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麟囊
1937年翁偶虹与程砚秋创作的程派京剧
《锁麟囊》创作于1937年,是由翁偶虹担任编剧,程砚秋设计唱腔、排演的京剧剧目,取材自《剧说》中一则引自《只谭》的故事。
该剧讲述的是富家小姐薛湘灵,出嫁之日在春秋亭避雨时偶遇贫女赵守贞。薛小姐出阁时除嫁妆外母亲予其一个装有珠宝的锁麟囊,因怜悯赵小姐处境以囊相赠。后薛湘灵归宁遭遇登州大水,与家人走散之际流落至卢员外家当佣人。机缘巧合下,她再次见到了当年的那枚锁麟囊,由此发现卢家主母正是当年的贫寒女子赵守贞。两人相认后结为金兰,赵守贞帮助湘灵一家团聚。全剧一共十五场,1940年4月29日于上海黄金戏院首演,连演10场,观众爆满,后应观众要求又加演了15场。首演当天,梅兰芳也到场观看。
《锁麟囊》是翁偶虹程砚秋京剧共同探索创新的结果,其瑞安鼓词多为长短句,唱腔简单易学又不失美感。该剧不仅是程派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京剧艺术的瑰宝。剧目首演至今,历久弥新,不仅由程派后人传承演绎了多个版本,更衍生出了秦腔等其他类型的文艺作品。
创作背景
民国时期,维新风气渐浓,京剧在以梅兰芳等为代表的京剧艺人手中趋于雅化。一批为了实现政治抱负的文人,另辟蹊径,开始与一些名角、演员来往,为他们编写新戏,改创旧戏。他们一方面延续了京剧的雅化传统,另一方面也逐渐改善剧本戏剧性较弱的情况。实现了京剧从“诗”到“词”的形式演进、从“悲”到“喜”的风格确立、从“雅”到“俗”的审美嬗变。在此期间,翁偶虹结识了程砚秋,开始为程砚秋写戏。
1937年,程砚秋约请翁偶虹根据清代焦循《剧说 》中《只麈谈》的故事创作一出喜剧。两年后, 程砚秋在山东省演出时偶遇洪灾,他亲眼目睹了洪水给百姓的正常生活带了怎样的灾难,所以萌生了把洪水作为戏曲背景的想法,并将剧中主角家里的衰败原因改为突遇洪灾,以此呼吁人与人之间的关怀意识。
剧情简介
本剧的主角是薛湘灵和赵辜守贞,二人在同一日大婚。薛湘灵的母亲在前夜送给她一个囊,其中装有金银财宝,还绣有一个麒麟,意为“早降麒麟,早生贵子”。迎亲路上中途遇雨,同在春秋亭避雨,赵守贞坐在破轿子里见同日嫁人贫富差距如此,心中悲戚,不觉痛哭,惊扰了薛湘灵,薛湘灵怜悯其处境,将锁麟囊赠与赵守贞,之后分道扬。六年后,薛湘灵为避登州水灾与家人失散,流落到莱州市,遇见旧仆胡婆,在她的帮助下进入卢府为仆。一日陪伴卢府小公子卢天麟玩耍时,卢天麟把球抛进一座小楼,逼薛湘灵去捡,薛湘灵上楼看见当年的锁麟囊,不觉感泣。原来卢夫人即赵守贞,当年夫妻两个便是凭着锁麟囊内含之物迅速起家,如今赵守贞知薛湘灵为赠囊之人,把她敬如上宾,并助她寻得家人,最后合家团聚。
角色介绍
主要角色
以上资料来源:
次要角色
以上资料来源:
幕后制作
程砚秋对剧本的加工改造亮点,一个是剧情,一个是唱词唱腔。原故事中并没有出现“锁麟囊”,他们便根据南方某地给新嫁女绣锁麟囊的习俗,给该剧取名为《锁麟囊》。同时它的故事取材于《剧说·只尘谈》,并参考评剧《绣囊记》、京剧《八珍汤》的部分情节,使剧本结构清晰。
在唱词方面,《锁麟囊》在词与曲两者的结合上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采用大胆且具创造性的垛句唱词写作,二是契合节奏的唱念分配符合戏剧节奏,充分发挥戏曲的舞台魅力。所谓垛句,是指板腔体突破传统的七字句或十字句,通过“加垛”形成特殊唱句。比如程砚秋在唱词格律上采用长短句,翁偶虹最开始给主角安排了西皮原板唱段抒发自己的感情。但程砚秋认为这里大段的长句叙述可能会导致节奏拖沓,观众观感不好,影响舞台效果,所以他把这一段西皮原板分做三四节,改为长短句叙述,并在每一节穿插赵守贞‘三让座’的动作,增强舞台表现效果。
在唱腔上则改变传统多抒情性唱腔的用法,创新性的增加叙述性的唱腔。同时程砚秋又把唱腔与身段相结合,请王瑶卿用了半年时间对其唱腔进行厘正,才进入正式排演。并于1940年4月29日在上海黄金大剧院首演。  
作品特色
主题内涵
《锁麟囊》主要讲述了薛湘灵由富而穷的生活变迁,展现的是两个女子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在主题上与大多传统戏剧一样,宣扬的是善有善报,弘扬的是中华民族崇德向善,乐善好施,知恩图报等传统美德。除了表面上的劝善主题,更深层次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里知天乐命、循环往复的人生观以及对弱者的关怀意识。薛湘灵对弱者的关怀并非只在富贵时体现,在自身窘迫之时也愿意对他人施以援手。主人公人生的起落看似带有命运无常的色彩,实则本质在于人自身,薛湘灵在贫富体验下的成长源于她的坚忍和自省。
剧目体现了中国文化里人文精神、中和之境、整体思维的文化特质。春秋亭赠囊和水灾让两个女子的贫富身份转变,正是一种平衡的变化。最后的“大团圆”结局,薛赵两人结为金兰,薛湘灵与家人团聚,又是一种和谐。《锁麟囊》成功地刻画了世态炎凉的社会群像,他们环绕在薛湘灵和赵守贞的周围,随着她们生活的变化而变化,这是整体思维的一种体现。
剧本
《锁麟囊》剧本结构清晰,并无过于复杂的人物纠葛,主要采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表现人物心境变化和故事主旨,既有两个女子贫富转变的对比又有其周围人物群像的映衬。同时利用众多编剧技巧,如背面敷粉法、草蛇灰线法等来营造情节的曲折感。剧中不仅是春秋亭和朱楼两个场次的高潮戏份出彩,在其余部分如“选”、 “归宁”,翁先生精准地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心理,增添了人物的层次感。以“锁麟囊”和各种典故分别为明线暗线交替,使剧本脉络清晰。剧中的典故涉及民俗、典籍、佛教用语等多个方面,如“宜男梦在囊上绣个麒麟”中的“宜男”指萱草,传说怀孕女子佩戴萱草可生男孩;“愧我当初赠 ‘木桃’”出自《诗经》的“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前尘”“苦海”“兰因”均为佛家语。
剧本的唱词在形式上摒弃传统的七字句十字句,多为长短句,同时有着诗意的美感和意境。如在选妆奁一折中“鸳鸯要五色,彩羽透清波。莫绣鞋尖处,提放走路磨”这几句念白从格律和韵脚上都很像五言绝句,对一双绣鞋细致的描写展现了薛湘灵的挑剔,且富有意境之美。薛湘灵出场时最初两句“怕流水年华春去渺,一样心情别样娇”,用唐宋闺阁诗一般纤美的语言,点明了娇气千金小姐的身份,又表露了她出嫁前暧昧不明的心情。这些唱词的美并不单纯是技巧的展现,更在情景交融中为人物和情节服务。翁偶虹在晚年谈到《锁麟囊》时用“彩尤炫耀”加以形容,认为该剧历经多年依然有着光彩熠的魅力。
唱腔
《锁麟囊》的唱腔简单易学兼有含蓄之美,这源于程砚秋创编唱腔的个人特色。他设计唱腔时习惯在观众的审美角度创作,又希望自己的唱腔不拘于已有成品,而是有所变化。在设计《锁麟囊》的唱腔时,他从各种艺术门类中吸取灵感,借鉴运用其他音乐元素,在最终呈现的作品中既吸收了梅花大鼓金万昌老先生的唱腔,又融入了美国电影《凤求凰》主题曲的元素,同时不失程派独有的风格。
《锁麟囊》中大多采用叙述性唱腔,很少采用抒情性唱腔。根据剧情需要使用了“二黄散板”“四平调”“西皮摇板”“西皮二六”“西皮流水”“西皮散板”“二黄慢板”“西皮原板”等板式,每一场中只使用二黄唱腔或只用西皮唱腔。薛湘灵首次出场的第一段就采用了二黄腔的特型调“四平调”,二黄唱腔典雅庄重,恰好符合薛小姐的人物身份。春秋亭主角相遇,薛湘灵的唱腔由“西皮二六”转“西皮流水”,由慢到快,表现她遇到贫苦女子赵守贞的心情转变。接着是赠囊,薛湘灵依旧是“西皮流水”的板式,而赵守贞采用“西皮摇板”的唱腔板式,形成对比。在薛湘灵遭遇变故后在卢家的内心独白,唱腔板式由“二黄慢板”转“二黄快三眼”,从有拖腔到无拖腔,节奏的疏密变化与人物情绪相符。整体来看各个板式的唱腔多建立在传统唱腔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在音乐作曲手法方面加以变化创新从而创作出风格独特的唱腔,抑扬顿挫,疾徐有致。
程派藕断丝连的演唱特点也是此剧的一大特色。程派唱腔润腔独特,特别体现在“嗽音” 和“脑后音”上。程砚秋运用老生的发声技巧,将“嗽音” 运用到旦角唱腔中,使唱腔更具意味。他的演唱技巧丰富,在行腔吐字等方面均有自己的特点。如在气口的运用布局上,节奏的疏密有致突出音节强弱的变化,从而丰富了人物情感。
重要演出
衍生作品
作品影响
《锁麟囊》是剧作家翁偶虹先生在1937年创作的作品,该剧也是京剧程派创始人程砚秋的得意之作,1940年首演于上海市黄金大戏院,轰动上海滩,得到"秋云阅厚,韵绝尘寰"的极高评价,1941年在北京的长安大戏院又成功上演、盛况空前。程砚秋花费一年多的时间,在唱、念、做、舞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该剧剧本结构完整,框架清晰;唱词文雅考究,富有哲理;曲调悠扬动听,几乎囊括了程派所有声腔板式,集程派唱腔之大成。不仅在程派艺术中独占头,在京剧艺术中也是浓重一笔,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品。继程砚秋之后,很多程派传人在京剧舞台上演出此剧,也都闪耀出灼目光华。
相关事件
20世纪50年代初期,《锁麟囊》被有关部门认为是“宣扬阶级调和论、歌颂地主阶级的大毒草”而遭禁演。程砚秋为支持戏改工作,把自己的演出本修改后上交送审,然而又石沉大海。无奈之下,他在北京前门外大众剧场演出了一场,将剧情中的锁麟囊去掉了珠宝,变成了空口袋,薛湘灵变成了薛老师,甚至改得像一出抗洪救灾的戏,结果却遭到了更大规模的批判,直到程砚秋去世仍未能开禁。一直到1979年,程派传人才冲破藩篱,开始演出《锁麟囊》,并很快成为热演的剧目。
目录
概述
创作背景
剧情简介
角色介绍
主要角色
次要角色
幕后制作
作品特色
主题内涵
剧本
唱腔
重要演出
衍生作品
作品影响
相关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