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裕生,男,1965年11月生,
福建省平和县人,
哲学博士,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央党校博士生导师,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
黄裕生主要专业为外国哲学,主要研究方向为第一哲学原理、德国哲学、宗教哲学、政治哲学与法哲学。黄裕生于1987年毕业于
厦门大学哲学系,1995年,在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02年,黄裕生赴德国
马尔堡大学哲学系学习,主修康德哲学。2007年,黄裕生兼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秘书长,2009年6月,黄裕生作为外国哲学学科负责人被引进到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7月至2014年6月,黄裕生兼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系主任,人文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2015年10月20日,黄裕生讲座专场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宁远三层国际会议厅举办。2023年4月,第二届先锋哲学论坛第五场分论坛由黄裕生教授担任擂主,黄裕生的擂主发言主题是“自由与本相——论自由何以成为第一哲学问题”。
黄裕生的著作《
中世纪哲学》曾获2006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
一等奖,作品《时间与永恒——论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时间问题》曾获第二届胡绳学术奖哲学类
提名奖。
1987年,黄裕生毕业于
厦门大学哲学系,1990年,黄裕生在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同年,黄裕生进入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工作,1991年,黄裕生到
河北省涞水县下乡锻炼,1992,黄裕生任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5年,黄裕生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1998年,黄裕生被聘为副研究员,2002年赴德国
马尔堡大学哲学系学习,主修康德哲学。2004年,黄裕生被聘为研究员,为当时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最年轻的研究员。
2006年,黄裕生起兼任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副主任。2007年,黄裕生兼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秘书长,2008年起兼任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2009年6月,黄裕生作为外国哲学学科负责人被引进到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黄裕生受聘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2011年7月至2014年6月,黄裕生兼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系主任,人文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2014年7月至2017年12月,黄裕生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主任。2015年10月20日,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黄裕生讲座专场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宁远三层国际会议厅举办。2016年8月30日下午,应
南京大学哲学系邀请,黄裕生教授在哲学系薛光林楼314报告厅做了以“美德伦理学与古代社会的基本原则”为题的学术讲座。12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邀请
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黄裕生教授来到南校区信远二区106会议室作了一场“自由与道德——
伊曼努尔·康德在
伦理学领域的革命”学术报告,黄裕生以其哲学分析技艺和深厚的哲学素养,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师生交流。2018年12月,黄裕生教授应邀到
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作了题为“
自由意志如何成为万法之源——从
奥古斯丁到康德”的讲座,学院150余名师生聆听了本场讲座。
2019年3月,黄裕生参加在
西安外事学院金色小厅的“原点大讲堂”系列学术讲座,话题围绕《康德哲学的“启蒙精神”》。同年9月7日,在著名哲学家叶秀山先生逝世三周年之际,由
清华大学哲学系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和江苏
人民出版社协办的《叶秀山全集》新书发布会在清华大学中央主楼接待厅隆重举行,清华大学哲学系黄裕生教授代表《叶秀山全集》编委会介绍了编辑和出版情况。2023年4月,第二届先锋哲学论坛第五场分论坛由黄裕生教授担任擂主,黄裕生的擂主发言主题是“自由与本相——论自由何以成为第一哲学问题”。
黄裕生认为,自由的基本要义就是对自然对人的限定,也即对必然性和人之本能的跳出;人之为时间性的存在恰恰要以自由为基础,没有自由就没有时间。因此,自由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而不只是一个理论假设,对其他任何哲学问题的讨论都需要追溯至自由问题。黄裕生指出,当代法国哲学倡导差异优先,具体可以体现在多元的文化、主张和价值;但在经验世界中,并非每一个具体的主张都有其正当性。当我们追问差异在什么意义上是正当的、差异的界限在哪里时,就是在追问差异的基础——自由。当且仅当自由使我们摆脱了必然性、从本能中跳出时,我们才能够打开可能性,让事物作为其自身呈现,事物的同一性以及与自身和其他事物的差异性才会有可能,因为自由确保了世界是一个不断打开的、未完成的世界。黄裕生认为,人和非人存在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自己”在自由之中,而牛羊草木的“自己”在自然之中。
人作为自由的存在者不只是自然的一个环节,而是能够独立、自主地行动,可以自我筹划、自我期待,进而才能创造出自然本来没有的东西,才会有真正的“自己”。而他者之为他者就是另外一个独立于“我”,同时独立于自然的自由存在者;只有在自由的前提下,他者才能真正作为目的性存在而“出场”,否则就只是工具性的存在,人类社会与动物群居的本质不同于在于,人类社会是一种伦理关系,而真正的伦理关系是一种自主的相互性关系,这种相互性关系只有在自由的存在者之间才有可能展开。
黄裕生时常在微博上以他对于权利、自由的理解对时事进行评论与转发,他也乐于把自己思考、写作的成果在公共舆论中展示,等待不同声音的挑战与辩论。以
伊曼努尔·康德式的说理与今天以“吃瓜”“站队”“递刀子”“屁股歪”式的低龄娱乐化语言进行对话,显得荒诞也显得无奈。但是黄裕生始终坚信,理性与常识是所有人应该具备的伦理底线,哲学式的思考与对话,是抵达这种理想境界的唯一途径。(经济观察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