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翅短脚,(
黑枕黄鹂普通亚种:Ixos mcclellandii),
鹎科爱索斯短脚鹎属鸟类,通俗名称绿膀布鲁布鲁,英文名为(Mountain Bulbul)。该鸟上体部分呈偏绿色,体长约19-26厘米,体重约26-50克。从其额部至头顶处,覆盖有栗褐或棕褐色的羽毛,形状尖细,羽毛端具明显的白色羽轴纹,到头顶后部白色羽轴纹逐渐淡化或者不见。颈部羽毛浅
栗色或褐色。两翅覆羽呈橄榄绿色,飞羽一般为暗褐或黑褐色,外翔绿色。
该物种在世界上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等地。
中原地区主要分布于西南部、东南部地区。绿翅短脚鹎栖息海拔2000米左右,以森林边缘地带和沟谷地带较常遇见,也常见于溪流,河畔或村庄附近的竹林,木林内。通常以栖息环境中植物的种子、果实,细小昆虫为食。
2016年,绿翅短脚鹎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保护等级为无危(LC),受灭绝威胁程度较低,
种群数稳定。
美国学者托马斯霍斯菲尔德(Thomas Horsfield)于1840年将绿翅短脚鹎归为
短脚鹎属(Hypsipetes),学名为(hypsipetes mcclellandii)。
英国学者(J. del Hoyo 等人)在1992年将其归于爱索斯短脚鹎属。美国学者(Fishpool, L.等人),于2020年在《世界鸟类》
中将其更新为爱索斯短脚鹎属,学名为(Ixos mcclellandii)。世界鸟类数据库最早在2013年承认该分类。
绿翅短脚鹎上体部分呈偏绿色,一般体长约19-26厘米,体重约26-50克,此鸟嘴部黑色,眼部虹膜一般为红色(暗红、朱红色)或呈现为紫红色。跗色偏黑,一般肉色、肉黄色至黑褐色。
绿翅短脚鹎羽毛特征较为丰富,头部羽毛特征明显,从其额部至头顶处,覆盖有栗褐或棕褐色的羽毛,形状尖细,羽毛端具明显的白色羽轴纹,到头顶后部白色羽轴纹逐渐淡化或者不见。其眼部周围羽毛带有灰白色,耳羽颊锈色或为红褐色,颈部羽毛浅
栗色或褐色,侧部较耳羽稍深。两翅覆羽呈橄榄绿色(明显),飞羽一般为暗褐或黑褐色,外翔绿色与两翅覆羽相近。其胸部具覆盖有浅棕或灰棕色羽毛,从颏至胸部一带,有白色纵纹,两胁部位羽毛淡灰棕色,其余下体部分带有棕白色或淡棕黄色羽毛。尾羽一般呈橄榄绿色。尾下部位覆羽淡黄色,翼缘淡黄或橄榄绿色,翼下覆羽棕白色。
云南亚种幼鸟尾表不如成鸟鲜亮。其余亚种幼鸟的体色与成鸟相似,其头顶有栗褐羽毛,但头顶前部无浅色轴纹;颏、喉浅棕或棕白色;胸部浅棕色,无纯白色纵纹;飞羽暗褐,外褐灰。
世界上绿翅短脚鹎分布于东亚(中国)、东南亚(缅甸、
越南、
老挝等)、南亚(
印度等)。
绿翅短脚鹎性格较为宁静,偶闻鸣声,其鸣声清脆多变而婉转,其声似(spi-spi或zyi-zya),大群鸟在头顶飞过时声音很大,很容易被发现,发出尖锐、重复、带有
回声的叫声。
绿翅短脚鹎一个
世代时间约3.5年。繁殖期在5-8月。筑巢与其栖息环境相关,一般在乔木树侧枝上或林下灌木和小树上,巢距地面高度约1.2-12米。绿翅短脚鹎的巢呈杯状,由草类植物的茎、叶、根或者
青竿竹组成。巢甚小,与其体形颇不相称。绿翅短脚鹎一般每窝产卵2-4枚,卵壳表面呈灰白色、灰色或黄色,微带紫色或红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2-28.1毫米×16.0-19.3毫米。
2016年,绿翅短脚鹎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保护等级为无危(LC),受灭绝威胁程度较低,
种群数稳定。
截至202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统计,该物种的全球种群规模尚未量化,其在
栖息地范围内普遍常见,但在
孟加拉国很少见或可能灭绝,中国的繁殖数量估计为100-10,000对。
绿翅短脚鹎与某些相近科属的鸟类外形较为类似,一般容易混淆。但通常可以通过一些不同的细节分辨开来,例如
纵纹绿鹎、灰眼短脚鹎与绿翅短脚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