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涛(1923年10月21日—1998年10月31日),男,
汉族,
自贡市人,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海涛于1923年10月21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1946年毕业于
中央大学获
学士。1946年到1950年担任中央大学地质系助教。1950年到1955年期间,担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矿产勘探总局
辽河工程地质队队长。1986年任地质矿产部环境地质中心研究员、总工程师。1988年以后,担任任地质矿产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兼地质矿产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院名誉院长。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10月31日,因病逝世。
胡海涛是我国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研究的先驱者之一。长期从事
工程地质勘查,在区域
地壳稳定性、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等重大工程方面均有重要的研究成果。参与撰写《长江三峡工程地质地震论证报告》;主持
青藏铁路选线及站场供水的水文工程地质调查;建立了区域地壳稳定性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地下水网络”学说。出版了《小高炉炼铁安全用电与安全卫生》《地质矿产部环境地质研究所论文集-第1集》《黄河黑山峡河段大柳树坝址工程地质专题研究》等著作。研究成果先后获
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成果奖
三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
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获评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中国工程勘察大师等荣誉。
人物经历
早期与学业经历
1923年10月21日,出生于
自贡市。1942年考入中央大学学习地质学。1943年李四光教授的讲演,给胡海涛学习地质学,研究、应用地质力学指明了方向。1946年毕业于
中央大学获
学士。
工作经历
1946年到1950年担任中央大学地质系助教。1950年到1955年期间,担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矿产勘探总局
辽河工程地质队队长。
1955年到1956年期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工程地质科副科长。
1956年任地质部
丹江口市工程地质队主任工程师。1957年兼任地质部
三峡大坝地质队副总工程师。20世纪60年代中期,他主持了
青藏铁路选线及站场供水的水文工程地质调查工作,其取得的成果获得了
全国科学大会奖。1960年任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学术秘书、工程师。1966年任地质部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1986年任地质矿产部环境地质中心研究员、总工程师。
20世纪80年代初,胡海涛开始负责广东核电站规划选址的区域稳定性研究工作。1988年以后,担任任地质矿产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兼地质矿产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院名誉院长。1989年,胡海涛参加了
四川省三江综合考察行程约5000公里,对30余处水电站的水库、坝址及有关厂址的工程地质进行了考察,发表了“
长江上游‘三江’地区水电开发的环境地质特征及工程地质问题”一文,提出了前期论证的工作意见及重点水库坝址的工程地质评价,促进了该地区水电建设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胡海涛主持并参与黄河大柳树坝址工程地质论证研究,学术上继承发展了李四光教授提出的“安全岛”学术思想,建立了区域
地壳稳定性的理论和方法,并提出了“地下水网络”学说。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逝世
1998年10月31日,胡海涛因病在北京逝世。
主要成果
重大工程规划选址与工程地质勘察论证
1957年到1960年,胡海涛曾主持并参与长江三峡坝区、坝段比较选择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对三峡工程美人沱坝区、南津关坝区和15个坝段进行了全面的勘察和比较研究,提出了“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要点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否定了
石灰岩岩溶发育的南津关坝区,推荐了美人沱花岗岩坝区的三斗坪坝址作为三峡设计坝址,为1979年廊房正式选坝会议打下了牢固基础。胡海涛等对三峡地区的区域地质和结晶岩风化壳的工程地质性质及分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建立了结晶岩风化的分带标准,将风化带划分为剧、强、弱、微4带,并划分为均匀风化、
夹石风化与囊状风化类型,还确定了具体分布位置,为正确选择坝址提供了科学依据,此种分带、分类标准被广泛应用。
1953年到1954年,胡海涛承担了浑江大伙房水库坝址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提出了各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并对坝址左岸输水洞进口岩体方提出了防治意见,改岩体中的闸门井为进水塔,防止了洞口岩体坍塌的严重事故发生。还首次根据钻孔压水试验资料,编制沿坝轴线的渗透剖面图,建议将原全线帷幕灌浆设计改为局部强渗漏段的帷幕灌浆设计,不仅保证了灌浆质量,而且节约了投资、缩短了工期。该项
水利工程被水利部评为
国家优质工程奖。
1973年到1974年,胡海涛带领团队进行河潘家口水库、坝址的工程地质研究。发现原选坝址——走马哨坝址,位于震旦系长城统石英岩分布地段,多组断裂,纵横交汇,且坝基石英岩中有40余层粘土岩软弱
夹石,部分已泥化,对砼高坝坝基稳定性极为不利,建议将坝址挪向下游5公里的杨楂子。当时原坝址已打万余米的钻探进尺,越钻越复杂,工程决策举旗不定。新建议的杨楂子坝址,为太古界的花岗片麻岩,岩体完整,断裂稀少,勘探进尺仅1000余米即可作出地质结论。1976年迁西选坝会上,胡海涛被选为工程地质组组长,为该项工程做出了工程地质结论。挪位后的杨楂子坝址,有以下优点:①较原水库增加5x10m库容;②减少了复杂坝基的处理技术难度,节约了投资;③缩短了施工期限。这些优点与工程地质的优良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1956年到1957年胡海涛负责工程初步设计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进行了5条坝线的对比研究,经详细勘探后选择2号坝线为设计坝址,施工期中仅遇10米宽的
断层交汇破碎带。
1989年,由胡海涛任组长的工程地质咨询专家组对黑山峡大柳树坝址和小观音坝址进行了调研,提出了“黄河黑山峡开发工程地质咨询报告”(内部),并对两坝址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评价。1991年在报告的基础上,对大柳树坝址的工程地质进行了专题论证。组成大柳树坝址工程地质专题研究组分别对区域
地壳稳定性、岩体质量评价和边坡稳定性,进行了专题研究和论证,写出了《黄河黑山峡河段柳树坝址工程地质专题研究》专著,在中国首次提出在历史上的强震地区选择适宜地段“安全岛”和采用当地材料可建高坝的科学论证。该项成果获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进步
一等奖。此外,还对
长江葛洲坝
南广河、偏窗子、
汉江安康、
嘉陵江温塘峡、沥鼻峡、雅龙江二滩等数十座水库坝址进行过工程地质咨询和鉴定;对
南洛河、
潮白河、
辽河流域规划的工程地质勘察,为水利、水电工程选址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建立区域地壳稳定性的理论与方法
20世纪60年代起,李四光教授倡导“安全岛”思想,成为了
中原地区重大工程选址的主要探索目标。研究室继承、发展了李四光教授在活动构造地区选择相对稳定地块——“安全岛”作为工程建设基地和场址的思想,进一步明确了“区域地壳稳定性的涵义,厘定了识别‘安全岛’的各项标志,以地壳介质,结构和动力因素为导向,确定了相关的调查内容和方法,进而编制了区域地壳稳定性分析图,且按
断层活动
速率、地震基本烈度、地应力迭加角、深部构造、地形变、物理地质作用等因素对
地壳稳定性作了划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化评价。”近年来又建立了区域地壳稳定性专家系统(CmstAB),在多处重大工程(如
大亚湾核电站和黄河黑山峡
黄河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工程)选址中得到广泛应用。先后发表专著和论文10余篇。并在IAEG第四、五届国际工程地质大会和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上交流。这一具有
中原地区特色的研究成果,取得了有关方面的关注和反响。
建立地下水网络理论
1975年到1979年,胡海涛对
青藏铁路沿线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冻融物理
地质现象——冻锥、水丘沿活动断裂排列分布的特点和冻土层下水运动的规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地下水网络的概念;阐述了不同性质结构面,构造型式、构造体系对地下水的控制作用,建立了地下水网络模式,提出了不同模式的富水部位。1986年发表了“构造体系与地下水网络”一文。该文曾在第27届国际地质大会上交流,并广泛用于山区找水和岩溶地下水研究。
地质灾害与环境地质的研究
1963年到1965年,胡海涛进行了
渭河平原西部黄土堀边滑坡调查研究,由
宝鸡峡至
常兴镇间,引渭上渠道长90余千米,沿线滑坡100余个。将这些土体滑坡视为斜坡上受重力作用,统一应力场的变形地质体,逐一进行滑坡结构、构造分析,建立了滑坡结构、构造模式,并对典型滑坡的稳定性作了计算评价,提出了引渭上塬渠道沿线滑坡的防治意见。该项成果,李四光教授誉为应用地质力学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典范。胡海涛等注重环境地质和地质灾害问题的研究,1986年在中国地质学会主持下,编写的《2000年中国地质》内部材料专著中,胡海涛等负责编著了“2000年的环境地质问题”一篇,对环境地质学概论和中国2000年的环境地质问题,作了系统论述和预测。该项成果(专著),曾获地质矿产部软科学成果
二等奖。1990年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葛中远等编制并出版了《中国地质灾害类型图(1/500万)及说明书》,胡海涛任该图第一技术指导。首次对中国地质灾害进行了分类,并按发育程度进行了分区;该图曾是部门领导向上级汇报地质灾害情况的重要参考图件之一,为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图获地矿部科技成果
三等奖。
综合性工程地质图的编制
胡海涛、武筱聆与
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师生协同完成1:300万中国工程地质图,后于1965年与武筱聆
合作出版了《1∶1000万中国工程地质图(中国大地图集)》,并发表了有关编图原则与方法的论文,为小
比例尺工程地质图的编制开辟了途径。
主要论文与著作
主要论文
胡海涛在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以下为部分论文。
出版著作
胡海涛共出版专著3本。
社会职务
荣誉与获奖
个人荣誉
科研获奖
胡海涛的研究成果先后获
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成果奖
三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
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
人才培养
胡海涛先后培养了硕士12名,博士6名。
人物评价
中国地质科学院表示:“胡海涛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毕生精力贡献
地球科学事业,‘春蚕到死丝方尽’,是后辈学习的楷模。”
周仰效、
李文鹏在《纪念胡海涛先生逝世十周年》一文中表示:“他(胡海涛)是一位著名的工程地质大师,理论与实践并重,开创了一派学术体系;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导师,言传与身教并举,培育桃李满天下;他是一位肝胆相照的朋友,尽管人负我,我决不负人;他是一位运动健将,小学与中学的操场上留有他矫健的身姿;他是一位浪漫诗人,赞美祖国山川河水,留有佳作累累;他是一位业余书法家,运笔随心所欲,字体刚劲有力。胡海涛先生是一个拥有上述品格的人;他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工程地质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