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简称“福建农林大”,位于福建省会福州市,是一所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福建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建的,以农林学科为主体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入选福建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
学校创立于1936年。1952年,原厦门大学农学院和福州大学农学院合并成立福建农学院。1958年,省政府以福建农学院森林系为基础,成立了福建林学院。2000年10月,原福建农业大学和原福建林学院合并组建新的福建农林大学。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金山、旗山、安溪、南平校区(基地),校园占地4900余亩;设有23个二级学院,本科招生专业80个;有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教职工3195人,本科生2.5万余人、研究生1万人。
福建农林大学在
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25名。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1936年10月,福建农林大学前身私立福建协和大学农科在
福州市魁岐创办。1940年4月,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在邵武创立。 1940年6月,
福建省人民政府决定在永安黄历创办福建省立农学院。
1949年10月,福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部接管福建省立农学院,并将其正式更名为福建农学院,校址设在中山路。
1951年4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接办福建协和大学,并与
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合并,定名
福州大学,农学院在魁岐校部办学。
合并建校
1951年6月,福建农学院并入
厦门大学,改称厦门大学农学院,并在厦门和福州两地同时办学。1952年6月,厦门大学农学院与福州大学农学院合并,成立福建农学院,校址设在福州魁岐。1959年4月设立了漳州分院。
1962年,福建农学院农学系开始招收研究生。1970年7月“文化大革命”中最后一届毕业生(65级)分配结束,福建林学院撤销。
1972年3月,前福建农林大学成立,校部设于南平西芹,三明荆东、沙县洋枋设立分部。1975年5月,省革委会正式决定将福建农林大学重新分开为福建林学院和福建农学院。农学院在三明荆东、沙县洋枋、漳州林下办学;林学院在南平西芹原福建林学院校址办学。1979年8月,福建农学院在福州金山建校。
1981年获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94年1月,福建农学院更名福建农业大学。1984年获全国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0年10月,福建农业大学、福建林学院合并成立福建农林大学,校址设在福州金山,设资源与环境系。2001年4月,在福建农林大学的资源与环境系基础上成立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2002年4月,福建农林大学与夏威夷(福建)会议中心有限公司合作在福州琅岐创办东方学院。
2003年被确定为
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2013年,学校与南非德班大学合作创办孔子学院。2014年被确定为福建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2016年11月,学校入选国家“111计划”名单。
2022年,学校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
办学条件
院系情况
截止2024年4月,学校共有23个院系,分别是
农学院、植物保护学院、园艺学院、林学院(碳中和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动物科学学院(蜂学学院)、海洋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食品科学学院、材料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与法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国际学院(戴尔豪西大学学院)、未来技术学院(海峡联合学院)、安溪
茶学院(数字经济学院)等,共有80个本科专业。
师资规模
截止2024年4月,福建农林大学共有教职工3195人;共有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881人次(500人),其中国家级人才152人次(79人),居省属高校首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中有
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万人计划15人、长江学者12人、国家杰青8人、国家优青1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3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支、教育部创新团队1支、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创新团队2支和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2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创新团队3支。学校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个基地入选国家“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涌现出党的十九大、二十大代表以及全国人大代表、“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全国最美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八闽楷模”等先进典型。
教学建设
截止2024年4月,福建农林大学获批国家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6个,占招生专业的47.5%;14个“四新”专业;建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2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9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建成300门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学科建设
截止2024年4月,福建农林大学共有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及2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在福建省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植物保护、林学、生态学3个学科被确定为重点支持建设学科。学校农林主干学科和基础学科发展优势不断增强,在植物科学相关学科领域具备较高国际影响力。10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教学成果
截止2023年5月,福建农林大学有5个高等教育教学成果获得国家荣誉,36个高等教育教学成果获得省级荣誉。
合作交流
截止2024年,福建农林大学与南非德班理工大学共建孔子学院,累计培养1万多名学员,获评全球先进孔子学院和全球示范孔子学院。现有1个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戴尔豪西大学联合学院和5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国外知名高校开展20余个学生联合培养和交流互换项目。与台湾高校、科研机构共建创新平台22个,面向台湾农业行业协会连续17年招收农民函授学历生449名,获批教育部和国台办对台教育交流项目。
学术研究
馆藏资源
福建农林大学图书馆由福州金山校区的逸夫图书馆、李常盛图书馆、旗山校区图书馆和安溪校区图书馆4个馆组成,馆舍总建筑面积为68200㎡。2021年9月,学校图书馆入选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公布的第三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截止2024年4月,福建农林大学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含期刊装订本)334万册,电子图书(含电子期刊)351万册。
科研平台
截止2024年4月,学校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1个、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部共建“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同时,建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中心1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试验站、分中心)14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中心、研究基地)10个、自然资源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1个。
2022年9月,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联合发起成立全国高校碳中和人才培养联盟。
福建农林大学自然科学类国家、部级科研机构一览表
学术成果
“十三五”以来,学校获纵向科研计划项目2700多项,科研经费近10亿元,其中国家自然基金508项,包括杰青2项、优青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获部省级成果奖励119项,其中一等奖19项。在全球首次破译甘蔗、四倍体花生、菠萝及睡莲基因组,以第一完成或通讯作者单位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自然》《细胞》发表学术成果6篇。
2023年3月,福建农林大学林占熺研究员团队的菌草综合利用技术和
兰思仁教授团队的兰花异养分子机制及种质创新两项成果入选2022年林草科技十大进展。
学术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总共有7种学术期刊,分别是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森林与环境学报、亚热带农业研究、生物安全学报、林业经济问题、武夷科学。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98年,是由福建农林大学主管和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该刊主要栏目有《乡村振兴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经济管理》《公共管理》《旅游管理》《法律研究》等。2022年在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中,该刊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扩展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办于1953年,是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CSCD)、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北京大学版核心期刊),属综合性农业科学类中文核心期刊。
《森林与环境学报》创刊于1960年,是由
中国林学会和福建农林大学共同主办的双月刊。该期刊均在2016年度、2018年度和2020年度被评为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该期刊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亚热带农业研究》创刊于2005年,由福建农林大学主办,属农业学术期刊,每季度出一刊。本刊主要刊登与亚热带农业生产,特别是种植业相关的学术论文、研究简报和综述等。
《生物安全学报》是由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与福建省昆虫学会共同主办的面向生物安全科学国际前沿的中英文学术杂志(季刊),于2011年在国内外出版发行,2017年10月被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9年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扩展库收录,2021年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
林业经济问题》正式创刊于1983年,由福建农林大学、中国林业经济学会共同联合主办,季刊。该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被CNKI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被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被选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
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武夷科学》(Wuyi Science Journal)创刊于1981年,系
福建省科学技术厅主管,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病虫生物防治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学学术期刊,主要刊登自然科学领域(动植物、昆虫、土壤、地理、环境等)中英文研究论文、综述和观点性论文。
校园文化
校训
明德 诚智 博学 创新
校徽
校徽为正圆形,由学校中、英文名称及图案组成。标志中心主图以福建农林大学英文的首字母“F、A、F、U”演变设计组合而成。双手捧绿色小苗由由字母“A”和“F”的结合变形设计而成,体现农林办学特色,寓意关爱、培育下的苗壮成长。由字母“U”变形设计而成的白鸽形态,象征着和平、友谊、团结、自由。校标色彩设计以绿色搭配小面积的橘黄色。标准色为绿色,定名为“农林绿”。绿色寓意福建农林大学事业蓬勃发展,黄色象征了丰收。
校歌
《福建农林大学校歌
郑心南 词
萧雨化 曲
农为邦本 训自前贤,中华立国五千年,
授 民 时 尽 地 力,深耕易古相沿,
功宏耕战 政以为先,吾闽屹立东海缘,
果蔬遍野、禾黍连阡,哉我同学,科学宜精研,
拓经界、均地权,报国效殖边,农工并进,服拳拳,
服膺拳拳~~
校区情况
旗山校区
校区校区位于福州市
闽侯县大学城园区,占地面积832亩,校舍总建筑面积约36万平方米。旗山校区将以“一心、三轴、四组团”的结构构筑校园的路网和景观骨架。以生态为核心,以景观为载体,以空间为特色,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园林式生态校园环境。
入驻旗山学院的二级学院有艺术学院园林学院(合署)、材料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和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以及
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种业创新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现全日制在校生近7千人。
安溪校区
安溪校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东二环路中国茶博汇北1500米。2011年,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福建农林大学与安溪县签约合作创办
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并于2012年首次招生,聘请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担任名誉院长。2023年5月8日,福建农林大学安溪校区、安溪茶学院(数字经济学院)正式揭牌。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资料2024年4月更新
历任领导
杰出校友
相关事件
2024年7月,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表示,他在福建农林大学金山校区观音湖内看到了罕见的粉色和白色的双色荷花,非常漂亮。7月16日,荷花完全绽开后,白色和粉色几乎各占一半,具有独特美。16日晚9点左右,疑似一对情侣将花摘下带走,理由是“好看”。17日上午,福建农林大学宣传部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这属于变异情况,具体出现原因需要咨询相关教授。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彭东辉对此回应称,双色荷花的出现概率非常低,他们学校的品种属于太空莲,经过太空辐射,从2012年引种到现在12年了,一共40亩左右,以前的颜色基本上都是粉色。像此次白色粉色各一半的情况,应该是第一次,属于非常偶然的概率。
学校荣誉
2011年12月,获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自2019年起,福建农林大学连续三届获评全国文明单位。2020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文明校园。
2021年2月,学校进入第五批全国林草科普基地命名名单(有效期2021年-2024年)。
2021年10月,学校入选第三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名单。
2022年2月,学校入选本科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和院系名单。
参考资料
历史沿革.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2023-05-19
研院简介.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院.2023-05-19
研院简介.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院.2023-05-19
专业简介.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06-08
专业设置.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学院.2023-06-08
质量工程.福建农林大学教务处.2023-05-21
质量工程.福建农林大学教务处.2023-05-21
流动站介绍.福建农林大学教师工作部.2023-05-21
教学成果.福建农林大学教务处.2023-05-21
本馆介绍.福建农林大学图书馆.2023-05-22
学院简介.福建农林大学安溪校区安溪茶学院.2023-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