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山师范学院(英文名: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简称为韩山师院、韩师,位于广东省
潮州市。是中国第一批、广东第一所专门培养师资的师范学校,是一所广东省属本科师范院校。
韩山师范学院始于1903年创立的“惠潮嘉师范学堂”,其前身可追溯到宋代潮州人为纪念曾任潮州刺史的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而建立的“韩山书院”始于1903年创立的“惠潮嘉师范学堂”,1921年更名为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35年更名为广东省立韩山师范学校,1949年更名为韩山师范学校,1958年更名为韩山师范专科学校,1963年调整为中师和教师进修学校,1993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升格为本科学校并更名为韩山师范学院。1978年12月复办专科,成为省属普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1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升格为高等本科师范学院。1998年4月列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截至2024年5月,韩山师范学院设有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等17个二级学院和
广东省陶瓷职业技术学校,60个本科招生专业(含大类),涵盖9个学科门类。拥有多功能信息化图书馆 1 座,面积近3万平方米,纸质藏书236.4万册,电子图书114.55万册。学校有校本部、韩东校区两个校区,后重新划分为西区、中区、南区和东区,占地面积98.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6.51万平方米。韩山师范学院有全日制在校生24047人(含潮师),教职工1600多人,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超过80%和30%,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30%以上。
历史沿革
韩山书院
韩山书院建于宋代,此后院址经过多次变迁,直到清康熙三十年(1691),定址于笔架山麓韩文公祠南侧。1903年,“韩山书院”更名为“惠潮嘉师范学堂”。惠潮嘉师范学堂是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批效仿西方教育制度培养师资的新式学堂之一。
广东省立韩山师范学校
辛亥革命胜利后,1912年改“惠潮嘉师范学堂”为“广东省惠潮梅师范学校”。1921年10月,改校名为“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二师时期学校规模不断得到扩展。1935年,改校名为“广东省立韩山师范学校”。1944年,受抗日战争的影响,韩师借崇正小学校址办学,条件相当困难。抗战胜利后,1946年春,韩师搬回
潮州市原址。中学部移交金山中学。
韩山师范学院
1958年秋,学校升格为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校名为“汕头韩山师范专科学校”,面向惠潮梅地区招生。1963年秋,师专停办,重新开办中师和教师进修学校。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重新开办师专,学校名称“韩山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1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升格为本科师范学院,称“韩山师范学院”。1998年4月列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08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2011年,学院开始招收港澳台学生和国家级高水平运动员。2013年,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与韩山师范学院建立的
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和入选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2016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创业教育联盟理事单位。2018年,入选省教育厅易班建设第四批试点高校和入选首批“广东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019年6月19日,泰国玛希隆大学与中国广东韩山师范学院共建的泰中东南亚华人华侨(潮学)研究所在曼谷揭牌。该研究所的建立是为了东南亚华侨华人研究和潮汕文化的跨学科研究。
学校规模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5月,学校设有17个二级学院和
广东省陶瓷职业技术学校,开设60个本科招生专业(含大类),学科专业涵盖
经济学、法学、
教育学、文学、
历史学、理学、工学、
管理学、艺术学9个学科门类。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5月,韩山师范学院现有教职工1600多人,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超过80%和30%,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30%以上。深入实施“
韩江学者”“韩山师匠”等人才计划,聘请
陈平原、
薛二勇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顾问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及学科带头人。成立“大师工作室”,聘请陶瓷雕塑大师、潮彩大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来校任教,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涵盖
经济学、法学、
教育学、文学、
历史学、理学、工学、
管理学、艺术学9个学科门类。拥有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冲补强”重点学科3个,第六轮校级重点学科8个。
教学建设
专业建设
截至2024年5月,韩山师范学院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及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23个,通过IEET认证专业7个,
化学、生物科学、历史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5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二级认证。
教学中心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拥有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协同育人平台1个,省级产业学院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大学生实训基地22个,省级示范性
教师教育实践基地53个。
课程建设
截至2024年5月,韩山师范学院拥有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15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5门,省级系列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36门。
教学成果
2022年,学校有1项教学成果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22年,学校有1项教学成果获得
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8年,学校有3项教学成果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此外,学生参加全国和省级各类比赛,在“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国际“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
广告艺术大赛、
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
机器人大赛和
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43项,省级奖励345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5月,韩山师范学院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哈萨克斯坦、
韩国、
日本、
泰国、
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
新加坡、
菲律宾、
德国、
俄罗斯、
乌克兰、
澳大利亚等12个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的37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密切的教育与学术交流合作关系。截至2020年4月29日,韩山师范学院学生外派项目包括交换生、2+2、3+1、海外实习、海外研修以及海外支教。
2010年韩山师范学院开始举办韩山师范学院国际学生中国文化短期研修班,主要面向日本、泰国大中学生,截至2023年4月已成功举办十期。
学术研究
馆藏资源
截至2024年5月,韩山师范学院拥有多功能信息化图书馆1座,面积近3万平方米,纸质藏书236.4万册,电子图书114.55万册。截至2023年12月,图书馆电子资源访问量 683.37 万次,电子资源下载量 156.17 万篇次,读者到馆人数 73.5 万人次。特色馆藏建设初具规模,馆内设有古籍、潮汕文献、赠书等特藏 阅览室以及陈复礼摄影艺术馆、陈其铨书道馆、生物标本厅等特色展馆。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5月,韩山师范学院拥有23个省级科研平台,4个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资助科研平台,5个市级、市校共建或校企共建科研平台,49个校级(院级)科研平台。
学术成果
截至2024年5月,韩山师范学院承担学校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21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6项(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12项),横向项目396项,经费3516.54万元;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3项,出版学术专著33部,发表学术论文1822篇,其中高水平学术论文486篇,获授权发明专利73项。
学术刊物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创刊于1980年,韩山师范学院主办,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的省级学术期刊。此刊已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多家重要数据库列为文献源或收录。创刊以来,荣获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全国地方高校精品期刊、全国高师学报系统“高校人才培养贡献奖”、执行《CAJ-CD》优秀期刊。
《粤东基础教育研究》
《粤东基础教育研究》,经广东省新闻出版局批准,由韩山师范学院主管,为季刊大16开本。常设栏目为:教育教学研究、他山之石、教苑人物、教育随笔。
校园文化
校徽
韩山师范大学校徽整体为圆形结构和对称式图案。金色外圈,湖蓝底色。正方有白色山形图案,山的下方汇聚4道蓝白相间的书形波纹,中置金色韩师西区校门剪影,下方为韩师的建校时间“1903”年,外环上方中文“韩山师范学院”为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的墨宝,外环下方为韩师英文“HANSHA NNORMAL UNIVERSITYY”。
校训
勤教力学,为人师表。
校歌
韩师校歌始定于1928年2月,即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期间。原由王显诏先生作词、谱曲,共两段歌词。后因时局变迁停用。1985年校庆时,重新确定校歌。新校歌采用了原校歌的主旋律,歌词作了修改,赋予时代新内容。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区情况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98.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6.51万平方米。学校设有两个校区,分别是校本部和韩东校区,后重新划分为西区、中区、南区和东区。
校本部
校本部位于潮州市区桥东,分为三大校区,包括西区、东区、东丽学村。设有文科楼、A食堂、篮球场、伟南楼、进华楼、东丽湖、理科大楼、信息科技大楼等。
东区
东区(原韩东校区),位于
潮州市官塘工业园区。设有教育科学学院、产品设计和艺术设计的实验楼、数学与统计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
校友情况
学校排名
2024年,韩山师范学院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排名第418位。
所获荣誉
2015年12月,获“广东省教育厅会计决算工作优秀单位”表彰。
2016年,在广东省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考评中获“优秀”等级。
2018年,荣获第二届全国地方高校UOOC联盟突出贡献单位荣誉称号。
2018年,获评广东省首届百佳学生资助工作单位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