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新华学院(Guang zhou Xinhua University)(原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是
中山大学与出资方广东东宝集团有限公司按新机制新模式申办的独立学院。是“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学校的前身是中山大学新华学院。2021年5月,经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批准,该学院转变为独立设置的本科层次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并更名为广州新华学院
2005年5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经教育部(教发函〔2005〕68号)批准正式招生。2014年9月,面向广东省外10个省份招生,首次招收本科插班生。2021年5月,学校获批设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并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截止2024年4月,学校设有广州校区和东莞校区,占地面积2185亩(含配套用地600亩)。设有24个二级教学单位,开设60个专业,在校生2.5万余人。
2021年,《2021中国民办本科院校及独立学院科研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正式发布,学校位列“中国民办本科院校科研竞争力”全国第19名,广东省第1名。2022年,学校位居“武书连2022中国民办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221所)”全国第19名、广东省第2名。2023年,学校位居“2023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民办高校综合类全国第12名,主榜全国第23名,广东省第3名。2024年,广州新华学院位居2024年软科中国民办高校排名(主榜)第40名。
历史沿革
2005年5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经教育部(教发函〔2005〕68号)批准正式招生。9月,学院迎来首批学生,2005级724名学生报到注册。2005年,
中山大学与出资方
广东东宝集团有限公司按新机制新模式申办、经教育部批准成立中山大学新华学院。2021年2月2日,教育部致函
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本科层次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并更名为广州新华学院,3月18日上午,广州新华学院正式举行挂牌仪式,圆满完成办学十五年来的“成人礼”。
2014年9月,面向广东省外10个省份招生,首次招收本科插班生。11月,首创独立学院“新华逸仙班”顺利开班;第一期“青马100”学生骨干培训班正式开班。12月,学院在广州承办2014国际护理教育论坛。
2021年5月,经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学校获批设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经广东省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学校于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并招生,是一所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多科性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现有广州校区和东莞校区,占地面积2185亩(含配套用地600亩)。2021年5月,学校获批设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并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2022年2月,学校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供应链管理3个专业获教育部审批通过。至此,学校拥有54个本科专业。2022年4月,学校位居“武书连2022中国民办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221所)”全国第19名,广东省第2名。2023年6月,广州新华学院与广州大学签订了
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协议。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止2024年5月,学校设有24个二级教学单位,开办60个专业。
注:以上来源。
教学建设
截止2024年4月,学校建有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金融职业技能训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护理综合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财务与会计实验教学中心;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实验室——FABLAB创客实验室;省级重点培育学科医学技术实用型教学科研平台——生物反馈综合实验室;省级特色专业听力与言语康复学特色实验室——西门子助听器实验室、博智听觉声学实验室等。
学科建设
2017年,公共管理学科,医学技术学科分别获批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培育学科。
师资规模
国家教学名师王庭槐教授任校长;中国当代行政学奠基人夏书章教授任学校发展专家顾问委员会高级顾问;近百位中外知名学者专家担任学科带头人、首席教授、教学督导等,为办学治校建言献策;国际数学大师丘成桐院士、世界著名经济学家Prof.Ron Anderson等知名学者做客新华讲坛。学校全面实施“六大人才计划”,即“双百”计划、博士导研计划、海外导师导研导教计划、校外导师导研导教计划、“双师型”导师计划、督导覆盖提升计划。以青年骨干教师培育为重点,促进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助推师资队伍跨越式发展,着力构建学术强校人才体系;办学至今,已培养了一大批南粤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省级教学名师等,培养了中青年教授和副教授逾百人。
合作交流
办学至今,学校与13个国家及中国港澳台地区的45所院校及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共签署64份合作协议(不含续签协议)。合作院校包括:美国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美国
密苏里大学、英国
密德萨斯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葡萄牙
阿威罗大学、阿联酋伍伦贡大学、香港浸会大学、
澳门城市大学、美国纽约电影学院、(香港)珠海学院等。合作项目涉及学科广泛,合作模式多样,共促成23个落地交流项目,包括本硕连读项目、本科双学位项目、短期交流项目、暑期游学项目等,根据不同高校特色采用不同合作模式,不断加强对外教育合作,提高办学水平,为学校师生提供教育国际化、多元化的合作平台。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止2024年4月,学校成立了金融研究中心、粤港澳人力资源服务业研究中心、管理会计研究中心、广东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心、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周有光与中国语文现代化学术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新华学院站、粤港澳文化研究中心、广东省康复医学与临床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高度重视产学研创发展,已与
广东省科学院、北京左耳科技有限公司等签订合作协议。
科研资源
书馆资源
截止2024年4月,馆藏总量达279.33万册,其中纸质图书232.13万册,电子图书47.20万册(种)。纸质馆藏种类达67万余种,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学9大学科门类。图书馆现已启用ILASIII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百图非书资源管理系统;购置了中国知网数据库、MET全民英语学习资源库、超星电子图书、北京畅想之星电子书阅读数据库;自建数据库9个。
科研成果
截止2024年4月,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600余项,项目资助经费3000余万元;教职工发表学术论文6000余篇,其中包含中英文高水平学术论文20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近60余部;授权知识产权350余项,完成专利转化转让10余项;2018年获批为广州市知识产权试点学校。学校全体师生积极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贡献“新华智慧”。2022年,学校位居“武书连2022中国民办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221所)”全国第19名、广东省第2名。2023年,学校位居“2023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民办高校综合类全国第12名,主榜全国第23名,广东省第3名。
学校荣誉
参考资料
学校排名
2021年,《2021中国民办本科院校及独立学院科研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正式发布,学校位列“中国民办本科院校科研竞争力”全国第19名,广东省第1名。
2022年,学校位居“武书连2022中国民办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221所)”全国第19名、广东省第2名。
2023年,学校位居“2023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民办高校综合类全国第12名,主榜全国第23名,广东省第3名。
2024年,广州新华学院位居2024年软科中国民办高校排名(主榜)第40名。
校园文化
校徽
校徽庄重大方,具有强烈的张力。其内聚性、外拓性、向上放射性凝聚了中山先生提倡的"博学、审问、明辩、慎思、笃行"的治学精神。
校训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中山大学校训“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是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11月11日在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提写的。
中山先生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和笃行五者作为有机统一体给予新释,他所指的“博学”是指学生要学习“古近中外的知识”,包括自然和社会科学乃至社会实践,更值得重视的是,孙中山的“博学”而识,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远大志向而又有广大文化知识的人才。
中山先生反对死读书的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他告诫青年,学、问、思、辨的关键在于独立思考,学科学、发展科学,首要在于要明白任何科学的创造发明,不是靠书本知识,而是由于科学家长期考察心得贡献到人类的记录。可见孙中山的问、思、辨,是指人的学习认识方法,把“观察”和“判断”这两种近代科学思维方法运用到教学方法上,这显然也是创新的方法。
中山先生把古代“笃行”发展为社会实践。把造就振兴中华置于自己肩上的人才学校,作为“好学校”: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为社会服务崇高理想的人,育的是合格人才,这对于学校来说,仍然具有启示的意义。其一,学校主要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学校教育的方向,孙中山强调为革命造就人才,应给予继承和发展。其二,学校要培养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中山先生强调学生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不要把学生造就成新的欺负人民的新贵,这表明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应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科学地发展学、问、思、辨和行的教育认识规律,中山先生强调在立大志的前提下发挥学、问、思、辨和行五者的辨证关系,表达了对教育认识规律的合理性,在坚持教育基本路线前提下必须坚持广博的学识,独立的思考,分辨正确与谬误,批判抵制社会和国际的错误思潮,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
校歌
中山大学校歌,创作于建校初期,由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作词,陈洪作曲。她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激励和团结中山大学广大师生员工和校友,为贯彻中山大学创办人——中国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主张,勤奋学习,奋发自强,发挥过积极的作用。现在,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为了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倡导的爱国精神和亲笔提写的校训良好学风,并反映新的历史时期的要求与特点,为办好中山大学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在广泛征求校内外广大师生员工、专家意见基础上,组织了有关专家、教授和干部经过认真讨论研究,一致同意原校歌的曲不变,对原歌词作如下修改,即将其中“国父手创”改为“中山手创”,将“三民主义”等四句,改为“博学审问,慎思不罔,明辨笃行,为国栋梁”,将歌词最后两句改为“振兴中华,永志勿忘”。
校园环境
校区
东莞校区
位于
东莞市麻涌镇沿江西路248号,与广州市
黄埔区仅一江之隔,有麻涌河及华阳湖生态湿地公园环绕。东莞校区南校门外设有公交始发站,有穗莞跨市368、369路公交,可直达广州5号线文冲地铁站或13号线夏园地铁站。
广州校区
广州校区位于
天河区,距广州天河中央商务区(天河CBD)不到十公里,坐拥6号线的龙洞站和柯木站“双地铁”。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注:以上参考资料
历任领导
注:以上参考资料来源
杰出校友
学术界
注:以上参考资料
企业界
注:以上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