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白眉长臂猿(学名:Hoolock hoolock),又叫做黑猴、长手猴、叫猴,
长臂猿科白眉长臂猿属动物。西白眉长臂猿成体体长46-68cm,体重约为5.5kg,两性个体的大小相似,体型瘦长,没有尾。西白眉长臂猿面裸而色暗,双眼为褐色,具有白色眉纹,头顶无直立冠毛而毛向后伸,其前肢比后肢长,体毛蓬松,幼猿的体色为灰白色,几个月后才转变毛色。它们有着丰富密集的皮毛,
雄性和年轻
雌性的身体是黑色的,眉毛是银白色的,成年雌性的体色为浅棕色,眉毛为金白色。新生出来的幼猿则呈浅灰白色,略带黄色,但面部、
手掌和脚底的部分毛发是黑色的。
西白眉长臂猿主要分布于
印度、缅甸和中国等地,主要是印度东北部
阿萨姆邦和缅甸北部,以及
云南省西部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以西的
保山市、
腾冲市、
盈江县等地。西白眉长臂猿是海拔分布相对较高的猿类,主要栖息于海拔2500m以下的中山湿性苔鲜林或次生常绿阔叶林,以及海拔1000m以下的热带
雨林或季雨林区。
2017年,西白眉长臂猿在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为濒危(EN)。2021年,西白眉长臂猿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023年西白眉长臂猿被列入《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
西白眉长臂猿的分类地位有过一些变动。最开始只有白眉长臂猿,学名为Simia hoolock,在1834年由Harlan提出,后被归类到长臂猿属(Hylobates),后又被归类于Bunopithecus 属。1967年,Groves认识到Hoolock
种群之间的分类差异,建立了东白眉长臂猿(Hylobates hoolock leuconedys)
亚种以区分东部种群和西部的对应种。所以西白眉长臂猿和东白眉长臂猿以前一直是Bunopithecus属的两个亚种。2005年,Mootnick和Groves将它们归入一个新属——白眉长臂猿属(Hoolock),作为两个不同的物种,西白眉长臂猿为Hoolock Hoolock,东白眉长臂猿为Hoolock leuconedys。西白眉长臂猿有两个亚种,分别是Hoolock hoolock hoolock(Harlan,1834)和Hoolock hoolock mishmiensis(Choudhury,2013)。
西白眉长臂猿成体体长46-68cm,体重约为5.5kg,两性个体的大小相似,体型瘦长,没有尾。西白眉长臂猿面裸而色暗,双眼为褐色,具有白色眉纹,头顶无直立冠毛而毛向后伸,其前肢比后肢长,体毛蓬松,幼猿的体色为灰白色,几个月后才转变毛色。它们有着丰富密集的皮毛,
雄性和年轻
雌性的身体是黑色的,眉毛是银白色的,成年雌性的体色为浅棕色,眉毛为金白色。新生出来的幼猿则呈浅灰白色,略带黄色,但面部、
手掌和脚底的部分毛发黑色。
西白眉长臂猿是海拔分布相对较高的猿类,主要栖息于海拔2500m以下的中山湿性苔鲜林或次生常绿阔叶林,以及海拔1000m以下的热带
雨林或季雨林区。健康良好的森林环境对西白眉长臂猿的生存至关重要,它们虽然可以存在于各种森林类型中,但是其最佳
栖息地仍然是高大树木的冠层和茂密的
灌木丛。
西白眉长臂猿的食物包括植物的嫩叶、果实、茎、花和种子等,还包括蜘蛛、昆虫和
鸟卵等,其中对茎的取食高于其他食物类型,嫩叶的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最高,种子的粗脂肪含量最高,花的钙、磷含量较高。西白眉长臂猿倾向选择食物资源可利用性高的区域取食,10-12月的取食区域大于3-4月。
西白眉
黑长臂猿与所有长臂猿一样为树栖动物,运动方式为臂荡式。它们偶尔也下地活动,走路时身体半直立,双手几乎垂到地面,有时举过头顶。西白眉长臂猿是以群体形式生活在一起,性情胆小,外界稍有刺激就会跑走。群体内的个体很少打架,但如果有外来
长臂猿科入侵它们的领地,强壮的雄猿会一起出动,驱赶外来者,驱赶时会发出尖叫声来警告对方。
西白眉长臂猿多在雨季发情,
雌性发情周期约28天,孕期7~7.5个月。于11月至次年3月间产仔。西白眉长臂猿求偶表现出季节性的特点,每年9月至翌年2月为其求偶、交配行为发生较多的季节。交配期多是雄猿主动求偶,即雄猿追逐、接触雌猿。少数情况是雌猿主动接近雄猿,正面或背面对着雄猿,臀部抬高,寻求交配。第一种交配姿势是两猿面对面,后肢相互搂抱,下腹部紧贴,雄猿臀部抖动。第二种交配姿势是雄猿面对雌猿背部,雌猿抬高臀部,雄猿下腹部紧贴雌猿臀部,雄猿的臀部抖动,第二种交配姿势发生的较多,交配时间大约为3-60秒。交配过程中如出现突然干扰,两猿会迅速分开,交配中断。从怀孕到分娩前,雌猿体形变化不太明显,腹部、
乳房稍稍隆起,乳头坚挺,
颜色加深。怀孕后期,雌猿活动缓慢,食欲下降。西白眉长臂猿幼猿浑身灰白色,没有睁眼,无意识活动。幼猿在雌猿的哺育下,3个月后能离开雌猿活动,5月龄开始取食少量水果,10月龄左右毛色变黑,14月龄时仍不能独立生活。
2007,据估计西白眉长臂猿全球种群估计约为5000只,
印度2600-4450只,
孟加拉国约200只。在印度和孟加拉国评估的种群中,80%的种群数量少于20只,超过一半的种群数量不足10只。西白眉长臂猿在中国种群数量稀少,分布区狭窄。2007年,云南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亢、大塘和
云南百花岭等片区仅约有西白眉长臂猿15-20群,25-40只,十分稀少。
随着石油、煤矿的开采和勘探,以及森林伐木活动等,都会对生境造成污染和干扰,导致西白眉长臂猿的栖息地破碎。小的和受限制的群体可能无法生存,因为它们受狩猎压力和栖息地损失的影响更大。
在
印度的一些地方,一些民族认为西白眉长臂猿有药用价值,或是认为其很罕见,会大规模的猎杀西白眉长臂猿。人类狩猎西白眉长臂猿在
孟加拉国、印度和缅甸等
首都很普遍。
在印度,它被列入1972年《印度(野生动物)保护法》。1997年,为了加强对该物种的保护,
阿萨姆邦政府(Assam)将阿萨姆邦乔哈特区的胡隆加帕尔(Hoollongapar)森林保护区升级为
长臂猿科野生动物保护区,使其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以
灵长目物种命名的保护区。在缅甸,西白眉长臂猿有较大的生存空间,缅甸的若开邦(Rakhine Yoma)地区约有大约50000平方公里的森林,并且其中175,500公顷被缅甸林业部自然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司管理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