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
朱杨柱和
桂海潮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航天员景海鹏先后参加过
神舟七号飞船、
神舟九号、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朱杨柱和桂海潮都是首次飞行。
神舟十六号乘组是
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迎来的首个乘组,由1名首批航天员和2名第三批航天员组成。
2023年5月29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公布飞行乘组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和桂海潮3名航天员与中外媒体记者集体见面。5月30日,搭载神舟十六号的
长征二号系列运载火箭F遥十六
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取得圆满成功。7月20日,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
朱杨柱成为中国首个出舱活动的航天飞行工程师。10月31日,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景海鹏、朱杨柱、
桂海潮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同日,3名航天员乘坐任务飞机平安抵达北京,随后进入隔离恢复期,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并安排休养。
2024年1月19日,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举行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与记者见面会。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从太空返回80天后首次正式公开亮相。
飞行乘组
神舟十六号乘组是
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迎来的首个乘组,由一名首批航天员和两名第三批航天员组成。其中,航天驾驶员景海鹏和航天飞行工程师
朱杨柱来自航天员大队,主要负责直接操纵、管理航天器,以及开展相关技术试验。载荷专家
桂海潮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名教授,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在科学、航天工程等领域受过专业训练且具有丰富操作经验。
乘组特点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工程新闻发言人林西强表示,相比以往乘组,
神舟十六号乘组的特点可以用“全、新、多”三个字来概括。一是“全”,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首次包含了“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3个类型的航天员;二是“新”,神舟十六号将是第三批航天员首次执行飞行任务,同时,也是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首次执行飞行任务;三是“多”,航天员景海鹏是第四次执行飞行任务,将是中国目前为止“飞天”次数最多的航天员。
飞行任务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是载人航天工程2023年的第二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个载人飞行任务。2023年5月,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官网公布的2023年度载人航天任务基本情况,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在5月发射。神舟十六号飞行任务内容包括2次对接和撤离返回,即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
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的再对接和撤离、以及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对接(这也是
中国空间站的第二次两个乘组在轨交接);开展电推进气瓶安装、舱外相机抬升等平台照料工作;完成辐射生物学暴露实验装置、元器件与组件舱外通用试验装置等舱外应用设施的安装,按计划开展多领域大规模在轨实(试)验;开展
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活动,让载人航天再次走进中小学生课堂。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在空间站的任务期限为5个月,10月31日8时1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飞行进程
选拔历程
针对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任务特点,航天员系统在总结前期选拔经验的基础上,调整了选拔策略,按照“统筹兼顾、新老搭配、继承与发展”的原则,综合考虑航天员的飞行经验,个人的特点与任务的匹配性,彼此之间的相容性和协同配合,年龄等各方面的因素。选拔分步实施的,于2022年的4月,先选出了3名指令长的人选,同时从第三批航天员中选出了6名航天员,经过了一个多月彼此的搭配训练,2022年6月完成了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的选定。综合考虑,有三次飞行经验的景海鹏担任指令长,与第三批航天员航天飞行工程师
朱杨柱、载荷专家
桂海潮组成乘组。
集体亮相
2023年5月29日上午11时,景海鹏、朱杨柱和桂海潮3名航天员在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与中外媒体记者集体见面。
出征仪式
2023年5月30日6时42分,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圆梦园广场举行。6时44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
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总指挥长许学强下达出发命令,景海鹏、
朱杨柱、
桂海潮3名航天员领命出征。
发射成功
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搭载神舟十六号
载人飞船的
长征二号系列运载火箭F遥十六
运载火箭在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与“神十五”会师
2023年5月30日16时29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入轨后,成功对接于
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整个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按任务计划,3名航天员随后将从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进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已做好迎接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进驻各项准备工作。5月30日18时22分,
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的航天员顺利打开“家门”,欢迎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两个航天员乘组会在空间站进行在轨轮换。其间,6名航天员共同在空间站工作生活约5天时间,完成各项既定工作。 2023年6月2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交接仪式。
神十五返回地球
2023年6月4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乘坐神舟十五号
载人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6月4日6时30分许,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乘组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空间站实验
2023年7月,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与地面科研人员密切配合,开展了
流体物理实验、冷原子干涉仪设置等多项在轨实验,空间站内大规模空间科学实验有序展开。
在轨51天
2023年7月19日,自北京时间2023年5月30日顺利进驻空间站组合体以来,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已在轨工作51天,为期5个月的太空科研之旅已完成近三分之一,承担的各项空间科学实(试)验任务扎实稳步推进,将择机执行出舱活动。
出舱活动
7月20日21时40分经过约8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
朱杨柱、
桂海潮密切协同,在
空间站机械臂支持下,完成了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已安全返回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出舱活动取得成功。航天员出舱活动期间,完成了核心舱全景相机B在轨支架安装及抬升、梦天舱全景相机A和B解锁及抬升等任务,航天员朱杨柱成为中国首个出舱活动的航天飞行工程师。
天宫课堂
2023年9月21日下午15时45分,“天宫课堂”第四课开课,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将面向全国青少年进行太空科普授课。本次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3名航天员在轨展示介绍
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球形火焰实验、奇妙“乒乓球”实验、动量守恒实验以及又见陀螺实验,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
与“神十七”会师
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与
神舟十七号航天员相聚太空,实现中国空间站第三次“太空会师”。
交接撤离
2023年10月29日,
神舟十六号、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交接仪式,两个乘组移交了
中国空间站的钥匙。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
2023年10月30日20时37分,神舟十六号
载人飞船与
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分离。分离前,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与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开展了工作交接,完成了在轨工作经验交流、上行物资及下行样品转移安装等工作。分离后,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手持高清相机,通过飞船绕飞完成了以
地球为背景的空间站组合体全景图像拍摄。
返回东风着陆场
2023年10月31日,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景海鹏、
朱杨柱、
桂海潮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同日,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乘坐任务飞机平安抵达北京,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领导到机场迎接,3名航天员抵京后将进入隔离恢复期,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并安排休养。之后,会在京与新闻媒体集体见面。
2023年11月28日下午,载人航天工程代表团出席由香港特区政府组织的媒体见面会。
神舟十六号乘组返回地面前手持高清相机通过飞船绕飞拍摄的
空间站组合体全景照片在见面会上首次发布。这是中国首次在轨获取以地球为背景的空间站组合体全貌图像,也是
中国空间站的第一组全构型工作照。
归来后首次公开亮相
2024年1月19日下午,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在北京航天城举行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与记者见面会,景海鹏、
朱杨柱、
桂海潮3名航天员从太空返回80天后首次正式公开亮相。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解放军报、载人航天工程网等20余家媒体参加见面会。见面会上,航天员大队大队长
陈冬介绍了
神舟十六号乘组返回后的恢复情况及后续打算。乘组飞行正常返回后恢复期主要分为隔离恢复阶段、疗养恢复阶段和恢复观察阶段。截至1月19日,乘组已完成前两个阶段工作,目前身心状态良好,体重稳定在飞行前水平,肌肉力量、耐力和运动心肺功基本恢复到飞行前水平。
集体评价
指令长景海鹏,他是一个非常敬业、非常专业也非常职业的一个航天员,同时他对他的成员非常关心,身先士卒来给他们进行指导,毫无保留地把他的经验,传授给他的两位队友。
朱杨柱性格特别温和,善于学习,也乐于接受新的事物,他在这个乘组里就像一个调和剂,对整个乘组能起到很好的凝聚作用。
桂海潮他有非常好的科研素养,也很幽默,也很认真,也很严谨,善于表达,所以他就好像他们乘组的气氛担当。我觉得他们三个无论是他们的个性、技术、知识储备和经验,都是互补的,我相信他们三个人在飞行中,能开开心心地享受他们每天的飞行生活和工作,能够把任务完成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 黄伟芬 评)
此次任务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
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在航天员乘组和地面科研人员密切配合下,开展了人因工程、航天医学、生命生态、
生物技术、材料科学、
流体物理、航天技术等多项空间科学实(试)验,在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和空间新技术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迈出了载人航天工程从建设向应用、从投入向产出转变的重要一步。(中国载人航天网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