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华生
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
约翰·华生(英文:John Broadus Watson,1878年1月9日—1958年9月25日),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1878年1月9日约翰·华生出生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16岁进入福尔曼大学,1900年获得文科硕士学位,前往芝加哥大学深造,1903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指教实验心理学,并与自己的学生玛丽·伊克斯秘密结婚。1908年前往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任教人类心理学。1909年9月任杂志《心理学评论》的编辑,1913年发表文章《一个行为主义者所认为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问世。1914年,出版《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一书,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8年获得福尔曼大学名誉博士,1919年,华生出版《行为主义观点的心理学》一书。1921年,华生离婚并与罗莎莉·雷纳再婚,同年进入智威汤逊广告公司,1924年成为公司副总裁。1936年成为威廉·埃斯蒂公司副总裁,1945年退休,1958年去世。
华生创立的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在西方心理学界占据支配地位长达半个世纪。除了创立客观心理学以外,华生还致力于心理学的基础研究,使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尤其是实验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对世界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当时主流心理学界认为华生行为主义的观点是极端的和过于简化的,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华生一直游离于心理学主流之外,直到多年以后才得到美国心理学界的认可。约翰·华生在后期进入广告行业后,将自己的行为主义的观点应用于广告行业,也促进了广告业的发展。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1878年1月9日,约翰·华生出生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格林维尔附近的特拉弗勒斯·雷斯特一个农场主家庭。父亲皮肯斯·巴特勒是一位喜欢酗酒的农场主,母亲艾玛是一位虔诚的美南浸信会信徒。由于童年受到母亲和保姆的宗教信念影响,华生终生害怕黑暗,对任何形式的宗教都极其反感。
华生13岁时,父亲抛弃家庭与一个女人私奔,母亲变卖掉家里的农场,带着孩子移居格林维尔市。父亲的离开对华生的打击很大,行为也愈发出格,后来因为和黑人打架斗殴以及市内鸣枪被警察逮捕两次。
大学教育
16岁时,在与美南浸信会的福尔曼大学校长见面之后,获得了进入福尔曼大学深造的机会。据约翰·华生自己回忆,小的时候并不是一个优秀的学生,有点懒,不听话而且好斗,学习成绩只能勉强升级,这种情况直到进入大学之后才有所改变。华生一开始按照母亲的意愿学习神学,但不久之后就放弃了。在福尔曼大学,对华生影响最大的老师是讲授心理学和生理学的教授戈登·穆尔。原本华生应该在1898年完成学业,但由于当时华生未能按时提交论文,没有通过考试,只能推迟一年毕业,最终华生在21岁时获得了文科硕士学位。毕业后华生在格林维尔市一所小学里担任校长,在母亲艾玛去世后选择去别处继续学习。在得知自己曾经的老师戈登·穆尔任教于芝加哥大学,于是写信给当时的芝加哥大学校长,请求免费进入芝加哥大学深造。在得到芝加哥大学校长的许可后,1900年9月,华生前往芝加哥大学。
入学后,约翰·华生跟随约翰·杜威学习哲学,与穆尔一起研究英国经验主义。但很快他对哲学的热情逐渐消退,甚至很难理解杜威的思想。后来,在心理学家詹姆斯·安吉尔的影响下,华生开始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转系心理学,并将神经性列为第二副科,导师换为安吉尔和生理学家亨利·唐纳森。在学业之余,华生做了数份兼职,最终在1903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他的毕业论文《动物教育:白鼠心理发展与其神经系统发育的实验研究》,是第一部关于白鼠行为的现代科学著作。这部著作被心理学史学家唐纳德·Dewsbury形容为“发展精神生物学的杰作”。
毕业之后
毕业后的约翰·华生继续留在芝加哥大学任教,讲授实验心理学。在校任教期间,华生娶了自己的学生玛丽·伊克斯。由于玛丽·伊克斯家庭的反对,二人只能在1903年秘密结婚,在1904年公开结婚,并育有两个孩子:玛丽和约翰。在此期间,华生开始与动物研究者耶克斯保持联系。二人感情虽然很好,但耶克斯从未接受过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
1906年,华生开始研究白鼠在学习解决迷津时使用什么感觉信息,与著名机能主义者卡尔合作进行研究,并在1907年发表了一篇论文:《动觉与机体觉:在白鼠走迷宫中的作用》阐述研究成果。
华生除了以他提出的行为主义而闻名之外,他还是早期的习性学家之一。他在本能行为上有过诸多研究,1915年陈景韩出版过早期文章《鸟的返巢性及其相关的活动》(与拉施里合著)。
1908年,由于华生在动物心理学领域已经享誉全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为华生开出了更丰厚的条件,最终华生决定来到此校任教人类心理学,直到1920年。
1909年9月,约翰·华生接任鲍德温,成为《心理学评论》的编辑,最终得以使用该杂志发表自己关于行为主义的观点。期间,华生不断思考如何使心理学研究更加客观化。1912年应卡特尔邀请,在哥伦比亚大学做了一系列演讲,1913年在这些讲稿的基础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1913年华生在《心理学评论》发表了一篇论文名为《一个行为主义者所认为的心理学》,对自己的行为主义观点进行了简单阐述,同时对传统心理学方法和理论框架提出了挑战。这篇文章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正式产生。
1914年,约翰·华生的《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一书出版。此书根据1913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进行演讲的讲稿编写而成,书中华生对自己的行为主义理论和观点进行了系统阐述。华生文章和著作的相继出版,在美国心理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得到了很多青年心理学者的响应。
1915年华生被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6-1917年冬天,华生得到了一笔补助金,并且在巴尔的摩费普斯医院工作,这让他开始了对新生婴儿的反射和本能研究。另外他与J.J.B.路易斯·摩尔根在1917年研究的早年条件作用,也是婴儿心理研究的基础之一。1917-1918年间,华生参军服兵役,后获得少校军衔退伍。1918年获得福尔曼大学名誉博士。同年,华生开始对婴幼儿进行心理研究。1919年,华生出版了第二本著作《行为主义观点的心理学》。此书对行为主义观点进行了最为系统全面的说明。
事业中断
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执教期间,华生和自己的研究生兼实验助手罗莎莉·雷纳发生了婚外情,之后被华生的妻子玛丽发现了华生写给雷纳的情书。玛丽要挟华生离开雷纳结束这段婚外情,否则就将这些情书公开,华生就会因名声受损而被主流学术界不齿。但华生并没有接受玛丽的要挟。最后这件事情被曝光,加之玛丽的哥哥哈罗德·伊克斯是当时知名的政治家,雷纳的叔叔就是当时调查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的参议员,这件桃色新闻占据了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由于师生恋在当时的美国是不被允许的,因此1920年霍普金斯大学要求华生引咎辞职。华生与玛丽于1921年离婚,同年与雷纳再婚,至此华生在主流心理学界中被驱逐,学术活动也因此中断。
跻身商界
1921年,约翰·华生正式和妻子离婚,迎娶了罗莎莉·雷纳,并育有2个孩子:比利和贾科莫。同年,华生进入商界,利用自己行为主义的方法加入法国汤姆逊公司广告公司从事相关工作。1924年,华生升任公司副总裁。1935年,华生离开汤姆逊公司,加入威廉·埃斯蒂公司担任副总裁,并于1945年退休,移居康涅狄格州
期间华生依然从事心理学方面的写作和演讲,并且观点越来越面向普通大众。华生除了担任《心理学评论》的编辑,还曾任《动物行为杂志》和《实验心理学杂志》的编辑。1925年,华生的著作《行为主义》一书出版。这本书是华生对自己行为主义的一种通俗表述,并于1930年对此书进行了修订。这期间他的著作只能发表在一些通俗的杂志社而不是专业书刊。此外华生还经常出现在广播电台的谈话节目和学院讲座中,向大众阐明自己的行为主义观点。
退休之后华生移居康涅狄格州,晚年游离于主流心理学之外,直到1957年美国心理学会在授予约翰·华生心理学杰出贡献奖(the APA's award for contributions to 心理学 ),并在褒奖文字中把他的工作赞扬为"现代心理学的形式与内容的极其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是持久不变的、富有成果的研究路线的出发点。"至此,他的观点才重新被主流接受。当时的华生自己出于种种复杂心理没有去领奖,而是请儿子代领。
1958年9月25日,约翰·华生去世,享年80岁。
主要作品
约翰·华生作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代表作品中《一个行为主义者所认为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正式产生;在《行为主义观点的心理学》中,约翰·华生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理念;《行为主义》一书以通俗生动的语言和事例,阐述了行为的方方面面,包括情感、情绪、本能、思维、言语、习惯、人格等等。时至今日,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指导作用。
理论思想
行为主义理论
约翰·华生于1912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进行演讲时提出行为主义的观点,并于1913年发表论文《一个行为主义者所认为的心理学》对自己的行为主义观点进行了简单阐述。1914年,约翰·华生的《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一书出版,在美国心理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在1919年出版的《行为主义观点的心理学》中明确断言心理学不是研究心理的科学,而是研究行为的科学。华生是美国第1个将巴甫洛夫的研究成果作为学习理论基础的人。为了理解人,华生坚持心理学必须集中研究可观察的条件,不要沉迷于思考推测内部的、不可观察的心理状态,即:心理学必须是客观的,避免陷进主观方法。
华生的主要观点
心理学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
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特点是行为。所谓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结合。华生曾把人的反应区分为外观习惯反映、内隐习惯反应、外观遗传反应和内隐遗传反应。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可知的行为代替不可知的意识,使心理学成了一种不谈心理本事的心理学。心理学的任务在于预测和控制行为,华生认为:如果知道有机体的过去,就能够预测其在某种刺激之下的反应;或者说观察其反应就可以了解刺激,这就是S-R公式,这个刺激反应公式也是行为主义的标志。
华生认为构成行为的基础是个体表现于外的反应,但反应的形成与改变,则归因于有机体所受的刺激,而反映脊髓刺激出现。华生在其著作《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中写到:人和动物的全部行为都可以分析为刺激与反应。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华生主导的小艾尔伯特实验。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客观的,而不是内省法
华生既反对机能主义心理学,也反对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他们都是依靠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学,这是严重缺乏科学依据的。他清楚的说明,客观研究心理学的方法有4种:应用和不应用仪器控制的观察、条件反射法、语言报告法和测验法。其中条件反射法为行为主义者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华生曾经引用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原理,使华生掌握了客观的分析行为的方法。
个体的行为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后天环境决定的
华生认为后天环境对行为具有压倒一切的影响,不论孩子出生时如何,只要控制环境,就能训练孩子成为我们所期待的样子。他曾经在婴儿的情绪行为上做了实验,使婴儿的爱和恐惧通过条件反射的改变而改变。正因为此实验,华生受到了大量在道德层面上的谴责。
在分析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时,华生认为语言是一种简单的行为,仅仅是咽喉的运动。语言是思维的一种外化,而思维是全身肌肉的内隐的活动,与身体的其他活动没有什么区别,只是难以观察。而华生并不认为思维是脑的一种机能,认为思维的发生是对自己说话,然后逐步过渡到内隐活动的结果。
华生眼中的人格
华生常常把人不做机器,在分析人格时也不例外。在他眼中,人是由各个零部件组成的,人在出生时就是平等的,但是在出生之后,有的人成为达官显贵,有的人却成为了罪犯强盗。这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个体在其出生之后发生的事情。”为了详细描述人格华生认为应当对其进行所有可能的测验,才能了解到他是何种类型的人,或者说何种类型的“机器”。了解人格的目的,华生认为是为了证明一个人适合做什么,并预言一个人将来的能力,以便于为社会进行什么样的服务。
华生行为主义存在的缺陷
华生否认遗传的作用
华生认为行为发生的公式是刺激——反应。华生认为情绪是身体对待特定刺激作出的反应,不同的刺激引起不同的情绪变化,这些情绪变化是通过身体的某些器官的活动表现的。而刺激是客观存在的,并不取决于遗传。
华生虽然承认机体在构造上的差异来自于遗传,但他认为构造上的遗传并不能保证机能上的遗传。遗传的构造其未来的形式如何要取决于所处的环境。
华生的心理学以控制行为作为研究的目的,而遗传是不能控制的,所以遗传的作用越小,控制行为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华生否认遗传对个体心理与行为发展的作用。
片面夸大环境与教育的作用
华生片面夸大了环境和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个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忽视了促进心理发展的内部动因。华生的环境决定论观点,使人们开始关心个体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同时也深刻的体会到了环境,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巨大作用,但忽视了个人心理的作用。
把意识排除与心理研究之外
华生完全否认本能,将意识及认知等中介过程排斥在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之外,使人的心理过程成为不可知的过程。这种过于贬低意识的作用,使人变得机械化,过分忽视人们意识的作用,忽略了人作为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个体性。
成就与评价
心理学领域
约翰·华生作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确立了以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消除了传统心理学的主观性,恪守一般科学共有的客观性原则,是心理学在方法上逐渐精进。华生坚信:意识是不存在的,将其排除与心理学研究之外,从而否定了创立实验心理学的威廉·冯特所指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区别,把心理学家所研究的意识和物理学家所研究的客观事物等同起来。尽管在他的个人情感生活、实验方法和在教育观念上存在争议,但他开创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为整个心理学领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行为主义也称为现代心理学的三大主要流派之一。美国心理学家Woodworth曾说:行为主义是一种宗教的宗教。这种评价足以说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地位。华生的预测与控制行为的观点促进了应用心理学的发展,他的环境决定论观点影响了美国心理学长达30年。
在动物心理学领域,华生的论文《动物教育:白鼠心理发展与其神经系统发育的实验研究》是第一部关于白鼠行为的现代科学著作。这部著作被心理学史学家唐纳德·Dewsbury形容为“发展精神生物学的杰作”。
1957年美国心理学会在授予他荣誉时称他的工作是“现代心理学的形式与内容的极其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是持久不变的、富有成果的研究路线的出发点。” 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古斯塔夫·伯格曼曾这样评价约翰·华生:“我认为虽然在五十年代他不像二三十年代那么受人瞩目,但约翰·华生在本世纪上半叶的心理学思想史上是仅次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人物——虽然相差甚远。他的思想在心理学家中被广泛接受……他不仅是一个实验心理学家,还是系统的思考者和方法论者。尤其是在最后这个领域他做出了重大贡献。”
教育领域
华生开创了哭声免疫法。在这个理论中,华生通过机械训练以及环境的塑造来改变孩子的性格,当孩子出现不符合预期的行为是可以通过一些手段例如打骂等惩罚行为予以纠正。这一教育理念在当时的美国风靡一时,华生也一跃成为当时最负盛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广告领域
华生发现"新产品的销售曲线的增长与动物或人的学习曲线的增长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将心理学的观点应用于商业广告上,展现了行为主义的强大威力,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广告业的性质。在美国《广告时代》评出的前100名广告人物中,约翰·华生排名第38位,被誉为“心理学普罗米修斯的广告机缘”。
家族成员
人物争议
小阿尔伯特实验
1920年华生开始了最受争议的实验——小阿尔伯特的实验,华生和他的同事利用这个实验,证明经典条件反射原理,他可以让儿童恐惧另一个不会害怕的独特的刺激。即如华生实验所呈现的那样:小阿尔伯特在华生的实验中由原本不害怕白色毛发转变为害怕任何带白色毛发的东西。这个实验受到的最大争议不仅在于他片面夸大了环境和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个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还在于实验给小阿尔伯特造成了身心伤害,不符合心理学伦理道德。
儿童教育理念的失败
在对儿童的教育理念上,约翰·华生主张:要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和塑造,得像对待成人那样对待孩子,尽量不要亲吻和拥抱孩子,不要让孩子坐在母亲大腿上,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就算孩子哭泣,也决不能心软,以免他们养成依赖父母的恶习。约翰·华生曾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随机把他们训练成不同的职业,可以是医生、律师、艺术家、企业家,甚至是乞丐和贼,不管他们的天赋、兴趣、能力以及血统。”20世纪初期,华生教育理论中激进的成分,与整个社会的狂热,在某种层度上得到了共鸣,人们根据华生的教育理论,试图给儿童构建一个彻底程序化的理想环境,并认为环境怎么塑造和训练,就输出什么样的结果。如果程序异常的时候,可以采取一些手段让其重回正轨,比如说打骂等惩罚行为。以这种核心思想,衍生出的哭声免疫、延迟满足、婴儿独立完整睡眠等方法,更是让无数的美国儿童从小就缺少父母的关爱,留下了童年创伤。华生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也都患上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大儿子雷纳长大后对自己童年悲惨的遭遇感到痛苦,最终在30岁时自杀。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大学教育
毕业之后
事业中断
跻身商界
主要作品
理论思想
行为主义理论
华生的主要观点
心理学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客观的,而不是内省法
个体的行为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后天环境决定的
华生眼中的人格
华生行为主义存在的缺陷
华生否认遗传的作用
片面夸大环境与教育的作用
把意识排除与心理研究之外
成就与评价
心理学领域
教育领域
广告领域
家族成员
人物争议
小阿尔伯特实验
儿童教育理念的失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