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鱼(学名:Lepomis gulosus),又名红眼突鳃太阳鱼,是
棘臀鱼科太阳鱼属的一种淡水鱼类。太阳鱼的常见英文名为“Warmouth”,其来源,一种说法是太阳鱼眼部周围的花纹看起来类似
美洲原住民在打仗时身上的彩绘,一种说法是形容鱼嘴大得“可以在里面开战”;还有说法认为“Warmouth”是“more mouth”的错误发音,形容太阳鱼的口部比其他同属的鱼类大。太阳鱼原产于美国东部的
密西西比河和从
宾夕法尼亚州西部到
明尼苏达州的五大湖盆地,其后被广泛引进到美国西部。在
墨西哥和
加拿大也有分布。在部分分布地区,太阳鱼是
渔业捕捞的大宗
家鱼之一,主要作为食用水产品被消费,也可作为
商品,或者用于垂钓领域。
太阳鱼是一种底栖鱼类,栖息于池塘、湖泊、沼泽或是溪流中,可耐低溶氧水体等恶劣水环境;喜在黄昏、夜里或是黎明时分活动;主要以
、淡水虾类、小龙虾和小型鱼类等为食;非洄游性鱼类,繁殖期内由雄性个体负责营巢,且雄鱼具有护卵习性;自然条件下,其存在种间杂交的特殊行为。太阳鱼眼周有放射状条纹,下颌明显突出于上颌;第一背鳍边缘略泛红色,第二背鳍有
橙色点斑;体色深至棕褐色、浅至橄榄绿色,体侧有黑色斑点,腹部呈白色或金黄色。
太阳鱼的种群数量未知,但广泛分布,于2019年被列入(
IUCN)ver 3.1——无危(LC)。
命名与分类
1829年,
法国动物学家
乔治·居维叶(Georges Cuvier)等人最早命名了太阳鱼,但彼时该物种的学名被初定为“Chaenobryttus gulosus”,其中“gulosus”为拉丁语,意为“大嘴巴”。此后,自19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期间陆续有不同的学者各自命名了该物种,继而导致太阳鱼出现了很多异名。进入20世纪,乔治·居维叶的分类观点仍在学术界存续了较长一段时间,直到1970年,研究人员贝利(Bailey)提出该种鱼类应该划分到太阳鱼属下,并将相关研究发表在美国渔业协会会刊(American Fisheries Society)上,太阳鱼的学名遂变更为“Lepomis gulosus”。
形态特征
太阳鱼体长一般为7.5~26厘米,最长可达31厘米;体重最重可达1.1千克,雌雄性个体体型差异不大。鱼体长形、侧扁、肌肉发达;体色较深者为棕褐色,较浅者为橄榄绿色;体侧有黑色斑点,腹部呈白色或金黄色;侧线完全、前部弯曲。其眼部周围有3~5条
红棕色的放射状条纹;口部很大,具齿,舌部发育良好;上下颌较发达,下颌明显突出于上颌;鳃瓣呈红色,鳃盖后缘质地坚硬。其第一背鳍具10~11根鳍棘,边缘略泛红色;第二背鳍无鳍棘,具10根
鳍条,鳍上有
橙色点斑;
胸鳍短圆,也无鳍棘,具13~14根鳍条;腹鳍十分轻薄;臀鳍具3根鳍棘,9~11根鳍条。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太阳鱼主要分布于北美州。其原产地分布范围北至五大湖地区,向南沿着美国
密西西比河直抵
墨西哥湾,东至美国东海岸的切萨皮克湾。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其被引入到美国西部地区,而后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20世纪60年代前后,
加拿大安大略省等地也发现了该物种。
栖息环境
太阳鱼是一种底栖鱼类,喜欢栖居于底部覆盖淤泥或是有机碎屑的淡水水体,水环境温度在10~20℃左右,pH值在7.0~7.5之间。常见于低海拔的水域,在高海拔水域较为少见。其可以生活在池塘、湖泊、沼泽或是溪流中,生活环境多是密布着大型水生植物,或是有
砾石块、树桩等用以藏身。与同属的其他鱼类相比,太阳鱼对恶劣环境的耐受能力较强,因此也可以生活在流动性较差、溶氧较低的“死水”中,或是受到污染的水体里。
生活习性
太阳鱼喜欢在黄昏、夜里或是黎明时分活动、觅食,很少在午间活动,体型较小的个体喜欢活动于浅水区,较大的个体则会游向较深的水域。其为非洄游性鱼类,终生活动范围局限在方圆160千米内。其喜欢
捕食水生的昆虫幼虫、淡水虾类、小龙虾和小型鱼类等,有时会藏匿在水生植物丛中伏击猎物,待时机合适再发起袭击。在夏季,太阳鱼平均每天要消耗自身体重百分之四重量的食物。
生长繁殖
营巢交配
太阳鱼个体普遍在1龄以后即可性成熟,体型大小可能对性成熟时间有所影响。进入繁殖期后,雄鱼会主动接近雌鱼,频繁地开合口部和鳃盖以吸引雌鱼,鱼体颜色也会在短时间内转变为黄色,眼部呈现血红色。雄鱼还会剧烈地动尾部,在距离水面15厘米到1.5米深处“挖出”一个呈“碗状”的巢穴。被雄鱼吸引的雌鱼会被引到巢穴处,二者相伴作环形游动。
产卵孵化
雌性太阳鱼的产卵期为每年5月到8月,待水温达到21.1℃时雌鱼便开始产卵。产卵时,雌鱼会猛地抽动身体,并撞击雄鱼从而使精卵结合形成
受精卵。受精卵会被产在巢穴中,雄鱼具有护卵习性,在鱼卵孵化前,其会守卫巢穴至少5天以防范入侵者。
生长发育
鱼卵孵化需要经过33~36小时。刚刚孵出的鱼苗会立即躲进巢穴底部的泥沙或
砾石中,5天之后才会开始主动游动。鱼苗一年多的发育,会长成体长4~10厘米左右的幼鱼,幼鱼主要摄食微小的
甲壳亚门和水生昆虫幼虫。通常情况下,同一栖息地内的太阳鱼种群中,雄鱼的生长速度比雌性快,两性个体的寿命一般都为3~8年。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2003年,太阳鱼在美国
阿肯色州雷德河(Red River)流域十分常见。2005年,其是
俄克拉何马州蒂肖明戈( Tishomingo )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内的主要鱼类。2009年,在
佛罗里达州的部分湖泊内,其已经占据了同生境下全部鱼类种群数量的一半左右;也是在这一年,贝可斯河(Pecos River)流域的种群被认为可能已消失。
2011年,
得克萨斯州瓜达卢佩河(Guadalupe River)和圣马科斯河(San Marcos River)流域内,太阳鱼的
种群丰度较70多年前有所增加。2014年,其在
伊利诺伊州的卡什河(Cache River)流域也很常见。但在2015年,其在
加拿大部分地区存在种群数量下降的趋势。截至201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对其种群数量的评估为“稳定”。
致危因素
除了渔业捕捞和休闲垂钓等
人类活动外,野外环境里,太阳鱼的生存几乎不受到任何威胁。不过在2015年,加拿大濒危野生动物状况委员会 (COSEWIC)经过重新调查和审定,认为相关栖息地水域内水生植物数量的减少,对该国太阳鱼种群数量存在一定影响。
保护等级
2019年,太阳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
保护措施
2003年6月,太阳鱼被
加拿大列入该国联邦濒危物种法案(SARA)附录I中;2019年,其被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保护监测中心录入全球湿地数据库(UNEP-WCMC)。
种间关系
种间交配
太阳鱼在繁殖过程中存在一种比较特别的行为,即自然条件下,其存在种间杂交的情况。在相同生境下,太阳鱼会和同属的
蓝太阳鱼(Lepomis cyanellus)和蓝腮太阳鱼(Lepomis macrochirus)交配;甚至还能与同为棘臀科鱼类的
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和黑莓鲈(Pomoxis nigromaculatus)交配。
主要天敌
野外环境下,太阳鱼的主要天敌包括
龟类和大型鱼类,部分蛇类、鸟类,以及
短吻鳄(Alligator)等。
主要价值
在部分原产地,太阳鱼是开展
渔业捕捞的大宗
家鱼之一,主要作为食用水产品被消费,也可以作为水族商品。对于垂钓爱好者来说,由于其在栖息水域中活动较为隐蔽,且口部较大易咬食鱼饵,因此在休闲垂钓领域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
相关文化
1985年,一条体重为1.1千克的太阳鱼被垂钓爱好者托尼·邓普西(Tony Dempsey)在美国
佛罗里达州一湖泊中钓得,并作为一项全级别(All-Tackle)世界纪录被国际垂钓协会(IGFA)收录。
另外在英文语境下,太阳鱼较为常见的名称为“Warmouth”,坊间对其会被冠以此名的说法各异。一说是太阳鱼眼部周围的花纹看起来类似
美洲原住民在打仗时身上的彩绘;一说是形容鱼嘴大得“可以在里面开战”;还有说法认为“Warmouth”是“more mouth”的错误发音,本意是形容太阳鱼的口部比不少同属的鱼类更大。
参考资料
Warmouth.IGFA Member Services.2023-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