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海潮,男,
汉族,出生于1986年11月,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人,中国共产党党员。
中国空间站的首位载荷专家,中国首位戴眼镜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航天飞行器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航天动力学与智能控制实验室核心成员。
桂海潮于2014年7月毕业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14年7月至2017年8月,先后在加拿大约克大学、瑞尔森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7年9月起,任职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担任特别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23年5月30日,桂海潮与景海鹏、朱杨柱组成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完成人生中的首次飞行,并成为首位非军人身份的航天员以及中国空间站首位载荷专家。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在科学、航天工程等领域受过专业训练且具有丰富操作经验。同年10月31日8时1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桂海潮等三人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4年1月19日下午,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在北京航天城举行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与记者见面会。桂海潮、景海鹏、
朱杨柱3名航天员从太空返回80天后首次正式公开亮相。2024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桂海潮同志“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
三级航天功勋奖章”。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86年11月,桂海潮出生在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一个普通家庭,家中兄弟两人,是家中老大。
2005年9月至2014年7月,桂海潮师从
徐世杰教授,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就读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2014年7月-2016年7月,桂海潮在
加拿大约克大学地球空间科学与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复杂航天器的姿态轨道一体化控制技术,合作导师为George Vukovich教授。
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桂海潮在
加拿大瑞尔森大学航空航天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小天体探测和航天器运动高精度估计技术,合作导师为Anton de Ruiter教授。
2017年9月,桂海潮入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卓越百人”青年
人才引进计划,进入北航宇航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同年12月入选北航“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
2020年7月,桂海潮加入中国共产党。
航天员经历
2018年5月,桂海潮参与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经过初选、复选、定选后,桂海潮成为第三批18位预备航天员中的4名载荷专家之一,也是唯一来自高校的载荷专家。
2020年9月,桂海潮作为载荷专家入选中国第三批航天员。载荷专家是航天员按任务分类的一种,是指在空间站中进行科学与应用研究等实验工作的科研人员,负责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维护和修理载荷设备,并负责与地面载荷控制中心联络。
2022年6月,桂海潮入选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2023年5月29日上午,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此次飞行任务是载人航天工程2023年的第二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个载人飞行任务,计划于11月返回东风着陆场。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和桂海潮组成神舟十六号3人飞行乘组,桂海潮在此次飞行任务中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
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搭载神舟十六号
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
运载火箭在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2023年5月30日18时22分,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进驻
空间站。7月20日21时40分,经过约8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六号航天员
景海鹏、
朱杨柱、桂海潮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支持下,完成了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已安全返回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出舱活动取得成功。航天员出舱活动期间,完成了核心舱全景相机B在轨支架安装及抬升、梦天舱全景相机A和B解锁及抬升等任务。
2023年9月21日下午15时45分,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桂海潮同另外两名宇航员景海鹏、朱杨柱共同为中国青少年进行太空科普授课。本次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3名航天员将在轨展示介绍
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球形火焰实验、奇妙“乒乓球”实验、
动量守恒实验以及又见
陀螺实验,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桂海潮同另外两名宇航员景海鹏、
朱杨柱在与
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完成在轨轮换任务后,瞄准2023年10月31日返回东风着陆场。
2023年10月30日20时37分,神舟十六号
载人飞船与
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分离。10月31日8时1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同日,
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乘坐任务飞机平安抵达北京,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领导到机场迎接,3名航天员抵京后将进入隔离恢复期,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并安排休养。之后,会在京与新闻媒体集体见面。
2024年1月19日下午,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在北京航天城举行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与记者见面会。桂海潮、景海鹏、
朱杨柱3名航天员从太空返回80天后首次正式公开亮相。见面会上,航天员大队大队长
陈冬介绍了神舟十六号乘组返回后的恢复情况及后续打算:乘组飞行正常返回后恢复期主要分为隔离恢复阶段、疗养恢复阶段、恢复观察阶段三个阶段实施。乘组已完成前两个阶段工作。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科研保障团队的精心守护和照料下,神舟十六号乘组身心状态良好,体重稳定在飞行前水平,肌肉力量、耐力和
运动心肺功能基本恢复到飞行前水平。
2024年4月23日,在2024年
中国航天大会空间科学与试验学术研讨会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神舟十六号乘组航天员桂海潮作题为《神舟十六号任务空间科学实验与试验情况》的报告。
人物成就
航天成就
2023年5月30日,以载荷专家的身份执行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完成人生首次飞行,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戴眼镜的航天员,同时,他还是首位非军人身份的航天员、
中国空间站的首位载荷专家。
科研成就
研究领域
学术论著
截至2023年5月,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索引论文30余篇,多篇论文发表在航天动力学与控制领域顶刊。
专利成果
截至2023年5月,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
承担项目
截至2023年5月,主持科研项目十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装备预研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航天院所合作课题、商业航天课题等。
人才培养
截至2023年5月,指导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10名,已毕业3名;指导本科生
毕业设计论文荣获“2019年北京市普通本科高校优秀本科生毕业设计”、教育部“首届全国高等学校航空航天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大赛”
二等奖、
三等奖,指导本科生获
冯如杯科技制作竞赛二等奖、三等奖多项。
承担《深空探测导论》《非线性控制理论》等本研课程教学任务。主讲研究生学科理论核心课《非线性控制理论》(32学时)、本科生通识课《深空探测导论》(32学时,与王悦老师共同主讲)。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荣获“2019年北京市普通本科高校优秀本科生毕业设计”、教育部“首届全国高等学校航空航天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大赛”二等奖、三等奖,指导本科生获冯如杯科技制作竞赛二等奖、三等奖多项。
荣誉表彰
参考资料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家庭关系
参考文献
个人爱好
桂海潮喜欢书法、爱好练字,曾自己亲手用毛笔书写博士毕业论文答辩公告。
人物语录
我进入航天员大队后,过去只能在报道中看到的各位英雄,成了训练场上的师父、运动场上的队友、生活中的朋友、任务中的战友,我们在一起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家人。航天员大队门口的“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八个大字,每天送我们训练,又迎我们归队,它时刻激励着我们刻苦训练,为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说心里话,以前,‘航天员’这三个字对我来说既神圣又遥远,我也曾经梦想着有一天能把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搬到太空去。”2023年5月29日,在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接受中外媒体记者采访时,桂海潮如此说。
人物评价
虽然桂海潮是作为载荷专家上天,但除了科学知识基础之外,对航天飞行器的方方面面都是非常了解的。(桂海潮的同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教师张晓天评)
相关文创
纪念邮封
2023年5月30日,
中国集邮有限公司发行《中国空间站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印有桂海潮等神舟十六号乘组航天员照片的纪念封和个性化邮票。