教育部批准劳动关系学院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2012年,学校开展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次年,学院正式启动MPA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工作。2017年7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教育部关于共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意见》正式印发。2018年,开始在香港地区招收研究生。
2021年,学校开始进行“十四五”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建设。同年11月,学校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社会工作、新闻与传播、公共管理3个专业研究生招生、培养与学位授予工作。2023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继续展开对法学硕士点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申报工作。2024年3月,获准加入“
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秉承“延安根、延河魂”共同精神源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应有力量。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4月,学校共有14个学院,开设25个普通本科专业、2个专科专业。
学科建设
2021年11月,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社会工作、新闻与传播、公共管理3个专业研究生招生、培养与学位授予工作。
师资规模
截至2024年4月,学校共有教职工597人,其中专任教师383人;在聘教授43人,在聘副教授112人;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占比57.96%;教师中享受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4人,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获得者1人;教学研究方面,有省级教学名师10人,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名师6人,北京市优秀教师5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3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5个,北京市
青年英才计划入选者18人,
全国三八红旗手4人。
部分名师(团队)一览:
教学情况
截至2023年3月,学院共有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教育部特色专业、2个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此外,还设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9个市级涵盖校内外教学示范单位。教研方向遍及劳动关系领域、思想政治领域、文化传播等领域;实训方向兼顾劳动理论和工业、设计等层面。
合作交流
截止2024年4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先后与
俄罗斯、
白俄罗斯、
波兰、
越南、新加坡、
日本、
韩国、美国、
加拿大、
英国、
法国、
澳大利亚、
荷兰、
意大利和
阿根廷,以及港澳台湾地区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友好关系,开展多层面、多领域的学术研讨和师生交流互访活动。近年来,学校在公派访问学者、师资海外培训、人才
联合培养、国际工会干部培养、举办国际学术性系列主题活动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国际学生招收和培养、海外引智等专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学术研究
学术资源
图书馆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图书馆前身为始建于1949年的
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图书馆,1984年更名为中国工运学院图书馆。2003年5月,中国工运学院改制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图书馆也随之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图书馆。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该图书馆已形成二馆共同发展的格局(分别位于两个校区内),总面积约9800平方米。有包括中国知网系列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ScienceDirect期刊库、
EBSCO、威科法律百科数据库、北大法意数据库,新东方多媒体库、超星、中文在线电子图书等数据资源20余家,共计180多个数据库。
截至2024年4月,学校图书馆拥有纸质藏书90万余册,电子图书200余万册,电子期刊90余万册。
学术期刊
截止2023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共承担三个期刊的科研工作,分别为《
中国教工》、《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和《劳动教育评论》。
《中国教工》:创刊于1950年,是
中华全国总工会主管的国家级、综合类教育期刊。为满足中国总工会的统一部署和实际工作需要,2020年始改由
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合作主办。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原名《工会理论与实践》,是中华全国总工会主管、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主办的学术性期刊。该报创刊于1987年,已有30年发展历史。学报曾连续六次入选
北京大学核心期刊,两次入选南大核心期刊(CSSCI),现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文核心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和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名刊。
《劳动教育评论》:由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主办,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每年出版四辑。创刊于2020年,至2022年2月,已发行8期。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以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学报旨在构建全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学科体系,为劳动教育学科建设及教育改革发展服务。
科研平台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设有劳动关系与工会研究院和涵盖工会、文化传播、安全工程等领域的校级研究所。
劳动关系与工会研究院(新型智库)原为“劳动关系与工会研究中心”,成立于2016年12月28日,2019年1月11日更名。研究院主要聚焦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会改革创新、社会建设、劳动教育等领域;研究院在管理上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截至2024年4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设有大国工匠与劳动模范研究所、“一带一路”与劳动关系研究所、发展战略研究所等8个校属研究机构和中国职工发展研究所等25个院(部)属科研机构。
校属科研机构一览:
科研成果
2017-2022年,学校共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北京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及其他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各类横向课题200余项。
人文社会科学:
2022年,学院申报的包括《工会在北京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特殊功能及其路径研究》等9个项目为年度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申报项目;学校“十四五”学科建设(第二批)项目中7项获得立项。截至2022年6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已申报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项目2项、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决策咨询项目3项、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21项。
自然科学:
2017-2022年,学校持续申报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分别在2017年和2022年,两个项目获得立项。
学校排行
在2023软科中国政法类大学排名中,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位列第8。
在2024软科中国政法类大学排名中,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位列第9。
校园文化
学校校徽
校徽释义:校徽为双圆套圆形徽标,内、外圆环之间上方为英文“China University of Labor Relations”,下方为中文简体“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两边分别以圆点符号隔开。内圆组合图案寓意为校名中的“中”、“工”二字。
校庆标识
标识解读:2019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发布70周年校庆LOGO,以篆体汉字“爱劳动”为创意原型,以中国红为底色,通过对篆书笔画的变形与调整,将“七十”镶嵌其中,寓意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中国与世界融合共生。
学校校训
校训:刚健创新 和而不同
刚健创新,源于《
周易》:“君子积刚以固其德,而不懈于动。”大学教育根本,是致人于刚健善美,出人于精神荒寒。在知识求索的进程中,培育宏扬君子的品德,刚健笃实,自强不息,革故鼎新,进取有为,养成以社稷民生为己任的浩然正气;和而不同,语出《
论语》。和是“一”,和而不同是“一”中包含多元,既不失准则又包容并存。劳动关系三方各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应倡导坚持原则而又善于协调,正视差异而能和睦相处,尊重多元而求公平正义;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使命愿景
使命:立德守正,崇劳创新。立德,是指树立德行,《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守正,是指要恪守正道,《汉书•刘向传》记载:“君子独处守正,不桡众枉。”正,即正气、正道。
崇劳,是指要崇尚劳动,实干兴邦。崇尚劳动育英才,研究劳动科学、弘扬劳动精神、推进劳动育人。
创新,是指要与时俱进,追求新高,语出《大学》引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愿景:在2029年建校80周年之际,建成劳动关系和工会领域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
学校视觉形象
2017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视觉形象识别系统中确定了学院标准色,并以之为主题,确定了校名组合、标准色、校标准字。
校名组合
学校校色
色彩寓意:绿色(C100M40Y80K0),寓意为和谐、融合、成长和活力,校色是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一部分。
校标准字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历任党委书记:
历任校(院)长:
校区情况
截至2023年3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设有北京和涿州两个校区,前者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45号,后者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宁村。2005年成立涿州校区,位于涿州市东城坊境域内,占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两个校区共占地630亩,建筑面积34.58万平方米。涿州校区主要承担大一大二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工作。
北京校区
北京校区地处北京市三环内,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有近50年历史。校园内有基本教育生活设施,周边有配套设施。校区设有教学楼、图书馆、劳动广场、静心园、中工大厦等建筑设施。整个校园规划上被划为七区域,共有六条道路呈井字走向贯穿其中。
涿州校区
涿州校区建于2005年,占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自2003年转制升本后,在河北省涿州市东城坊增设新校区。新校区有图书馆、教学楼、食堂、大礼堂、气膜体育馆、水上公园等建筑设施,供低年级新生学习与生活使用。
优秀校友
校园风貌
北京校园-季节景色
涿州校园-特色场馆
所获荣誉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分别在2008年、2011年、2018年共三次获得“首都文明单位”称号。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2009年获得首都文明单位标兵称号。
参考资料
历史沿革.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官网.2023-05-02
刘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校友会.2023-05-02
杨蕾.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校友会.2023-05-02
办学条件.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新闻网.2023-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