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是
中原地区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个本科专业,属于管理学,公共管理类专业,专业代码为120401,一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能运用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公共意识、公共精神、公共责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公共部门从事管理或服务工作的专业人才。
公共事业管理主干学科涉及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毕业后可在电力、供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燃气供应、公共交通等公共事业单位从事公共事业管理、公共事务规划、公共关系、行政管理、活动策划。
专业发展
开设背景
中国在20世纪20年代从西方引进了公共事业管理这门学科,由于中国当时复杂的政治体制和管理模式,经济政策不够先进,对于公共管理专业这门学科也没有深入的研究,因此学科的覆盖范围较小,研究深度较浅。
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
新公共管理运动在西方国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场运动在20世纪90年代扩展到全球,新公共管理在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此时代背景下,1996年东北大学
娄成武、
云南大学崔运武等专家学者对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改革以及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等考察后,部分国内高校酝酿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开设院校情况
1997年东北大学、
云南大学分别向教育部报告并申请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
内蒙古大学、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东北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云南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西北大学等9所高校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根据完全统计,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高校数从1998年9所到2022年激增为429所,与此同时,对该专业进行调整或撤销的高校共117所,例如:2005年
浙江传媒学院由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调整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2009年
武汉东湖学院撒销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1998年至2009年间由9所激增到389所招生高校,平均每年增加30多所,2010年以后开始降温,但几乎每年都有新备案或批准设置该专业的高校。
2019至2021年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双万计划”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0余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0余个。截至2022年,全国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管理专业高校仍然有312所。
专业目录收录情况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正式将“公共事业管理”归属“管理学”一级学科“公共管理类”的招生专业,专业代码110302,同时备注“可授管理学、教育学、文学或医学学士学位”。在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将原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管理、国防教育与管理、应急管理、高等教育管理(部分)、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专业合并调整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代码变更为120401,类别仍为公共管理类,学科门类为管理学,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2022版、2024年版本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科门类、专业代码、专业类别、修业年限和授予学位与2012版一致,未做变更。
培养标准
学制学位
学制:4年,可实行弹性学制,最短修业年限不少于3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能运用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公共意识、公共精神、公共责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公共部门从事管理或服务工作的专业人才。
知识要求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识要求包括如下三个方面:按国家规定执行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包括人文学科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创业基础、就业指导等通识类知识;包括学科基础类知识、专业基础类知识和专业知识。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其中理论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识类课程、专业类课程。
课程设置
实践教学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包括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训练、实验实训、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
发展方向
深造方向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毕业后,可以选择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公共管理、法律(非法学)方向考研深造。
就业方向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后,可在电力、供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燃气供应、公共交通等公共事业单位从事公共事业管理、公共事务规划、公共关系、行政管理、活动策划。
师资队伍
专业教师队伍规模与结构
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应当理论基础扎实和实践经验丰富、年龄及知识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水平较高,有学术造诣较高的本专业学科带头人;必须有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专任教师,人数不少于8人,且每位专任教师不得承担3门(含3门)以上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教学。有能够满足基本教学要求、高中低职称比例合理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师资队伍年龄结构要求老中青结合,梯队合理,学历结构要求专任教师必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其中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一般不低于40%,专业技术职务结构上,高级职称者所占比例不低于30%,学缘结构要求专任教师中最后学历非本校毕业生的比例不低于30%。
教师背景与水平要求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青年教师和海外归国教师一般应到公共管理部门挂职锻炼,时间每次不少于6个月。各专业教师应开阔学术视野,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各学校应创造条件,鼓励未在国外获取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到国外进行访学交流,时间不少于1年。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学术端正,在职称评审、荣誉获取等事项中,实行师德-票否决制;教师应具备过硬的教学本领,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手段多样、教学改革积极、教学组织过程严密、教学行为规范;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办学定位,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并将先进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实践。可以根据专业教学需要,选聘部分实践经验丰富的实务部门专家到高校兼职或挂职任教,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
教学条件
教学设施
根据学科和专业发展的需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建立专业实验室和相关实验教学平台,配备有关实验器材。应设有适应教学任务要求的实验设备,可以依据自身专业具体情况有所侧重。设计宜于学生开展的社会调研项目,激发学生学习与科研热情,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与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合作,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场所。实习基地应当能够提供与专业有关的实习内容,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为每位专任教师提供必要的办公空间,原则上不小于6平方米。
信息资源
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平台,提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各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考核要求,毕业审核要求等基本教学信息;应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配备一定数量的相关图书和一定数量的中外专业期刊,生均专业图书量不少于100册,并要适时更新;应提供主要的公共管理类文献资源数据库和检索这些信息资源的工具,并提供使用指导;应建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课程网站,提供一定数量的网络教学资源。
教学经费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经费投入应能够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少于2000元,且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和物价的上涨而稳步增长。
开设院校
专业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