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1930年毕业于上海
大夏大学高等师范系后,翻译并自导自演了格力高夫人的戏剧作品《月亮上升》,陈鲤庭的编导生涯就此开始。自1931年起,陈鲤庭创作了许多广为流传的
话剧,例如《
放下你的鞭子》《
钦差大臣》等,1942年,陈鲤庭导演了中国话剧艺术史上最具反响的舞台剧《屈原》,之后陈鲤庭任中央电影二厂、
上海市昆仑影业公司导演,并于1947年创作出个人首部自编自导作品《
遥远的爱》,1948年—2006年之间,陈鲤庭执导了多部舞台剧,如《屈原》《大雷雨》等剧。2007年,陈鲤庭获中国话剧诞辰100周年“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称号。
陈鲤庭出生于上海市,是一名孤儿,亲生父母已经无从考究,是被养父母不知从何处抱回来的弃婴,更为悲惨的是4岁和7岁时养父养母分别去世,最后无奈托付给小叔。原名陈根福、陈思白。陈鲤庭被养父母抱回后将其视如己出,到了该读书的年纪送往学堂后,私塾先生给他起
学名为“鲤庭”。
1922年时,陈鲤庭去往初中学校读书。在新学制和“新村”的模拟式下,学习成绩优异的陈鲤庭被推选为“新村”村长。1927年
南昌起义失败,大革命风暴席卷全国,陈鲤庭参加了反对古板作风的大游行,因此校长被迫离开,导致陈鲤庭提前进入了大学预科班。陈鲤庭于1928年秋季进入了
大夏大学师范系,1930年初加入了大夏剧社,翻译并自导自演了
爱尔兰作家格力高夫人的戏剧《月亮上升》,自此开始了编导之路。
1931年开始,陈鲤庭导演并创作舞台
短剧,其中包括广为流传的《
放下你的鞭子》、《石达开的末路》等。1932—1940年期间加入了中国左联,为
上海市的报刊等编写剧本、
电影评论等,并翻译了许多苏联
电影理论著作,例如
普多夫金的《电影演员论》、伊埃也托夫的《苏联电影艺术史》等著名作品。1936年时,担任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理事,主要负责编导工作,参与协会工作,参与舞台剧《石达开的末路》等剧。
自1941年起,陈鲤庭开始了戏剧的编排工作:重排
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的戏剧《
钦差大臣》在重庆中央大戏院上映,陈鲤庭借助该剧暗讽当时腐败的政府;导演的
话剧《屈原》在重庆大剧院公演,此剧是中国话剧史上的重大成果,也在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成为了后方舞台艺术的高峰。1946年,陈鲤庭任职导演的同时进行编剧工作,先后参与《
丽人行》《
遥远的爱》等电影的编导,逐渐形成了专属于其的电影艺术风格,清秀细致且流畅,深受广大人民喜爱。
1937年抗日战争期间,陈鲤庭相继担任旅川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理事兼导演、山西文艺界抗敌协会话剧队队长兼导演、重庆
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委员、中央电影摄影厂编导委员等职位,期间导演了多部舞台剧,如《
夜光杯》《魔窟》《复活》等。
1950年,担任电影《
人民的巨掌》导演,该部影片主要讲述了1949年临近解放前夕,反动派进行了一系列暴乱活动,企图阻止中国解放,最终被逮捕的故事。1950年—1959年,在这十年期间,陈鲤庭一直持续在
话剧舞台创作,先是在1953年为舞台剧《屈原》进行了重新编排,于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上映;1959年编排了舞台剧《大雷雨》。1966年“文革”时期,担任电影《大风歌》导演期间,因政治因素无奈退职,自此陈鲤庭再也无法执导作品。在2007年中国话剧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陈鲤庭获得了“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的荣誉。
陈鲤庭亲生父母不详,养父在上海经营一家
钱庄,养母程氏是养父再娶的妻子,二人将陈鲤庭视如己出。陈鲤庭与妻子
毛吟芬于1960年结婚,1998年妻子毛吟芬去世,两人育有一女。
陈鲤庭先生为人低调,非常德高望重。作为曾经的导演和艺术理论家,虽然已被渐渐淡忘,但是他并不在乎此事。将读书作为一辈子的习惯,总是喜欢将自己埋进古籍典籍之中,非常乐意钻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创作和理论研究上。尽管最终陈老没有迈过死亡这道门槛,但老人家的音容永远留在心中。(新民晚报 夏瑜评)
陈鲤庭对于电影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电影画面和
蒙太奇突出电影内部的表达点。陈鲤庭将电影大师们对镜头语言的理解通过补充将电影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全方位的叙述了镜头的表现技巧与声音的相互结合,配乐更改了运镜和画面的处理,极大的丰富了对电影的表现力,同时也形成了属于陈老自己的影视风格。(东方早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