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六医院(Peking University Sixth Hospital),又称为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学院,是
世界卫生组织(WHO)北京精神卫生研究和培训协作中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精神卫生中心,也是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首任领导为协和神经科第一任国人主任许英魁教授,现任院长是
陆林。
北京大学的精神病学专业创建于1942年,为
北京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设立的神经精神科。1951年北京大学医学院
第一附属医院建立精神病院,1966年迁址到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为该院精神科。1992年10月6日迁入现址,增加北京医科大学第六医院名称。1997年该院被评为北京市三级甲等专科医院。2000年4月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后,更名为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该院有海淀院区和昌平院区两个院区,医院开放床位213张,设有病房8个。其中综合病房2个;设有特需医疗病房1个;设有老年、儿童、临床心理病房等亚专科病房以及进食障碍、睡眠障碍等特色
病种病房。门诊设有普通门诊、专家门诊、特需门诊、多专家会诊。拥有两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人才,共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7人。
医院拥有国家卫健委唯一的精神卫生学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医院在
复旦大学版“2021年度全国医院综合排行榜”中排名第92。精神医学科在复旦版“2021年度全国专科综合排行榜”排名第1,同时在复旦版“2021年华北区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排名第1。
历史沿革
创办
北京大学精神医学学科由许英魁教授创立于1942年。1951年
北京大学医学部第一附属医院建立精神病院,并于1966年迁址到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为该院精神科。1980年,成立北京医学院精神卫生研究所,1992年10月6日增加北京医科大学第六医院名称。
1993年卫生部批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建立部属的精神卫生学重点实验室,1998年卫生部批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成立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
2000年4月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后,更名为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2002年2月,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为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重点学科。后又在2004年12月增加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学院名称。
成立中心
2002年6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属精神卫生中心成立,挂靠在医院,同年7月份成立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挂靠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到了2006年,医院又成立法医精神病司法鉴定中心,并于2007年成立记忆障碍诊疗与研究中心。
2014年10月北京大学-Lieber转化神经
精神医学联合研究所落地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该院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被正式认定为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月
北京大学医学部睡眠医学中心挂靠医院,同年6月份,痴呆诊治转化医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落户该院。
扩建北院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院于2015年12月奠基,2016年2月正式开工建设,2020年4月完成竣工验收。
规模条件
整体规模
医院开放床位213张,设有病房8个。其中综合病房2个;设有特需医疗病房1个,面向高端人群和国外
使领馆的外交人士;设有老年、儿童、临床心理病房等亚专科病房以及进食障碍、睡眠障碍等特色
病种病房,为相关人群提供专科的精神卫生服务。门诊设有普通门诊、专家门诊、特需门诊、多专家会诊;还设有进食障碍、成瘾行为、睡眠障碍、
记忆障碍、行为分析治疗、精神疾病康复咨询、心理治疗、老年儿童等相关专业门诊。医院注册护士130名。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共有26个科室,分别是14个临床科室和10个医技科室,以及两个专业中心。
设备设施
医院科室配有相应完善的医疗设备,其中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室拥有美国思倍通(SPECTRUM)治疗仪、多功能
心电监护仪和麻醉机等医疗设备;物理
治疗室拥有经颅磁刺激仪、经颅直流电刺激仪、生物反馈治疗仪、事件相关电位检查仪、脑功能治疗仪等系列诊疗设备。
院区分布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海淀院区在
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昌平院区位于
昌平区科学园路2号。
科室设置
全部科室
重点科室
北大六院于2003年开始建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室,是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重点科室。MECT治疗团队包括:科主任1名,副主任医师1名,
主治医师2名,麻醉科医师2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1名,护士1名。仪器设备包括:美国进口思倍通((SPECTRUM)治疗仪2台,多功能心电监护仪4台,进口麻醉机1台,心电图机1台,除颤仪1台等。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2023年5月16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下发通知,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神经内科和急诊医学科两个科室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神经内科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作为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20年3月正式组建神经内科,包括神内门诊、神内病房、神内辅助检查室、认知康复平台、运动障碍诊疗中心(由精神科、老年科、神内和康复等组成)等。2022年2月22日神经内科病房正式对外收治患者,编制45张,最大收治床位60张,2020年度中国医院/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STEM)全国神经病学学科第50名,北京市排第8名。
医生团队8人,均为全日制神经病学博士,硕士生导师1人,护理团队11人。
科室特色:主要包括神经系统和精神系统交叉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伴发的精神行为异常(如
脑血管病、
脑炎、脑外伤、癫痫、颅内占位、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等)、神经系统变性病(如痴呆、
帕金森病、
多系统萎缩等),运动障碍相关疾病(如帕金森病、
迟发性运动障碍、抽动症、多动症、抽动秽语综合征等),
脑卒中(如
脑梗死、
脑出血),脑小血管病(如
腔隙性脑梗死、
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微出血等),
双相情感障碍(如抑郁、焦虑等)、睡眠障碍[尤其是以腿动形式的睡眠障碍与神经变性病关系,如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
不安腿综合征综合症(RLS)和周期性肢体活动障碍(PLMD)等)]、眩晕、头晕和头痛等。
急诊医学科
急诊医学科是北京大学第六医院2021年12月新增设的学科。精神疾病患者常伴兴奋、冲动、自伤和自杀等,尤其是合并躯体疾病等急危重症患者,开设急诊医学科,与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等国内多家医院建立了广泛的医疗和科研合作关系。
科室特色:主要包括各类精神障碍急性发作,如
抑郁症、
双相情感障碍、
精神分裂症等急性发作患者;自伤、自杀风险的精神障碍患者;兴奋、冲动风险的精神障碍患者;急性精神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患者;拒食拒水、紧张木僵、酒精
戒断反应;
急性应激反应等需心理危机干预患者。依托医院神经内科建设,其他包括
脑炎、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伴发的精神行为异常,运动障碍相关疾病(如抽动症、多动症、
迟发性运动障碍等。可开展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呼吸机无创通气、麻醉镇静下腰椎穿刺术等项目。
医学贡献
教育科研
教育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是北京大学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的临床医疗、人才培训与科学研究基地, 是
世界卫生组织(WHO)北京精神卫生研究和培训协作中心,也是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精神卫生中心。
北大六院与全球包括与
耶鲁大学、
哈佛大学、
牛津大学、
多伦多大学、
伦敦国王学院、
墨尔本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挪威医学会、
香港中文大学等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研究所进行了医教研领域的全方位合作,与伦敦国王学院、墨尔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签署合作备忘录,同时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共建
北京大学Lieber转化神经
精神医学联合研究所。
医院拥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7人。
关联院校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是
戊戌变法的产物,也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兴学图强的结果,初名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现代第一所国立
综合性大学。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医学部地处
海淀区,前身是创建于1912年的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是中国政府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办的第一所专门传授西方医学的国立医学校。1996年,通过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项目论证。2000年与
北京大学合并,同年启动“985”计划。
北大医学集教学、科研、医疗为一体,学科覆盖医学门类中的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口腔医学、
药学专业、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护理学、医学技术、中西医结合以及理学、工学、
教育学、哲学、文学等门类的部分学科。教学贯穿了本科、研究生及继续教育全过程。拥有8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9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后流动站。共有6家直属
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4家共建医院和11家教学医院。
拥有大批医学教育、科研、临床方面的专家,其中具有高级职称3109人,两院院士17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89人,博士生导师74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0人。拥有3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2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5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个
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3个国家医学中心,1个前沿科学中心,1个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68个省部级设置的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研究(室、中心)。(统计截至2023年4月)
人才培养
医院拥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7人。医院承担
北京协和医院本科生、住培生教学以及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教学任务。
2002年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被批准为精神病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每年为国家举办数十项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为全国精神卫生事业培训各项人才。2006年医院被北京市卫生局认定为北京市精神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承担培养北京地区精神科住院医师的任务。2014年医院成功申报成为第一批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20年成为国家重点建设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同时也是中国医师协会毕业后教育委员会精神科专委会及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精神科专委会的主委单位。在国家医疗卫生人员专业资质认证方面,全面参与并引领精神卫生领域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卫生部
中级职称考试以及高级职称考试。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还是WHO精神卫生研究和培训协作中心,与世界多所著名大学有人才交流和业务联系。
科研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是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拥有国家卫健委唯一的精神卫生学重点实验室,为教育部批准的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国家重点学科。
北京大学精神病学/心理学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前1%,成为国际高水平学科之一。在中国工程院院士
沈渔邨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陆林教授等精神病学专家的引领下,北大六院建立了以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博士研究生导师等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科研人员为骨干的临床及基础研究队伍,形成了以心身医学、生物精神病学、
社会精神病学、儿童精神病学、临床精神病学、精神药理学六个领域为方向的科研团队。
科研平台
2014年10月23日,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被科技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总后勤部卫生部正式认定为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牵头并联合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药物依赖研究所等共建单位共同组建的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旨在针对临床研究瓶颈问题,开拓临床研究创新体系,建立以多目标、多任务研究方案为基础的新型临床研究模式;构建规范化、高质量的协同研究网络和多中心研究平台,开展多中心、大规模、高质量的精神心理疾病临床研究。
建立了由50余家网络成员单位组成的覆盖全国的临床研究合作网络,组建了以“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博士生导师为学术带头人,青年科研人员为骨干的临床研究梯队,现拥有
精神分裂症临床研究、情感障碍临床研究、物质依赖与成瘾临床研究、儿童精神障碍临床研究、老年期精神心理疾病临床研究、心理治疗与危机干预、临床研究方法学、脑影像学研究等临床研究团队。
该中心有6个研究室,分别是生物精神病学研究室、
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儿童精神病学研究室、临床精神病学研究室、精神药理研究室和心身医学研究室。研究中心主任为陆林院士。
生物精神病学研究室
生物精神病学研究室主要采用分子遗传学、神经影像学、神经生化学、神经电生理学、精神药理学等技术,重点探讨
精神分裂症、
孤独症、阿尔茨海默氏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抗精神病药物作用机制等。研究室主任为
张岱。
研究方向:
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
在社会精神病学领域,该院研发适合中国国情的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工具,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表等,指导和培训多省市社区人群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并主持全国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和疾病负担研究;完成全国精神残疾标准制定,研究
阿尔兹海默症筛查、诊断工具和痴呆照顾者干预措施,建立自杀预防研究培训网络,进行重复经颅磁刺激等最新治疗方法治疗精神障碍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开展
性格障碍及网络使用流行病学研究,组织实施灾难性事件后心理应激反应的研究与干预活动,先后承担国家级、部委级、
北京大学等科研课题。研究室主任为黄悦勤。
儿童精神病学研究室
在儿童精神病学领域,该院致力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及相关破坏性行为问题的病因和治疗研究,开展儿童
孤独症、
儿童精神分裂症、儿童情绪障碍等儿童期重要精神障碍的临床研究,先后承担卫生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基金课题。研究室主任为钱秋谨。
临床精神病学研究室
临床研究室主要开展重性抑郁障碍、
认知障碍、
精神分裂症及
双相情感障碍等常见精神障碍的临床与应用基础研究,积极探索构建主要精神障碍多中心临床研究平台的工作机制,创建了较稳固的全国多中心协同研究网络;在相关疾病的
神经科学机制、早期诊断生物标记物、临床评估与早期干预等领域取得了进展。研究室主任是王华丽。多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美国NIH国际合作等基金课题;主编专著近30部;发表SCI论文300余篇,代表性论著发表在World Psychiatry、Mol Psychiatry、Am J Psychiatry等高质量国际期刊上;最先揭示了遗传特征对AD大脑功能连接
组学的影响;领衔建立MATRICS共识认知成套测验(MCCB)中国城市常模,出版《MCCB中国常模手册》,为中国人群的神经认知测验提供了科学标准;采用PAD实现认知测验的构建方法获国家专利一项;首创建立中国特色痴呆照护辅导技术,提出
认知障碍全程管理理念,建立的社区痴呆管理与服务模式被WHO西太区办公室采纳。
精神药理研究室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药理研究室是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重点发展科室之一。创建人是中国精神药理学家
舒良教授,研究室主任是
司天梅。在精神药理学研究领域,药理研究室结合基础与临床资源,开展精神疾病的新药研发、病理机制及其临床治疗学研究工作。在情感障碍研究方向,采用分子遗传学、
神经科学、精神药理学及功能影像学等技术或理论,对情感障碍进行系列开拓性研究。
科研成果:
心身医学研究
心身医学研究室致力于精神心理疾病和睡眠障碍研究,在精神心理疾病及睡眠医学临床诊疗技术和发病机制、精神心理疾病和睡眠障碍与躯体疾病的共病关系及其生理机制等领域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工作。研究室长期与中国外的优秀研究机构和临床医院开展合作,先后承担科技部973、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在精神心理疾病的防治及共病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研究室主任是陆林。
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承担新药的I期、II期、III期、IV期临床试验的管理和实施。1989年被卫生部新药审评中心任命为第一批新药临床研究基地,精神专业;1998年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复审后颁发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证书和牌匾;2005年北京市药监局资格认证后颁发证书;2011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机构进行认证后颁发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证书,2017年通过戒毒新增专业认定,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要负责I期、精神、戒毒的相关临床试验管理和实施。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负责人是陆林院士,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主任是张鸿燕,机构办副主任是刘琦,机构办秘书是李玲芝,另外包括3名专职研究医生,2名专职研究护士。北大六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在完成临床试验研究的同时还筹备、申报亚专科工作,配合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整合资源争取更大的发展,承担多项国家级课题,承担十三五“重大新药创新”科技重大专项GCP平台建设任务,每年定期资助人员进行院外GCP培训,同时每年定期在医院职工中开展GCP和SOP培训,承担多个国家继续教育项目,为全国多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培训专业临床研究人员。
杂志期刊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87年2月《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正式创刊出版发行,杂志编辑部挂靠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1987年创刊,月刊,每期88页,每月10日出版。杂志由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承办单位是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该刊是反映中国心理卫生和精神卫生研究水平的主要窗口之一,是国家一级
学术期刊。社长兼编辑部主任为黄悦勤教授,主编是周东丰教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采用同行评议、三审制度刊用符合条件的学术文章,以打造心理卫生和精神卫生领域的中国最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为方向,以精神医学各专业方向的临床医生、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以及心理学从事与心理卫生相关的跨学科专业的科研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
重点学科
2002年教育部正式批准
北京大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学科为重点学科。北大六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是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及
北京大学医学部的重点学科,是中国儿童少年
精神医学领域的重要力量。该中心涵盖住院病房、
小儿科门诊、科研、教学、
孤独症康复培训基地等多个部门或领域,肩负儿童少年精神卫生临床服务、健康教育、康复培训、科学研究、临床教学、社会服务、交流合作等多项任务。中心在儿童
精神病学家杨晓玲教授和
王玉凤教授率领下,以刘靖主任等中青年为主力,以大批住院医师及研究生为后备军,积极开展上述各项工作,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种儿童少年精神心理障碍患者提供了临床服务,发表文章数百篇,培养了大批人才,还开展了大量的健康教育、社会服务、中国外交流合作等工作。
学科共有高级职称专业人员67人,具有博士学位52。在读的博士后研究人员3名,博士研究生41名,硕士生79名。
学科以现代医学方法加以研究,其中对电针治疗
抑郁症和
银杏叶提取物在精神疾病治疗的辅助作用等研究深入。2004~2008年,本学科在许多重要的精神疾病如
精神分裂症、抑郁症、
阿尔兹海默症(A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孤独症、
强迫症、
神经性厌食症、
性格障碍的分子遗传学、影像学、临床评估和治疗、
流行病学等领域仍然具有一定优势,累计发表SCI引用论文168篇,有不少研究论文多次被国外同行引用,其中最高影响因子论文发表在Nat Neurosic (IF:15.456)上。
声誉与排名
院内专家
陆林
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校长/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院长,国际麻醉品管制局委员、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主任。还担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临床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精神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专家组组长、WHO药物依赖性专家委员会委员、
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全球研究路线图”专家组成员等。
专业特长:睡眠障碍、
抑郁症、青少年网络成瘾和心理问题、酒精和药物依赖。长期从事精神心理疾病及睡眠障碍的公共卫生政策、发病机制、
流行病学特征和干预策略研究。
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360余篇,总引用2.7万余次,连续入选Elsevier发布的医学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主持编制了《中国睡眠医学中心标准化建设指南》《中国失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国失眠障碍综合防治指南》《中国物质使用障碍防治指南》等一系列临床指南,极大促进了中国公共卫生政策制定、相关疾病临床诊疗和精神专科体系的完善。
黄悦勤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第六医院
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兼任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社长兼常务副主编和编辑部主任,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老年医养结合
养老产业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副理事长,康复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及健康与功能专业委员会主席,美国精神病协会国际理事,
国际预防自杀协会会员,世界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香港大学名誉教授。
担任博士生导师,指导毕业博士后1名,博士研究生19名,硕士研究生17名,指导在读博士生5名,硕士生2名;主讲
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生必修课《临床流行病学》。主编《中国精神卫生调查》《
临床流行病学》《精神残疾评定手册》《预防医学》《
青少年健康人格》等教材和专著8本,参编48本;发表学术文章357篇,其中第一和责任作者文章185篇;发表大量科普文章、录像和电影。
程嘉
精神疾病康复中心
主任医师,科主任。1993年~1998年就读于
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1998年8月开始在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从事临床工作。2001年-2004年师从著名儿童精神科专家
王玉凤教授,攻读临床博士学位,开展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治疗方面的研究。毕业后在临床做
主治医师工作,2007年晋升副主任医师。2009年到全程干预中心工作,在精神康复专家带领下探索精神卫生新型医疗服务模式,2011年任全程干预中心主任(现为精神疾病康复中心)。2014年2月-5月在
墨尔本大学圣文森特医院进修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专业特长:
精神分裂症、
抑郁症、精神疾病康复。参与6项科研基金申请及项目实施工作;参与完成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系统综合研究”获2005年
中华医学科技奖贰等奖;参编和译注5部;近5年发表论文10余篇。
王向群
王向群,精神科
主任医师、 研究生导师,中央保健委员会、卫生部保健局保健会诊专家。1983年
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一直从事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擅长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心理生理障碍、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及治疗;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的诊断及治疗。在
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方面也具有临床经验。
田成华
田成华,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委员。曾任
中国医师协会毕业后教育专家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住院医师/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委员会委员、总干事;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论著十余篇,参编或参译书籍九部。擅长成人各类精神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沈渔邨
沈渔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精神病学家、医学教育家,是中国现代精神病学的奠基人、开拓者之一。她不仅筹建了中国精神病学界第一个现代神经生化实验室,还创建了北医精神卫生研究所,并开创了精神病分子遗传学研究。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86年,沈渔邨被挪威科学和文学院聘为国外院士。同年5月,她应邀参加了在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Dallas)市举行的第138届美国精神病学协会的年会。1990年12月,
沈渔邨被美国精神病学协会聘为国外通讯院士,1997年当选为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3年12月24日上午,沈渔邨院士北京大学蔡元培奖暨国华杰出学者奖颁奖典礼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正谊厅举行。
资质认定
参考资料
物理治疗室.北京大学第六医院.2023-08-29
急诊医学科.北京大学第六医院.2023-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