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程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地质类专业,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培养具备基础地质学、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工程地质勘查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从事解决常见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问题及资源地质勘查的基本能力,能在工程地质勘察、资源勘查与设计、施工、管理等领域从事资源勘查与评价、管理、各类工程建设地质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可从事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勘查与评价、资源地质、工程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开发及管理等工作。
专业发展
中国地质大学是中国最早开办地质工程专业的高校。1952年,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成立;1954年,探矿工程专业成立,这两个专业均为地质工程专业的前身。在专业调整过程中,1994年,探矿工程专业更名为勘察工程专业,1998年更名为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1998年,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等专业合并成立
土木工程专业。2009年将土木工程(工程地质方向)与勘查技术与工程(基础工程方向)合并成立了地质工程专业。
培养标准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全面发展,系统掌握工程地质、岩土钻掘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接受相关的工程训练,能在城镇建设、土木水利、能源交通、资源开发、国土防灾等各领域的勘察、设计、施工、管理单位从事工程地质勘察、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地质工程设计与施工、资源勘探与采掘、岩土钻掘与工程监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
工程技术人才。
知识要求
本专业学生要求在牢固掌握数学、物理、化学、外语、
计算机等基础知识的基础 上,系统学习地质学、
工程力学、工程地质学、岩土钻掘工程等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接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工程勘察、地质灾害防治、地质工程设计与施工、
工程管理、资源勘探与采掘、岩土钻掘工艺与设备开发等的能力。本专业可设置工程地质和岩土钻掘工程两个专业方向,培养要求可各有侧重。应具备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较强的创新意识、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
人文科学素养;具有从事地质工程工作所需的数学及其他相关的
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掌握扎实的地质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地质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综合运用地质工程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地质工程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具有在地质工程领域获取信息和职业发展的学习能力;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课程体系
地质工程专业课程分为通识类知识除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外,院校需添加人文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体育、艺术等内容。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学和
化学。专业知识有地质学基础、
工程力学等。
课程设置
参考资料
实践教学
地质工程专业院校实践教学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材料力学实验、岩土室内实验、岩土原位测试、工程勘察技术与工艺实验、地质工程计算机软件应用等。课程设计包括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勘察课程设计、岩土钻掘技术课程设计、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等。实习主要包括工程测量实习、地质野外教学实习、专业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或毕业实习,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密切产生研究合作,使学生认识和参与生产实践。
毕业写作
地质工程专业要获得地质工程专业学士学位的学生,须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形成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毕业设计应安排在第八学期。
发展方向
深造方向
地质工程专业毕业后,可以选择继续深造。研究生专业有地质学(专业代码070900),研究方向包括
矿物学、
岩石学、矿床学、
构造地质学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在
工程类企业从事地质勘查、工程勘探、测量技术、环境评价、能源开采、土建工程、施工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在政府、事业类单位从事地质检测、
地质灾害预测与评价等专业相关工作。
师资队伍
各高校地质类专业应当建立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并应从生产一线聘请一定数量的既有生产实践经验又有理论水平的兼职教师。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专业教学需要,生师比不高于24:1。专任教师数量还必须满足每名教师不得承担同年级同专业2门以上核心课程主讲教学任务的条件。兼职教师人数不得超过专任教师总数的25%。每1.5万实验教学人时数至少配备1名实验技术人员。教师队伍中应有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带头人或者专业负责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50%,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30%。所有专任教师必须通过岗前培训并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教学资质。主讲教师必须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具有硕士、博士学位;35岁以下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应具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学实习中每位教师同时指导的学生数原则上不超过20人,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的人数原则上每届不超过8人。教师须忠实履行教书育人职责,主动承担教学任务,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积极参与教师专业发展,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开展教学。专任教师须具有地质学或相关学科的教育背景。80%以上的专任教师应有6个月以上矿山(油田)企业工作或工程实践(包括指导实习、与企业合作项目、企业工作等)的经历。
教学条件
教学设施
基本办学条件地质类专业的基本办学条件参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规定的综合类和师范类的合格标准执行。专业课程实验室面积能满足教学需要。基础课程实验室的设备应满足地质类专业的教学需要,并满足教学计划规定的学生分组实验的台套数要求。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必须满足所开设实验的条件,根据各专业特色和具体情况可以有所侧重。实验室应有专门的实验技术人员,实验室管理应规范有序。常用仪器与设备主要用于专业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的小型化仪器设备,应做到齐备、完好,数量充足,能满足日常教学要求,并能对学生开放使用。必备的中型仪器主要用于专业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应做到齐备、完好,除能满足正常教学要求外,还应对学生开放使用。可选配的大型仪器反映专业发展水平和科研前沿的大型仪器能通过各种形式用于本科教学。台套数要求针对一个教学班,常用仪器与设备应满足每人1套的要求;中型仪器与岩石、
矿石标本应能分组进行实验,应满足每组1套的要求;大型仪器应不少于2种,可用于学生分组实验或科技创新活动等。标本矿物、岩石、矿石、化石等标本应做到数量充足、完好,能满足教学和陈列需要。必须有满足教学需要、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学科特色和学生的就业去向,与科研院所、学校、行业、企业加强合作,建立具有特色的实践基地,满足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信息资源
基本信息资源通过手册或者网站等形式,提供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各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考核要求,毕业审核要求等基本教学信息。教材及
参考书专业基础课程全部用公开出版教材;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如无正式出版教材,须提供符合教学大纲的课程讲义。教材的选用应首先考虑国家规划教材。除教材和讲义之外,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应推荐必要的教学参考资料。图书信息资源配备各种高水平的、充足的教材、参考书和工具书,以及各种专业图书资料,师生能够方便地利用,阅读环境良好,且能方便地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料。提供主要的数字化专业文献资源、数据库和检索这些
信息资源的工具,并提供使用指导,适时更新数字化专业文献数据库。建设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核心课程网站,提供一定数量的网络教学资源。
教学经费
学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教学经费投入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学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少于1200元;在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后,投入专业教学实习的经费能保证野外地质实习等的开展,且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稳步增长。新专业开办的仪器设备价值新开办的专业,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不低于300万元,且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00元。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三年,年均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设备总值的10%。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500万元的专业,年均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万元。仪器设备维护费用年均仪器设备维护费不低于已有仪器设备总值的1%或5万元,能够保证本科教学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
开设院校
参考资料
专业排名
2023年
上海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评级A+的学校共有2所,评级为A的学校共有4所,其中4所A+及A的高校的专业排名依次为:
中国
科学教育评价网2023-2024年地质工程专业排名中的中国
大学本科教育专业排行榜中等级5★+的学校1所,等级5★的学校2所,等级5★-的学校3所,排名依次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